(點擊播放音頻)21.三字經-跟讀+講解-國學啟蒙讀物
02:12來自欣欣說國學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註解】「中」者,無過不及之謂。「庸」,平常。「子思」,字孔,孔子之孫,孔鯉之子;學於曾子,作《中庸》一書,授於孟子。
【釋義】聖門之學,以中庸為道,至公至平至真至正,無太過不及之差。此中庸之道,惟聖人能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是一十六字心傳。堯傳於舜,舜傳於禹,禹傳於文王,文王傳於周公,周公傳於孔子,孔子傳於曾子,曾子傳於子思,子思傳於孟子。孟子死,不傳焉。《中庸》一篇,凡三十三章,連二十章內重出「在下位」三句,通計三千五百六十八字。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註解】「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其父名點,又名皙。子曾元,孫曾西。
【釋義】曾子受業於孔子,設教西河,又設教武城。作《大學》一書,俱述孔子之言,分為十章、三綱領、八條目,通計一千七百五十三字。朱子竊取程子之意,補傳一章,另計一百三十四字。
此二篇,在禮記,今單行,本元晦。
【註解】此二篇:《中庸》、《大學》。單行:單本流行書。元晦:朱熹,字元晦。本:根據掌握。
【譯文】《中庸》和《大學》本是《禮記》上的二篇,宋朝朱熹把這兩篇單獨成書。連同《論語》、《孟子》稱為四書。
《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子、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