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幾天爆發了大規模的暴亂。
整個事件的起因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緣由是美國白人警察執法中,將一名黑人男子活活壓死。
事故一出,瞬間引起各國媒體的廣泛關注,並由此引出人們對於美國人權和種族歧視的大討論。
從流露出的視頻我們可以知道,這名黑人被白人警察用膝蓋鎖脖的方式狠狠的壓在大街上,整整7分鐘,黑人多次求救表示自己已經無法呼吸,但警察死死地按壓黑人直到失去意識。
這一過程讓人感到觸目驚心,這哪裡是在執法,簡直就是明目張胆的虐殺。
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
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吃飯時,支付給飯店老闆一張假支票,老闆隨即報警了。
警察隨後趕到,在抓捕過程中,喬治·弗洛伊德喝了酒,對抓捕行動表示抗拒。並因此和一名白人警察發生了衝突,他當時只說了一句話:「你們警察有什麼了不起,你們的執法也是要有限度的。」
這句話看似不算什麼過激的語言,實則言外之意是,你們警察也不能把我怎麼樣。
我想,這句略帶情緒的話,加上黑人的身份和當時抗拒的態度,他這是對白人警察赤裸裸的挑釁,所以最終才徹底激怒了警察。
有人說,白人警察的執法明顯帶有種族歧視,換作是白人犯法,這名白人警察還真不會下此毒手。
甚至還有報導說,這名白人警察和黑人認識17年之久,他們之間應該是有什麼恩怨。
我承認這些說法有它的根據,也不無道理。但事件的導火索是黑人對執法的抗拒和對白人警察的挑釁。或許,學會控制情緒能解決這一衝突。
情緒下的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對於白人警察來說,黑人喬治·弗洛伊德說出的那句,正是對白人警察身份的挑釁,可以算是用語言暴力激動了對方。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還記得兩年前,甘肅慶陽19歲女孩跳樓事件嗎?
2018年6月20日下午,李依依坐在慶陽市某百貨大樓8樓窗外狹窄的平臺上,她打算以跳樓形式結束禽獸老師對她心理造成的創傷。
負責救援她的那位年輕消防員,也是剛剛才領了結婚證。他想用一己之力挽回姑娘自殺的念頭,他緊緊拉住姑娘的手,對她說:
「你以後還要結婚,會遇到喜歡的人,會遇到一個拼命愛你的人,就和剛剛拿到結婚證的我一樣,千萬別放棄自己,抓緊我!我拉你上來!」
可能姑娘遭受的冷眼和痛苦太多,讓她不再相信世間的美好。她轉身笑著對消防員說:
「哥,謝謝你,我走了。」
然後掙開消防員的手,一躍而下。
就在女孩掙開手的那一刻,消防員聲嘶力竭的怒吼,哭喊聲久久響徹空中,那是多麼的無力和絕望啊!
而與消防員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樓下的看客,他們鼓掌、起鬨、拍照、發朋友圈,在短視頻平臺進行現場直播。他們甚至對天台上的女孩進行言語暴力:
「跳啊,怎麼還不跳?」,「誰不跳跟她舅一輩?」
如果把這種語言暴力換成語言鼓勵,臺下的看客該出力的出力,該說服的說服,所有人都不希望她死,都珍惜這個美麗善良的姑娘。
我想李依依一定會感知人世間最後的這份美好,坐在天台上的她興許最終能平復心情,她下來問題就有解決辦法。
你看,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它真能傷透人心,最終將人置之死地。
魯豫曾說,語言像一把鋒利無比的刀子,有時候它是殺人的武器,但有時候它也是救人的工具。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也曾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確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想,即便如此,我們仍要相信語言的力量,表達是有意義的。在適當的時候,我們可以運用四兩撥千斤的道理去改變我們周遭的環境和社會。
一心想要援救李依依的消防員說的那句話,雖沒有挽救李依依的生命,但換來李依依最後的一聲尊重和感謝,也讓我們這個社會因為消防員的愛和善意變好了一點點。
控制情緒是避免衝突最好的方式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曾經講過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丈夫起床洗漱時,將自己昂貴的手錶放在洗漱池邊。妻子擔心手錶濺到水,就順手把手錶放到了餐桌上。兒子用餐時,又不小心將手錶碰到了地下,手錶被摔壞了。
那個早晨,丈夫一氣之下,將兒子狠狠的揍了一頓,又跑過去給妻子一通罵,妻子氣不過來,找丈夫一番理論,丈夫說手錶是防水的,兩人又進行了猛烈的爭吵。
丈夫很生氣,直接摔門而出,快到公司時才發現沒有拿公文包,又著急回家去取,到家才發現自己的鑰匙放在公文包裡。這時妻子也上班走了,兒子也上學去了,家裡沒人。只能打電話讓妻子送鑰匙。
那天,妻子慌忙回來的路上,撞翻了水果攤,給老闆賠了一筆費用,自己應早退扣除了當月全勤獎;兒子要參加一場棒球比賽,本來有信心得獎,卻因狀態不好早早被淘汰;丈夫拿到公文包去公司已經遲到了好久,領導又是給他一通數落。
其實回到那個早晨,丈夫如果能學會控制情緒不撒火給兒子,不和妻子進行言語衝突。而是理解妻子的好心,這樣一來妻子也高興,兒子也開心,他自己的心情也大好,那麼,那天就不會有這麼多糟心的事。
後來作者就說,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而這句經典就是著名的「菲斯汀格法則」。
想想看,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會因為一些小事,因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發生衝突,最終導致一個壞結果?
下班回家,老闆布置給你緊急工作讓你在家加班,對象打電話說你晚上有空不理她,根本不在乎她,你氣不打一出來直接向對象開火,兩個人好幾天不說話。
周末,父母本來想打電話問問你情況。你因工作太煩頻頻掛斷電話,最後接起來給爸媽說一句:你們真的很煩,周末就想睡個覺,你老打電話幹嘛?惹得爸媽背後偷著抹眼淚,以後都不敢輕易打擾你。
如果那個犯法的黑人見到白人警察,態度誠懇的說:「對不起,給你們添麻煩了。這是別人給我的假支票,我不知情才付給了老闆,我配合你們的調查。」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我想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即使白人警察和黑人之間真有過節,他也沒理由、也不敢說黑人抗拒執法。至少,那天的慘案會避免。
可是,沒有如果。
學會控制情緒才是避免衝突最好的方式。
了解情緒,我們才有可能控制情緒
其實,每一個人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我們也會慢慢學會控制情緒。在我們的人生中情緒有3個發展階段。我們了解情緒是怎麼回事,我們才有可能控制情緒,甚至不進行語言中傷。
第一個階段,情緒的奴隸。
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說話常常得罪人,因此我們常常羞於自己的表達,甚至我們不敢表達,我們太在乎別人的眼光和看法而常常忽視自己,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
我身邊就這樣的朋友,明明室友在宿舍大吵大鬧,讓她心情煩躁不能休息。但她礙於面子忍氣吞聲,最終自己跟自己較勁,生悶氣。
第二階段,突然的自我。
有一天我們實在忍無可忍,我們覺得自己想明白了,不能再這樣一味討好別人讓自己受氣。甚至身邊有人告訴我們要做自己,我們突然對身邊的人變臉,給對方不留情面。
就像我那個忍氣吞聲不跟舍友吵架的朋友,有一天她突然火冒三丈,對著舍友一頓語言暴力,從此一刀兩斷,舍友還以為她發了什麼瘋。
第三個階段:生活的主人。
我們看多了世間的矛盾,選擇平心靜氣解決問題。似乎突然理解了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和解了。我們用自己的奉獻、包容和愛去解決一切問題,最終讓所有人都不受傷害。
我們成了生活真正的主人。
馬歇爾盧森堡有句名言:「我們的每個人改變,我們為生活做的每一點努力都應該出於愛,而不是羞愧、悔恨、自責和壓力。」
學會做情緒的主人,控制好情緒才是避免衝突對抗暴力最好的方式。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那個真正簡單、正直、奉獻、包容、有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