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繁華都市,每天奔波著,車水馬龍,熙熙攘攘間,只是,那些曾經的老蘭州的歲月印記卻也一點點湮沒在這裡面了。如果說,還有什麼能代表老蘭州的人文情懷和曾經的城市記憶,當屬這蘭州「八大最」和「四大怪」了……
蘭州機器織呢局是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於1880年(光緒六年)在蘭州創建的一個毛織品工廠。比李鴻章建立的上海機器織布局(1882年)、張之洞開辦的湖北織布局(1890年)為時都早。
可以說,它是我國第一個用現代機器進行生產的紡織廠。1949後,蘭州市在原來遺留下的基礎上,投資建成了有相當規模的有一定現代化生產水平的毛紡廠,即蘭州第二毛紡廠。
蘭山書院是甘肅最大的一所省立書院,在今城關區秦安路蘭州市三中校園裡。明代是肅王的園林紅花園。清雍正二年(1724年),甘肅巡撫盧詢捐養廉銀闢紅花園為正業書院,置射圃,立坊表。雍正十三年(1735年),甘肅巡撫許容奉旨改建為省立蘭山書院。
此後一百二十年中,經過乾隆三十年(1765年)陝甘總督楊應琚、五十年(1785)陝甘總督福康安,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陝甘總督長齡、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陝甘總督恩特亨額、光緒元年(1875年)陝甘總督左宗棠等五次修建,每次間隔約二三十年,使之成為規模宏大的官方書院。
清末,甘陝總督左宗棠在蘭州萃英門設立甘肅貢院舉辦鄉試。1909年甘肅貢院更名為甘肅法政學堂,這就是蘭州大學的前身。
1929年2月,鄧春膏應甘肅省政府之請擔任蘭州中山大學教授兼教務長,7月又改任校長。1930年蘭州中山大學改名為甘肅大學,1931年又改為省立甘肅學院,鄧春膏一直擔任校長、院長至1936年5月。1946年,教育部委派辛樹幟在甘肅學院的基礎上籌建國立蘭州大學,並擔任該校第一任校長。
1902年,甘肅有了第一所新式學堂——甘肅高等學堂。在坊間,它被親暱地稱之為「文高堂」,也被叫做「蘭州一中的前身」。
其間曾幾經易名,現用名蘭州一中是在1953年確定的。它是甘肅省歷史上第一所中等學校,是甘肅省內的重點高中,也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省級示範性高中。
1932年9月15日(中秋節),省立蘭州民眾教育館(原蘭州晚報社院內莊嚴寺,後整體搬遷)內人山人海,甘肅第一個電影院新民電影院在此開張了。
儘管一張票價要0.6塊大洋,但為了看新鮮,人們仍趨之若鶩。為了確保安全,不得不請警察維持秩序。當局甚至規定,男女不能同時看電影,白天設為男場,夜晚設為女場,這在中國電影史上也是一件奇聞。
儘管新民電影院開業很紅火,但由於受片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最終沒能維持多久。1935年10月,新民電影院停業。
百年歷史的中山橋的前身是黃河浮橋。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裡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1956年是當時國民經濟恢復發展形勢最好時期,這一年在蘭州永昌路中段誕生了永昌路百貨公司,通稱「永百大樓」,其新建的三層大樓,規模宏大,店堂敞亮、貨品齊全豐富,這家綜合性百貨大樓便成了蘭州新型的業態代表。
老蘭州城雖然曾有綢鋪街的盛名(今酒泉路北段)及西大街的商鋪群,(今張掖路)但是卻沒有時髦的大百貨商店。
東崗立交橋位於東崗東路東端,西起甸子街,東至南山公路與西蘭公路(312國道)交叉口處,是蘭州第一座大型公路鐵路立體交叉橋。1988年7月完工,當年10月份投入使用。
蘭州有個四大怪:
風箏要靠氣球帶,漿水當做了飲料賣;
姑娘們全把口罩帶,烙哈的鍋盔像鍋蓋。
蘭州有個四大白(be):
白粉牆、白砂糖、白鴿子落在那雪山上。
蘭州有個四大黑(he):
老鴉(wa)落在豬身上,屎爬牛爬在老碳車上。
蘭州有個四大黃:
黃喇嘛穿的黃衣裳,是散飯鍋裡撒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