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的墨菲定律

2021-02-12 悅食Epicure

魚一身都是寶,在鹹蛋黃成為網紅之前,模擬魚味是上一代的追求,有魚香肉絲,魚皮花生,就算跟魚沒什麼關係的食物,帶上「魚」字也靈動了許多,比如莜麵魚魚,北京小吊梨湯餐廳的名菜「乾酪魚」。

 

帶有魚偏旁的漢字,少說也有一百個,日本餐廳把這些字印在一起,作為餐廳裝飾,跟前段時間流行的那首用生僻字拼成的歌一樣,是漢字區獨有的趣味。

👆餐廳裡的「魚」字裝飾

 

魚雜、魚泡、魚肚、魚肝、魚籽、魚子醬,沒有一件不好吃。

 

唯有魚腥味,讓人不能接受。

 

可憐的在雲貴川地區被大量食用的一種菜,偏偏掛上了「魚腥草」的招牌。

👆魚腥草又名折耳根

攝影:愛植物的梨子

 

我是從小都吃魚腥草的,從不覺得它有魚腥。甚至到上大學以前,都不知道外面怎麼稱呼這種蔬菜,我們習慣叫它折耳根。

 

人的一些習慣是需要衝撞才能發現的。

 

尤其是在「別人不習慣」的時候。

 

👆涼拌折耳根,一道西南地區的家常菜

從小吃涼拌折耳根,用淘米水把葉子多洗幾次,用熟油辣椒加上醬油和醋涼拌了,下飯。拌煮胡豆的調料也類似。

 

但煮的胡豆總沒有折耳根莖幹的脆勁,嚼在嘴裡「嘎嘣嘎嘣」。折耳根吃的時候,葉子上還能看見褐紅的辣椒——說是辣椒也不對,那是熟油辣椒裡的辣椒粉在菜籽油的作用下抱成了一小團固形物,再由醬油和醋加深了它的顏色——的物質。

 

這種物質在豆花飯的蘸料裡也存在,吃完豆花飯之後的蘸料,豆花的渣,一點點殘留的米粒澱粉,再加上微末的蔥的綠色。液體的物質已經被米飯都吸收了進入人的胃裡。剩下的固形物,有的成團,有的經過了米飯和筷子的攪動,形成了條索狀。

👆等待上桌的豆花兒飯蘸料

 

雖然花了這麼多筆墨來描寫,實際只是飯桌上極小的一個細節,不專門提起,是不會有人注意的。但又是一種對思想的雷射印刻,常吃川菜的人在潛意識裡都會在眼角裡帶到這一幕。

 

折耳根也是一樣,不被其他人「友邦驚詫」地提起,是發現不了它有什麼值得一說的地方,不過是家裡的一道常菜。

前幾年,在北京的菜市場,折耳根偶爾出現,買回家,朋友大呼,「我絕對不吃這個。」這時我才意識到,它原來是個這麼有爭議的話題食物。

朋友說自己不吃的理由是它腥。

 

👆折耳根的葉子,腥味比根部更淡

前幾年的火鍋店也沒有魚腥草,也是後來越來越多的正宗火鍋走出四川,北京才有了涮魚腥草,巴掌長的白色的莖,七八根綁在一起,上面好像還帶了一點點須,仿佛微縮的山藥。

 

我吃了幾次,沒有帶葉子的折耳根吃起來也像山藥,煮了多久火鍋的辣味都進不去。而且沒有葉子,吃折耳根的樂趣之一,就是得奮力地連莖帶葉塞進嘴裡,葉子還會從嘴邊橫溢斜出。

 

👆折耳根牛肉燙火鍋

在絕不能接受折耳根的人看起來,這簡直就是重口味,更不要提什麼樂趣可言了。跟他們說吃時的樂趣就仿佛跟一個害怕血腥場面的人描述《殺死比爾》有多好看。

 

後來看了一些關於貴州的美食視頻,去貴陽旅遊的外地人總要抱怨「躲不開折耳根啊,什麼裡面都有折耳根。」

 

在貴州,魚腥草是完全尊重墨菲定律的存在:「你要不把事情說得嚴重一點,那該出現的魚腥草一定會出現。」我那位朋友去了貴州旅遊,真是什麼辣味裡面都會挑出那短小的,切碎了的魚腥草莖的白色小段。

好不容易吃了一頓不辣的蹄花火鍋,結果在蘸料裡,也飄蕩著那若有似無,卻讓不好這口的人無比敏感的魚腥味。

 

無論她怎麼跟店裡的人說:「我不吃,不要放。」 店員都嘴裡說著「好的好的」,帶笑走開,最後還是一切如故。

 

最後逼得她一進店就跟服務員說:「我對魚腥草過敏,會死的。」

👆來自貴州的開袋即食折耳根小零食

 

我呢,對這種蔬菜並沒有貴州人那樣不可或缺的感情。也不知道在外地的貴州人是怎麼度過沒有折耳根的日子的。

 

也許他們也並沒有像想像的一樣,一頓沒有就難受。

 

事情總是比我們想像的要不那麼嚴重一點點。都說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北京的豆汁。作為一個外地人我就覺得它很不錯,到大熱的天氣,連冰可樂都救不了的煩躁。一碗豆汁下去,配焦圈兩隻。

👆焦圈還得配豆汁兒

 

相當好。

 

北京的熱,在沒有空調的時代是可以熱死人的,看《駱駝祥子》就知道了。亂世用重典。在那過分的乾熱裡,得有味道有些妖異的解暑食物。

 

火鍋店的點菜單上,有時寫折耳根,有時寫魚腥草,大概是怕「魚腥」兩個字太刺目,連那些願意嘗些怪名字的菜的人都嚇退了。

👆您要來碗魚腥草還是折耳根?

 

我是真不覺得折耳根有魚腥氣,感覺它跟魚一點都粘不上邊,為了確定它有魚腥氣,我找著機會又買了好幾次,甚至不加調料吃。

 

「哪裡有魚腥氣了?」

 

我仿佛成了一個味道上的色盲,全世界都在告訴我,這是紅色的,但我看到的就是黑白。

👆魚腥氣愛好者還可以嘗試來自臺灣的魚腥草香皂

 

人跟人之間的隔閡之所以極難解決,就是因為兩個人,其實根本是兩種生物,飲食習慣不同已經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

 

在另一個人進入你的世界的時候,有些你完全存在潛意識裡的東西,都會被碰撞出來,「原來我們在這些小事上也完全不同啊。」

 

這些摩擦,在細膩的人心裡,是如雷車行過天宮那樣的震耳欲聾,《長恨歌》裡的王琦瑤去成婚之後的蔣麗莉家,就說她家裡充斥著大蔥味。

👆2006年黃奕主演的《長恨歌》

 

這個描寫,在整部小說裡大概就兩句話,但卻一直都忘不掉,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自己想過,如果換成魚腥味,會不會那麼讓人震動。

 

但魚腥味太過戲劇化,不太真實。我自己在北方住過一些老房子,樓道裡豎著蔥,就總會想到《長恨歌》裡那一幕。日常裡帶有一絲詭異。

 

樓道裡雖然豎著蔥,但生蔥味我倒是聞不到。

 

畢竟,我是一個連魚腥草那麼明顯的魚腥味都聞不到的人。

相關焦點

  • 西方文化三大定律之一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墨菲定律由愛德華·墨菲在 1949 年提出,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定律內容為: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這個定律指出,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墨菲定律的由來愛德華·墨菲是美國某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1949 年與其上司參加美國空軍進行的 MX981 火箭減速超重實驗時,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
  • 《與愛同居》又名《真愛墨菲定律》,「墨菲定律」到底是什麼?
    泰國BL劇《與愛同居》(《真愛墨菲定律》)從播出後就引起一陣熱潮,粉絲紛紛感嘆太上頭。繆糕CP更是讓劇粉們磕得停不下來。這部劇能大爆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劇情精彩,人物性格鮮明,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情節環環相扣,節奏緊湊;另一方面是劇中主角顏值創新高,演員本身的魅力加分;同時,該劇以一段愛情中的人物之間的糾葛,闡釋了一個看似無形卻無處不在的定律,就是「墨菲定律」,使得全劇能引人思考,有了深層次的哲學探討,不至於淪為口水劇。
  • 如何打破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廣泛盛行於社會生活等方面的一種心理學效應,它的主要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一些悲觀主義者據此武斷地臆測,人類即使再強大,也很難跳出墨菲定律的侵擾「怪圈」。
  • 聊聊墨菲定律
    1949年,愛德華·墨菲,一位美國空軍上尉工程師,對他某位總犯錯誤的同事,也是如此評價。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就一定更壞。本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好多人都覺得說進了心坎裡,於是迅速傳播開來,被稱作墨菲定律。
  • 神奇的定律:關於墨菲定律,你想要知道的都在這兒
    墨菲定律的由來墨菲定律(Murphy's Law)是由美國工程師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一種心理學效應,被認為是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我們使用愛德華·墨菲的姓氏(墨菲)來命名墨菲定律,以表示我們對其人的尊敬。那麼,愛德華·墨菲是誰呢?
  • 怎樣打破職場"墨菲定律"?
    怎樣打破職場"墨菲定律"? 莫過於怕什麼來什麼 一切萬事俱備 偏偏缺個東南西北風 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墨菲定律" 一件事情如果容易出問題 那往往它一定會出問題 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
  • 「墨菲定律」給我們的啟示
    「墨菲定律」給我們的啟示 2020-05-17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食尚記:折耳根之名與實
    抵擋不來未足奇,或雲嗜此避時瘟。不寫寫它,心裡多少有些過不去。  貴陽文化路馬凱麵館,通宵營業,十幾年前,在單位上長夜班,凌晨兩三點鐘打烊後,經常去那消夜。各種麵條米粉,不羅嗦了。有個特色,即總有一大盆折耳根拌好免費取食,有味耐嚼,極受歡迎。據云,以前只不過是備的滷菜佐料而已,裡面的折耳根,少頃便撈得一乾二淨,於是索性拌它若干,取之不盡,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
  • 股市中的墨菲定律
    原標題:股市中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不是自然科學上的一個定律,它是反映人們心理預期方面的一個經驗性定律,大概意思是: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
  • 墨菲定律對保密管理工作的啟示
    影片的內容很快就淡忘了,但是墨菲定律卻時常出現在我的腦海裡。作為一名保密工作者,很自然就聯繫到自己的工作,想到墨菲定律對於保密管理工作的啟示。那麼什麼是墨菲定律呢?它對保密管理又有什麼啟示?墨菲定律的定義「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愛德華·墨菲提出,與「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並稱為20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愛德華·墨菲是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1949年,他和上司在一次火箭減速超重試驗中,因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
  • 戀愛中的墨菲定律,準的可怕!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亦稱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 「墨菲定律」:事情往往會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發展,只要有這個可能性。比如你身邊有兩個女生,一個是你喜歡的,一個是喜歡你的;如果你現在想談戀愛,會發生什麼?是的,你喜歡的人已經有了喜歡的人。
  • 《墨菲定律》的讀書學習筆記
    作者陳立之從墨菲定律開始,運用大量的事例和深入淺出的講解,為我們呈現了十五個經典的定律和法則。這些定律和法則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非常常見,但很多人卻依然無法理解和看透,所以現在講我的筆記與大家分享,希望能與大家共勉,希望能對看到本文章的所有人有所啟發、有所收穫。
  • 吃折耳根的後果,99%的宜賓人不曉得!
    折耳根的妙用有很多,現在介紹幾例。每天用三斤新鮮的折耳根煎成濃濃的湯,代茶頻飲,可以調理黃疸型肝炎。各種肝炎都可能引起黃疸。黃疸是身體有嚴重溼熱的表現。折耳根可以消炎,徹底祛除身體的溼熱。肝炎病毒沒有了賴以滋生的土壤,自然就不能作怪了。
  • 從《墨菲定律》中悟出了幾條做事規則
    #墨菲定律用最簡單的表達就是:越怕出事,越會出事。沒錯,墨菲定律的提出者愛德華·墨菲是一位來自美國某空軍基地的工程師。如果將墨菲定律跟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繫起來,便會出現細思極恐的效果。畢竟不管是誰都會有他(她)害怕發生的事情吧。最近閒來無事,攻讀了《墨菲定律》這本書。一開始,作者簡單介紹了什麼事墨菲定律,以及該如何識別它。
  • 可怕的「墨菲定律」:怕什麼來什麼
    墨菲定律由愛德華·墨菲提出來的,講的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有沒有這樣的感覺,你所期盼的好事情,很少會發生,相反,你害怕遇到的壞事,卻連連不斷,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墨菲定律。心理學家指出,墨菲定律是在告訴我們,很多事情我們是不能避免的,因為它們發生的條件非常容易達成。
  • 墨菲定律在績效評價中的啟發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墨菲定律揭示:任何項目都有存在問題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我們從積極的方面來理解和運用墨菲定律,也許可以發現更多的問題。
  • 折耳根樂隊:生命綻放光芒 把黑夜點亮
    折耳根是一種植物,也是一支樂隊的名字。折耳根喜溫暖潮溼、耐寒、怕強光,在黑暗的腐殖質土壤裡能頑強生長,而折耳根樂隊也是個「生命力極強」的組合……他們五個成員當中有四人是視力障礙者。國慶期間,折耳根樂隊也進入了「放空」的狀態,他們與北京青年報記者暢談過往的經歷,規劃今後的未來。
  • 不吃折耳根的人,我真的想給你兩定子!
    四川人只分兩種,一種愛吃折耳根,還有一種超愛吃折耳根。如果有人阻止四川人吃折耳根,不好意思,提刀來問。四川娃兒從會吃飯開始,就開始吃折耳根。有的爹媽老漢給小娃兒餵飯:」來嘛,么兒,好次得很,次一口!「小時候整死都不吃折耳根的人,現在天天頓頓都離不開折耳根。
  • 《墨菲定律》:助益人生的100個經典法則
    墨菲定律由此誕生:如果做某項工作有多種方法,而其中一種方法將導致事故,那麼一定有人會按照這種方法去做。你的生活中有過這樣的事情嗎?上班不想遲到偏偏就遲到了,不想生病偏偏就生病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丟的東西偏偏就丟掉了……「墨菲定律」的事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說不定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它所控制,真是讓人防不勝防,而且還越在意越防不住。幾十年來,墨菲定律的內涵被不斷豐富。其中最著名的闡釋被稱為「菲納格定律」: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
  • 墨菲定律:為什麼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
    墨菲定律誕生在20世紀,美國的一位空軍工程師墨菲上尉參與了一項軍方實驗。其中的一個實驗項目就是需要將十六個傳感器固定在實驗志願者座椅的支架上。傳感器需要安裝兩根接線,一旦接反的話,就會無法正常工作了。但是這個實驗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是,當這些傳感器安裝完畢以後,墨菲上尉發現,這十六個傳感器的接線竟然無一例外地全部被接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