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肉是磚、拌麵是鋼,沙縣小吃背後的「民本」邏輯

2020-12-18 澎湃新聞

沙縣小吃文化城三期廣場。本文圖來源於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沙縣融媒體中心(除署名外)

12月8日,2020年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開幕,天南海北的貴賓和食客齊聚一堂,到沙縣領略當地的美食文化和風土人情。

這已成沙縣重要的文化盛事。

1997年12月8日,沙縣舉辦首屆中國(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直至今年已成功舉辦24屆。

這也是沙縣小吃成長的見證,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20多年,沙縣小吃悄無聲息地佔領各大城市的街頭巷尾,已成中國覆蓋率最高的餐飲品牌,市場佔有率遠高於同行業競爭者。

根據當地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如今沙縣小吃已遍布62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沙縣小吃門店超8.8萬家,達到連鎖標準店3103家,年營業額超500億元,實現和帶動30萬人的就業。

「小吃是大民生,小吃是大產業,小吃也是大文章。」沙縣縣委書記楊興忠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扁肉是磚,拌麵是鋼,沙縣人民將沙縣小吃開遍祖國的大江南北,更闖出一條富民強縣的致富之路。

在他看來,在各級黨和政府領導之下,勤勞的沙縣人憑藉扁肉和拌麵蓋起高樓大廈的演進過程,本身是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實踐的成功。

「闖出一條路子」

2020年11月23日,三明市沙縣,上桌的燒賣。 澎湃新聞記者 孫湛 攝

沙縣位於福建省中部,擁有1600多年建縣歷史,自古即為閩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沙縣小吃也歷史悠久,北方漢民族的麵食文化和南方閩越先民的米食文化在此匯集,具有濃厚的民間文化基礎。

「沙縣小吃品種多樣,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這也是它受歡迎的根本原因。」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對澎湃新聞稱,沙縣小吃分為兩大流派:一派是口味清鮮、製作精細的傳統城關派系,代表品種有扁肉、燒麥和肉包;另一派是口味威辣、製作粗放的鄉鎮民間自發派系,沙溪河以北的夏茂鎮,米凍、喜粿、米陳皮和甜燒賣和牛肉系列為代表;而沙溪河以南的南霞、鄭湖和高砂,泥鰍粉幹、南霞豬腳、鄭湖板鴨和手工制面的土家風味為代表。

夏茂鎮是沙縣小吃發祥地,上世紀90年代初,上千人浩浩蕩蕩、背井離鄉到外地做小吃謀生,如今全鎮四萬人,約有三分之一在外地經營小吃店。

「那時種莊稼和糧食難以致富,沒什麼副業可做,只能外出做事。」沙縣縣委原書記楊振西對澎湃新聞稱,上世紀90年代初,沙縣財政收入每年也才1個多億,全縣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教育系統有9000多人吃財政飯,城鎮如此,農村更是沒有經濟收入來源。

1992年至1997年間,儘管農村耕地包產到戶,吃飽穿暖不成問題,但當地政府積極致力於讓農村剩餘勞動力「走出去」,不少沙縣人背起鴛鴦鍋拎著木槌,以「四根竹竿一塊布,兩個煤爐兩口鍋」起家,讓沙縣小吃遍地開花。那時恰逢中國興起了「下海」和「打工」浪潮,城市流動人口暴漲,衍生出吃飯、住宿和出門需求,而沙縣小吃及時填補「吃」的市場。

「一元進店,二元吃飽,五元吃好」的平價原則抓住城市低消費群體,俘獲了無數食客,此舉令沙縣小吃如野草般瘋長。

「那時每年能掙幾萬元算很高了,我們上班每年工資也才1萬元。」楊振西說。

這也引發了極強的示範效應,一傳十、十傳百,沙縣人紛紛都外出開小吃店。

沙縣博物館新館

早期,沙縣小吃店重點集中福州和廈門兩座城市,並未大規模「攻城略地」。

根據沙縣小吃辦的統計,1994年,廈門的沙縣小吃店達到900多家,福州則達到2000多家。

這個規模也引起沙縣當地政府的注意。

1997年,時任沙縣縣委書記劉道崎下鄉到夏茂鎮調研,聽到滿街叮叮噹噹的砸鐵聲,後來發現鐵匠正日夜趕工製作用於煮餛飩、熬高湯的鴛鴦鍋。

審時度勢,他敏銳地感覺沙縣小吃「大有可為」,準備大刀闊斧發展沙縣小吃,不僅成立領導小組機制,還設立「中國·沙縣小吃文化節」作為推廣和宣傳平臺;並決定由縣工商聯發起,向縣民政局申請成立沙縣小吃同業公會作為行業組織。

此外,縣委、縣政府還大膽鼓勵各鄉鎮至少有一名科級幹部停薪留職外出經營沙縣小吃。

此舉也極具時代色彩。根據《河南商報》報導,上世紀90年代,全國掀起了公務員辭職下海風尚。人社部數據顯示,1992年,全國共有12萬公務員辭職下海,1000多萬公務員停薪留職。

沙縣文昌街。澎湃新聞記者 孫湛 攝

走出大量小吃業主的沙縣,自然也能感受到時代「水溫」。

「那幾年下海搞沙縣小吃的黨政幹部達200多人。」張鑫說,夏茂鎮黨委原副書記羅維奎就曾「下海」,他帶領鄉親辦起了18家「羅氏小吃店」。

張鑫此前是學習飯店管理出身,他第一份工作是在三明飯店上班,1998年5月,他調至沙縣人民政府駐福州辦事處任職,從此正式和沙縣小吃打交道。

1999年,他在福州擔任沙縣小吃大型推介會對外接待和組織工作。

那一年,恰好也是沙縣小吃發展的關鍵之年。

1999年3月4日,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到沙縣調研時指出:「沙縣小吃業的成功之處在於定位準確,填補了低消費的空白,薄利多銷,闖出一條路子,現在應當認真進行總結,加強研究和培訓,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

2000年8月8日,習近平再次到沙縣調研時指出:「要找準今後經濟發展的支撐點,特別是加強以沙縣小吃業為支柱的第三產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這相當於為沙縣小吃尋找到了準確定位,包括工作方向。」楊興忠說,這兩句話他倒背如流。

「神秘組織」的力量

沙縣小吃文化城三期廣場

由於沙縣小吃店鋪高密度出現在城市各個角落,由此引發網友對該「神秘組織」的文學式猜想。

「沙縣小吃是有組織的。」張鑫回答道,而且是一個龐大的組織。

為推動沙縣小吃產業發展。1997年成立沙縣小吃業發展協調小組,組長由時任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家祿擔任,副組長由縣工商聯會長和工商局一位副局長擔任,成員來自縣委、縣政府各個部門,辦公室設在縣商會大廈四樓。

1998年3月,在劉道崎的主持下成立了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這次層級有所提升,組長由他本人兼任,副組長由陳家祿擔任,同年8月改由時任縣委常委楊勝分管,其餘成員也都來自縣委、縣政府各個部門領導組成,下設辦公室,辦公室由政府辦副主任樂相森擔任。

在領導小組框架下設有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小吃辦)、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和沙縣小吃業發展服務中心,三個機構合署辦公,分工協作。

上述的組織框架設計是基於工作需要,領導小組只是議事協調機構,而「小吃辦」起初也沒有常設的工作人員,每次工作需要時只能臨時抽調人員,但很不穩定。

鑑於上述情況不利於推動小吃業發展,沙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在政府辦公室下設事業單位——沙縣小吃業發展服務中心。這是一個副股級事業單位,起初擁有4個事業編制,已經是一個有組織、經費和職責的機構,它有明確的任務目標——負責沙縣小吃的技能培訓及小吃的推廣和宣傳。

沙縣不僅在縣一級政府設立「小吃辦」,還在下轄12個鄉鎮也設立「小吃辦」,每個鄉鎮「小吃辦」對接1至3個聯絡處。

早年鄉鎮「小吃辦」未設獨立辦公場所和工作人員。直至2004年,沙縣縣委、縣政府要求鄉鎮「小吃辦」也要配有獨立的辦公場所、設備、經費和工作人員,以此提高服務能力。

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是一個行業自治組織 ,它的角色是行業管理、品牌保護、技能培訓和協調服務,理事成員在政府與行業之間扮演橋梁和紐帶作用。

沙縣城區夜景。

2017年,當地政府把原有沙縣小吃業發展服務中心和「小吃辦」職能合併,建立了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行政級別從副股級提至正科級,連升三級,同時旗下擁有一家市場運作實體——沙縣小吃集團;沙縣小吃同業公會駐外聯絡處也加強了黨建引領,組建沙縣小吃同業公會駐外黨支部。

根據統計,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已在全國設有31個聯絡處,組建了23個駐外黨支部。

從政府機構到行業組織,沙縣成功圍繞小吃行業構建一套組織體系,從縣級到鄉鎮,又到沙縣小吃所在城市的聯絡處。

「相當於把行政管理、行業管理和產業觸角延伸到每個沙縣小吃所到之處。」張鑫稱,在各大城市設立聯絡處的想法源於2006年,當地政府希望通過管理和服務外出經營人員維持沙縣小吃品質和品牌。

鑑於此,沙縣縣委、縣政府提出建立「一鄉一城一組織」發展戰略,即一個鄉鎮要負責在一座小吃老闆相對較集中的城市建立一個管理組織,這是聯絡處的雛形。最終,沙縣小吃在各地聯絡處都隸屬於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扮演上傳下達、證件獲取、糾紛調解、業務投訴和商標維護的角色。

通常,沙縣小吃老闆都會面臨租賃和拆遷糾紛,只要找到聯絡處幫忙,聯絡處都會予以協調,或者提供法律幫助。

「聯絡處不是政府機構,不能以政府部門自居去調解。」張鑫說,比如維權,通常由縣裡面的相關部門做,聯絡處配合。

聯絡處最常見的是信息服務,每天聯絡處官方微信都會發布店鋪轉讓信息,寫明店鋪位置、轉讓價格、轉讓原因等,統統由聯絡處負責搜集和發布,別小看這個信息,它能幫助老闆們節省很多成本。

可能由於聯絡處周到的服務,使得政府、公會和聯絡處在沙縣小吃業者心目中具有相當公信力,從而在很多政府性工作上都願意配合,多項工作都予以支持。

據《瞭望東方周刊》報導,1999年福州創建文明城市,數以千計的沙縣小吃麵臨被清退的危機。沙縣政府火速發動各鄉鎮黨員,給小吃老闆講文件,「一定要達到標準,不達到就生存不了。」

一夜間,沙縣小吃的煤桶全部換成了液化氣,小黑板全部換成了招牌廣告,此舉獲得了福州當地政府領導的褒獎。

別看聯絡處擁有一定公信力,但在運營過程中也存在「難處」。

「我們早期是用商家會員費維持運作,但後來根本無法運作,後來縣委、縣政府見狀,給予了一定撥款來補助運作,但也不寬裕,只能自己想辦法。」張鑫說。

實際上為推廣沙縣小吃,沙縣縣委、縣政府已多次給出補貼:比如2004年在上海每新開一家店補貼1000元;2007年在北京開張的前100家店每家補貼3000元。

「如果說沙縣小吃和別的地方餐飲品牌有什麼差異,我認為最大不同就是它背後有一個行之有效的組織。」張鑫說,面臨行業競爭和風險時,任何個體都難以抵禦,唯獨龐大的組織力量才能幫助化解難題。

「以前全國冒出來不少地方餐飲連鎖品牌,為何到後來都銷聲匿跡了呢?很顯然是組織力的問題。」張鑫認為,迄今為止能與沙縣小吃處在同一條平行線,只有蘭州拉麵。

「很簡單,它們也很有組織體系。」

「最關鍵還是人」

縣小吃辦工作人員與獲得入駐上海市經營沙縣小吃政府獎勵金業主合影。

「任何組織的生命力,最關鍵還是人。」楊興忠說。

在沙縣小吃業界,沙縣小吃同業公會駐上海聯絡處黨支部書記餘昌李的故事令人動容。

2019年5月16日,他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年僅43歲。

在他去世的幾天前,上海當地沙縣小吃老闆得知他被送往同濟醫院搶救,駐外支部及小吃協會的成員2小時內自發籌集10萬元資金;而在滬的沙縣小吃老闆在得知他突發疾病住院救治的消息後,2天內也自發募集資金10多萬元;近百名曾得到他幫助的小吃老闆放下店裡生意,自發從各地趕往醫院探望,此舉深深感動了醫護人員。

「這說明小吃業主對他的感情。」楊興忠說。

十多年來,餘昌李始終把沙縣小吃老闆反映的問題當作份內工作,全力以赴,無償為來滬創業小吃老闆找店面,指導業主管控經營風險,傳授門店經營和管理經驗,積極爭取沙縣農商行支持,為在駐滬支部設立小吃創業貸款集中辦理點,幫助小吃老闆解決貸款難題。在動車尚未普及時,他積極主動與鐵路、客運部門聯繫,協助返鄉的沙縣小吃老闆購買火車票、協調開通臨時客運專線。

無論沙縣小吃老闆們碰到怎樣的困難和矛盾,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化解矛盾,保障業主利益。

根據統計,13年來,他總共為小吃老闆提供店面信息、市場維權、證照辦理、貸款授信、矛盾調處等服務2000餘次。

2019年5月8日,即使因病毒感染出現發燒症狀,餘昌李仍堅持一邊就診一邊工作。

「這是一種忘我的工作狀態,這也是很多沙縣駐外聯絡處負責人的真實情況。」張鑫說,別看沙縣小吃老闆掙錢,但他們每天起早貪黑,腰酸背痛,掙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由於長期和小吃老闆打交道,聯絡處和小吃老闆之間建立了獨特感情,一般人難以理解。

「我以前經常給沙縣小吃老闆們做培訓,因此所到之處,大家都叫我老師,有次一位老闆追了我很遠,只為給我送一瓶水,這個舉動讓我很感動。」張鑫說,讓他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和意義。

「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這才是沙縣小吃的本質。」楊興忠說,無論早年想方設法讓沙縣人民走出去做小吃掙錢,免費為沙縣人提供小吃培訓,還是委派黨政幹部帶頭去全國開小吃店,通過聯絡處、黨支部為沙縣小吃業主服務,本質出發點都一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沙縣小吃是富民工程,並不能直接為沙縣帶來財政稅收,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堅持支持呢?我們算的是大帳,不是小帳。」楊興忠說,如今當地人經營沙縣小吃帶來的財富開始反哺家鄉了,沙縣也因小吃而改變。

「20多年前,沙縣共有14700名貧困人口,現在全部脫貧了,沙縣城區的面積原來只有6.7平方公裡,現在37平方公裡,以前我們10層以上的高樓大廈只有3座,現在高樓大廈已經數不勝數了,這說明老百姓富了。」楊興忠說,沙縣小吃最大成功秘訣是每一屆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一任接著一任幹,讓它成為了地方支柱性產業。

2010年全面落成沙縣小吃文化城,投資8億多元,佔地226畝,正成為沙縣小吃品牌對外宣傳窗口和旅遊目的地。

「沙縣小吃所生存的環境再次發生變化,人們不再是單純的『吃飽』,如何吃好才是消費者的新趨向。」楊興忠說,新一屆黨委政府和部分老闆已感受到危機。

當前,沙縣正努力實現標準化、連鎖化、產業化、國際化和現代化的轉型升級,把沙縣小吃打造成中華美食的「第一品牌」。

「沙縣小吃正在邁向下一個階段。」楊興忠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沙縣小吃:小吃裡的大國奮鬥史
    上世紀九十年代,村民們為了生計挑著擔子在城裡叫賣拌麵和扁肉,從此開啟了沙縣小吃走向世界的開端。「二十多年來,村民們把沙縣小吃開到全國、全世界,吃了不少苦,但也有大回報。村民錢包鼓了,討了老婆,娃兒都考上了大學成人成才,城裡有房子,現在又回來建設村莊。"
  • 一早上吃了11碗拌麵+11碗扁肉!終於為你們找到了羅源沙縣小吃界的super star!
    據不負責統計整個羅源有10+家沙縣小吃你的小區樓下肯定有一家沙縣小吃每天每三個人裡就有一個羅源人吃拌麵扁肉以上純屬虛構如有雷同 你打我啊沙縣真的是國民小吃了小羅源居然也遍地沙縣本期測評我們看看到底哪家才是
  • 才不止是拌麵扁肉!快來沙縣嘗美食
    是的,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沙縣小吃。12月8日,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系列活動拉開大幕啦,這是到沙縣嘗嘗正宗小吃的最好時候。來,先了解這些知識,摸個門道。拌麵扁肉雖好,但千萬不要以為沙縣小吃就只有這倆……據統計,全國沙縣小吃店超2萬家,幾乎是肯德基的5倍,麥當勞的10倍,金字招牌貼滿了整個中國版圖。
  • 去了沙縣,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沙縣小吃!
    而沙縣小吃卻有所不同,憑藉超高性價比的拌麵扁肉套餐飯早已紅遍大江南北,殺出重圍被全國人民所認可。與肯德基、麥當勞一類的集團公司不同,沙縣小吃能開遍全國,政府是背後最有力的推手。①  / 扁肉+拌麵 /@阿漫RFJM沙縣小吃中最經典的CP非「扁肉+拌麵」莫屬。
  • 沙縣小吃,就是中國人的深夜食堂
    熱氣騰騰的扁肉加上香氣飄飄的拌麵所組成的王牌CP,成為不少人記憶的味道,沙縣小吃也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沙縣生動的一張名片。 那時候沙縣還叫沙陽,但小吃美名早已傳遍四鄰八鄉,扁肉、芋餃、米凍、豆腐丸、香芋餅、青草凍各個都是一頂一的美味小吃。 直到今天,不論是沙縣小吃的店鋪數量還是被喜愛程度,在全國都位列前茅。
  • 【生活】羅源「拌麵+扁肉」組合哪家最好吃?進來看看你就知道
    據不負責統計整個羅源有10+家沙縣小吃你的小區樓下肯定有一家沙縣小吃每天每三個人裡就有一個羅源人吃拌麵扁肉以上純屬虛構如有雷同 你打我啊這幾碗賣相誘人- 天福沙縣の拌麵 -- 福源沙縣の拌麵 -- 世紀花園沙縣の拌麵 -- 鳳蝶沙縣の扁肉 -
  • 不正宗的沙縣小吃何以佔領中國|大象公會
    什麼才是正宗的沙縣小吃2015年5月,沙縣小吃辦公室主任張鑫對媒體表態說:「正宗的沙縣人店裡最常做的是』老四樣』,即扁肉、拌麵、燉罐、蒸餃。」1990年代末,外地人接觸到的沙縣小吃就已經變成了扁肉、拌麵、燉罐和蒸餃這四樣東西了,在沙縣地位至高無上的豆腐,在離開沙縣縣域的沙縣小吃中就蹤影全無。而扁肉、拌麵、燉罐和蒸餃,其實都是福州的傳統小吃。
  • 「踏青嘗鮮季 沙縣吃貨會」!美味的沙縣小吃在向你招手!
    一提「沙縣」二字,很多人會立馬就想到「扁肉拌麵」。1036動新聞記者告訴你!沙縣小吃,不僅僅只有拌麵、扁肉!!!燒麥、鍋貼、米凍、芋餃、豆乾、泥鰍粉、豆腐丸、紅菇豆腐湯、甜燒麥、夏茂牛系列……扳起手指腳趾都數不清!沙縣12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小吃,足足兩三百種。
  • 我們去了趟沙縣,看看真正的沙縣小吃長什麼樣
    與肯德基、麥當勞一類的集團公司不同,沙縣小吃能開遍全國,政府是背後最有力的推手。我們常看到的吃豆人logo,就是政府設立的同業公會在規範。所以說,要吃沙縣小吃,還得去街頭巷尾尋覓真容。3 | 沙縣的「小吃」沒有蒸餃我們熟悉的沙縣小吃標配,通常是四樣:蒸餃,餛飩,拌麵,燉罐(🐧食量大,還會再要一碟炒米粉)。
  • 這才是真正的沙縣小吃!
    就像在蘭州找不到拉麵,只找得到牛肉麵一樣,外地點單率極高的柳葉蒸餃、燉罐、鴨腿飯在沙縣也難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水晶燒麥、燙嘴豆腐、芋餃等特色小吃。走走走,一起去見識一下正宗的沙縣小吃吧!讓人意外親切的,是密度極高的沙縣小吃店,裝潢、招牌與外地並無不同,所以大家也想當然地列起了清單:餛飩、拌麵、蒸餃、燉罐、炒粉……這些隨店家稱霸全國、衝出國際的沙縣小吃,早在觀念和舌尖上駐紮。這種自我營造的熟悉感,很快被現實打破。經營了十多年的老店阿土燒麥,來自福建同事的推薦。
  • 小吃大功夫:沙縣小吃產業發展調查
    薄利多銷找準發展路沙縣夏茂鎮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館漸漸成了旅遊打卡地。婚喪嫁娶各類生活場景,精細到堪稱繁瑣的製作工藝,將軍米粿、洪武金包銀、夏茂烤鴨……沙縣小吃背後,是當地源遠流長的美食文化傳承。1992年,俞廣清就和親戚在福州開起小吃店,主打「1元進店,2元吃飽」,主要經營拌麵、扁肉、蒸餃和燉罐這些沙縣小吃的「四大金剛」。他很快發現,小吃業市場容量大、回本快,一帶十、十帶百,村裡人都出去開了小吃店。目前有600多人在外經營小吃店,佔全村人口的50%以上。沙縣小吃有兩大特質,一是「品類多」,二是「定位準」。
  • 沙縣小吃開到日本後火了!拌麵30元一份,想吃竟然還要排長隊?!
    拌麵、餛飩、蒸餃、燉罐,沙縣小吃的四大金剛也是店內主打,很多留學生表示吃的「一本滿足」!// 第一道菜:扁肉正宗的沙縣小吃更喜歡叫餛飩為扁肉,扁肉的餡筋道有嚼頭,都是因為當地人在處理肉餡的時候通常會用很複雜的工藝,所以才有如此口感的扁肉。
  • 我們去了趟沙縣,才知道吃了這麼多年的沙縣小吃,原來都是假的!
    大多數關於沙縣小吃起源的傳說,都與「標會」有關。標會,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民間融資形式,90年代初,沙縣「標會」崩盤,許多人因為巨額欠債而選擇「跑路」。他們背著木槌和鴛鴦鍋,背井離鄉,成為最早一批到福州、廈門做小吃的沙縣人。「四根竹竿撐塊塑料布,兩個煤爐伴只扁肉鍋」,就是沙縣小吃最初的雛形。
  • 帶你去吃正牌的沙縣小吃!
    ▲看這密密麻麻的覆蓋率你或許不知道沙縣但你一定知道沙縣小吃「沙縣小吃是怎麼走向全國的呢?」熟悉的「沙縣小吃」標配,通常是蒸餃,餛飩,拌麵,燉罐……但在沙縣當地人們最常吃的卻是‍‍‍‍‍‍‍‍‍‍‍‍‍‍‍‍:豆腐丸、扁肉、拌麵、芋餃、燒賣春卷、
  • 「沙縣小吃」為什麼?
    有一種食物,就算你沒吃過,也一定聽過它的大名:沙縣小吃!作為「中國餐飲三巨頭」之一,沙縣小吃是每個「乾飯人」繞不開的「衣食父母」。12月22日下午,沙縣小吃突然登上熱搜,記者點進去一看,發現原來是這兩天,文化和旅遊部發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其中沙縣小吃的製作技藝赫然在列,在評論中,不少網友都表示了自己對沙縣小吃的喜愛,看來沙縣小吃的力量還真不容小覷。那麼,一個看似普通的街邊小吃,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成為國民料理呢?
  • 周末逃離計劃|去一趟沙縣,你才知道真正的沙縣小吃長啥樣
    在沙縣當地,人們最常吃的小吃有:豆腐丸、扁肉、拌麵、芋餃、燒賣、米凍、燒餅、板鴨、鍋貼、酸辣湯、牛肉湯……沙縣本地的小吃,其實比你熟悉的「沙縣小吃」標配要豐盛得多,實在是……說好幾天也說不完!以前會為了沙縣燒麥特意去一趟沙縣,因為在沙縣以外的地方真的好難找到當地特有的燒麥。上周末和小夥伴饞遊了沙縣一圈,又發現了好多吃的!
  • 沙縣小吃的春天
    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沙縣小吃,十幾年前在北京上海看到還有些驚訝,後來在日本歐洲見到都不覺得奇怪。但說實話,我一直沒有覺得沙縣小吃很好吃。因為沙縣扁肉的硼砂放的太多,那種彈性不真實。沙縣拌麵我也覺得並不會比尚幹的更好吃。(沙縣同胞們不要打我)。我還專門去了幾次沙縣本地,去了幾個小吃城,都沒有讓我很驚豔。
  • 「國民美食」沙縣小吃:從案板躍上「雲端」
    「扁肉」。經營沙縣小吃20多年,他揮舞木槌的右臂明顯比左臂粗了一圈。  「打扁肉如今大部分都是用機器完成的。」李賢錦說,原來手工捶打2斤扁肉得花1個小時,如今用機器只要幾分鐘,口味、品質基本不變。  用木槌反覆捶打豬腿肉上千次,是製作泥狀扁肉餡的訣竅,也是沙縣小吃自稱「千錘百鍊的美食」的由來。
  • 真正的沙縣小吃什麼樣,你們一定不知道
    扁肉扁肉,是沙縣小吃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是由餛飩演變而來的。名字不同,做法也有特別之處。扁肉的肉餡製作時不用刀,而是一捶一擊重複幾千上萬次打出來的,肉是豬後腿上最緊緻的瘦肉,槌是木槌,加入的是力氣和感情,產出的是充滿嚼勁的飽滿扁肉。包製扁肉的麵皮也很特別,只有正常餃子皮的四分之一厚度。煮熟後,晶瑩通透的扁食,載沉載浮於白濃的高湯上,再撒上翠綠的蔥花,清香撲鼻,吃起來麵皮嫩滑,肉餡爽脆有嚼頭。沙縣人烹製扁肉的方式也是花樣百出,煮扁肉、炸扁肉、熗扁肉,東西好,怎麼做都好吃。
  • 沙縣小吃:「中國最神秘組織」的逆襲記
    「沙縣小吃能有今天的規模,也是我們當時未能預料到的,而且近年還在迅速擴張。」張鑫對沙縣小吃崛起速度也頗為驚訝。8.8萬家沙縣小吃門店是什麼概念?在本土快餐江湖上,能與沙縣小吃相提並論的是蘭州拉麵,但截至目前,全國蘭州拉麵門店約5萬家,沙縣小吃高出近4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