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家美籍華人餐廳背後,都有一個同化、創新和生存的故事!在美國蒙大拿州布特鎮(Butte),一個人口只有三萬多人的西部小鎮,一家「北京樓」(Pekin Noodle Parlor) 卻有著特別悠久的歷史。1911年由華人移民Hum Yow和Tam Kwong Yee所創辦,距今有 108 年的歷史,時至今日相關陳設仍然和當時一模一樣,它是一家現存美國最古老而持續經營的餐館。
如果說美國最古老的中餐館在蒙大拿州似乎很奇怪,那就得把它歸結為19世紀的華人移民模式。1850年至1900年間,約有25萬中國人來到美國。他們之中的許多人是因為逃離戰亂衝突、貧窮和饑荒,但大多數人是被1849年美國的淘金熱所吸引。19 世紀後期的蒙大拿州可算是一個一個礦業和淘金者的聖地,當時蒙大拿州一度十分之一的人口都是礦工,所以也聚集了成千上萬的中國移民在這裡尋找工作。
1870年,蒙大拿州近10%的人口是華裔美國人,最終礦區的黃金漸漸減少,華人與美國白人礦工的敵意增加,於是華人移民大量轉移參加了建造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的工作。鐵路在1869年建成後,多數華人為了生計,陸續創辦了洗衣店、雜貨店、農場和一些美式中餐館等,一部鮮明的華人移民史。
實際上有記載的美國第一家中餐館是 1849 年開在舊金山的「The Macao and Woosung」,主要也是服務來美國淘金的華人礦工,經營不久後就在歷史的洪流中關閉了。而擁有108 年歷史的地標性建築,」北京樓」又名巴特餐廳,坐落於布特鎮歷史悠久的大街上一棟磚砌的建築裡。
餐廳上方懸掛著一個霓虹燈標誌,走進陡峭的樓梯,食客會來到一間狹窄二樓大廳,由橘色隔板開裝修而成的餐廳,大廳兩側有數個舒適的包間,一種歷史的感覺。在從前餐廳一樓,它是一個賭博大廳和一個草藥藥房,細看一些遺留的器具,會發現建築過去的痕跡:舊的醬油瓶,古老的中國賭博器具,廚房設備,錫容器和抽屜中裝滿的草藥和茶。
至於食物,相關菜品在過去一個多世紀裡基本也保持不變,食客可以從菜單上點雜碎、四川菜、廣東菜、炒麵和混沌湯,但也有標準的美國三明治和牛排。也算是海外中餐的經典菜系。
北京樓是一個家族事業。由現年85歲的移民譚丁貴(Danny Wong)自20世紀50年代初,由他的叔父手中買下而經營這家餐廳,他的兒子譚傑瑞(Jerry Tam)協助他進行日常經營。根據布特鎮公共檔案館的資料,其家族在美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由一位同族遠親開始,他將物資運送到了美國西部的華人社區販賣起。
到了19世紀90年代末,這個家族另外的成員也來到了布特鎮,當時的布特是蒙大拿州最大的華人社區的所在地,開始在這裡經營一家洗衣店。後部分的家族成員同時來到布特,由二個祖輩和他的祖父譚光業一起開始了生意。他們在城鎮的唐人街東邊開了一家中國商品店。到1911年,它的頂層被改造成了北京樓,一樓是一家賭博俱樂部的所在地,後來又變成了一家草藥店。後這些買賣都因華人減少最終關閉,只剩北京樓依然存在。
然而,北京樓它仍然以最古老姿態運行著,第三代經營者譚傑瑞認為:「這家餐廳長壽的秘訣,在於其經典的美式中餐菜單,餐廳最初是以炒麵、炒粉、雜碎和混沌湯而聞名。雖然華人只佔美國人口的 2% 都不到,但中餐是美國三大流行菜系之一,另外兩個是墨西哥菜和義大利菜。
有 36% 的美國人每個月至少會吃一次中餐,不過餐館的菜品,是有點退時了!這種菜品在二戰之後,於美國東西海岸的大城市都已經不再流行。毫無疑問,在今天的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有越來越多的新一代移民,帶來了不同地區的飲食,也在各自的小區開設不同風格的餐廳。但這種情況不一定會在蒙大拿州發生,因為北京樓已經在這裡很長時間了,而且在蒙大拿這種經典的美式中餐還是很有市場」。
時光境遷,美國的中餐市場或許更多元了,但在一個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裡,卻遺留下了海外中餐的活化石。在布特小鎮的縮影,唐人街社區的一座磚牆建築, 卻掩蓋了美國華人移民史的一個裡程碑。
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關注!
【文中圖片引用自網絡,如有版權方請聯繫處理,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