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最初是道家的一種概念,指的是那些在某些領域具有卓越才能,但是卻因為心中的傲氣不肯和世俗之人同流合汙,不委曲求全、不趨炎附勢的隱居者。因為道教講究以自然無為的方式和天地之間溝通,所以很多道教的名人都是隱士,例如戰國時期的傳奇人物鬼谷子王詡、三國時期的水鏡先生司馬徽、東晉時期的煉丹專家抱樸子葛洪等等。
而進入到科技化信息化時代之後,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生活節奏的變化,大多數的人不再優哉遊哉,而是為了生活在外奔波,讓自己就像一個上滿發條的陀螺一般。同時巨大的生活壓力以及鋼筋鐵骨的現代化大廈也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很多的距離,人際關係變得空前冷漠,像很多都市中生活的人甚至連自己對門的鄰居都不認識。
人是會被社會改變的,有的人適應了這個有些冷漠的社會,同時也為自己戴上了一副冷漠的面具;但是也有人並不希望自己被周圍的環境同化,於是便離開了都市生活寄情於山水之中。一般來說人們想要遠離俗世的困擾都會選擇出家當和尚或者是在不知名深山中過田園生活,當然也會有人到名山上隱居,例如峨眉山、九華山、終南山等等。
終南山還有一個別名叫做太乙山,鄰近陝西省西安市,從地理上來說終南山屬於秦嶺山脈一系。終南山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有關終南山的描述,例如《左傳》中的「九州之險」以及《史記》中的「天下之阻」都是指的終南山。同時終南山也被認為是「道文化」、「壽文化」的發祥地,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稱,成語壽比南山和終南捷徑都是從終南山的文化中截取出來的。
所以自然有很多人到終南山上結廬而居,大概是從上世紀80年代左右開始終南山的山腳、半山腰處都出現了大量的「隱士」,他們都開始在終南山上過起了田園生活。最初的這些人可能是真的想要為自己找一片淨土,所以才來到了崇峻又有歷史氣息的終南山上生活,可是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展,很多人得知了終南山隱士的消息之後,這樣的氛圍就被破壞了。
根據一些曾經在終南山「隱居」過的人的描述,2010年之後來終南山的大多都是一些年輕人,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是兩類人:一種是隨著潮流來終南山上擺拍發圖的人、一種是想感受一次古人生活才來山上的人。很多以前的隱士都無法忍受這些人在上山錄視頻開派對的行為,選擇了離去。
然而終南山隱居並沒有因此過時,反而有越來越多的人前往,這也讓一些商人發現了商機。他們只需要在山上建造一些簡陋的木房就可以收租足量的租金,而且隨著「隱士」越來越多,這些房子的價格也是越來越高開始瘋漲。現在去終南山半山腰我們能發現那裡到處都是木屋,和小鬧市沒啥區別,而官方統計現在終南山上的「隱士」已經超過了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