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漫九州溢四海,依然好酒數茅臺。」茅臺酒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為什麼叫茅臺。當代作家阿來曾這樣理解茅臺的名字,他說:「茅臺的名字本身可能不是這個意思。但舉杯之時,就會想,香茅的茅,高臺的臺。香茅的香是浮動的,高臺的高是越來越高,越來越往上的。兩個字,暗含了酒應有的品質與境界——或者說是應該給人的催發。」那麼茅臺的名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又是怎麼來的呢? 歷史上,茅臺鎮這個地方有過馬桑灣、四方井、半邊橋、雲鼓鎮等諸多名稱,但最終卻因為茅臺二字深入人心。那麼「茅臺」為何深入人心並且成為了茅臺酒名呢?這就要著重說一說茅臺的「茅」字了。 《說文解字》記載:「茅,菅也,從艹矛聲」。這個菅,最常見的詞語是「草菅人命」。菅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於山坡草地,其實就是茅草。然而就是這種看上去毫不起眼的茅草,卻成為了引發一場戰爭的理由。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南下攻楚。當時齊桓公興師問罪的第一大理由,就是管仲說的「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意思是「你們應當進貢的苞茅沒有按期進貢,導致沒有「縮酒」的材料,造成周王無法進行祭祀,簡直是罪大惡極,今特地興師來索取苞茅。」 那麼,什麼是「縮酒」呢?「苞茅縮酒」則是古人的一種祭祀儀式,祭祀時將茅草紮成束直立,將酒從上淋下,酒糟阻留在茅草束裡,酒汁滲透流出。用茅草過濾的過程,象徵酒被祭祀對象享用了,而用含有特殊香氣的茅草過濾去渣,得到的酒液不僅會更加清澈,還會更加清香,從而表示對神靈的敬畏。如果沒有茅草,祭祀就無法進行。所以看似不起眼的茅草能夠成為引發一場戰爭的理由,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中華遠古先民眼中,「茅」還是一種非常神秘的東西,有「靈茅」之稱,並且有諸多用途。用於軍事,有「名列前茅」,指在行軍時如遇敵情,舉茅草發出警報;用於分封,有「裂土分茅」,指用茅草包裹泥土授予被分封的人,象徵授予土地和權力;用於佔卜,白茅還有平安吉祥的象徵。古人甚至還認為在生活中用白茅鋪地,可以避免災難。 如今,在我國中南、西南少數民族「茅」用於佔卜和作為植物崇拜的對象,仍非常普遍。比如榕江超短裙苗寨有著名的「茅人節」,彝人用茅草根代表死者的「靈魂」貢在祠堂裡,仡佬族還有茅草舞。 仁懷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就是仡佬族的祖先——濮人。濮人善釀酒世所公認,徐霞客《粵西遊日記》記載:「主人出『茅濾酒』勸客。」而粵西(廣西)也是濮人生息之地,這就說明濮人濾酒也要用茅草。而據史料記載,赤水河畔的濮人在河邊築高臺祭祀祖先神靈,祭祀的時候也會用到茅草,將茅草栽滿祭臺以護先靈,時間久了長滿茅草的祭臺就被稱為茅草臺,後來簡稱為茅臺,這就是茅臺鎮地名的由來。 在仁懷境內濮人居住過的其他地方,也有茅臺的地名,如茅壩鎮有「九井八廟十茅臺」,壇廠鎮也有茅臺。這些有趣的地名現象,與這裡的土著先民濮人對「茅」的某種崇拜觀念直接相關。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個小小的祭臺可以被用作地名,甚至成為茅臺酒名了。 從濾酒敬奉神靈到包裹泥土授予權力,從茅臺地名到茅臺酒名,可以說從誕生的那天起,「茅」就與酒產生了關係,並且與政治、軍事、權力水乳交融。如今,在茅臺重陽祭酒節朗誦的《茅臺賦》中,也出現過「美酒通人神靈氣,白茅啟天地玄心」的詩句,這就體現了如今的茅臺人對先人茅草崇拜的傳承和發揚。 來源 茅臺集團融媒體中心
編輯 沈仕衛
編審 向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