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231字,閱讀約需2.5分鐘。#裝臺電視劇張嘉譯#目前看來,電視劇《裝臺》是基本成功的,登陸央視,收視率破2,坊間叫好聲不斷,熱度、話題度高企。
但與小說對比起來,《裝臺》卻又是極為擰巴的。
它很優秀,但因為這種擰巴,確實又難以稱得上是現象級的經典大劇。
與小說比起來,《裝臺》的還原度並不算差,人物性格、情節發展、矛盾衝突都基本保留,改動不是特別大,
剛改名的張嘉益、閆妮、凌孜等演員演技在線,刁順子、蔡素芬、刁菊花、大雀、刁大軍等角色,都演繹得生動鮮活、貼切入微。
但電視劇《裝臺》又確實是擰巴的,一度擰巴得偏離原著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擰巴得耽誤對人性的挖掘和展現,
擰巴得「風味獨特」、古怪違合,甚至,擰巴得有些不倫不類,讓人偶爾焦心出戲。
比如,在小說中,著重描寫的是包括刁順子在內,一群小人物的悲劇性命運,
其中鋪陳的裝臺人的人生,就是一出出社會底層個體的悲劇,這幫「下苦的」人,
都在靠著一把子力氣,臺上臺下,戲裡戲外,扛扛抬抬,高空懸吊,掙一把子活命錢;
「下苦」之外,依然謙卑謹慎,在社會的邊緣地帶、人群的縫隙中艱難求活。
無論是刁順子的四段婚姻,還是他與兩個女兒的關係,還是大雀的遭遇,刁大軍人生的起伏跌宕,大起大落,無不充滿悲情色彩。
可到了電視劇,就需要更多呈現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或生活虐我千遍,我待生活如初戀的價值正確和溫暖情懷,
因而,也必然以更樂觀視角、更溫暖的腔調去描述刁順子這幫「下苦的」人的種種人生遭際,
於是,刁菊花的醜和惡,就不得不被大幅弱化,並為她設置一個逐漸向好人轉化的相對更加光明的人設;
刁順子和蔡素芬在原著中那種相互需要、起於情慾終於現實,
甚至存在利益交換色彩、相互利用的關係,也就必須轉變為相愛而無法相守終老的溫情脈脈與。
至於大雀、刁大軍等小人物的生離死別,則都要換成不那麼鋒利、不那麼刺痛社會、不那麼悲情、不那麼涉及陰暗面的表達。
至於原著中對種種社會醜惡面的揭露與呈現,都必須改頭換面委婉地描述,或直接予以刪減。
至於這種擰巴的原因,歸根結底,恐怕還是由電視劇這種表現形式的種種硬性限制所致。
畢竟,與小說比起來,電視劇受眾面更廣,傳播力更強大,影響更為廣泛,相應地,它受到的各種限制也就更多,
因而,在將小說《裝臺》搬上螢屏之時,也不得不在一些關鍵之處「動刀」,以調和不同人群、不同受眾的口味。
換句話說,小說向電視劇轉變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增刪改編的擰巴過程。
在從小說向電視劇過渡的過程中,必須從整體格調到情節設置,再到人物命運等,輪番擰巴一番。
假設電視劇《裝臺》不擰巴,不把悲劇換成合家歡,或許最直接的結果,是它最終根本無法上映。
更不用說,它還額外承載著「西安城市形象片」的宣傳義務。
從這個角度來看,擰巴,或是導致它難以躋身經典大戲行列的主要原因,
但這種擰巴又是必然的,是編導演和觀眾都不得不全盤接受的一個結果。
大家都知道,電視劇《裝臺》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陝西作家陳彥同名小說。
陳彥出生於1963年,是陝西鎮安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劇作家,曾三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多次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創作有《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等戲劇作品數十部,著長篇小說《西京故事》《裝臺》《主角》。
其中,小說《主角》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被稱為繼路遙《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白鹿原》、賈平凹《秦腔》之後,文學陝軍的一大收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把陳彥的小說三部曲找來一讀。
或許,看過小說原著之後,或許對電視劇《裝臺》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另外,對電視劇《裝臺》的擰巴,你有何感想?留言說說你的觀點吧,期待看到你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