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說《見字如面》是一檔特立獨行的節目,它的特立獨行體現在,與其他憑藉娛樂取悅大眾,價值觀極其單一的綜藝相比,《見字如面》敢於直面這個世界的複雜並盡力呈現複雜,從而去探討世界的真相與本質。繼上一期在疫情期用「嘆無常」與觀眾一起直面無常後,這一期《見字如面》用「搭錯車」來探討個體命運的複雜。
「我到底面臨怎樣的命運」是可以牽動每一位凡夫俗子內心的永恆話題,尤其在面對重大的人生抉擇時,芸芸眾生想要在看不清的未來中抓住一絲確定的迫切心情一直滋養著「算命」這一行業的蓬勃發展。但是地球上人類的生存,人類中每個個體的生存,本身即是一個偶然,面對這個不確定的世界,到底什麼決定著個體命運的走向,誰也給不出一個預知未來的清晰答案,很多時候,一次偶然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因此本期《見字如面》試圖呈現個體命運複雜的努力,無非是希望我們可以對複雜的命運機器減少一些無知,再減少一些無知。
◆母親以愛之名拋棄了我 這樣的母愛是否值得被歌頌?
這是一個曾感動了無數網友的有關於「母愛」的傳奇故事。母親在兒子出生一個月後就將他遺棄,在孤兒院長大並且出人頭地的兒子因為被拋棄的事實一直對母親耿耿於懷。直到根據兩張車票展開尋根之旅後,兒子才知道母親一直在背後默默關注著他,並且知道了母親是出於讓他遠離暴力原生家庭的初衷才將他遺棄的。於是,這位兒子終於與母親達成了和解。他說,我要讓所有人知道,我雖然是在孤兒院長大,可我不是孤兒。我的母親一直在看著我。
何冰讀李家同致母親節
值得注意的是,這封信件的寫作者是臺灣的著名學者李家同,面對這封信在網絡上的熱傳以及這是他本人真人真事的傳言,他曾回應這個故事是他根據臺灣某一孤兒院孩子們的故事杜撰的,並不是真事。《見字如面》節目組不會不知道這是一個杜撰的故事,那為什麼還要選擇它呢?因為節目組想要告訴我們:雖然這個故事打動了一眾網友,但它不是一個好故事,甚至很「媚俗」。
母親為了讓兒子有個更好的環境,主動選擇與兒子終生不見,甚至一次次地去孤兒院探望,但只是遠遠地看著,永遠不進入兒子的生活。這個故事的吊軌之處在於,我們認為母親拋棄兒子是愛的表現,也被母親的默默付出、牽腸掛肚深深打動,但是我們沒有看到母親在社會單一價值觀驅使下所做的犧牲對兒子來說有多麼狠心殘忍,甚至沒有看到,作為這場命運轉變事件的最重要參與者,本應該被詢問意見的兒子卻從未被問過,如果讓他選擇,他會更喜歡在孤兒院長大還是與母親在一起。嘉賓史航說,母親這個身份不應該是剝奪孩子選擇的人,一次次去看,但是永遠不進入他的生活,這個東西真的太讀者文摘了,我真是感到一種恐懼。你拿最後這麼一個好的結局,來驗證這是一個好的選擇,這不對。
荒誕的是,這樣一份價值觀極其單一的奇特母愛卻讓無數人臣服,而它之所以能讓人臣服的原因真的需要我們深思:那就是我們為了成功真的可以接受一切。
◆政敵過招 招招致命,我殺了你的兒子 這對你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一場政敵過招的攻心大戲,林永健、李光潔領銜演繹,四位藝術家同臺對壘,信裡刀光劍影,臺上殺機四伏,要說四季以來《見字如面》最戲劇性的名場面真是非這組信莫屬了。
故事講的是歷史上有名的曹操殺楊修事件,殺楊修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殺了楊修之後,曹操如何讓楊家接受這一事實。楊家往上四代官居太尉(相當於現在的軍委主席),是東漢一等一的名門,到了楊修的父親楊彪,更是對抗董卓、盡節護主、位極人臣。然而曹操與楊彪的關係實為政敵,面對勢力甚大的楊家,殺了楊修的曹操需要試探楊彪的態度。
林永健、李光潔、張恆、徐曉璐四人同臺讀曹操、楊彪夫婦往來信
曹操的信不長但充滿殺機。先說自己確實殺了楊修,但那是迫不得已,因為他總是仗著家族勢力多次違犯軍紀,如果任由其下去很有可能連累整個楊家,所以殺了他對楊家未必不是件好事。後面又用送禮試探,並且威脅楊彪「別把這些東西再給我送回來「。曹操的意圖很明顯,你兒子我殺了,但你最好接受,如果楊家敢有一絲不滿一定是滿門抄斬。
李光潔讀曹操寫給楊彪
這時的楊彪已經78歲了,收到曹操的來信,愛子被誅,加上往日與曹操之間的恩怨,其悲傷痛切之情可以想像。但他非常清醒,與曹操對抗固然可以快意一時,但矛盾激化起來,楊氏滅族指日可待。於是,楊彪咽下殺子之恨,收下並感謝了曹操的禮物,說小兒頑劣魯莽,您容忍他的罪孽,讓他活到現在已經是恩恕了!意思是他接受了曹操殺楊修的事實,日後兩家還要和樂往來。此信讓曹操初步摸清了楊彪的態度,之後曹操的夫人卞氏又寫信給楊彪的夫人袁氏繼續試探。袁氏也同樣咽下殺子之辱回信致謝。從殺機四伏到兩家維持著表面上的和平,一場政敵過招的歷史大戲就此落下帷幕。
而位極人臣如楊彪面對殺子之辱卻不能造次,既要說兒子被殺是罪有應得,還要感謝曹操厚禮相贈,這樣的忍辱負重就是為了不給曹操留下滅族的藉口。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一旦楊彪回信的分寸沒有拿捏好,楊氏整族的命運就有可能成為一代梟雄的刀下魂,這種活在刀尖上時刻命懸一線的人生讓人不得不感嘆政治鬥爭的殘酷,投生在王侯之家,真的很難說清命運是由自己決定,還是由別人決定。
要麼是免死金牌,要麼是滅族通殺令,楊彪的一封信決定著一族人的命運,而接下來這封信同樣是一封決定命運的信件,不過這次不是決定生死,而是改變了眾多人的人生道路。明朝末年,匪患叢生,其中尤以盤踞廣東浰頭二十年的土匪團夥規模最大最難剿滅,這時一封來自哲學家、軍事家王陽明的勸降信,竟然讓這幫悍匪主動放棄佔山為王,選擇為朝廷賣命,信的效果立竿見影到抵得上十萬大軍,堪稱古今第一勸降信。讀信人何冰演繹得智慧,真誠,讓現場的觀眾心悅誠服。至於這封扭轉眾匪命運的信到底是怎麼寫的,答案就在本期的《見字如面》。
◆一位五歲白血病男孩的懺悔
我得了這個治不好的病,可能就是因為我騙了一個人
這封信是本季《見字如面》最讓記者感到心疼的一封信,它是一位5歲白血病男孩的懺悔。在生命即將結束之際,男孩給專門收集遺言的袁苡程寫了封信,他說他有個秘密不敢告訴媽媽,因為如果媽媽知道了,就肯定不會再愛他了。這讓人禁不住好奇,一個5歲男孩究竟能有什麼秘密壓得他需要向旁人懺悔呢?
寧靜、歸亞蕾同臺讀信
男孩的爸爸是軍人,平時很少回家,每次爸爸回家時,媽媽都不能陪男孩睡覺。但是男孩很怕一個人睡覺,為了搶奪回媽媽,讓媽媽只屬於他一個人,他趁媽媽不在時騙爸爸說,媽媽已經愛上了別人,請你以後不要再來了。這之後,男孩的爸爸媽媽真的離婚了。但是媽媽卻再也高興不起來了,這讓男孩心懷內疚,他甚至說,他得了這個治不好的病,可能就是因為他騙了一個人。
寧靜與歸亞蕾同臺讀吉米·索爾與袁苡程往來信
我們知道人生的選擇複雜微妙,成人的選擇不會被小孩子的一句話決定。我們能看到男孩父母對彼此的愛,也能看到他們長期相隔兩地的煎熬,掙扎,因此他們的分開是註定的,而男孩的謊言起到的作用也許就是在不經意間為他們的分開提供了一個可以抓住的理由。這樣的偶然只是導火索,不是選擇背後的真正原因。但天真的孩子卻認為是自己的謊言導致了父母人生道路的轉變,這裡的孩子讓人心疼。不過好在萬幸的是,袁苡程代表上帝卸下了男孩心中的石頭,她告訴男孩,你的病絕不是對你的懲罰。寧靜、歸亞蕾奉獻的影后級別的演繹讓這個故事更悽婉動人,也讓人在這個故事中嘗盡了人生的諸多滋味——是命在天定,還是事在人為,有幾人能在這紛繁世間給出清晰篤定的答案。
去看看這期的《見字如面》吧,去感受命運的複雜與偶然,我們能減少一絲對複雜命運機器的無知,就能多一絲在人間生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