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歷史上的優才人物No.102

2021-02-07 優才成長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淵明曾祖或為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親緣關係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跡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淵明三歲,後嫁給程姓人家,故陶詩文提及她時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來,淵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壞。八歲時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淵明後來作文章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祭程氏妹文》)。二十歲時家境尤其貧困,有詩可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


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榮木》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志向;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又愛琴書:「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與子儼等疏》)。他的身上,同時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即是回憶他的遊宦生涯。在此階段他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級官吏詳情已不可考。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職具體負責事務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裡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蕩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一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徵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徵。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一二年結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諡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







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




《停雲(並序)》《時運(並序)》《榮木(並序)》《贈長沙公(並序)》《酬丁柴桑》《答龐參軍(並序)》《勸農》《命子》《歸鳥》




《形影神(並序)》《九日閒居(並序)》《歸園田居五首》《遊斜川》《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乞食》《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答龐參軍(並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連雨獨飲》《移居二首》《和劉柴桑》、《酬劉柴桑》《和郭主簿二首》《於王撫軍座送客》《與殷晉安別(並序)》《贈羊長史(並序)》《歲暮和張常侍》《和胡西曹示顧賊曹》《悲從弟仲德》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還舊居》《戊申歲六月中遇火》《己酉歲九月九日》《庚戌歲九月中西田獲早稻》《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飲酒二十首(並序)》《止酒》《述酒》《責子》《有會而作》《臘日》






《擬古九首》《雜詩十二首》《詠貧士七首》《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讀〈山海經〉十三首》《擬輓歌辭三首》




《感士不遇賦(並序)》《閒情賦》《歸去來兮辭》




《桃花源記(並詩)》《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五柳先生傳》《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並序)》

卷之七 疏祭文:《與子儼等疏》《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



本期編輯:  王瀟  陳珊珊 楊黎 陳禹松

本期編審:   耿雁生  王利群    梁英賓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名潛,私諡靖節,世人都稱他為靖節先生。陶淵明是東晉末年到南朝宋初的著名詩人,在最後一次出仕縣令之後,才八十多天就棄官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 我國古代第一位田園詩人:走進五柳先生陶淵明的瀟灑人生
    導語:五柳先生陶淵明在中國古代的文壇詩人中可謂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在我國古代大多數詩人才子都以追逐官場名利,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為人生目標,所以常常我們可以在很多詩中看到詩人們為自己官場的不順利而寫下埋怨和鬱結的詩篇。但是東晉時期陶淵明的出現,開闢了我國古代田園詩這一大詩歌領域。
  • 田園詩人陶淵明!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以描寫田園風光而聞名,但就以這些詩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來說,沒有一位能夠超過陶淵明的,可以這麼說,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對後來的田園詩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談談這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 恬淡閒適、追求隱逸的田園詩人——陶淵明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
  • 陶淵明的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高度的詩歌成就 東晉建立後一百年間,詩壇幾乎被玄言詩佔據著。從建安、正始、太康以來詩歌藝術正常發展的脈絡中斷了,玄言成分的過度膨脹,使詩歌偏離了藝術,變成老莊思想的枯燥註疏。 陶淵明的出現,才使詩歌藝術的脈絡重新接上,並且增添了許多新的充滿生機的因素。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裡程碑標誌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 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
  • 山水田園派的兩大代表詩人——王維與陶淵明的相同與不同
    同時,他擅長繪畫,熟諳音律,多才多藝;參禪悟理,精通佛學,有「詩佛」和「一代文宗」的美稱;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詩人。現存詩約400首,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將詩歌、繪畫、音樂相互溝通。佳作如《相思》《終南山》《漢江臨泛》《山居秋暝》《過香積寺》《使至塞上》《觀獵》等等。一、王維和陶淵明的名字為什麼會聯繫在一起?
  • 陶淵明:痴迷田園卻差點把自己餓死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是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過許多官職,也是都不如意便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有著「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的稱號。
  • 上比屈原,下比杜甫的隱逸詩人陶淵明,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第一人
    陶淵明其人其事度娘中關於陶淵明的簡介看上去並沒有多少出彩之處: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 第2天: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歡迎繼續來到「微甜親子空中課堂」,也是王老師第17季的公益課堂,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中的「詩祖」、「詩神」、「詩仙」、「詩聖」、「詩佛」、「詩魔」、「詩鬼」等等的故事,讀讀他們的傳世佳作,感受五千年文化,傳承三千年詩韻。今天第2天,我們學習的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
  •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歸隱田園的詩人,崇尚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
    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歸隱田園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美的偉大詩人。其出生在公元365年的晉朝,公元427年去世。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陶淵明早年也曾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29歲初入仕途為官,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時官場風波險惡,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41歲時便選擇了「不為五鬥米而折腰」,走上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自給自足「躬耕於桃源」。情不系權貴之門,過著超塵脫俗的生活。此四句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世,超脫於世俗之外。
  • 「我醉欲眠卿可去」: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率真,都在酒裡了
    陶淵明被稱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凡詩人們在政治上鬱郁不得志總會引起後世之人的惋惜與傷懷,但是陶淵明仕途受挫辭官歸鄉仿佛沒有那麼多的傷感之聲。他給人的感覺就是歸隱是他最好的選擇,留在官場好像才是一種痛苦。
  • 蘇軾敬重陶淵明,卻對陶淵明的這一點不滿
    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曾出仕為官,當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等職務,最後一次出任彭澤縣令,八十天後便棄職而去。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從此歸隱田園,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歸隱後,是「種豆南山下」,「悠然見南山」,雖然清貧,卻也閒適。他寫了大量的田園詩,表現了他的高尚節操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他還寫了大量的飲酒詩,以「醉人」的語態來指責這個黑白顛倒的社會。陶淵明的詩對後代有著深遠的影響,杜甫、蘇軾等大詩人都對陶淵明的詩有著很高的評價。蘇軾更是把他的一百多首詩一一唱和。
  • 陶淵明的這首詩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
    本詩中,陶淵明認為無法踐行先師遺訓,那麼他嚮往什麼樣的生活呢?結合詩句分析。 答 1. C C項,「表明詩人不想實踐先師遺訓,只想避世隱逸」表述錯誤。「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意思是:就像這樣,在簡陋的木屋裡長吟,暫且做一個耕田之人吧,本詩敘寫了田間勞動的歡娛,聯想到古代隱士長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憂道之人的難得,最後以掩門長吟「聊作隴畝民」作結,從而表達了詩人躬耕田園、避世隱逸的寧靜淡泊之情;在詩人看來,孔子、顏回他們那樣的理想,只能是遠望,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他選擇歸隱田園,夾雜著濟世與歸隱相矛盾的複雜情感。
  • 瀟灑飄逸的陶淵明詩文,為何沉寂千年後才大放異彩?
    「山水田園詩」在詩歌分類中算是非常大的一個類別,唐朝的王維、孟浩然就是其代表人物,「山水田園詩」這一派詩歌講究的是自然寫意,用不加修飾的語言描繪出田園生活中淡然悠遠的意境。那麼問題來了,陶淵明算是田園詩人嗎?是或者不是,都有道理,他屬於那種似是非是,模稜兩可的定位。
  • 田園詩人的得來
    田園詩人的得來 中國古代田園詩和文人畫,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甚至於以天下為己任的儒者也在失意彷徨的時候從中汲取安慰
  • 陶淵明歸隱田園12年,才寫出這最美詩句,10個字影響後世上千年
    陶淵明流傳後世,但只有100首以上的古詩,但是詩人創造了舒適的精神世界和世外桃源,在他兩千年間,無論哪個時代都有很多人向他學習,回到山林,為了五鬥米而不彎腰,他成為了後世人的榜樣,他也被這些人譽為隱逸詩人的宗旨。
  • 《飲酒其五》——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熱愛與高潔的志向
    [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
  • 陶淵明對生活的態度,成為當代精神文化,灑脫且有風骨
    我國著名詩人,來自東晉的陶淵明,被稱為第一位田園詩人,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他詩人們在仕途上不得志的時候,後世之人總會抱有對詩人的惋惜和傷懷,但是陶淵明仕途受阻辭官返鄉時,仿佛沒有那麼多傷感惋惜的聲音。
  • 歷史上陶淵明真的是窮困潦倒嗎?其實則不然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是東晉的大詩人,由於不為五鬥米折腰之後就離開了官場。大家在對他一貫的印象中可能認為這個人是比較窮苦的,但實際上陶淵明的窮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這種窮。陶淵明不是尋常人家出身,而是出身於一個官宦世家。
  • 唐代田園詩人儲光羲
    - 來源:唐宋詩詞評析詞典儲光羲:唐詩人。兗州(今山東曲阜)人。開元進士。官至監察御史。曾在安祿山陷長安時受職,因被貶死於嶺南。擅長田園詩,筆意細膩,意境優美,但多閒適情調。有《儲光羲集》。- 來源:中國歷史人物辭典儲光羲:兗州(今屬山東)人,一說潤州(今江蘇鎮江)人,開元十四年進士,官任太祝,後轉監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