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痴迷田園卻差點把自己餓死

2021-02-08 紙深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是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過許多官職,也是都不如意便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有著「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的稱號。

陶淵明家庭貧困,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孤兒寡母相互依靠。可是他少時就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情。」的大志,東濤帶著鴻鵠之志任江州祭酒時,卻因自己是庶出受盡了輕視與排擠,他便「少日自解歸」,後來為了生活又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到最後歸隱田園,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本勤勤懇懇的勞作,可是為什麼最後差點餓死自己?

我們都曾讀過陶淵明寫的一首詩。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其中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你品,你細細品,他在南山腳下種植的豆子,可是田地裡卻是野草茂盛,豆苗稀少,這種的是哪門子的讀豆子?這豆苗稀少談何吃食,怕是為來年牛留點種子都難,更可氣的是他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清早起來別便下地除草,到晚上月亮都出來了,才扛著鋤頭回家。一天到晚都在除草,可還是草盛豆苗稀,這也是笑死個人了。

就憑他這種豆子的技術,不難想像他之後的日子,怕是窮苦潦倒,飯不飽腹,離餓死怕是不遠了。

儘管他在田園之中生活潦倒,可是他依然不眷戀在官場的生活。

從有一典故說陶淵明曾出任過彭澤縣令,有一次縣裡派督郵來了情況,別人告訴陶淵明說:「人家好歹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恭恭敬敬地去迎接別人,好吃好喝的招待別人。」陶淵明聽了這番話之後,面露無奈長長的嘆了一口氣說:「可我不願為小小縣令的五鬥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他獻殷勤。」之後便辭掉官職,回家去了。

這能看出來,陶淵明是極度討厭巴結奉承、投機取巧的官場醜態的,不願與官場上的醜惡之人同流合汙,心甘情願地回田園過自由人的生活。我想若不是生活所迫,他也不會多次入朝為官吧。

我很欣賞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魄力,亦欣賞哪怕他一無所有,也能恬淡閒適的欣賞生活,以一種悠然自得的超脫心境去面對生活。

陶淵明曾寫過《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自己的住處,雖然住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可是卻沒有車馬喧譁之聲,這「車馬喧譁之聲」不就意味著這是一個沒有富貴人家,也沒有官場之人的地方,日子過得簡單、自在且舒適。「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別人問你如何能做到這樣?心不眷戀哪些令旁人痴迷的噁心官場,這屋舍自然是安靜不少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採菊之時,悠然之間,那南山映入眼帘,「悠然」一詞道出作者的閒適與自在。

陶淵明如同李白、白居易一般都是如此的真性情,他不愛官場的爾虞我詐,便轉身離去,毫無不舍與猶豫。他愛其田園生活,便奮不顧身,留其一生,他的灑脫是真,淡泊名利是真,熱愛自由是真,我崇敬他亦是真。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的田園詩
    陶淵明的出現,才使詩歌藝術的脈絡重新接上,並且增添了許多新的充滿生機的因素。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裡程碑標誌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 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 田園詩人陶淵明!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詩人以描寫田園風光而聞名,但就以這些詩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來說,沒有一位能夠超過陶淵明的,可以這麼說,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對後來的田園詩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談談這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 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名潛,私諡靖節,世人都稱他為靖節先生。陶淵明是東晉末年到南朝宋初的著名詩人,在最後一次出仕縣令之後,才八十多天就棄官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 恬淡閒適、追求隱逸的田園詩人——陶淵明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
  • 我國古代第一位田園詩人:走進五柳先生陶淵明的瀟灑人生
    導語:五柳先生陶淵明在中國古代的文壇詩人中可謂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在我國古代大多數詩人才子都以追逐官場名利,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為人生目標,所以常常我們可以在很多詩中看到詩人們為自己官場的不順利而寫下埋怨和鬱結的詩篇。但是東晉時期陶淵明的出現,開闢了我國古代田園詩這一大詩歌領域。
  • 《飲酒其五》——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熱愛與高潔的志向
    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裡,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
  • 山水田園派的兩大代表詩人——王維與陶淵明的相同與不同
    同時,他擅長繪畫,熟諳音律,多才多藝;參禪悟理,精通佛學,有「詩佛」和「一代文宗」的美稱;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詩人。現存詩約400首,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將詩歌、繪畫、音樂相互溝通。佳作如《相思》《終南山》《漢江臨泛》《山居秋暝》《過香積寺》《使至塞上》《觀獵》等等。一、王維和陶淵明的名字為什麼會聯繫在一起?
  • 陶淵明的這首詩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
    由此可知,他嚮往的是決心效仿前賢,歸耕田園的生活,遠離汙濁世俗,躬耕自給。 【注釋】 先師:對孔子的尊稱。遺訓:留下的教誨。 憂道不憂貧:這是《論語·衛靈公》中孔子的話:「子曰:君子憂道不優貧。」意思是說:君子只憂愁治國之道不得行,不憂愁自己生活的貧困。
  •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僅僅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提到田園生活,大家一定會想到陶淵明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人們把這首詩當成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其實,只要分析一下就會知道,田園生活聽上去很美好,但是要付出辛苦勞作,肯定會存在很多現實困難。對於只會讀書的文人來講,讓他們拿起鋤頭,每天在田間耕種。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回歸本心,歸隱田園
    陶淵明便是其中最絢麗奪目的一抹亮色。初涉官場,陶淵明還不知世道昏暗,昂首挺胸地懷著「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裡雖遙,孰不敢至!」的理想,毅然踏上徵程。誤入塵網的陶淵明性情閒淡,與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格格不入。幾番考量之後,陶淵明將理想束之高閣,回到家中過起了閒適的田園生活。
  • 蘇軾敬重陶淵明,卻對陶淵明的這一點不滿
    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曾出仕為官,當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等職務,最後一次出任彭澤縣令,八十天後便棄職而去。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從此歸隱田園,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歸隱後,是「種豆南山下」,「悠然見南山」,雖然清貧,卻也閒適。他寫了大量的田園詩,表現了他的高尚節操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他還寫了大量的飲酒詩,以「醉人」的語態來指責這個黑白顛倒的社會。陶淵明的詩對後代有著深遠的影響,杜甫、蘇軾等大詩人都對陶淵明的詩有著很高的評價。蘇軾更是把他的一百多首詩一一唱和。
  • 宜豐舉行紀念田園詩祖陶淵明誕辰1650周年系列活動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曰靖節先生。出生於江州豫章郡康樂縣義鈞鄉南山北的安成村,即今江西宜豐縣澄塘鎮新安行政村的安成自然村。中國偉大詩人,中國田園詩鼻祖。
  • 陶淵明歸隱田園12年,才寫出這最美詩句,10個字影響後世上千年
    陶淵明流傳後世,但只有100首以上的古詩,但是詩人創造了舒適的精神世界和世外桃源,在他兩千年間,無論哪個時代都有很多人向他學習,回到山林,為了五鬥米而不彎腰,他成為了後世人的榜樣,他也被這些人譽為隱逸詩人的宗旨。
  • 陶淵明家的千年門風:一代"田園詩鼻祖"是這樣煉成的
    世人皆知田園詩人陶淵明,知道他的《桃花源記》,也知道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可少有人知道,他的高祖母陶母湛氏、曾祖父陶侃也十分有名,傳奇故事很多。陶淵明清新脫俗,有陶家家風的影響。  江西九江,古稱潯陽,陶淵明故裡。1700多年前,這裡曾經生活過一位偉大母親,她賢德智慧,教子有方,被歷代奉為教子育兒的典範。
  • 陶淵明: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歷史上的優才人物No.102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 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提及陶淵明,想到的便是學生時代關於他的文章《歸去來兮辭》,以及他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對於仕宦束縛己志的厭倦,對于田園生活的無限依戀。 他原本是可以憑藉優越的家境博取個一功半名,可是他卻對官場始終是排斥而牴觸的。
  • 田園詩人的得來
    有趣的是,田園詩人並不是出自那些一開始就在田園耕作的人,他們的得來養成更有一番艱難的經歷。稱陶淵明為中國古代田園詩的奠基者應該沒有多大異議。儘管他是田園詩人中為數不多的親自從事體力勞動的詩人之一,但是也大有來歷。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名將,官至侍中、太尉,封長沙郡公。鹹和九年(334年)七十六歲去世時獲贈大司馬、諡號"桓"。
  • 《歸去來兮辭》|由身隱到心隱,陶淵明於人生選擇的另一種尋覓
    但是,陶淵明的行為告訴他們,人生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即除去入仕之外,歸隱田園的生活方式亦是一種人生選擇。《歸去來兮辭》就是陶淵明「仕」與「歸」的分水嶺。陶淵明從 29 歲起「投耒去學仕」,到 41歲毅然決然地辭去彭澤縣令,幾度出仕,幾度歸隱。
  • 陶淵明:在糾結中任性地給出另一種人生可能
    當親朋好友勸陶淵明去走仕途時,他也是怦然心動的,為什麼呢?因為人生來除了要有個安身之所,還要吃飯,不吃飯就會餓死,這真是沒有辦法呀!是人都會為生計而奔忙,只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可以有很多出路,而陶淵明那個時代的讀書人想要出頭只能去考公務員!
  • 陶淵明詩歌的日暮意象,到底有何特點
    陶淵明的田園詩創作是開創性的,他的田園詩蘊含著 大量意象,其中日暮意象佔有重要的一席。從日暮意象的 角度解讀、研究陶淵明詩歌,對於理解陶淵明的心境與思 想情感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日暮意象 意象通常是指創作主體通過藝術思維所創作的具有特 殊表意性的藝術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