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是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過許多官職,也是都不如意便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有著「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的稱號。
陶淵明家庭貧困,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孤兒寡母相互依靠。可是他少時就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情。」的大志,東濤帶著鴻鵠之志任江州祭酒時,卻因自己是庶出受盡了輕視與排擠,他便「少日自解歸」,後來為了生活又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到最後歸隱田園,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本勤勤懇懇的勞作,可是為什麼最後差點餓死自己?
我們都曾讀過陶淵明寫的一首詩。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其中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你品,你細細品,他在南山腳下種植的豆子,可是田地裡卻是野草茂盛,豆苗稀少,這種的是哪門子的讀豆子?這豆苗稀少談何吃食,怕是為來年牛留點種子都難,更可氣的是他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清早起來別便下地除草,到晚上月亮都出來了,才扛著鋤頭回家。一天到晚都在除草,可還是草盛豆苗稀,這也是笑死個人了。
就憑他這種豆子的技術,不難想像他之後的日子,怕是窮苦潦倒,飯不飽腹,離餓死怕是不遠了。
儘管他在田園之中生活潦倒,可是他依然不眷戀在官場的生活。
從有一典故說陶淵明曾出任過彭澤縣令,有一次縣裡派督郵來了情況,別人告訴陶淵明說:「人家好歹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恭恭敬敬地去迎接別人,好吃好喝的招待別人。」陶淵明聽了這番話之後,面露無奈長長的嘆了一口氣說:「可我不願為小小縣令的五鬥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他獻殷勤。」之後便辭掉官職,回家去了。
這能看出來,陶淵明是極度討厭巴結奉承、投機取巧的官場醜態的,不願與官場上的醜惡之人同流合汙,心甘情願地回田園過自由人的生活。我想若不是生活所迫,他也不會多次入朝為官吧。
我很欣賞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魄力,亦欣賞哪怕他一無所有,也能恬淡閒適的欣賞生活,以一種悠然自得的超脫心境去面對生活。
陶淵明曾寫過《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自己的住處,雖然住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可是卻沒有車馬喧譁之聲,這「車馬喧譁之聲」不就意味著這是一個沒有富貴人家,也沒有官場之人的地方,日子過得簡單、自在且舒適。「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別人問你如何能做到這樣?心不眷戀哪些令旁人痴迷的噁心官場,這屋舍自然是安靜不少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採菊之時,悠然之間,那南山映入眼帘,「悠然」一詞道出作者的閒適與自在。
陶淵明如同李白、白居易一般都是如此的真性情,他不愛官場的爾虞我詐,便轉身離去,毫無不舍與猶豫。他愛其田園生活,便奮不顧身,留其一生,他的灑脫是真,淡泊名利是真,熱愛自由是真,我崇敬他亦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