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田園生活,大家一定會想到陶淵明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人們把這首詩當成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其實,只要分析一下就會知道,田園生活聽上去很美好,但是要付出辛苦勞作,肯定會存在很多現實困難。
對於只會讀書的文人來講,讓他們拿起鋤頭,每天在田間耕種。這樣的生活他們未必能夠適應。陶淵明的詩句中寄託了他的美好理想,他在不知不覺之間美好了田園生活。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壯舉的確很爺們,但他晚年貧寒的生活於此有很大關係。他急迫返回家鄉,過上不受束縛的日子。他的艱苦生活才剛剛開始。
陶淵明之後還寫過一首記敘田園生活的詩,在這首詩中,他袒露了田園生活中的種種無奈。他說,耕作艱苦,僅有一口飽飯就知足了。即便如此,他的生活中處處充滿無奈。他在荒山中開闢了一塊耕地,束緊腰帶在雞鳴的時候就開始勞作。與之為伴只有猿猴的悲戚叫聲和黎明前的黑夜。這才是真實的田園生活,在生活的打壓下,陶淵明放棄了浪漫情懷,嘗試直面人生。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產生疑問,田園生活苦樂參半,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古代文人仍然會去歌頌美化這種生活?陶淵明寫過一篇文章《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把田園生活美化成人間仙境。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啟發了文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古代文人為了擺脫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壓抑,通過藝術化的手法,燃起生活的期望。從這個角度講,田園生活更像是一種夢想。人生有夢不覺寒,哪怕是苦澀的生活,在夢境中也會變得浪漫美好。
陶淵明在潛意識裡受到「人生若寄」思想的影響。他覺得生命短促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窘境,人就像臨時寄居在世間。這種略帶悲觀的思想,讓他覺得應該及時尋找快樂。他開始的時候極力美化田園生活,到後來直面田園生活,就是他的真實情感流露。他在悲苦之中要尋找一盞「明燈」,有燈光,人生才有意義。
想到這裡,再讀陶淵明的詩文,也許會產生不一樣的感覺。就會辯證看待他筆下描寫的田園生活。生活的苦難讓他感受到痛苦,也感覺到遺憾。不僅僅是消極的人生態度在作怪,他要通過辛苦付出幫他想明白人生的意義。美好生活也罷,怨懟貧苦也罷,他只是要告訴後人,他是個有血有肉的活人。他有理想,他有情緒,他有缺點,他更有永恆的追求。
拓展閱讀
雋永是一種滋味,也是一種風格
宋代文學的主要成就,散文創作進入鼎盛時期
另類文人,明末張岱
世外高人,山中宰相,南朝士族子弟陶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