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隱於世:他真的隱居過鎮江南山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021-01-19 語文360

飲酒·其五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辨 通: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住宅蓋在人世間,清靜卻無車馬喧。問我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顯偏。自顧採菊東籬下,悠然無意見南山。山間霧氣夕陽好,飛鳥結伴把巢還。此中當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注釋

(1)結廬 :構築房屋。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2)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3)爾:這樣。

(4)日夕:傍晚。

(5)相與﹕相伴。

(6)見:看見(jiàn),動詞。

【作品鑑賞】

《飲酒·其五》表現了陶淵明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飲酒其五首》本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採菊』二句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採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採?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陶淵明陶淵明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名家點評】

宋代詞人葉夢得:晉人多言飲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蓋時方艱難,人各罹禍,惟託於醉,可以粗遠世故。(《石林詩話》)

明代文學家譚元春:妙在題是飲酒,只當感遇詩、雜詩,所以為遠。(《古詩歸》)

明末詩人黃文煥:陶詩凡數首相連者,章法必深於布置。《飲酒》二十首尤為淋漓變化,義多對豎,意則環應。(《陶詩析義》)

清代泰州詩人康發祥:《飲酒》詩,昌黎謂其有託而逃,蓋靖節退歸後,世變日甚,故得酒必盡醉。其卒章曰:「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觀此二語,則以醉而逃世網,洵可知也。(《伯山詩話》)

歷史語言學家王叔岷:蓋此二十首「辭無詮次」,就形式而言,實類雜詩;就內容而言,則是感懷詩;因為醉後所題,故總題為飲酒詩。(《陶淵明詩箋證稿》)

文學評論家李長之:因為《飲酒》詩是產生在獨飲的情況立,所以這二十首詩中也格外有著濃厚的孤獨的調子。---因為這裡有託的身世,有陶淵明的人格,陶淵明誠然寂寞,但陶淵明安於寂寞了。寂寞未嘗不痛快,所以「夜夜聲轉思」,可是陶淵明的勇氣迎接這種痛快,並忍受這種痛快。(《陶淵明傳論》)

作者介紹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真真假假描寫了一個叫「世外桃源」的地方。其實,在陶淵明所生活的東晉末期,類似「桃花源」那樣的地方,是有很多的,並且背後隱藏著辛酸的經歷。

東晉時,中原混戰,世家大族及作為其家產的農奴紛紛南下江南圈地,建立新莊園。晉皇族司馬氏在南方推舉司馬睿建立東晉以後,皇帝手裡一沒有大軍,二沒有錢糧,三沒有人才,所以只好與士族門第「共天下」。東晉皇室在立國的100多年中,一直想實現自立的軍隊和賦稅系統,但是又一直遭到來自士族勢力的掣肘,這就給老百姓提供了開闢「樂土」的空間和必要。

西漢末年開始,很多中原百姓成群結夥,逃進南方的深山老林。現在看東漢末的人口資料,常看到「人口銳減」這個詞,其實這些「銳減」的人口,多數不是死亡,而是跑了。跑到哪裡去了呢?比較多的是去巴蜀、荊州、武夷這幾個方向。他們到達南方後,多選擇閉塞、險要的山林深處,開闢平地而居。其中發展得比較大的聚落,以鄉黨為核心,選出首領,稱為塢主。塢主選精壯男組成私人武裝,在聚落周圍修築壁壘,這就形成了塢壁或塢堡。其結局或是被朝廷招安,或是被貴族武裝攻滅,或是繼續獨立,成為土豪。

晉宋時,皇帝從貴族那裡得不到錢糧人力,所以對佃民徵求的徭稅都非常重。史載,當時貧者不復堪命,很多逃亡入「蠻」,成了山民。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主角漁夫從武陵的某個小漁村出發了。為什麼武陵漁夫要駕船「緣溪行」,往上遊的深山老林裡去呢?漁人捕魚,不往水闊魚多的地方去,而要順著小河溝逆流而上?他肯定是在溪水裡發現了異常——當時的朝廷,對於逃戶聚落是懸賞誅求的,漁夫到上遊去冒險,當然有目的。

桃花源裡的頭領們在討論:這個鬼頭鬼腦的傢伙是不是官府派來的探子?有沒有必要幹掉他。過了幾天,沒什麼動靜,大家怕漁夫的家屬把他失蹤的事告官,於是才把他放還了,但臨走時還是向他申明:「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個漁夫一脫離險境,馬上原形畢露:「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此處全用短句,以強調漁夫行動的迅速、堅決。太守非常重視此事,「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馬上就派人出發了,可是一回去漁夫就發現:自己的記號已經被破壞了,去的路被隔絕——一定是漁夫從洞口出來,背後就有人跟著他,見到記號就給破壞掉了。

最後提到的南陽劉子驥,是個名聲不錯的人,聽說這個案子,準備前往探險。可還沒找出什麼成果便生病死了,所以,「後遂無問津者」。劉先生死了,應該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完成他未竟的遺願,加倍去尋找這塊世外桃源才對啊,可為什麼從那往後就沒有提出去找桃花源的人了呢?原來,劉子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險隊不像漁夫那樣單槍匹馬,所以要是他找到桃花源,那裡邊的人恐怕就在劫難逃了。所以,很有可能,這位多事的劉先生不是善終,這裡也許是作者加的一個隱語。為什麼桃花源中的人要除掉他?因為漁夫和劉子驥的背後就是官府,官府到來就意味著苛政!

可見,《桃花源記》並不是 「塑造一個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要記述一個社會現實:晉末,大量人口苦於賦稅徭役,成團躲起來,在地下社會裡生活。最終,東晉朝廷的基礎日益衰敗,終於被門閥士族趕下臺。

相關焦點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你能讀懂幾種悠然?
    飲酒、吟詩,過上了他嚮往中的田園生活。司空圖在《典雅》中說:「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人淡如菊,常常被網絡小說形容氣質美女。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解讀陶淵明菊花詩中最著名的一首——《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你想要的生活態度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五柳先生這首詩,道出了多少人的夢寐以求的田園生活。其中悠然二字自是天成,這種人生境界已經到了無法用詞語表達的地步。其中的真意,不是忘言,而是沒有合適的語言表達。正所謂:不必說,不須說,一切盡在不言中。這樣的人生境界,應該說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精神境界,留給我們的是一種無盡的嚮往,是一種追求的韻味,一種理想的目標。事實是陶淵明一直作為一個小吏,生活的也很憋屈。衝冠一怒,不為五鬥米折腰。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的南山在這裡,你的南山在何處?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飲酒》中這句詩傳頌度很高,表明了當時他想歸隱山林的心志,不為五鬥米而折腰,只想在清淨自然的南山下,過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南山,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心目中的桃花源,也是心心念念之地,或者更多的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在我們常州,也有一個叫做南山的地方,因地理位置位於常州溧陽的最南端,被稱之為南山。圍繞南山,有著三大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天目湖山水園、南山竹海和御水溫泉,整個南山片區,就是一座天然大氧吧。
  •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的深藏含義是什麼?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魏晉風度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選拔官員主要依靠門閥制度。門閥就是聲勢顯赫的名門望族。朝廷選官一般都會從他們中間挑選,門第越高,官職就越高。門閥制度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隋唐。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這首詩將哲理與詩意完美融合
    當然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了,這是《飲酒》詩的第五首,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首詩。詩的全文如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在常人看來,這首詩最好的兩句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為它們寫出了一種無與倫比的意境。但是王安石卻對這前四句推崇備至,認為它們「奇絕不可及」,「有詩人以來,無此句也」。為什麼會給出這麼高的評價?因為看似簡單的四句話卻說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便身處鬧市,也能享受僻靜,關鍵在於「心遠」。你的心不被外物所擾,人自然就清淨了。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人都嚮往的世外桃源,它只是傳說!
    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留有著作《陶淵明集》傳世。人們對陶淵明記憶最深的要屬他留下的那首千古傳誦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李子柒帶動最美中國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寫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止是外國人,如今中國人也再也無法過上從前的生活了,而李子柒用一種古典的方式傳達了生活的美意,即便我們永遠無法逃離喧囂,我們也可以在網絡上體驗精神的短暫停歇。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500餘種菊花在鄠邑區競相綻放
    西部網訊(記者 劉望 通訊員 趙影超 趙靜)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連日來,終南山下佔地面積約180餘畝,500餘種各色菊花在西安市鄠邑區祖庵鎮重陽仙菊扶貧產業園競相綻放。今年的重陽仙菊園內引進了南京農業大學的43種鋪地菊、36種切花菊、410種傳統菊和12種精品菊。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回歸本心,歸隱田園
    幾番考量之後,陶淵明將理想束之高閣,回到家中過起了閒適的田園生活。心靈想要逃離,奈何現實不允許。一家人的生機重擔都在陶淵明的肩上,他不能看著家人跟他一起受苦。無奈之下,陶淵明出任了彭澤縣令一職。喜愛喝酒的陶淵明讓人把衙門的公田全部種上做酒用的秣谷,他的妻子覺得不可行,認為吃飯的粳米也得要有。
  •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在繪畫上理念上,他堅守的東西幾乎與齊白石一樣,就是一生只畫見過的東西,畫跟自己生活有關的作品。反之,對與自己無關的東西則不會投入太多的情感。他也只在意身邊周圍發生的事情,因為它跟他的藝術成長是一起過來的。這些是他閉上眼睛就知道是什麼樣子的,因為這是他只要伸手就能觸及的東西。而這一切,那一定是他肯花時間與感情投入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於他,基本上不用想就可以信手拈來。
  • 採菊「中隱」下 悠然見南山 柏廚家居新品營造中隱生活空間
    「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陶淵明的隱逸生活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理想。在傳統的中式生活方式中,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必不可少。莊子的道是他長久地置於天地、隱於山水中悟出來的,他倡導的「天人合一」也成為中國古人孜孜以求的生命境界。「隱」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處世哲學。
  •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僅僅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提到田園生活,大家一定會想到陶淵明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人們把這首詩當成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其實,只要分析一下就會知道,田園生活聽上去很美好,但是要付出辛苦勞作,肯定會存在很多現實困難。對於只會讀書的文人來講,讓他們拿起鋤頭,每天在田間耕種。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意!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悠然見南山」中的「見」該怎麼讀?蘇東坡早就已定論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是東晉時的著名文學家,他是名門之後,也曾抱有對仕途的期望和拯救黎民蒼生的使命感在宦海沉浮十餘年。看破世間百態的他,縱情山水之間,盡情歌詠農家之樂,才成為中國第一個田園詩人。至於說這一首詩,在陶淵明的眾多作品中,地位應該是數一數二的。它沒有華麗的辭藻,而是以質樸的語言,歌詠了田園生活,展開了詩意畫卷,也是歷來文人膾炙人口的名作。至於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該如何讀,倒讓我想起了蘇軾的一段故事。
  • 緣何採菊東籬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這兩句詩,包含人物、地點、情節「三要素」。據此,我們不妨做幾個提問:為什麼採菊東籬下的是陶淵明而非其他人?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50句陶淵明經典詩文,值得一讀再讀
    他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他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寫下大量的田園隱逸詩,對後世影響極大,蘇東坡曾評價陶淵明:「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今天,詩享君收集了一些陶淵明的詩文絕句,一起來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田園況味吧!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重讀《紅樓夢》,探究古代菊花的魅力
    菊花不僅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也是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中的一位。從古至今就有不少文人墨客在他們的作品中留下過它的身影。比如屈原的《離騷》中就有出現過菊花的詩句,這時菊花仿佛便與千古文人都結下了不解之緣。要說到古代最愛菊花的文人,那非陶淵明莫屬,他的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體現了自身的曠達悠閒之情。在我國經典的四大名著《紅樓夢》中,菊花的戲份也不小。
  • 大隱於「世」,小隱於野,在北京郊區有這樣一家民宿……
    大隱於「世」,小隱於野。在北京郊區有這樣一家民宿,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發現了歸隱山林的他,驅車半日抵達這裡,推開一處院落的大門,獨特的格局,素雅的設計,如此風格不禁讓我眼前一亮,心生好感。採菊東籬,悠然南山。一會活在當下,一會回憶過去。總之,這裡有著一份內心渴望已久的寧靜,能讓緊繃著的神經變得舒緩放鬆下來。大隱於世,告別喧囂,找一個閒暇時光,約幾位親朋好友,坐下來喝茶聊天,飲酒烤肉,短暫的逃離城市的喧囂,給自己放一個慢慢的假......
  •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東籬」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描寫隱居生活的作品奠定了陶淵明作為隱士之宗,田園詩創始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