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其五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辨 通: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住宅蓋在人世間,清靜卻無車馬喧。問我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顯偏。自顧採菊東籬下,悠然無意見南山。山間霧氣夕陽好,飛鳥結伴把巢還。此中當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注釋
(1)結廬 :構築房屋。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2)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3)爾:這樣。
(4)日夕:傍晚。
(5)相與﹕相伴。
(6)見:看見(jiàn),動詞。
【作品鑑賞】
《飲酒·其五》表現了陶淵明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飲酒其五首》本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採菊』二句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採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採?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陶淵明陶淵明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名家點評】
宋代詞人葉夢得:晉人多言飲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蓋時方艱難,人各罹禍,惟託於醉,可以粗遠世故。(《石林詩話》)
明代文學家譚元春:妙在題是飲酒,只當感遇詩、雜詩,所以為遠。(《古詩歸》)
明末詩人黃文煥:陶詩凡數首相連者,章法必深於布置。《飲酒》二十首尤為淋漓變化,義多對豎,意則環應。(《陶詩析義》)
清代泰州詩人康發祥:《飲酒》詩,昌黎謂其有託而逃,蓋靖節退歸後,世變日甚,故得酒必盡醉。其卒章曰:「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觀此二語,則以醉而逃世網,洵可知也。(《伯山詩話》)
歷史語言學家王叔岷:蓋此二十首「辭無詮次」,就形式而言,實類雜詩;就內容而言,則是感懷詩;因為醉後所題,故總題為飲酒詩。(《陶淵明詩箋證稿》)
文學評論家李長之:因為《飲酒》詩是產生在獨飲的情況立,所以這二十首詩中也格外有著濃厚的孤獨的調子。---因為這裡有託的身世,有陶淵明的人格,陶淵明誠然寂寞,但陶淵明安於寂寞了。寂寞未嘗不痛快,所以「夜夜聲轉思」,可是陶淵明的勇氣迎接這種痛快,並忍受這種痛快。(《陶淵明傳論》)
作者介紹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真真假假描寫了一個叫「世外桃源」的地方。其實,在陶淵明所生活的東晉末期,類似「桃花源」那樣的地方,是有很多的,並且背後隱藏著辛酸的經歷。
東晉時,中原混戰,世家大族及作為其家產的農奴紛紛南下江南圈地,建立新莊園。晉皇族司馬氏在南方推舉司馬睿建立東晉以後,皇帝手裡一沒有大軍,二沒有錢糧,三沒有人才,所以只好與士族門第「共天下」。東晉皇室在立國的100多年中,一直想實現自立的軍隊和賦稅系統,但是又一直遭到來自士族勢力的掣肘,這就給老百姓提供了開闢「樂土」的空間和必要。
西漢末年開始,很多中原百姓成群結夥,逃進南方的深山老林。現在看東漢末的人口資料,常看到「人口銳減」這個詞,其實這些「銳減」的人口,多數不是死亡,而是跑了。跑到哪裡去了呢?比較多的是去巴蜀、荊州、武夷這幾個方向。他們到達南方後,多選擇閉塞、險要的山林深處,開闢平地而居。其中發展得比較大的聚落,以鄉黨為核心,選出首領,稱為塢主。塢主選精壯男組成私人武裝,在聚落周圍修築壁壘,這就形成了塢壁或塢堡。其結局或是被朝廷招安,或是被貴族武裝攻滅,或是繼續獨立,成為土豪。
晉宋時,皇帝從貴族那裡得不到錢糧人力,所以對佃民徵求的徭稅都非常重。史載,當時貧者不復堪命,很多逃亡入「蠻」,成了山民。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主角漁夫從武陵的某個小漁村出發了。為什麼武陵漁夫要駕船「緣溪行」,往上遊的深山老林裡去呢?漁人捕魚,不往水闊魚多的地方去,而要順著小河溝逆流而上?他肯定是在溪水裡發現了異常——當時的朝廷,對於逃戶聚落是懸賞誅求的,漁夫到上遊去冒險,當然有目的。
桃花源裡的頭領們在討論:這個鬼頭鬼腦的傢伙是不是官府派來的探子?有沒有必要幹掉他。過了幾天,沒什麼動靜,大家怕漁夫的家屬把他失蹤的事告官,於是才把他放還了,但臨走時還是向他申明:「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個漁夫一脫離險境,馬上原形畢露:「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此處全用短句,以強調漁夫行動的迅速、堅決。太守非常重視此事,「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馬上就派人出發了,可是一回去漁夫就發現:自己的記號已經被破壞了,去的路被隔絕——一定是漁夫從洞口出來,背後就有人跟著他,見到記號就給破壞掉了。
最後提到的南陽劉子驥,是個名聲不錯的人,聽說這個案子,準備前往探險。可還沒找出什麼成果便生病死了,所以,「後遂無問津者」。劉先生死了,應該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完成他未竟的遺願,加倍去尋找這塊世外桃源才對啊,可為什麼從那往後就沒有提出去找桃花源的人了呢?原來,劉子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險隊不像漁夫那樣單槍匹馬,所以要是他找到桃花源,那裡邊的人恐怕就在劫難逃了。所以,很有可能,這位多事的劉先生不是善終,這裡也許是作者加的一個隱語。為什麼桃花源中的人要除掉他?因為漁夫和劉子驥的背後就是官府,官府到來就意味著苛政!
可見,《桃花源記》並不是 「塑造一個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要記述一個社會現實:晉末,大量人口苦於賦稅徭役,成團躲起來,在地下社會裡生活。最終,東晉朝廷的基礎日益衰敗,終於被門閥士族趕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