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克松人家》——我們走過60年

2021-01-08 中國西藏網

  中國西藏網訊 白瑪扎西是克松村一個頭腦靈活的農牧民,他既在田間勞作,同時還奔走於另外幾個縣的裝修場地。與此同時,他也是話劇《農奴淚》主人公赤列多吉的扮演者。話劇中的主人公赤列多吉,是一個正直善良、踏實肯幹的人,而這也是白瑪扎西的人生信條。為了演好赤列多吉,白瑪扎西做了大量功課,經常去聽村裡的老人講舊西藏農奴的故事。

  白瑪扎西所在村子克松村裡發生的故事,是西藏社會發展變化的縮影。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發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維繫上千年的封建農奴制度土崩瓦解,民主改革運動在萬裡高原開展。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縣之南7公裡處的克松村,60年前率先進行民主改革,被稱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為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紀錄片《克松人家》近日在西藏衛視播出。該片甄選克松村24歲、49歲、52歲、78歲四個不同年代經歷者的故事,講述了西藏60年來的發展變遷。


圖為身兼致富帶頭人和話劇演員多職的白瑪扎西。攝影:大刀

  向時代致敬

  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克松社區叫克松莊園,是舊西藏農奴主索康•旺清格勒在山南的六大莊園之一。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發動全面武裝叛亂。同年5月,克松在西藏自治區工委的領導下第一個進行民主改革,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西藏民主改革從克松村拉開序幕。


圖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攝影:覺果

  據山南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民主改革後,克松村相繼建立了第一個農民協會、第一個人民公社、第一個教學點等。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克松走過了黑暗,走過了落後,走過了貧窮,走出了封閉。如今的克松,是一個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寬闊的街道、嶄新的住房,以及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居民,都展示著這座民主改革最前沿村莊的巨變。

  克松人敢於創新、勤於奮鬥、勇於追夢,他們的故事充滿著「雙手改變命運」的正能量。克松村發生的故事是西藏發展變遷的縮影,尤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際,更值得傳播與推廣。

  《克松人家》是山南市委宣傳部為了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曆經一年打造的獻禮片。片中村裡4位追夢者的故事,折射出了西藏民主改革6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西藏工作,把西藏的發展和成就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我們可以從倉巴的故事感受到,西藏進入了歷史最好時期。時代給予了傳統手藝人更好的機遇。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木工、鐵匠等手工藝人是地位極其低下的,他們要服大量差役。克松村的倉巴文化水平只有小學六年級,28歲開始自學木工手藝。倉巴屬於民主改革後新時代的手藝人,他懂得抓住機遇並大膽創新,成為帶領其他村民共同致富的帶頭人。為了增加收入,2010年開始,他在家裡做家具,2011年去拉薩學的電腦設計圖案,2013年開始建成廠房。他從村裡招了4個徒弟,同時也是廠裡的工人。建廠房之後,倉巴貸款20萬買了機器,可以自己設計圖案。倉巴做的家具因為設計新穎,做工精細,在山南市遠近聞名。現在,貸款已經還了一半。


圖為大膽創新的木匠倉巴。攝影:大刀

  在換了人間的新時代,克松村人在不斷地創造美好生活。「2018年,克松社區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5.5元,是1978年的98.7倍,242戶全部住上了木石結構的2層別墅,農業機械化達到98%以上,整體生活水平走在全市乃至自治區前列。隨著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流淌在村落裡的紅色基因,克松迎來發展城郊經濟、注重繁榮旅遊文化、傳承紅色文化的好機遇。」山南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

  實際上,《克松人家》既是一部獻禮片,也是一部教育片。該片從一件件小事、一個個細節,讓觀眾從中找到自己奮鬥追夢的影子,感受西藏民主改革60年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人物的大時代

  一直以來,村莊似乎成了一種解析研究地域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式之一。《鄉村裡的中國》《西藏時光》《西藏一年》《美麗鄉村》《記住鄉愁》等大量紀錄片,不僅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觀眾了解了中國的鄉村,更是通過鄉村重新認識了西藏。

  《克松人家》的製片人張麗娜經常奔走於西藏、內蒙古、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

  走進克松村,張麗娜感到了西藏村落的寧靜與美好,同時,這個村落又充滿特色——村子裡有溫室基地、有展覽館、有幼兒園、有小學,通往市區的公交車來回穿梭。村子和外邊的世界,沒有距離,更沒疏離。

  兩個月的時間裡,攝製組派出調研員前往克松村進行深入了解。從最初的12位備選拍攝對象,經過層層遴選,最後選擇了白瑪扎西、倉巴、普布次仁、希若江村4個人。


圖為普布次仁一家。攝影:大刀

  像普布次仁,是個懷揣開博物館夢想的村民。普布次仁在昌珠寺旁邊的廣場上經營著一家傳統工藝品商店。上個世紀80年代,在市場經濟的洗禮下,從小就熱愛傳統文化的普布開啟了收售古董的生意。近幾年,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傳統工藝品的流通,小店的生意也初具規模。於是,普布次仁想要籌辦一家私人展覽館。剛從西藏大學畢業的兒子桑丹是他的最好幫手。為了實現夢想,普布次仁通過言傳身教,與兒子共同創業,這對「創業父子兵」的夢想能否達成,依然是個未知數,但他們心懷希望地努力著、追求著。


圖為《克松人家》攝製團隊工作劇照。攝影:少鵬

  記錄時代 傳播美好

  在拍攝中,主創人員幾次討論傳統與現代元素的呈現風格——是展示充滿魅力的藏文化元素,還是展示古老村莊的現代性?最終,他們將鏡頭回歸到人身上,因為人物是紀錄片最有魅力的部分。張麗娜回憶,攝製組與4個家庭相處得很融洽,藏族家庭的熱情與好客經常讓他們感動。

  張麗娜說,《克松人家》完成了一次從儀式化向生活化的轉變。 片子的特點就是時代給予村民命運的特點:他們不再困在命運的枷鎖裡,而是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克松村「另類人物」希若堅參的故事,就是這種類型。當大多數年輕人大學畢業後選擇報考公務員的時候,希若堅參卻選擇要當一名火車司機。2017年從西藏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專業畢業後,在學校的協調下,他參加了青藏鐵路公司的招聘考試。考試通過後,公司派他到寶雞鐵路司機學校進修。2018年9月,希若堅參成為了克松村第一位在青藏鐵路工作的火車司機。


圖為追逐夢想的克松青年希若堅參。來源:視頻截圖


圖為即將奔赴內地學習的白瑪扎西的女兒。來源:視頻截圖

  西藏的歷史,不僅是一個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後走向進步的歷史,而且是一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窮走向富裕的歷史,四個追夢人的故事就是在將這些歷史娓娓道來。與一些涉藏影片不同的是,該記錄片不獵奇、不造作,跨地域拍攝展示一個全球視角下的西藏普通人的狀態,更符合滿足當下觀眾對西藏農牧區真實狀況的了解需求。


圖為圍繞田地忙碌的克松人。攝影:大刀

  張麗娜說:「從不停下腳步的克松人,正在抓住每一個當下,正在改變未來。60年前西藏進行的民主改革,對西藏人民而言是真正意義上的解放。伴隨著民主改革,西藏人民煥發出空前的生產生活熱情。走過甲子輝煌,人民不曾辜負這片土地,這片土地也沒有辜負人民。」(中國西藏網 文/楊建)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我們一起走過紀錄片播出時間直播重播入口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的十八集大型電視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12月2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20:00檔每天播出兩集,12月3日至20日晚間21:18央視財經頻道重播一集。
  • 脫貧攻堅紀錄片《阿昌人家》在央視播出
    9月8日,由雲南省菸草專賣局(公司)和其他單位聯合攝製的雲南首部脫貧攻堅紀錄片《阿昌人家》第一集「新關璋村的故事」在央視一套《中華民族》欄目播出。 大型專題紀錄片《阿昌人家》是「雲南省百項少數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之一,於2019年夏天在雲南開拍。
  • 科比現身喬丹紀錄片令人感嘆:他只是純粹地走過傳奇該走的每一步
    而在今天上映的喬丹紀錄片《最後一舞》的第五集中科比的出鏡引起了很多球迷的關注,科比現身喬丹紀錄片也引起了很多球迷的感嘆,在紀錄片中科比首次談到球迷關於他與喬丹的比較,並且談到很多菜鳥時期喬丹對他的幫助。雖然紀錄片中科比出鏡的時間只有兩分多鐘,但是這兩分多鐘卻讓無數球迷感受頗深:科比的整個職業生涯只是純粹的走過傳奇該走的每一步。
  • 紀念抗美援朝 60.4%受訪者會看紀錄片和影視作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你會以怎樣的形式紀念?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近期進行的「你會如何紀念抗美援朝」調查顯示,89.6%的受訪者關注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歸國的消息。
  • 【回眸】30年,我們這樣走過(三十六)
    【回眸】30年,我們這樣走過(三十六) 2020-12-03 15: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錄片《阿昌人家》第一集《新關璋村的故事》今晚23:37將在CCTV-1...
    本報訊 央視頻網站推出的預熱短視頻顯示,紀錄片《阿昌人家》第一集《新關璋村的故事》將於今晚23:37在央視一套《中華民族》欄目播出。《阿昌人家》大型專題紀錄片是「雲南省百項少數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之一,於2019年夏天在雲南開拍。
  • 69年,我們這樣走過……
    伴隨著新中國的腳步,《玉林日報》走過了崢嶸歲月,今年迎來了69華誕。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玉林日報》開設系列專欄,全方位宣傳改革開放40年、自治區成立60年以來,玉林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民族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
  • 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鄉間小路
    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85後,我們現在已經三十有餘,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地溝田埂嗎?那時,天空蔚藍,雲層高淡,去往學校的路上,經常會有鳥兒嘰喳飛過。三五成群的夥伴兒們一路蹦跳,伴著土味十足的歡快歌聲往返於從村口到學校的那條小路。
  • 紀錄片《我們的四十年》:40人40年的奇遇人生
    紀錄片《我們的四十年》海報紀錄片《我們的四十年》帶來40段奇遇人生,不同夢想、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領域、不同命運,卻都在各自實現夢想的路上,或多或少地改變著自己的、家庭的命運,乃至推動整個社會變遷,他們的經歷將還原與拼接中國人共同的集體記憶和內心世界,敘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中國社會巨變。《我們的四十年》將於12月15日20:00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
  • 當我們的世界盃被段子充斥,感謝還有這樣的紀錄片還足球一片淨土
    直到有一天,當我們看到這樣一部足球文化紀錄片,我震驚了,在這個喧鬧浮躁的時代裡,居然還有這樣一部過分渲染,也沒有博取熱點流量的紀錄片,懷著激動的心情看完目前的全部19集之後,我們決定做個自來水,來誇誇這部不為人所知的紀錄片。文/ 陳 思怡 編輯/ 郭 陽世界盃進行的如火如荼,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是,今年世界盃,太熱了!
  • 三部廣州紀錄片入選「金紅棉」優秀紀錄片
    據悉,該片是廣州電視臺首部4k紀錄片作品,也是廣州市最早開機的4k紀錄片之一。《真實生長》,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引發觀眾對「什麼是我們追求的素質教育」進行思考。2018年,《真實生長》入圍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國故事·國際提案大會終評。影片中所反映的教育問題,是整個社會討論的焦點。
  • 中國紀錄片30年:影像如何打撈我們的記憶
    (受訪者供圖/圖)1990年是值得載入中國電影史冊的一年,那一年張元導演並獨立籌資拍攝的電影《媽媽》面世,吳文光也製作出紀錄片《流浪北京》。其實,在創作之初,很多人對「獨立」「紀錄片」等概念都很陌生。張元回憶,當他在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第一次聽到「獨立」這個詞的時候,感到「很害怕」。吳文光也是參加了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後,才真正意識到什麼是紀錄片。三十年後,當南方周末約訪吳文光時,他欣然應允,但同時提出:「採訪可以啊,但你介意我會全程錄像嗎?」
  • 艱難困苦的2020年,我們一起走過
    在即將告別2020年,迎來2021年之際,回望這一年的過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2020年註定是歷史上非常罕見的一年,我們經歷了太多的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一年,我們逐步從艱難困苦中走出,昂首邁向我們心心念念的美好前景。
  • 盤點|2020年,十大紀錄片事件
    感謝讀者朋友陪伴2020年,在這一年裡,凹凸鏡DOC全年日更,粉絲數量有明顯提升,也成為了國內外多個電影節展的深度合作媒體或合作媒體。舉辦紀錄片影評大賽,組織多期線上、線下放映(北京、成都、西安),並成功推出「2010年代10佳紀錄片評選」活動。
  • 我們的2020:這坎坷又奇特的一年,我們一起走過了…
    從疫情爆發導致「正常秩序」消失,到各國內外激烈的矛盾衝突,我們每天都在見證歷史。 也許因為大事太多,很多你已經遺忘了。 不要緊,我們把這一年的全球大事件都列出來,沿著時間線,看看人類是如何走過這艱難的一年…… 1月1日 新年第一天,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發生洪水,造成至少9人死亡,超過19000人流離失所。
  • 90分鐘的紀錄片拍了5年!為啥《鷺世界》的拍攝這麼難?
    聚焦蒼鷺的紀錄片《鷺世界》元旦上映了,常人可能很難理解,這部紀錄片竟然前後創作了五年,拍攝過程充滿辛酸——器材侷促、投資吃緊、創作環境不理想,電影導演孫寧為我們詳細解析了電影的創作幕後。電影裡有一個鏡頭是兩隻鳥從樹上掉下去,救與不救涉及到紀錄片的拍攝倫理。你在電影裡說過,蒼鷺的成活率可能就不到30%。
  • 紀錄片的攝製者都是勇者
    2020年的特殊性,更讓信息市場充滿了可壓縮性和黏性,我們不禁想問:我們可否擁有這樣一種影像的記錄,它能夠泛化在所觸及的場域內,又不至於失去自我。讓我們在這個後真相時代,某種程度上體驗一種更完整的真實。
  • 紀錄片製作人:喬丹喜歡我們拍的艾弗森紀錄片,於是合作
    虎撲4月19日訊 前NBA球員麥可-喬丹的紀錄片《最後一舞》將在近日播出。該紀錄片製片人Mike Tollin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談到紀錄片得以製作的原因,Tollin說:「有偶然因素。」「當時有幾個製片人,然後喬丹看了我們的作品,在右邊的底下是我們出品的阿倫-艾弗森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