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我們這樣走過……

2021-02-17 玉林發布

  2020年7月出版的今年第7期《中國地市報人》雜誌發表《玉林日報》紀實文章《不忘辦報初心  筆墨譜寫華章——<玉林日報>創刊69周年紀實》,現予以全文轉載刊發。

 不忘辦報初心    筆墨譜寫華章

——《玉林日報》創刊69周年紀實

李嶽青

       玉林,古稱鬱林,位於廣西東南部,至今已有2000多年州郡史,素有「嶺南都會」的美譽。玉林總人口732萬,是廣西第二人口大市,廣西最大、全國著名僑鄉。玉林一直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為改革開放承擔先行探索的使命,是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全國改革發展試點城市、廣西唯一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玉商文化、客家文化、僑鄉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玉林特色嶺南文化。

       伴隨著新中國的腳步,《玉林日報》走過了崢嶸歲月,今年迎來了69華誕。69年來,《玉林日報》一代又一代報人不忘初心,接續奮鬥,以筆為戈,激情作墨,堅持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步,深入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生動反映玉林大地的時代變遷,忠實記錄玉林發展的光輝歷程,熱情謳歌全市人民的偉大創造,為玉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有力的輿論支持,為推動玉林經濟社會發展、繁榮玉林新聞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張報紙,就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一部「日記」。對玉林來說,《玉林日報》就是一部無可替代的「玉林日記」。

       1951年8月1日,《梧鬱大眾》在廣西容縣創刊,玉林第一次有了自己全市性的報紙。一個月後的1951年9月1日,《梧鬱大眾》更名為《大眾報》。

1951年8月1日出版的《梧鬱大眾》創刊號。

       隨後,由於國家處於困難時期,紙張供應困難,同時也為了集中力量辦好自治區黨委機關報——《廣西日報》,根據自治區黨委決定,1963年2月1日,創刊接近12年的《大眾報》停刊。

       改革開放的東風,喚醒了停辦24年的《大眾報》。1987年5月19日,《大眾報》以嶄新的面貌再次出現在讀者面前。復刊後的《大眾報》是一張四開小報,新一代報人按照「小報精辦、辦出風格、辦出氣勢」的辦報方針,結合自身的實際,對版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對新聞採編進行精心策劃、精心編排,報導內容和形式、版面設計和美化都有了新的特色、新的突破,辦報質量躍上了新的臺階。

1987年5月19日出版的《大眾報》復刊號。

       1989年,《大眾報》告別「鉛與火」的時代,實現「光與電」的創新,開始採用雷射照排膠印。1992年起實行自辦發行,年訂閱量曾達到10多萬份,日發行量最高的時候接近30萬份。

       1997年1月1日,在地級玉林市成立前夕,《大眾報》更名為《玉林日報》,由四開四版周六刊的小報,改為對開四版周七刊的大報。更名後的《玉林日報》,在新聞宣傳、經營機制、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辦報質量實現了質的飛躍。

       勇攀高峰者,目標永無止境,夢想只在遠方。進入新世紀,面對日趨激烈的報業競爭,《玉林日報》再次邁出重大一步。2001年1月1日,《玉林日報》由對開四版擴至對開八版,周七刊,天天出彩報,結束了黑白印刷的歷史。

       彩印、擴版後的《玉林日報》,辦報思維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版面內容由「單純指導性為主」向「指導性與實用性兩者兼顧」轉變;二是由「計劃經濟報導」向「市場經濟報導」轉變;三是由「板著面孔辦報」向「微笑辦報」轉變。報紙在保持黨報風格的前提下,按讀者需求進行全新改版,設置了20多個深受讀者歡迎的版塊,開設了近100個欄目。改版後的《玉林日報》,面貌煥然一新,贏得了讀者的廣泛好評。

       2018年,《玉林日報》秉持「創新辦報、開放辦報、質量立報、融合強報」的發展理念,根據報紙市場形勢的變化進行了內容改革、版式創新,加強新聞策劃,在「精採、精寫、精編」上下功夫,力求報紙質量不斷提高,推動報紙發行量衝破連續15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成為廣西發行量最大的設區市黨報。

      1987年復刊以來,《玉林日報》共有900多篇(件)新聞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廣西新聞獎和中國地市報新聞獎,多次被評為「全國報紙自辦發行先進集體」、「廣西優秀報紙」,2013年被評為「廣西十強報紙」。2003年,《玉林日報》刊發的新聞作品《水稻始祖現身:幾多驚喜幾多愁》獲中國新聞獎,新聞專欄「道德論壇」獲評「中國新聞名專欄」,成為當年唯一同時獲得兩項中國新聞最高獎的地市級新聞媒體。

       1988年1月19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在玉林考察工作時,閱讀《大眾報》。

       從鉛與火,到光與電;從筆尖,到指尖;從固定,到移動;從創刊時的十幾人,到現在的247人……69年來,《玉林日報》承載著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擔負著為社會發展鼓與呼的歷史責任,全體幹部職工與千千萬萬的讀者一起燃燒激情,一起揮灑汗水,一起譜寫華章。

       進入新的媒體時代,傳媒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玉林日報社和全國報業一樣,迎來了媒體融合發展、轉型發展的新時代。在新一輪媒介革命中,玉林日報社堅持改革創新不動搖,全面實施「二次創業」,深入推進融合轉型發展,在全媒體時代的浪潮中奮力書寫報業發展新篇章。

     (一)創新做好主題報導,唱響玉林「好聲音」。主題報導是黨報輿論宣傳的重點,也是傳統媒體的核心優勢。近年來,《玉林日報》緊緊圍繞中央、自治區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點部署,精心組織策劃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新聞報導,切實肩負起黨報的政治擔當,全面提升內容生產創新力。

       2017年,結合黨的十九大召開,《玉林日報》在頭版推出了「砥礪奮進的五年」「十九大時光」等15個主題宣傳專欄,利用「兩報一網、一端八微」平臺,刊發了400多篇宣傳黨的十九大的新聞稿件。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玉林日報》開設系列專欄,全方位宣傳改革開放40年、自治區成立60年以來,玉林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民族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

       2019年,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玉林日報》推出了「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主題宣傳欄目,陸續採寫刊發了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主題報導,廣泛宣傳新中國成立70年來玉林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大力營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濃厚氛圍。

       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玉林日報社牢記黨媒的職責使命,築牢輿論主陣地,全報社進入抗疫防疫報導「戰時」狀態,通過快反應、強策劃、高執行、融傳播,講好戰「疫」故事,傳遞戰「疫」強音,形成了「鋪天蓋地+生動呈現」的宣傳攻勢,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有力輿論支持,彰顯了地方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提升了地市黨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2020年4月6日出版的《玉林日報》一版。

     (二)深耕本地新聞,講好玉林故事。近年來,《玉林日報》堅持「政治家辦報」的原則立場,把握好「創新辦報、開放辦報、質量立報、融合強報」的發展理念,做好本土、深度、個性、特色新聞,以權威、主流、負責的態度報導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新聞事件,每日本地新聞體量佔報紙新聞體量的60%以上,努力發揮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群眾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紐帶作用。

       著眼於此,近年來,《玉林日報》策劃推出了「下一站·家」「玉林文化地圖」「動車來了」「您貴姓」「新聞扶貧行動」「為100名玉林人造像」「善行義舉榜」等全媒體報導、品牌欄目。這些緊貼玉林實際的新聞報導,引起讀者的廣泛關注,產生「現象級傳播」效果。2017年6月開始啟動的「新聞扶貧行動」,報社全體採編人員組成「記者扶貧團」,分成34個小組,奔赴全市農村基層,進村入戶探訪、慰問《玉林日報》曾經採訪報導過的34戶深度貧困戶,了解貧困戶的實際困難,為他們尋找擺脫貧困的路子,並進行長期幫扶。2017年8月,經玉林市民政局批准,玉林日報社成立了廣西首家新聞媒體公益組織——玉林市新聞記者扶貧濟困聯合會。截至目前,聯合會組織籌集各項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200多萬元,全部直接用於幫扶貧困村、貧困戶、貧困村學校。新聞扶貧行動的開展,在壯大精準扶貧工作力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媒體影響力,使新聞隊伍經受了一次深刻的「四力」教育和錘鍊。

     (三)開放辦報,拓展新聞工作空間。一直以來,《玉林日報》都在倡導「開放辦報」理念,主張「跳出玉林看玉林,走出玉林看世界」,強調媒體人要有大格局、大視野、大情懷。

       玉林是廣西最大、全國著名僑鄉,為了更好地書寫僑鄉之「僑」,2016年9月,玉林日報社組建報導團隊,派出兩路記者分赴泰國和馬來西亞,開展「尋蹤·下南洋」全媒體新聞採訪行動,採訪華人華僑在海外落地生根、創業發展的情況,書寫華人華僑心繫祖國、情牽故裡的家國情懷,完成了13個版面的採寫編發和新媒體的內容推送。報導一經推出,立即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良好評價。11月,來自廣西區內各地的有關領導、專家、學者齊聚玉林,專門召開研討會,探討分析《玉林日報》開放辦報、創新辦報的方法路徑。

       2018年9月,玉林日報社第二次組織「尋蹤·下南洋」全媒體新聞採訪活動,派出兩路記者分赴柬埔寨、新加坡,對旅居東南亞的華人華僑開展全媒體、全方位的採訪報導。

     2019年1月,玉林日報社派出記者,乘坐「和平號」郵輪開展環球行採訪。在歷時三個月的航行採訪中,記者橫穿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三大洋,足跡遍及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4大洲,共停靠18個港口,走過14個國家和地區,總航程26000多海裡,感受了不同國家的多彩文化,領會了中華民族實現「海洋強國夢」的深刻內涵。《玉林日報》從2019年5月開始,以每周一期、每期一版的容量,推出了15期「環球行·看世界」系列報導,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玉林日報社積極探索創新辦報、開放辦報的理念,努力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使「玉林故事」更加動聽,「玉林聲音」更加響亮。

     

       媒體融合是時代所向、大勢所趨。近年來,玉林日報社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歷史機遇,積極投身於這場重大而深刻的媒體變革中,開展跨媒體、跨領域、跨行業融合,構建全媒體傳播新格局。

       1999年12月1日,《玉林日報》推出電子網絡版,第一次連接網際網路,為廣大讀者上網閱讀《玉林日報》提供了全新體驗。

       2009年6月,玉林新聞網開通,結束了玉林沒有即時發布新聞網站的歷史,玉林從此擁有一個展現本土新聞的窗口。

       2014年6月,「玉林日報微報」微信公眾號上線,「報」新聞不再僅僅靠一張「紙」。

       2016年11月,「掌中玉林」新聞客戶端上線,全媒體矩陣再添新生力量,《玉林日報》從此具備了多媒體、全天候的新聞發布能力。

       相對於國內大城市和發達地區的主流媒體,玉林日報社的媒體融合起步較遲,但選擇「報、網、端、微」四個方向同時發力,經過幾年「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全媒體平臺數量和規模不斷壯大,擁有了《玉林日報》、《玉林晚報》、玉林新聞網、「掌中玉林」新聞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玉林新聞」「玉林日報微報」等「兩報一網、一端八微」的全媒體矩陣,初步形成了多維化、多介質、多業態、立體式的全媒體傳播新格局。

       2017年以來,玉林日報社積極探索媒體深度融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從相「加」邁向相「融」,破解報業發展的困境。玉林日報社全媒體相繼入駐新華社現場雲、今日頭條、網易、騰訊等國內知名網絡平臺,2018年通過新華社現場雲直播平臺策劃播發「現場雲」報導20場,累計點擊數超過100萬。

      2020年3月5日,微信公眾號「玉林新聞」更名為「玉林發布」,標誌著玉林日報社媒體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朝著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截至3月31日,在原來的基礎上,「玉林發布」粉絲量增加2.5萬人,常讀用戶增長4萬人。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玉林日報社新媒體用戶已超過200萬,「掌中玉林」客戶端下載量已達4萬多人次,微信公眾號「玉林發布」粉絲量13.5萬人、「玉林日報微報」粉絲量12.5萬人,抖音號「玉林日報」粉絲量16.9萬人,玉林新聞網頭條號閱讀量超過了5800多萬,網易號超過了960萬,企鵝號超過了240萬,已成為網民關注玉林、了解玉林的主渠道之一,「一端八微」已成為玉林日報社媒體融合發展的「生力軍」。

       新舊媒體「融」為一體,既豐富了傳播載體,也促進了紙媒發展。2018年度,《玉林日報》的發行量增加8000多份,從6.3萬份增長到7.1萬份,成為廣西發行量第一的設區市黨報。2018年,玉林日報新媒體入圍全國「副省級地市級黨報百強榜」。「玉林日報微報」「玉林晚報」微信公眾號在廣西區內新媒體公眾號中排位第一方陣,成為玉林市最有影響力的本土新媒體公眾號。

       

      轉型創新是紙媒發展的不竭動力。面對媒體生態的急劇變化,玉林日報社努力擺脫對傳統紙媒的單一依賴,在鞏固老陣地的基礎上,通過轉型發展,讓文化產業創造財富、反哺媒體,實現媒體轉型發展的新突破。

    (一)向文化產業進軍,增加非報收入。充分發揮報社的人才優勢、資源優勢,大力開拓文化產業市場,承接書籍出版、畫冊製作、文化建設等業務,培育報社經營收入的新增長點。依託旗下的玉林報業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平臺,創辦玉林日報小記者團,每年舉行夏令營、冬令營和地產奧斯卡、地產高峰論壇、品酒大賽等營銷活動,拓展多元經營,形成多元創收新格局,不斷增加非報收入。

    (二)擴大報業「朋友圈」,開闢發展新天地。2015年8月,玉林日報社聯合廣東、廣西兩省(區)的7家報社,成立了跨地域的新聞聯動與報業經營協作組織——「兩廣七市報業聯盟」。聯盟成員實行輪值制,輪流組版、共同刊發,每周在各家黨報聯合刊發兩期同一時間、同一版面內容的「聯盟專版」。報業聯盟創立4年來,成員共同開展採編、廣告、經營等方面合作,促進了各兄弟城市之間的經濟、文化、旅遊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報業聯盟的「朋友圈」每年都在壯大,截至2019年7月,已經擴展為「粵桂瓊十三市報業聯盟」,成員橫跨廣西、廣東、海南三省區,覆蓋地域面積10多萬平方公裡,覆蓋人口約4500萬。截至目前,已出版300多期聯盟專版,每期發行量達60多萬份。

       2018年3月,兩廣九市報業聯盟社長總編到玉林開展新聞採訪活動。

     (三)強化區域新聞服務,拓展經營新空間。中心城區強而縣(市、區)弱,是地市報在推送區域新聞方面的重要特徵。2015年開始,玉林日報社與玉林轄區的7個縣(市、區)和玉東新區合作,籤訂了區域新聞版的合作協議,每周出版一期。區域新聞報導的合作,提升了報社的區域新聞服務能力和影響力,為報社發展拓展了廣闊空間。

     (四)推進「三件大事」,打造玉林傳媒「航母」。2019年以來,玉林日報社根據媒體發展形勢和自身發展需要,全力抓好設中心、立集團、建基地三件大事,夯實報社發展基礎,拓寬報社發展空間。設中心就是建設玉林日報全媒體指揮中心(即「中央廚房」),該項目是玉林日報社今年的「優先工程」,目前正在有序推進各項工作,計劃今年10月底前完成;立集團就是成立玉林日報傳媒集團,該項目已列入玉林市2020年度工作計劃,正在開展前期工作;建基地就是建設玉林日報傳媒中心,該項目已列入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玉林市大城市發展戰略實施方案》,目前正在大力推進各項前期工作。

       紙上見正氣,筆底起風雷。走過69年風雨歷程的玉林日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忠誠傳遞中央、自治區黨委和市委的聲音,全力當好耳目喉舌。她的目光一直守望著這片廣袤的土地,她的筆鋒像扎進土地的犁耙,真實記錄著玉林的陰晴與圓缺,新生與消逝,歡欣與變遷。                                                        

THE END

(來源:《中國地市報人》)

相關焦點

  • 【回眸】30年,我們這樣走過(三十六)
    【回眸】30年,我們這樣走過(三十六) 2020-12-03 15: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老有所養 病有所醫 弱有所扶 哈密市初步...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老有所養 病有所醫 弱有所扶 哈密市初步建立全社會保障體系 2020-11-06 00: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鄉間小路
    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85後,我們現在已經三十有餘,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地溝田埂嗎?那時,天空蔚藍,雲層高淡,去往學校的路上,經常會有鳥兒嘰喳飛過。三五成群的夥伴兒們一路蹦跳,伴著土味十足的歡快歌聲往返於從村口到學校的那條小路。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厚生態 建新城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厚生態 建新城 2020-12-18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2021-01-06 1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有感於上海高級技工學校校慶69年
    有感於上海高級技工學校校慶69年繆迅前些天,地處大柏樹地區的上海高級技工學校迎來了69周年校慶。筆者每天上下班都要路徑這所高級技校。這所創建於1951年的「勞二技校」,如今已經成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屬下的高級技工學校。建校69年來,她為國家培養了10多萬名技術人才,其中包括「鑽頭大王」倪志福、高級技師苗儉這樣的高技能人才。從這所學校走出的畢業生遍布祖國各地。
  • 我們曾這樣與時光狹路相逢,我們曾這樣走過人生一趟
    無論生活將人錘鍊得如何堅硬,在這樣季節這樣天氣,依然願意內心掠過一絲淺淡溫柔。看雪夜裡的北京,繁華裡也多了一絲爛漫。韓劇裡面,初雪應該搭配炸雞啤酒,然而炸雞太油膩,此夜亦不宜醉。有些人,就是有這樣微小而細膩的情懷,無論是對食物,還是對他人。冥冥中其實也在自我暗示,眼前這每一道菜,都傾注了心血或者金錢,它們有著各自的特性和味道,而面對面坐著的那個人,也是可珍惜的。那麼,讓我們一同享受這一段珍貴溫柔的時間。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任慶良的綠色莊園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任慶良的綠色莊園雖然國慶長假已過去多日,但內蒙古大興安嶺綽源林業局特色養殖戶任慶良仍在回味那時的團圓飯。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我國新型地圖審查能力持續增強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我國新型地圖審查能力持續增強 2021-01-05 1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20年我們這樣走過】精準脫貧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2020年我們這樣走過】精準脫貧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2020-12-23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吳凝雨|似水流年,我們一起走過
    似水流年,歲月匆匆,就這樣,我們一起走過了九個春夏秋冬。時光流轉,未來,我們是否還能一如往昔?我們在幼兒園相遇、相識,在小學相知又即將相離,安靜的你加上內向的我是別的同學眼中羨慕的好姐妹。在那合歡花香充滿整個校園的季節,我們拾起一片片毛茸茸的花瓣快樂飛舞的身影,留在了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在那白皚皚的冬雪覆蓋整個校園的季節,我們或深或淺追逐嬉戲的腳印,留在了操場的每一個角落。曾經,我們一起開懷大笑;曾經,我們一起抱頭痛哭;曾經,我們一起研學旅行;曾經,我們一起登臺演出;曾經,……曾經,美好的曾經,屬於我們的曾經。猶記「疼嗎?」那關切的問詢,猶記「加油!相信自己,你能行!」
  • 艱難困苦的2020年,我們一起走過
    在即將告別2020年,迎來2021年之際,回望這一年的過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2020年註定是歷史上非常罕見的一年,我們經歷了太多的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一年,我們逐步從艱難困苦中走出,昂首邁向我們心心念念的美好前景。
  • 紀錄片《克松人家》——我們走過60年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發動全面武裝叛亂。同年5月,克松在西藏自治區工委的領導下第一個進行民主改革,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西藏民主改革從克松村拉開序幕。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克松走過了黑暗,走過了落後,走過了貧窮,走出了封閉。如今的克松,是一個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寬闊的街道、嶄新的住房,以及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居民,都展示著這座民主改革最前沿村莊的巨變。  克松人敢於創新、勤於奮鬥、勇於追夢,他們的故事充滿著「雙手改變命運」的正能量。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砥礪奮進創佳績 革故鼎新譜新篇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砥礪奮進創佳績 革故鼎新譜新篇——「十三五」期間哈密市稅務工作掠影(上)5年來,哈密稅務系統紮實解決群眾辦稅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努力提升納稅人滿意度和獲得感。2019年,為滿足新形勢下「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的要求,讓納稅人「多走網路,少走馬路」,滿足納稅人多元化辦稅需求。伊州區稅務局啟用了全疆首個獨立式24小時自助辦稅服務廳,這也是全疆佔地面積最大的自助辦稅服務廳。
  • 往後餘生,願這樣走過
    生命大概是這樣,年輕時像條河,彈指間就從歲月裡流過青春經不起揮霍,萬事易被蹉跎。人總是在不知不覺間,走著走著,就把歲月走長了,不知不覺腦海中,多些遺忘的回憶,而我們就在這恍惚之間,剩下了餘生。如果說曾經是一本精彩的故事,那麼餘生就是落在文字的璀璨,是需要我們既背負曾經的情感,也要接納新的遇見,然後再走過往後的餘生。
  • 德清釋放「後地信大會」時代紅利 | 這五年,我們這樣走過...
    【這五年,我們這樣走過
  • 「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趙先聞和他的青年畫家朋友們」主題論壇...
    論壇開始前,首先舉行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趙先聞和他的青年畫家朋友們」畫集首發式。之後,到場畫家們紛紛發言,深情暢談與趙先聞老師的藝術友誼,追憶那些年一起走過的藝術歲月。未到場的藝術家分別發來賀信和視頻,對趙先聞在藝術道路上的幫助和支持表示感謝和懷念,同時也表達了對論壇的美好祝願。
  • 《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你不曾聽過的譚詠麟
    1997年,譚詠麟沒有推出一張全新專輯,但這卻並不是說這一年的他碌碌無為,相反,這一年他為他的演藝生涯寫下了濃濃一筆,也為香港樂壇留下了兩張優秀的翻唱專輯:《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和《我們一起唱過的歌》。 專輯的名稱很親切,就像是和多年的老朋友一起去卡拉OK回望過去歲月共同走過的點點滴滴。
  • 我們走過的路 每一步都算數
    原標題:我們走過的路 每一步都算數   大仲馬說,只有那些曾抱住幾塊脆弱的木板,在狂風暴雨的海洋裡顛簸過的人,才能體會到一個晴朗的天空是多麼的可貴。
  • 再見,我們一起走過的2020
    還有幾個小時,2020年就要過去了。這一年,實在是特別的年份。年初開始的疫情、年中的洪水、持續的經濟低迷,讓我們不斷地哀嘆期待,希望這一年快點過去吧。人們經歷各自的困頓、迷茫與失意,與其磨合搏鬥,追索著希望,走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