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旗山一角
山頂的原生態馬尾松
插旗山,是因明末張獻忠部屬劉文秀率兵攻佔丹稜後,率部在今插旗山札營豎旗練兵而得名。山頂大石包上鑿有插旗孔,孔徑0.25米,深約0.65米。
行走在插旗山上
插旗山上插旗石和插旗孔
清鹹豐9年(1859),李永和、藍朝鼎(均為雲南昭通人)因抗清釐捐,在雲南省鹽津縣東牛皮寨焚香結盟,立誓起義,打出了「打富濟貧」的口號,進入四川。鹹豐10年(1860)8月16日,藍朝鼎率部由蒲江進逼丹稜縣城,在附近徵戰一年多。次年10月,督理四川軍務的駱秉章趁李永和敗退青神之機,當即命令湘軍主力圍攻丹稜藍朝鼎部,四川提督蔣玉龍緊密配合,率部駐守丹稜城北15裡一碗水、麻柳坡一線,果毅軍亦傾巢出動,配合湘軍對丹稜藍部形成合圍之勢。藍朝鼎則以堅壁固壘,拼力抗拒,使清軍「計窮力盡,竟不能拔一壘」(《駱文忠公奏稿》)。故駱秉章只好改變戰術,採取「長濠深塹,步步為營,層層緊逼,坐而困之」的計謀,並絕其糧道。藍部義軍見清軍勢眾,長濠深塹將縣城圍了個水洩不通,義軍無法打破清軍的圍困,死守則於已不利,並決定棄城突圍。11月11日夜三更,藍朝鼎分三部分從縣城突圍,副統帥藍朝柱率前鋒開路,副帥訾洪發率統領李長毛、謝花妖等保護大營輜重,婦女走中間,藍朝鼎親率少數人馬斷後阻擊。沿唐河北上經冷箐溝、果溪峽、石場往蒲江撤退。突破圍城之敵後,沿途血戰,戰鬥十分慘烈。次日黎明時分,藍朝鼎率的斷後人馬為了掩護大部主力轉移,在與麻柳坡遙遙相對的插旗山麓長達數裡的戰線上,同湘、果軍展開了殊死戰鬥。但由於斷後人馬不多,敵軍又步步緊逼,終因寡不敵眾,紛紛戰死。藍朝鼎亦在插旗山南麓水井巖下因頭部中槍落馬,諸將搶救不及,壯烈捐軀。實現突圍的訾洪發、李長毛等率餘部經蒲江、漢州(今廣漢市)、什邡、中江、遂寧至富順;藍朝柱率一部人馬轉戰至彭縣、南部縣。藍朝鼎陣亡後,起義軍先鋒卯德興有挽藍朝鼎一聯云:願為豫讓先亡趙,難效田單再下齊。民國初年,當地農民在水井巖下種地時,尚發現有數尺之厚的白骨,即人們所說的「萬人坑」。(清光緒版《丹稜縣誌》)載「各軍及團眾截殺之,是役斃賊首藍大順於插旗山下,斬首數萬,西門至石橋場,三十裡屍橫遍野。」七十年代修馬屁股水庫(當時屬石橋)取土時,曾挖出累累白骨;境內一些地方深挖土地時,亦不時挖出白骨。位於丹蒲舊界牌處小山溝中的一個萬人坑旁,舊時豎有一幢石碑並刻有相關的紀事文字。1987年文物普查時在石橋鄉麻柳村四組插旗山戰場遺址中發現插旗孔(位於山頂大石包上,佔地面積150平方米。孔為石質,孔直徑0.25米,深約0.65米)、戰壕、練兵場、點將臺等遺蹟,是研究清代鹹豐年間李永和、藍朝鼎農民起義軍歷史的重要史料。
當地村民發展竹木產業,依山致富
插旗山上的村民特有的曬柴方式
作者:萬玉忠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快速關注
故事熱線:18990361012
查看往期圖文,請點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