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生來為打仗,軍人最寶貴的精神是打仗精神,打仗精神,就是軍人靈魂深處的「狼煙」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和平是對軍人的最高褒獎,安享和平,則是對軍人使命的最大背叛。」承平日久,有些官兵得了「和平病」,生了「畏戰根」,以不打仗的心態去準備打仗。
然而,假如戰爭明天爆發,我們準備好了嗎?
「丟掉幻想,準備鬥爭!」這是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告誡全黨同志要時刻樹立打仗意識。70多年過去了,這句話依然振聾發聵。
忘戰必危,怠戰必敗。古往今來,多少歷史無聲地陳述這一事實。「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李自成當年在與明軍作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後,攻入京城。但進城後,他沉湎享樂,不思憂患。一支能徵善戰的大軍僅僅存在43天,便被清軍逐出京城,一敗塗地。
「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思想的「馬放南山」比現實中「刀槍入庫」更可怕。甲午戰爭前夕,日本舉全國之力擴充軍備,而為北洋艦隊炮術訓練 「預量數碼,設置浮標,遵標行駛。數碼已知,放固易中」;編隊訓練 「管駕只須默記應操數式,其餘皆可置之」;「在防操練,不過故事虛行」;演練陣勢「固定靶位和距離,預定演練陣勢」……這樣的陣容看似強大,但戰爭來臨時,一切「假面孔」都會被撕毀。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戰史如燈,硝煙未遠。從李自成的潰敗到大清王朝的覆滅,歷史無情地詮釋這兩個話題:戰爭與和平,失敗和勝利。在這兩個千古話題之間,站著氣宇軒昂的軍人。只有和平時期枕戈寢甲,戰爭時期才能橫刀立馬。
古代打仗不僅要求將士枕戈寢甲,更要時刻目視烽火臺。烽火臺燃起狼煙,將士們就知道有外敵入侵。狼煙也就成了古代戰爭的信號,讓將士們警惕戰爭迫在眉睫。而今烽火臺已成歷史,但今天的軍人,靈魂深處需要燃起「狼煙」!
軍人生來為打仗,軍人最寶貴的精神是打仗精神,打仗精神,就是軍人靈魂深處的「狼煙」。1806年10月,普魯士軍隊在耶拿戰役中兵敗,卡爾·馮·克勞塞維茲深刻地總結了其失敗的原因,之一便是士兵缺乏打仗精神。
德軍名將施裡芬在某次搭乘火車旅行,副官為了打破旅途的沉寂,談起旅途的風景如何美麗。施裡芬並不醉心於名山大川,脫口而出的答案是「微不足道的障礙」。施裡芬沒有心思看美麗的風景,這些毓秀山川在他眼裡化為一道道障礙,一個個如何克服障礙的問題。
戰爭年代,粟裕率部南下蘇中白馬廟,籌建渡江戰役指揮所。到達預定地域已是深夜,他當即要求將地圖掛上牆。有同志好心勸他先休息,卻被斷然拒絕:「再晚也要把地圖掛起來。」當晚,粟裕就在地圖前思考籌划起來。即使是和平時期,他依然保持著時刻準備打仗的好習慣,每晚就寢前都會將衣服鞋襪仔細放好,一旦有事能隨手摸到。
和平不是天賜之物,古羅馬學者韋格修斯強調,「如果你想獲得和平,那就準備打仗吧!」粟裕大將和平時期仍不忘戰爭,從骨子裡面就刻著「打仗」,從靈魂深處就燃起著「狼煙」。他們的思想並沒有因為勝利而鬆懈,並沒有因為和平而懈怠。
能戰方能止戰,我們應該傳承好老一代革命先輩謀打仗、鑽打仗的光榮傳統,心中燃起「狼煙」,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項工作向打仗用勁,在大腦中烙下「戰爭就要打響」的危機意識,在內心深處立起「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責任擔當。
勝利青睞於靈魂深處有「狼煙」的軍人!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作者:黃澤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