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說安史之亂爆發後,若無郭子儀的力挽狂瀾,恐唐朝再難復甦了。這其實是傳奇小說帶給人們的影響,有些誇大了郭子儀的歷史功績。但也不可否認,郭子儀確實是唐朝抗叛的第一功臣。郭子儀的名與字是一樣的,都叫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他是標準的軍人,通過武舉考試而步入軍界。他統兵有方,作戰有功,不時升遷,到天寶末安史之亂爆發,已任朔方(駐地靈武,今寧夏靈武西)節度使。一、肅宗時期的郭子儀他轉戰河東(今山西)一帶,攻城掠地,在官軍紛紛敗退之際,獨自撐起了一片天地。
然後,他和他所推薦的李光弼合作,兵進常山(今河北正定),通過九門之戰,大破叛軍史思明部,掀起了河北抗叛的大浪潮。為減輕鎮守潼關的哥舒翰的壓力,郭子儀提出北取範陽,直搗叛軍老巢,打爛叛軍的根本。然未待唐玄宗做出批示,潼關已經陷落,朝廷向巴蜀流亡。唐肅宗在靈武即位,靈武是朔方軍的治所,由此他將屢戰屢勝的郭子儀視為了他的長城。他急調郭子儀回靈武,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宰相,仍領朔方節度使。在另一宰相房琯率軍和叛軍相戰大敗後,朔方軍更成了唐肅宗身邊唯一能倚重的軍隊。郭子儀根據唐肅宗急欲收復二京的政治規劃,將河東作為首要的戰略要地來考慮。
因其東徵可圖洛陽,西行可取長安,佔得此地,等於洞開了二京的門戶,他先在河東設下內應,然後,自己率軍拿下馮翊(今陝西大荔),隔黃河威脅河東。河東內應奮起,大殺叛軍,叛軍守將崔乾祐棄城而走。郭子儀渡河追擊乘勝取得了河東。隨之,他擊敗叛軍安守忠部,奪得永豐倉,打通了關中與陝地。外圍掃清,郭子儀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會合其他部隊以及回紇等軍,先西進攻克長安,再東徵奪回洛陽,為唐朝收復了二京。在迎接郭子儀的儀式上,唐肅宗感激地對他說:「這雖是我的家國,但實由卿再造」郭子儀對唐朝有再造之功,由此獲得了殊榮,但也由此功高震主,使唐肅宗對他有了提防之心。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肅宗調集各路大軍圍討鎮守鄴城(今河南安陽)的安慶緒。參加會戰的將領中有九個節度使,其中以郭子儀與李光弼名望最高。然唐肅宗出於對他們的防範,卻不設主帥,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負責整個戰局。在唐軍的猛攻下,鄴城危在旦夕,然終因缺乏統一指揮,而功虧一簣。次年,唐各路聯軍再與史思明大戰。大戰之間,忽起大風,飛沙走石,天昏地暗,以致難辨敵我,由此雙方均遭慘重損失。郭子儀率部向河陽(今河南孟縣)撤退,以確保洛陽安全。為推卸戰敗的責任,魚朝恩竟向唐肅宗匯報,說是郭子儀作戰不力。唐肅宗不辨曲直,召郭子儀回京,免了他的軍職,讓他在家賦閒。
然時屬多事之秋,党項等羌人在長安以西地區不斷挑出事端,京師受到了極大的威脅。不敢用郭子儀的唐肅宗,卻想出了個法子,讓威震天下的郭子儀空頂那地區邠寧、鄜坊二節度使的名頭,以震懾党項,但人仍留在長安。直到朔方軍發生以擁護郭子儀為名義的兵變,唐肅宗不得已,才封了郭子儀汾陽王的爵位,讓他以副元帥的身份,進駐發生兵變的絳州(今山西新絳)。郭子儀秉公處置了組織兵變的將領,同時解決了激發兵變的事由——軍餉問題。二、代宗時期的郭子儀唐代宗登位,郭子儀再一次遭到了猜忌,被解除兵權,調回長安。不久、安史之亂結束了,而吐蕃卻以強勁之勢,一路向長安攻來。
此時,唐代宗才不得不重新起用郭子儀。然為時已晚,幾乎沒有什麼裝備和軍隊的郭子儀,難以抵擋二十萬吐蕃大軍的進攻,眼看長安陷落。可久經沙場的郭子儀卻沉著應對,組織散兵遊勇,用疑兵之計擊退吐蕃,收復了長安。這是郭子儀第二次收復長安,回到長安的唐代宗,慚愧地對他說:「用卿不早,以致落入這般地步。」郭子儀年事漸高,然在僕固懷恩聯結吐蕃、回紇侵犯唐朝時,他還是顯示了寶刀不老的威力。僕固懷恩是員名將,在安史之亂中曾有大功於朝廷。漁陽戰火熄滅後,他統朔方兵駐紮在汾州(今山西汾陽)。時朝廷衰弱,很是忌憚有大功者。僕固懷恩看得心寒,由此漸漸擁兵自重,暗與回紇聯絡,以為後盾。
這本是僕固懷恩自保後路的做法,但事實上卻產生了與朝廷二心的後果。河東節度使辛雲京向唐代宗上了一道密本,說他勾結回紇有謀反的企圖。得知消息的僕固懷恩,從此再也不敢入京。無論僕固懷恩是否真的想反,起碼唐代宗容不得他這一系列的行徑,由此朝廷展開了對付他的討論。討論的結果是:僕固懷恩是郭子儀的舊部,若讓郭子儀前去接管朔方軍,僕固懷恩便將無所作為。郭子儀奉命上路。然未等郭子儀到達,為擺脫絕境的僕固懷恩徹底亮出了反旗,發兵進攻太原。可他不僅沒拿下太原,反遭到慘敗,率殘部逃往靈州(今寧夏靈武)。他乾脆聯結吐蕃、回紇、党項、羌渾、奴刺等三十萬眾,大舉向長安殺來。
儘管唐代宗已布置了阻擊防線,然因實力對比過於懸殊,長安仍危在旦夕。在汾州妥善處置了朔方軍的郭子儀,遠程趕來。他借著自已巨大的威望,孤身進入回紇陣營,曉以大義,喻以利害,離間了回紇和吐蕃的關係。隨後,反化回紇為盟軍,又趁僕固懷恩暴病而死之機,大破吐蕃兵,粉碎了聯軍的進攻,成功地保衛了長安。郭子儀的結局是圓滿的,滿門封王封侯,貴同皇室,以八十五歲的高齡,在唐德宗朝壽終正寢。郭子儀與許多功臣一樣,曾多次遭到君主的猜忌、冷落、擯棄,可他始終不為所動,隨遇而安,保持著不卑不亢的態度。而當國家、民族朝廷需要他時,他會不存任何芥蒂地出來效力。
由此,化釋了君主的疑心、同僚的嫉妒,成了歷史上罕見的能保善局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