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是不是扭轉了唐朝的命運?他的一生為何如此成功?

2020-12-11 大家平安快樂

在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說安史之亂爆發後,若無郭子儀的力挽狂瀾,恐唐朝再難復甦了。這其實是傳奇小說帶給人們的影響,有些誇大了郭子儀的歷史功績。但也不可否認,郭子儀確實是唐朝抗叛的第一功臣。郭子儀的名與字是一樣的,都叫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他是標準的軍人,通過武舉考試而步入軍界。他統兵有方,作戰有功,不時升遷,到天寶末安史之亂爆發,已任朔方(駐地靈武,今寧夏靈武西)節度使。一、肅宗時期的郭子儀他轉戰河東(今山西)一帶,攻城掠地,在官軍紛紛敗退之際,獨自撐起了一片天地。

然後,他和他所推薦的李光弼合作,兵進常山(今河北正定),通過九門之戰,大破叛軍史思明部,掀起了河北抗叛的大浪潮。為減輕鎮守潼關的哥舒翰的壓力,郭子儀提出北取範陽,直搗叛軍老巢,打爛叛軍的根本。然未待唐玄宗做出批示,潼關已經陷落,朝廷向巴蜀流亡。唐肅宗在靈武即位,靈武是朔方軍的治所,由此他將屢戰屢勝的郭子儀視為了他的長城。他急調郭子儀回靈武,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宰相,仍領朔方節度使。在另一宰相房琯率軍和叛軍相戰大敗後,朔方軍更成了唐肅宗身邊唯一能倚重的軍隊。郭子儀根據唐肅宗急欲收復二京的政治規劃,將河東作為首要的戰略要地來考慮。

因其東徵可圖洛陽,西行可取長安,佔得此地,等於洞開了二京的門戶,他先在河東設下內應,然後,自己率軍拿下馮翊(今陝西大荔),隔黃河威脅河東。河東內應奮起,大殺叛軍,叛軍守將崔乾祐棄城而走。郭子儀渡河追擊乘勝取得了河東。隨之,他擊敗叛軍安守忠部,奪得永豐倉,打通了關中與陝地。外圍掃清,郭子儀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會合其他部隊以及回紇等軍,先西進攻克長安,再東徵奪回洛陽,為唐朝收復了二京。在迎接郭子儀的儀式上,唐肅宗感激地對他說:「這雖是我的家國,但實由卿再造」郭子儀對唐朝有再造之功,由此獲得了殊榮,但也由此功高震主,使唐肅宗對他有了提防之心。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肅宗調集各路大軍圍討鎮守鄴城(今河南安陽)的安慶緒。參加會戰的將領中有九個節度使,其中以郭子儀與李光弼名望最高。然唐肅宗出於對他們的防範,卻不設主帥,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負責整個戰局。在唐軍的猛攻下,鄴城危在旦夕,然終因缺乏統一指揮,而功虧一簣。次年,唐各路聯軍再與史思明大戰。大戰之間,忽起大風,飛沙走石,天昏地暗,以致難辨敵我,由此雙方均遭慘重損失。郭子儀率部向河陽(今河南孟縣)撤退,以確保洛陽安全。為推卸戰敗的責任,魚朝恩竟向唐肅宗匯報,說是郭子儀作戰不力。唐肅宗不辨曲直,召郭子儀回京,免了他的軍職,讓他在家賦閒。

然時屬多事之秋,党項等羌人在長安以西地區不斷挑出事端,京師受到了極大的威脅。不敢用郭子儀的唐肅宗,卻想出了個法子,讓威震天下的郭子儀空頂那地區邠寧、鄜坊二節度使的名頭,以震懾党項,但人仍留在長安。直到朔方軍發生以擁護郭子儀為名義的兵變,唐肅宗不得已,才封了郭子儀汾陽王的爵位,讓他以副元帥的身份,進駐發生兵變的絳州(今山西新絳)。郭子儀秉公處置了組織兵變的將領,同時解決了激發兵變的事由——軍餉問題。二、代宗時期的郭子儀唐代宗登位,郭子儀再一次遭到了猜忌,被解除兵權,調回長安。不久、安史之亂結束了,而吐蕃卻以強勁之勢,一路向長安攻來。

此時,唐代宗才不得不重新起用郭子儀。然為時已晚,幾乎沒有什麼裝備和軍隊的郭子儀,難以抵擋二十萬吐蕃大軍的進攻,眼看長安陷落。可久經沙場的郭子儀卻沉著應對,組織散兵遊勇,用疑兵之計擊退吐蕃,收復了長安。這是郭子儀第二次收復長安,回到長安的唐代宗,慚愧地對他說:「用卿不早,以致落入這般地步。」郭子儀年事漸高,然在僕固懷恩聯結吐蕃、回紇侵犯唐朝時,他還是顯示了寶刀不老的威力。僕固懷恩是員名將,在安史之亂中曾有大功於朝廷。漁陽戰火熄滅後,他統朔方兵駐紮在汾州(今山西汾陽)。時朝廷衰弱,很是忌憚有大功者。僕固懷恩看得心寒,由此漸漸擁兵自重,暗與回紇聯絡,以為後盾。

這本是僕固懷恩自保後路的做法,但事實上卻產生了與朝廷二心的後果。河東節度使辛雲京向唐代宗上了一道密本,說他勾結回紇有謀反的企圖。得知消息的僕固懷恩,從此再也不敢入京。無論僕固懷恩是否真的想反,起碼唐代宗容不得他這一系列的行徑,由此朝廷展開了對付他的討論。討論的結果是:僕固懷恩是郭子儀的舊部,若讓郭子儀前去接管朔方軍,僕固懷恩便將無所作為。郭子儀奉命上路。然未等郭子儀到達,為擺脫絕境的僕固懷恩徹底亮出了反旗,發兵進攻太原。可他不僅沒拿下太原,反遭到慘敗,率殘部逃往靈州(今寧夏靈武)。他乾脆聯結吐蕃、回紇、党項、羌渾、奴刺等三十萬眾,大舉向長安殺來。

儘管唐代宗已布置了阻擊防線,然因實力對比過於懸殊,長安仍危在旦夕。在汾州妥善處置了朔方軍的郭子儀,遠程趕來。他借著自已巨大的威望,孤身進入回紇陣營,曉以大義,喻以利害,離間了回紇和吐蕃的關係。隨後,反化回紇為盟軍,又趁僕固懷恩暴病而死之機,大破吐蕃兵,粉碎了聯軍的進攻,成功地保衛了長安。郭子儀的結局是圓滿的,滿門封王封侯,貴同皇室,以八十五歲的高齡,在唐德宗朝壽終正寢。郭子儀與許多功臣一樣,曾多次遭到君主的猜忌、冷落、擯棄,可他始終不為所動,隨遇而安,保持著不卑不亢的態度。而當國家、民族朝廷需要他時,他會不存任何芥蒂地出來效力。

由此,化釋了君主的疑心、同僚的嫉妒,成了歷史上罕見的能保善局的大功臣。

相關焦點

  • 唐朝名將郭子儀,為何被後世稱為聖人?
    宋代大儒朱熹在他的著作《周易本義》裡記載,唐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回紇,派人到長安談判,唐朝與回紇談判的是當時的名臣郭子儀,回紇使臣對郭子儀說,我們來之前卜卦,說此去要見到一位聖人,今天見到您,證明這個佔卜是對的。那麼回紇為什麼認為郭子儀是聖人?
  • 郭子儀為何對魚朝恩如此寬容?智囊上面這樣寫道
    郭子儀受命堅守涇陽他一來就開始觀察敵情,回紇大將見了問左右城上何人?得知好像是郭子儀後大驚失色向城上喊:「不是說郭令公去世了嗎,城上的是真是假?能否出城一見?」郭子儀當機立斷帶領十幾人出城,左右大將苦勸。郭子儀說道:「他們兵力是我們的十倍之多,今日只有智取才能退敵。」郭子儀出城,讓隨從大喊:「郭令公出來了!」
  • 朔方軍本是拯救唐朝的功臣,卻不斷被拆解,待遇為何如此不公?
    朔方軍為唐朝立下大功,卻不斷被拆解,待遇為何如此不公?安史之亂爆發後,僕固懷恩跟隨郭子儀參加了一系列戰爭,在一次戰鬥中,他的兒子僕固玢在和叛軍戰鬥失敗後投降叛軍,後又從叛軍處逃回,僕固懷恩為正軍紀,親手斬殺了僕固玢。在平叛戰爭最艱苦的階段,僕固懷恩把女兒嫁給了回紇可汗,以鞏固唐朝和回紇汗國的聯盟關係,此外,僕固懷恩還有四十六位親人為國捐軀,真可謂是滿門忠烈。
  • 唐朝重臣郭子儀,功高蓋主之後全身而退,竟然與宦官有關
    郭子儀在天寶年間(當時是武則天當政)便已經出仕,但當時唐朝的英才太多,郭子儀並不出眾,他就好似一塊璞玉,等待著一場磨礪,來使自己散發光芒,這場磨礪對於唐朝而言是一場災難,但對於郭子儀來說是一飛沖天的機會。當時,安祿山起兵反唐,原來負責防禦安祿山的地區節度使是安祿山的近親,朝廷不放心他,便讓郭子儀頂替。
  • 功高不敗落、位極不犯眾、權重不招禍,唐朝名將郭子儀何以得善終
    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安史之亂」是唐朝最致命的打擊, 使一個強大、盛況空前的唐朝幾乎傾覆, 唐朝的幾十萬中央大軍不堪一擊, 唐明皇李隆基出逃成都成為流亡政府, 太子李亨被大臣百姓們留在河朔之地肩負收復長安的重任。
  • 唐朝最厲害的猛將排行10,郭子儀第6,薛仁貴第4,第一無人不服
    韋皋官至金吾衛大將軍,在職期間,為唐朝鎮守蜀地21年,多次成功的抵禦了吐蕃的入侵。史稱「數出師,凡破吐蕃四十八萬,禽殺節度、都督、城主、籠官千五百,斬首五萬餘級,獲牛羊二十五萬,收器械六百三十萬,其功烈為西南劇。」 9、李愬
  • 為何說郭子儀和許攸的事跡能夠證明這兩點呢?不爭功勞,不矜成就
    古往今來,幾乎少有幾個人能夠將此智慧運用自如的,而郭子儀他就能,一生善用黃老,做人處世既有智慧,又不失自然的坦蕩。而反面教材,則是許攸,過於刻意和急功近利。唐代宗時期,天下處於打亂,郭子儀奉命擊退各路入侵的軍隊,不負眾望所託,成功擊退吐蕃,並說服了回紇,郭子儀也從此名震千古,傳出了一段佳話。在唐朝最危難的時候,他拯救了大唐,立下了赫赫的戰功。
  • 武舉出身的唐朝名將傑出軍事家郭子儀
    介紹郭子儀為什麼要提到武則天呢?因為他們之間有一個非常緊密的聯繫,那就是武舉取士的制度。如果武則天沒有首創這一制度,也許幾十年後的天下將會大亂,大唐社稷將會不復存在,而郭子儀空有一腔抱負也只能碌碌無為地終其一生。
  • 同為興唐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的人生結局為何不同?
    性格決定命運,李光弼的政治智慧比起郭子儀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不過這對於武將而言也不能太過苛求。作為唐朝最重要的兩員「中興大將」,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李光弼被封為臨淮郡王。可是,這兩人的人生結局卻大不相同。
  • 郭子儀驕奢淫逸,安於享樂,下人勸他收斂,他答:這是保命秘訣!
    大家一定聽說過郭子儀這個人物,他是唐朝非常著名的軍事家以及政治家,最大的貢獻就是和李光弼一起平定了安史之亂。因為郭子儀一生功勳卓著,唐德宗為其舉辦了隆重的葬禮,給他修建極高規格的墓地,甚至讓他墓地的封土比其他官員都高一丈,郭子儀享盡殊榮,可見唐德宗對郭子儀的重視程度。圖片:舉辦葬禮劇照雖然郭子儀功高蓋主,但是帝王卻能對他不產生任何懷疑,有許多原因。
  • 「家風故事」功蓋天下——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家風故事
    而在唐朝,有一位功績不亞於韓信的名將,也是功蓋天下,卻不僅沒有謀反之念,還能逃過帝王的猜忌迫害,得以善終,子孫後代也能保有平安。他就是郭子儀。這種傳統也延續到了郭子儀身上,他就是以武狀元而不是文狀元的方式出現於歷史舞臺上,並在「安史之亂」後,立下力挽狂瀾、再造唐朝的奇功。他也因此得以加官晉爵,恩寵備至。但在這一切的背後,卻是屢屢遭人陷害打擊,遭到皇帝的猜忌懷疑。
  • 郭子儀幹了一件蠢事,導致1000多年後一群憤怒的農民搗毀他的墓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範陽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起兵造反,妄圖一舉推翻唐朝取而代之,決定唐朝命運的「安史之亂」由此爆發。安史叛軍全部是北方三鎮的邊兵,是當時最精銳的部隊,人數眾多,戰鬥力極強。面對安祿山的凌厲攻勢,唐朝各地守備部隊一潰千裡,連戰連敗。
  • 郭子儀 | 千古第一奇人
    二、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建功立業的武狀元  郭子儀傳奇而又輝煌的一生,起始於武則天時期的武舉第一名。武則天當權時期,為了消除反對者,對軍隊進行了大清洗,全部換上了親信。    四、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建功立業的起點  安史之亂是郭子儀命運的轉折點
  • 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兒子縱兵搶酒、殺害百姓,段秀實如何伸張正義?
    酒坊慘案 764年,唐朝邠州街市上,一伙人衝進一處酒坊搶「霸王酒」。賣酒老漢大怒,忙攔住他們索要酒錢。一名壯漢見狀拔出刀來,往他心窩便刺,餘下的人更是掏出兵器在酒坊內一頓打砸。
  • 皇帝問75歲郭子儀要啥賞賜,他:只求6個美人,10年後才知真高明
    相比於白起跟韓信,唐朝大將郭子儀顯然要更加聰明得多。他一生都在踐行「剛柔屈伸」之道,最後終於成為一代名將,並且得以壽終正寢,配享太廟,陪葬於唐肅宗之墓建陵之內。郭子儀出生於公元697年,早年以武舉入仕,他一方面為人謙虛恭謹,一方面才能出眾兵陣皆通,因此很得上司賞識,在之後很多年裡仕途都十分通暢,歷任安西副都護、北庭副都護,到了公元749年的時候還升任正三品官員,成為了左武衛大將軍。可在公元754年之後,郭子儀母親去世,他由此辭官返鄉為母親守孝,可孝期未滿,安史之亂就爆發了。
  • 郭子儀兒子對皇帝口出妄言,為何皇帝不追究,反而稱其說得對?
    唐朝是歷史上最為興盛的一個朝代。人才輩出,英雄豪傑數不勝數。朝代的興衰與君王的治理臣子的盡忠盡責有著不可脫離的關係。在唐朝最為突出的臣子就是郭子儀,早年間就憑著過人的軍事才能得到賞識。如果郭子儀想要當皇帝,這天下就不是我們的了郭子儀一生經歷過三個朝代,光是有這樣的成績就足以證明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將領,能夠得到歷代君王的賞識。而且能夠在各個朝代中站穩腳跟也說明郭子儀在為人處事方面有著異於常人的機智。
  • 安祿山死後安史之亂為何過了6年才平定?難道郭子儀水平不行嗎?
    一個當然是安祿山,這個挑起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還有一個就是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一個是點火者,一個是滅火著。他們兩人本應該做為對手,長期並存下去的,可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放火的安祿山早早就死了,在長達8年之久的這場戰亂中,安祿山其實只存在了1年多一點,也就是13個月便上西天了,但安祿山死後,為何安史之亂又過了6年多後才平定?難道是擔任平叛第一人的郭子儀水平不行?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維繫國家二十餘年,功高蓋主卻能善始善終,郭子儀是如何做到的
    下屬為了保障安全,帶著500騎兵向郭子儀提出了要求,但被郭子儀拒絕了。郭子儀只帶著幾十名親兵,如此理直氣壯地出現在敵人的軍營裡,郭子儀一邊走一邊脫甲,表示誠意。維吾爾語真的看到郭靈公,放下行禮弓武器,宴會上雙方很快就和解了。不能承擔所謂的不利初期,所以郭子儀把西藏戰利品發給會刊,會刊集有助於唐軍一起攻擊吐蕃,提供適當的優惠來幫助會刊制。
  • 郭子儀的兒子與公主之間的故事
    ,那自然大家都希望能當上駙馬啊,而唐朝的人就不這樣想了,他們是根本不願意當駙馬,甚至為了不當駙馬故意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拒絕,為什麼唐朝的人就不願意當駙馬呢,這就得說唐朝皇室的教育不行了,那對公主的教育是極其差的,就導致公主驕縱跋扈,目中無人,還喜歡到處偷情,這樣的公主誰願意娶呢,那娶不是傻子嗎,能娶公主的人身份自然不會低,何必要受這個氣呢,不娶公主他不是一樣過好日子嗎,所以幹嘛娶個大爺回家伺候著呢,但是如果皇帝點名要某個人娶公主
  •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
    毫不誇張地說,安史之亂就如同唐朝的癌症,患上此病的唐朝無藥可醫,一步步走向衰亡。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安史之亂的殺傷力這麼強,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唐朝積威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