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上經常有年輕的媽媽或者姥姥,也可能是奶奶陪著剛學會走路的兒童來看醫生。
說孩子走路姿勢突然有時點不對勁,腳尖往裡撇,不哭、不鬧、不喊疼,也不發燒,問是怎回事?
到兒科就診的會請骨科會診,骨科醫生會先問家長,孩子最近是否受過傷,是否打過預防針,是否感冒過,有沒有發燒,有沒有腹瀉?
然後醫生再仔細檢查,孩子腿、腳上有沒有腫塊、瘀青,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有沒有活動受限?然後根據病史和體檢得出初步診斷。
當然,大多數時候是沒有任何陽性病史和體徵。骨科醫生會說,孩子可能是髖關節滑膜炎,再觀察、觀察,過幾天就沒事了,家長問需要不需要拍片子?
醫生說孩子小,暫時沒必要吃這個射線,核磁檢查比較昂貴,兒童又常不配合,然後家長帶著一臉懵,怏怏離去。
孩子走路有點瘸,最有可能是關節的滑膜炎,特別是髖關節滑膜炎。
髖關節是全身最大關節,也是活動度最大的關節,關節滑膜豐富,容易損傷,也容易因感染反應發生炎症。
滑膜炎:關節囊的內層,有一層很薄的組織,即滑膜。
在正常情況下,滑膜能分泌很少量的液體,主要作用是使關節面在活動時減少摩擦增加靈活度,好比機器裡加潤滑油一樣,而且通常滑液的產生與吸收是保持平衡的。
當關節滑膜受到某種刺激物的時候,不論是細菌、病毒,還是物理、化學的刺激物,滑膜就會發生反應,引起充血和水腫,並且滲出液體,表現為關節積液,關節腫脹。
但是髖關節部位深潛,周圍肌肉豐富,所以輕度腫脹外表上是根本看不出來的,當然Ⅹ光片也是看不出來的,只有核磁共振檢查才能顯現。
孩子由於髖關節滑膜炎,波及到周圍肌肉,特別是髖內旋肌和內收肌。
當髖內旋肌,如半腱肌、半膜肌、縫匠肌,髖內收肌如大收肌、長收肌、短收肌、恥骨肌和股薄肌等受到炎症刺激時會發生痙攣,而引起髖關節並帶動下肢內旋、內收,使得走路時腳往裡撇。
可能疼痛並不明顯,就是走路不得勁,一瘸一拐的。
引起髖關節滑膜炎最常見原因是外傷。
孩子活潑好動,特別是男孩,上躥下跳,一刻不停。當孩子爬上爬下,蹦蹦跳跳時最容易引起髖關節滑膜損傷,引起炎症。
其次,病毒性感冒、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時易引起髖關節反應性滑膜炎。
人體感染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免疫反應,關節滑膜的充血水腫滲出增多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大多數在1~2周可痊癒。
一般來說,髖關節滑膜炎的病程較短,通常3~14天症狀消失,髖關節活動恢復正常。
髖關節滑膜炎症狀輕微時一般無需治療,可暫予觀察,減少運動量,不要過度玩耍,避免疲倦,注意休息。
症狀較重時要避免負重,儘量臥床休息,避免下肢負重,尤其不要使髖關節外展,以免增加關節囊內壓力而危及股骨頭的血液供應。
但是每個孩子的身體狀態不同,因此在選擇治療方式方面,也要因人而異,可以選擇傳統的中醫療法,比如熱敷、按摩或貼膏藥等;
有疼痛症狀的也可以選擇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物,效果都是比較不錯的;
在治療期間也要骨科定期的進行複查,了解孩子恢復的情況,如果病情發生變化,也可及時進行治療,使孩子的身體逐漸的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