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如何教育子女,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這是令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困惑的一個大問題。前幾天發生在湖北的一場悲劇讓我們再次警醒起來,我們的孩子面對挫折和羞辱時如何面對?我們在平時的教育中是否過於寵溺,以至於當孩子面對突如其來的挫折時不懂得如何面對。
按照中國傳統教育理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體罰在中國幾千年的教育中一直是被奉為圭臬的準則。民間所謂的不打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也是基於這個理念。這個「棍棒底下出孝子」看似粗俗,但也是有來處的。這句話的出處源於戰國時秦國改革家商鞅的《商君書·畫策》中 「治主無忠臣,慈父無孝子」。戰國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子的《慎子·知忠》也有類似的表述「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這句話的意思用大白話表述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戒尺這個「教學工具」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孩子敬畏的「神器」。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也一直是用嚴父慈母來定義父母在家庭中的職責和分工的,就是說在家庭教育中,必須既要有「嚴」的一面,也要有「慈」的一方,所謂陰陽相濟,打一棍子再給個甜棗是也。
但是,近幾十年來,中國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被一種源於西方的「鼓勵式」教育所取代。
所謂「鼓勵式」教育法也稱為賞識教育法,是一種在寬鬆、和諧、愉快的氣氛中使學生以自信、自強、進取的態度去完成學習任務的教育方法。
鼓勵式教育也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不責怪,不打罵,而是從其他好的方面進行鼓勵,從而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利於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鼓勵式」教育被引入中國其實不過就是這幾十年的事情,「鼓勵式」是源於西方的一種教育方式。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社會爆發了一系列的社會運動,其宗旨就是反傳統、反壓制,要求自由、要求解放。在這種大環境下,教育思想也必然受到影響,其中一種倡導孩子身心自由,解放天性的教育模式逐漸走上舞臺,這就是「鼓勵式」教育的起點,其核心就是通過鼓勵、賞識的方式,讓孩子的天性和天賦自然成長,達到身心和諧。「鼓勵式」教育反對外來壓力和幹涉,認為外力對孩子的發展都是負面因素。
可以說,「鼓勵式」教育和西方的社會環境、人文風俗及法律法規是非常適應的。
首先,社會環境適合。
西方國家的注重隱私,人際關係淡薄,相互之間絕不允許幹涉對方的隱私,更何況孩子教育這種大事。絕不會發生中國鄰居大媽,給你出謀劃策如何管教孩子的事情,甚至連孩子的祖父母如果參與管教孩子,都被認為是不合適的。
其次,西方孩子從小接受自由教育。
自由是他們最重要的行為準則,即便是父母、老師如果過度幹涉孩子的自由,都會遭到激烈的反對,哪怕孩子做了錯事,壞事也不能激烈應對,他們更願意將難以處理的事情交給警察處理,所以我們會看到美國警察到學校拘捕10歲孩子的新聞。
第三,西方的法律制度也配套這種教育方式。
在西方國家,哪怕是你自己的孩子,也不能過分體罰,否則鄰居都會舉報你。我們知道在美國已經發生好幾起華裔父母輩剝奪孩子監護權的事情,起因就是體罰孩子被鄰居被學校老師舉報。還曾經發生過一個父親給年幼的女兒刮痧,而被警察逮捕。由梁家輝、蔣雯麗主演的電影《刮痧》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改編的。
總之,不管是生活方式也好,還是教育方式也好,一定是與其所在國家的人文環境相適應的,「鼓勵式」教育適合西方社會,是應運而生的教育模式。
對中國來說,一種新的教育方式的引進肯定有其適合的土壤。中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大多數新生中國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都成了父母的心肝寶貝,別說「棍棒」了,就連嚴厲的批評都為很多家長所排斥。恰在此時,一種有別於中國傳統「棍棒」式教育的新穎模式傳了進來,加之被很多專家所推崇,一時之間成為被主流社會所認同的教育方式,而中國傳統「棍棒式」或者說「挫折式」、「壓迫式」教育被大多數家長和學校所拋棄。
至於哪種教育方式更優秀,這種簡單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因才施教的方式才是適合的,我們追求的也應該是適合的教育方式。
當然了,每種教育方式也都不是完美的,不論是「鼓勵式」還是「壓迫式」,都有其優點和短板,慨文認為,可以把這兩種模式進行有效的融合,來更適應中國的社會現實和傳統觀念。
「鼓勵式」教育的長處,因為有太多的專家已經多方論證其優點,慨文這裡就不細說了,在這裡只是簡單說一些「鼓勵式」教育的短板或者是後遺症。
1. 容易養成孩子虛假的成就感和虛榮心。
「鼓勵式」教育要求發現孩子的優點,哪怕是犯了錯,也要發現其中的長處予以鼓勵,長此以往,孩子有可能會認為自己是不會出錯的,自己總是成功的,產生一種不切合實際的虛榮心。這樣的狀態是非常有害的,一旦孩子在現實社會中遇到真正的挫折,會導致其從雲端快速跌落,造成真正的危害。
2. 不明白成功的含義,缺乏毅力,輕易放棄。
經常被誇獎孩子,會讓孩子迷失自我。不能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反正總是被讚揚,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會缺乏毅力和信心,很容易的選擇放棄。
3. 過於個性化、自我化,難以融入團隊和社會生活。
經常被誇獎的孩子都有比較驕傲的心態,而且比較愛面子,個個都是小皇帝,認為自己總是正確的,也不願意因為別人而改變自己,每個人都非常個性化、自我化,對改變自己融入團隊,往往比較排斥。
4.面對挫折打擊,承受力偏低,更容易造成極端後果。
在順風順水的誇讚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心理承受力一般比較低,當面對一些較大的挫折、羞辱、失敗時,往往心理上難以承受,更容易發生一些極端情況。
其實,對於西方「鼓勵式」教育,國外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在一些學校,老師對學生的管理幾乎是無能為力,只能是放任自流,尤其是在公立學校,其後果就是教學質量極差,校園紀律廢弛。一般的富裕家庭都不願意把孩子放在公立學校,他們寧願花更多的錢送孩子去管理嚴格的私立學校,因為他們知道,過於寬鬆,過於放任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對這個問題,很多西方國家也在做一些改變嘗試,適當地在學校增加體罰措施,更好的維持校園紀律,有利於學生成長。
在美國有已經有23個州規定了學校可以對學生實施體罰,但他們的體罰措施卻是非常嚴密和細緻的,做到既能對學生施以懲罰,又能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家長和學校必須籤訂一份聲明,表明是否同意對學生實施體罰;體罰時必須有證人在場,以確保體罰依法進行;體罰必須考慮學生的性別、年齡以及身體狀況等等。
英國在2007年通過立法,規定老師有權通過身體接觸管束不守規矩的學生。同時,對體罰的詳細內容規定的非常清晰,比如體罰的工具,實施體罰的批准程序,體罰的年齡限制和實施體罰的身體部位和擊打次數等等。
同受中華文化影響的近鄰韓國和日本,在禁止體罰幾十年後,也相應解禁了體罰。韓國在2002年6月26日頒布的《學校生活規定預示案》及後來通過的《教育處罰法》中允許教師對學生進行體罰。
日本在2007時任首相安倍晉三主持下修改法律,允許教師對學生進行體罰。
世界各國對待體罰的態度有較大分歧,大體分三類。
第一類國家完全禁止體罰,其中包括中國、奧地利、芬蘭、德國、挪威、瑞典、丹麥、冰島、烏克蘭和羅馬尼亞。
第二類國家也禁止體罰學生,但在社會壓力下,正在呼籲恢復體罰。比如韓國、日本、英國,已經恢復體罰。
第三類國家允許體罰,這些國家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等。其中,美國有23個州在法律上允許體罰。
對學校來說體罰不是目的,只是一種管理手段,對學生來說,體罰是一種挫折式、羞辱式的教育,讓他們更加懂得做錯事必須要承擔代價,而承擔代價的感受是身體上的疼痛和心靈上的挫敗感和羞辱感。
也許,這種挫折感和羞辱感,能夠讓他們早早地在心理上築起一道防線,為將來走向社會時遇到的更大、等多的不如意、失敗和羞辱進行提前地預演,讓他們懂得,一時的挫折失敗不是什麼大問題,一時的羞辱也不是什麼致命的危機,只要不放棄,能夠重新來過,改正錯誤和失誤,才能最終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