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維新三傑不同的孔子觀念

2020-12-16 闕裡文道

文/惜吾

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是兩年餘年來最為疲弱的中國;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是處在十字路口、艱難抉擇的中國;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也是屢辱屢戰、砥礪復興的中國。而在眾多欲使近代中國強大起來的運動中,戊戌維新運動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全面開啟近代化的開端。戊戌維新雖然短短百餘天就以失敗而告終了,但維新志士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卻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為華夏復興而奮鬥。

在整個維新運動前後,雖然有諸多有識之士參與其中,但真正稱得上是領袖人物的只有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三人,他們三人可謂是中國的"維新三傑"了。回顧整個維新運動,他們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在歷史悠久所以痼疾難除的中國推行自己的變法主張,而他們想到的應對措施在當時看來也可謂巧妙,即通過改塑孔子的形象來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而他們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將中西不同的文化實現對接,為此他們努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與西方文化相似之處,對其以西方民主思想為核心加以近代化改造,並在此基礎上力證中國文化優於西方文化。

維新三傑既是一個整體,又是不同的個體。從整體上的角度看,他們都力圖為西方民主思想披上中國文化尤其是孔子思想的外衣,同時也都對中國文化非常自信,篤定華夏文化要優越於西方文化。從不同的角度看,他們在具體孔子觀念上有所區別,進而導致在諸多理論上有細微的區別。正是他們這種既有整體又有個體的思想理論體系,為我們窺探維新變法思想提供了絕佳的視角。

康有為整個的孔子觀是以公羊學派的改革求變精神為基礎的,在他的視界裡,孔子是"託古改制"的先行者。而正是因為孔子的"託古改制",為此,康有為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力倡孔子素王說,將整個孔子形象加以政治化;二是力圖將儒家思想宗教化,具體講就是講孔子塑造成"萬世教主"的形象。在以上宗旨的指導下,康有為先後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在這兩部著作中,康有為將公羊學派的"三統三世"說照搬到孔子身上,他認為清末的中國處於"據亂世"階段,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則已經處於"昇平世"階段,因此,中國應當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進入"昇平世",繼而發展到"太平世"。

而康有為視界中的孔子之道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的,他也認為孔子的思想核心總結為"仁"。他所認定的戰國時期儒家"二伯"中,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大同之道,是"仁"的範疇;而荀子所繼承的小康之道,則屬於"禮"的範疇,為此他選擇排斥荀子。康有為又將孔子之道的"仁"同佛教、基督教對比。在他看來,"仁"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特徵,而孔子的"仁"甚至比佛教和基督教的"仁"更加先進,更符合世界未來發展的趨勢。康有為認為研究孔子應以六經為主,這就涉及到孔子的人道和天道,人道源於天道,"仁"又是人道的核心精髓所在,所以康有為推論出孔子當為"萬世教主"。

在康有為的理論中,近代中國之所以衰微是因為孔子之道並未得到真正的貫徹,要貫徹孔子之道就必須將孔子之道立為中國的國教,並憑此來"保教衛國"。

康有為作為維新運動最重要的領袖人物,為推行變法而重新定義了孔子的形象,但諸多地方不符史實,最後的歷史車輪的碾壓下變得一無是處。

梁啓超是康有為最為得意的弟子,維新運動時期梁啓超受其影響,不斷鼓吹孔子是"改制創教的神明聖王"。他認為六經皆為孔子改制而作,同時他從孔子儒學內涵出發,認為孔子是"人道文明的萬世教主"。梁啓超眼中,孔子儒學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又圓通無礙、極具變通思想,囊括了人類歷史上的全部真理。孔子以人為道,其"太平之仁術、大同之公理"預設了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化社會。因此,梁啓超主張將孔子尊奉為人類文明之道教的萬世教主。

梁啓超對孔子地位的改塑對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是有幫助的,他樹立了一種全新的孔子觀念,衝擊了戊戌變法時人們的舊思想。若就其整個治學階段來看,梁啓超對孔子的態度又是複雜多變的,這與他個人的學習經歷、康有為的影響以及當時政治局勢的變化密不可分。

如果說維新運動時期的梁啓超對其師康有為是亦步亦趨的,那麼譚嗣同顯然有著更新的、獨特的自我創造。譚嗣同的建樹主要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合,他的目的在於證明中國所有的文化傳統皆源自於孔子,尤其是他對孔學譜系的梳理,對於研究維新派思想有重要意義。在這其中,他最令人驚詫的莫過於 莊子是孔子學說的嫡系傳人。雖然康、梁、譚三人都認為孔子之後,儒學一分為二,但與康、梁兩人不同,他將孔子後學分為孟子、莊子兩派,並更加推崇莊子一派,這一點是與譚嗣同本人極深的佛學造詣密切相關。他認定儒家思想只是孔子之道的一部分,並且儒家思想對於孔子之道的傳播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對此,他認為要想讓孔子之道復興,就必須把孔子之道更多的貫徹到民眾生活中去。

維新三傑縱然在具體理論上有出入之處,但有兩點值得我們銘記。一方面,他們都以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為根基,立足本土文化論,通過對孔子形象的改造來提升國民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他們的終究目的是為了使古老的中國儘快富強起來,以便於同當時的世界接軌。僅就這兩點,足見三人為國為民之心。

儒家常言"君子論跡不論心",無論三人內心世界及後續生活中發生了什麼,維新運動時期的三人,無愧是當時中國的領軍人物。事跡縱然作古,報國之心當永存!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明治維新時期「維新三傑」的下場
    小編最近在讀《日本史》,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維新三傑」的結局,「維新三傑」分別是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他們的結局和歷史上主持維新變法的人物一樣,有喜有悲。
  • 孔子概括的「和而不同」思想,今天看仍有深遠影響
    大公調回答少知提出的什麼是習俗和公共輿論(「丘裡之言」)問題,對事物的「同異關係」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說將不同和差異的東西統合起來就是「共同」,將共同的東西分散開就是差異。更重要的是,接下來強調,差異性和多樣性是造就整體性和共同性的力量。如,卑下的土層對丘山之高,眾多支流和河水對江河之大等。根據這些例證,事物的整體性和共同性力量,都是由多樣性、差異性造就的。
  • 「君子和而不同」的本意和今天的變化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可是不同怎麼和呢?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新儒家對孔子思想的概念偷換,但是儒家思想要生存,要在王權下發展,走向變異是必然的。就算到了今天,我們在世界外交上都有「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口號,仔細想想,這不就是更高版本的「和而不同」,大家做「君子之爭」嗎?
  •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其前、後三傑中有五人是從王陽明心學獲得了...
    日本之所以會發生這種奇蹟,正是因為有一批被王陽明心學力量武裝的明治維新的鬥士,包括明治維新前三傑: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和坂本龍馬;明治維新後三傑中的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
  • 他是維新三傑之一,建立現代日本官僚雛形,卻逼死了自己的好友
    摘要:他是維新三傑之一,建立現代日本官僚雛形,卻逼死了自己的好友西鄉隆盛是維新的中心人物之一,他並未貪念權力與富貴而下野,卻以悲劇收場,因而一直受到日本民眾的景仰。特別是在他的故鄉鹿兒島縣,至今仍享有極高的人氣。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今天,讓我們在《浪客劍心》中,體會當時的日本維新變法的激烈。  一. 幕末時代的複雜背景  1. 「維新三傑」  《浪客劍心》中,主人公緋村劍心殺人不眨眼,有「劊子手拔刀齋」的稱號。兩者的區別在於對幕府的態度不同,前者擁護天皇的權力,要求廢除幕府制度;後者則偏向幕府,想藉助幕府的軍事力量推翻天皇的統治。  而貫穿整個變法過程的有三個重要人物:木戶孝允,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三人並稱為「維新三傑」。
  • 日本的庶民英雄西鄉隆盛,從普通百姓到維新三傑的波瀾一生
    如果問一位日本人,讓他選擇一位心中最為著名的「維新運動」領袖的話,有一個人的名字絕對是不能被忽略的,這就是三傑中最為悲壯的西鄉隆盛。從一位普通的庶民領袖到名震全日本的維新領袖,他的一生歷經了許多常人所不能經歷的故事,這也讓他成為了最為特別的一位維新鬥士。
  • 和而不同——香港六大宗教和諧共處之道
    這種協調、合作、對話的方式,又一次體現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正確性和優越性。「客觀世界是多元的,豐富多彩的。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也存在多樣性,我們應該提倡兼容而不是歧視,交流而不是排斥,對話而不是對抗,共處而不是衝突。只有這樣,各宗教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異,發揮各自的積極作用,才能促進香港社會的不斷發展。
  • 特寫:當基督教士來到孔子誕生地
    在儒家聖人孔子的誕生地,這位當年曾身無分文,卻以12年時間造起一座水晶教堂的基督教牧師,和許嘉璐、趙啟正兩位主持人對談,面對著臺下百餘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牧師、儒家學者,以及各種學術流派的神學家、哲學家,娓娓說起他對儒家文化的理解。這也許最能體現出孔子所說的「和而不同」。
  • 和而不同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無原則地附和。與人和睦相處;但在原則問題上不能苟同。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反義詞有:同流合汙,和而不同是中性成語,複句式成語;可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 他是明治維新重要人物,作用不亞於維新三傑,卻在民眾中默默無名
    摘要:他是明治維新重要人物,作用不亞於維新三傑,卻在民眾中默默無名今天要講的是一位並不出名的日本歷史人物——小松帶刀。他二十幾歲就成為薩摩藩的家老,並協助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還有坂本龍馬等人一展才能。
  • 西班牙語國家首尊孔子標準像在阿根廷首都揭幕
    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鄒肖力與阿方嘉賓為孔子像揭幕坐落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二月三號公園內的孔子像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孫宇):當地時間27日,一尊高達2.95米的銅製孔子標準像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二月三號公園正式揭幕。
  • 高考熱點——維新變法運動
    2.維新思潮的興起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為、粱啟超、嚴復等。(1) 康有為的維新思想康有為,廣東南海人,早年接受嚴格的儒家傳統教育.後來接觸了許多西方社會學說。他把西學中的有關政治學說與儒家經史相結合,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他借孔子的改革來論證當時改革的合理性,預言人類社會必經「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三個階段,只有實行維新變法,中國才能由「據亂世」進入「太平世」。
  • 高中作文欣賞:《和而不同,美智與共》
    考生可以從「和而不同」的角度談中西文明的差異與統一,比如「中西文明,和而不同」。可以從美和智慧的角度談中西文明價值硬核上的差異與統一,比如「中西合璧,美美與共」「中西文明,並蒂花開」。可以選一個小的角度,然後由小到大;也可以先定調,然後聚焦。2.聯想和思考是開放的。
  • 光緒帝和明治都是年輕即位,主導維新變法,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兩個國家都進行過維新變法,但是卻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最後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把中國打敗了。在研究晚清和日本的近代史時,會發現明治天皇和光緒帝都是年輕即位,都曾主導過維新變法,但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其中原因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光緒帝和明治天皇都是年輕即位,為何晚清和日本會相差如此之大。
  • 《悟學.第169篇》和而不同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八)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和諧而不結黨,小人結黨而不和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楊伯峻先生譯:孔子說:「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從附和。小人只是盲從附和,卻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
  • 王中江:在孔子看來,這是君子區別於小人的地方之一
    大公調回答少知提出的什麼是習俗和公共輿論(「丘裡之言」)問題,對事物的「同異關係」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說將不同和差異的東西統合起來就是「共同」,將共同的東西分散開就是差異。更重要的是,接下來強調,差異性和多樣性是造就整體性和共同性的力量。如,卑下的土層對丘山之高,眾多支流和河水對江河之大等。
  • 《論語》導讀之139:孔子借評論「觚不觚」,感慨秩序價值觀念動搖
    後來觚的形狀被改變了,所以孔子認為觚不像觚。孔子說:「觚不像觚的樣子,還叫觚嗎!還叫觚嗎!」孔子的思想中,周禮是不可更動的,不論是從井田到刑罰,還是從音樂到酒具,孔子認為周禮規定的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 不能維新的太后,不是好太后——慈禧的道德困境
    大清」聖母皇太后」變為後來」歷史罪人」的」原罪」便是,大多數人堅定認為清朝曾有富國強民的維新機會,但均因慈禧太后的幹預而落空。清末維新失敗,慈禧太后固然責無旁貸,但完全歸罪於慈禧太后一人,也確實草率。一、歷史人物,都是複雜的青史留名的人物必然是複雜的,只有庸人才配無譽無咎。
  • 《銀魂》如何開創維新之路,維新三傑之師,深受中國經典文化影響
    由於作者空知英秋人送外號「大猩猩」一句無奈的話語,《銀魂》就此成為無節操的神作問世,在日式歷史文化中許多著名的人物都被改頭換面,每天上演著各種無釐頭的搞笑的劇情,深得漫迷喜愛,這些正是源自於一句「那就讓外星人與維新時代的志士們對戰吧」。在日漫的創作故事中都是以歷史為素材作為載體,即使是無釐頭的創作在原本的時代背景素材下都承載著各種潛在的文化進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