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變法運動
1.早期維新思想
【選修1】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出現了一批具有早期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韜、鄭觀應等,他們在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在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在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但他們的思想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
2.維新思潮的興起
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為、粱啟超、嚴復等。
(1) 康有為的維新思想
康有為,廣東南海人,早年接受嚴格的儒家傳統教育.後來接觸了許多西方社會學說。他在廣州辦萬木草堂,聚徒講學,宣傳維新改革理論。他把西學中的有關政治學說與儒家經史相結合,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
他借孔子的改革來論證當時改革的合理性,預言人類社會必經「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三個階段,只有實行維新變法,中國才能由「據亂世」進入「太平世」。他也是借用經學的外衣和孔子的亡靈,否定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傳播西學.為維新變法提供了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在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大颼風」和「火山大噴火」般的巨大影響
(2 ) 梁啓超的維新思想
梁啓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宣傳興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他說「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他還把「伸民權」與「開民智」聯繫起來,認為「今日欲伸民權,必以廣民智為第一義」.並且把開學校、廣民智視為設議院的必要條件。
(3) 嚴復的維新思想
他是最重要的啟蒙思想家和翻譯家。他主張國家屬於人民,人民應享有自由和權利、他譯介了《天演論》《法意》等許多重要的西方社會科學名著,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天演論》。
他借達爾文的進化論,闡明白己的維新變法主張,認為只要實行變法,就會「自強保種」,符合「天演」和進化,否則就會走向滅亡。他是系統地將近代西方文化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人。
(4)譚嗣同的維新思想
譚嗣同是衝決綱常禮教網羅的勇士,發表《仁學》,深刻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倫理觀,表達了對君主專制統治的義憤。
3.維新運動的蓬勃展開【選修1】
(1) 公車上書
1895年春,日本逼籤《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康有為、梁啓超等人聞訊,立即發動各省舉人聯名上書,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的主張,並徵集到1300多名舉人籤名歷史上把這次活動稱為「公車上書」。
它使維新思潮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甲午戰後,時局危機,人心思變,維新派提出旗幟鮮明的變法口號.明確提出要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
(2) 維新運動的蓬勃展開
1895年七八月間.康有為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同年12月起改名為《中外紀聞》,由梁啓超等人編寫文稿,介紹西學,分析國際形勢,宣傳變法維新。
1895年8月,維新派的政治團體強學會在北京成立 強學會以研習西學、交流變法思想為宗旨.得到了文廷式和張之洞等中央和地方要員的支持。一些外國傳教士也加入了強學會。l896年8月.《時務報》在上海創刊.梁啓超擔任主筆短短兩年間,該報成為宣揚維新思想的重要陣地,
維新派通過開學會、辦報刊的方式.宣揚維新變法,使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政治。議論時政、集會結社蔚然成風,維新變法的新局面逐漸形成。
4.戊戌變法
(1) 變法的開始【選修1】
1897年11月,德國強佔腔州灣。康有為聞訊後.連續向光緒帝上書,痛陳時局危機,請求變法康有為的主張引起光緒帝的強烈共鳴。光緒帝下決心變法維新。1898年4月,康有為在北京發起組織救亡團體——保國會;保國會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在北京、上海設立總套,各地設立分會。在保國會影響下.保滇會,保浙會、保川會相繼成立,維新變法的浪潮激蕩全國。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親臨天安門,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戊戌變法歷時113天,史稱「百日維新」。
(2)變法的法令【選修l】
為了減少變法的阻力,維新派將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較為激進的措施擱置起來。從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為、梁啟起等人的提議下.光緒帝先後頒布了一系列變法詔書。改革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政治方面:鼓勵官紳士民上書言事;精簡機構,裁減冗員等。
經濟方面:京師設立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保護和獎勵發展農工商業發展;提倡興辦農學會等民間團體;提倡私人開辦工廠,採用機器生產;獎勵創新發明;編制國家預算和決算。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改試策論;在各地成立中小學堂,在京師設立大學堂;準許民間創辦報館、學會;設立譯書局,組織翻譯外國的書刊。
軍事方面:精練陸軍,改習洋操;添置船艦,擴建海軍;裁汰舊軍。
(3) 變法的失敗
【選修1】新政之初.慈禧雖沒有表示異議,但為了防止大權旁落,她早就做好了隨時鎮壓的準備。變法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將事先擬好的三條上諭交給光緒帝,要求革除翁同鋅的一切職務,逐回原籍;授任新職的二品大臣須到皇太后面前謝恩;任命榮祿署理直隸總督,統帥北洋三軍。
由於維新變法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社會上反對勢力很大,這些人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反對變法的勢力。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重新「訓政」,繼而大肆搜捕維新派,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和康廣仁等六人被殺於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其他維新人士、參與或同情變法的官員被罷官、監禁和戍邊。
新政內容除設立京師大學堂和中小學堂得以保留外,其餘全部被廢除。康有為和粱啟超在政變的前一天,分別成功逃亡香港和日本。譚嗣同甘為變法獻身,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令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被捕後,他視死如歸。
(4) 變法的意義【選修1】
戊戌變法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希望通過改革,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與欺凌.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變君主專制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提倡興辦近代工業、交通運輸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
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有為、粱啟超、譚嗣同、嚴復等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為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蓬勃興起開闢了道路。促進了人民的覺醒。維新運動留下的許多遺產.諸如解放思想、變革觀念、建立社團、共辦學堂、創辦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等.更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