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史記》沒有記載三皇,前人也有過疑問。東漢時候的張衡(就是發明地動儀那位)就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頭獨載五帝,不紀三皇是不合適的,應該要把三皇補上去。後來,唐代的小司馬(司馬貞,作《史記索隱》)還真就把《三皇本紀》補進了《史記》裡頭。現代出版的本子大都沒有收錄,但是如果尋得一些舊的影印本(如百衲本),《三皇本紀》就明明白白擺在開卷第一篇。
小司馬在開頭介紹補《三皇本紀》的原因
太史公作《史記》……今闕三皇而以五帝為首者,正以《大戴禮》有《五帝德》篇,又《帝世》皆敘自皇帝已下,故因以《五帝本紀》為首。其實,三皇以還,載籍罕備,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論古史,不合全闕。近代皇甫謐作《帝王代紀》,徐整作《三五歷》,皆論三皇以來事,斯亦近古之一證。今並採而集之,作《三皇本紀》。雖復淺顯,聊補闕雲。
引文較長,但是很重要。因為小司馬解釋的很清楚。司馬遷不記載三皇,是因為關於三皇的記載太少,幾乎都是隻言片語,沒法寫成一篇本紀。而對三皇故事進行收集整理,形成一些片段的書籍,如《帝王世紀》、《三五歷》等,都是漢晉之間的作品,司馬遷當然看不到這些。實際上,司馬遷是相當嚴謹的史家,按照他的想法,一開始連《五帝本紀》都覺得很難寫出的。他自己說過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之士難言之。
什麼意思?就是說目前能看到的最古老史書《尚書》只追溯到堯帝,而對黃帝只有一些口頭傳說,而其中許多又不「雅馴」,於是就很難說的清楚。打個比方,假如我們現在存在的最古老的史書是《明史》,其他的材料都是清以後的了,我們對於歷史就只能追溯到明朝開國。但是有一些涉及唐朝的歷史故事,比如像《西遊記》那樣的,至於唐朝以前,那隻留下一些隻言片語。那麼,現在的你要修一部通史,是從明朝修起,還是從唐朝修起,還是唐以前呢?
司馬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到處去遊歷,去考證。西到崆峒,北過涿鹿,東至海邊,南浮江淮,聽各地的老人說口口相傳的歷史記憶,最後決定把其中一些言語「尤雅」者記錄下來,寫成了《五帝本紀》。這就好比把西遊記故事裡那些太離譜的說法捨去,只記錄唐太宗讓玄奘去取印度取經以及大致經歷的國家。
所以,《史記》沒有記載三皇是由於太史公的嚴謹態度,而後代收集整理三皇故事,也是為了存疑補闕。今天的我們,大可以把三皇時代當作中華文明的曙光。
(圖片皆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