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史記》的開篇是《五帝本紀》,而沒有記載三皇?

2020-12-22 紫公山人

其實,《史記》沒有記載三皇,前人也有過疑問。東漢時候的張衡(就是發明地動儀那位)就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頭獨載五帝,不紀三皇是不合適的,應該要把三皇補上去。後來,唐代的小司馬(司馬貞,作《史記索隱》)還真就把《三皇本紀》補進了《史記》裡頭。現代出版的本子大都沒有收錄,但是如果尋得一些舊的影印本(如百衲本),《三皇本紀》就明明白白擺在開卷第一篇。

小司馬在開頭介紹補《三皇本紀》的原因

太史公作《史記》……今闕三皇而以五帝為首者,正以《大戴禮》有《五帝德》篇,又《帝世》皆敘自皇帝已下,故因以《五帝本紀》為首。其實,三皇以還,載籍罕備,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論古史,不合全闕。近代皇甫謐作《帝王代紀》,徐整作《三五歷》,皆論三皇以來事,斯亦近古之一證。今並採而集之,作《三皇本紀》。雖復淺顯,聊補闕雲。

引文較長,但是很重要。因為小司馬解釋的很清楚。司馬遷不記載三皇,是因為關於三皇的記載太少,幾乎都是隻言片語,沒法寫成一篇本紀。而對三皇故事進行收集整理,形成一些片段的書籍,如《帝王世紀》、《三五歷》等,都是漢晉之間的作品,司馬遷當然看不到這些。實際上,司馬遷是相當嚴謹的史家,按照他的想法,一開始連《五帝本紀》都覺得很難寫出的。他自己說過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之士難言之。

什麼意思?就是說目前能看到的最古老史書《尚書》只追溯到堯帝,而對黃帝只有一些口頭傳說,而其中許多又不「雅馴」,於是就很難說的清楚。打個比方,假如我們現在存在的最古老的史書是《明史》,其他的材料都是清以後的了,我們對於歷史就只能追溯到明朝開國。但是有一些涉及唐朝的歷史故事,比如像《西遊記》那樣的,至於唐朝以前,那隻留下一些隻言片語。那麼,現在的你要修一部通史,是從明朝修起,還是從唐朝修起,還是唐以前呢?

黃帝

司馬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到處去遊歷,去考證。西到崆峒,北過涿鹿,東至海邊,南浮江淮,聽各地的老人說口口相傳的歷史記憶,最後決定把其中一些言語「尤雅」者記錄下來,寫成了《五帝本紀》。這就好比把西遊記故事裡那些太離譜的說法捨去,只記錄唐太宗讓玄奘去取印度取經以及大致經歷的國家。

司馬遷

所以,《史記》沒有記載三皇是由於太史公的嚴謹態度,而後代收集整理三皇故事,也是為了存疑補闕。今天的我們,大可以把三皇時代當作中華文明的曙光。

(圖片皆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史記》的開篇為什麼是《五帝本紀》?它的真正作用是什麼?
    《五帝本紀》是史學巨著《史記》的開篇,在開篇中,司馬遷用雄健有力的筆觸寫下: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斬釘截鐵的語氣,給人的感覺好像皇帝跟司馬遷是同時代人一般,其實所謂的黃帝時代距司馬遷已經有兩千年之久。
  • 《史記·五帝本紀》應該怎麼讀?
    《五帝本紀》應該是《史記》的眾多章節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一篇,自黃帝到舜,相距千餘年。《五帝本紀》把五位上古帝王濃縮到了一篇文章裡,其簡略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關於這五位帝王的記述也是有所側重的,如顓頊和帝嚳的材料就很少,基本算是一筆帶過,黃帝、堯、舜是著重來寫的,尤其是舜,可謂濃墨重彩,一個人佔據了《五帝本紀》近半篇幅。
  • 《史記·五帝本紀》探幽
    三皇,《莊子》記載為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尚書大傳》記載為燧人、伏羲、神農,《春秋運鬥樞》記載為伏羲、女媧、神農,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記載為伏羲、祝融、神農,宋王應麟《三字經》認為是伏羲、神農、黃帝。 由於三皇是遠古文明,在石器時代之前,因而他們應當是人類文明發展中最重要的成就的承載者。
  • 《史記》之《五帝本紀》介紹
    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八說,五帝有六說。具體三皇是誰,五帝是誰,存在多種說法。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 《史記》原典精讀:五帝本紀第一(01)
    本其事而記之,故曰本紀。又紀,理也,絲縷有紀。而帝王書稱紀者,言為後代綱紀也。□正義 鄭玄注中候敕省圖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稱帝。」又坤靈圖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譙周、應劭、宋均皆同。而孔安國尚書序,皇甫謐帝王世紀,孫氏注世本,並以伏犧、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
  •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那麼,我們就先讀讀《史記》吧。五帝本紀第一。舜二十歲有孝名,三十歲堯舉用了他,五十歲代行天子之事,五十八歲堯去世,六十一歲取代帝堯登上帝位。登帝位後三十九年,到南方巡狩,死於蒼梧之野。葬於長江之南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
  • 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三皇哪五帝,三皇有6種說法,五帝有5種說法
    秦始皇之前,雖然沒有稱」皇帝「的,但是有」皇「和」帝「的稱號,分開用,各不相干,皇是皇,帝是帝,在上古時期,也就是夏朝之前,中國歷史上有稱」皇「和」帝「的首領,這就是三皇和五帝。在遠古時期,皇的本義是表示掌握使用或製造火種的人,引申為最高統帥的意思,與王類似;帝的本義是指主宰萬物的神,引申為最高天神,與神類似。
  • 嬴政為什麼自稱皇帝?除了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之外,還有這個原因
    有一種大家都比較認可的說法是這樣的,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 我們為什麼是「炎黃子孫」呢?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這個名稱的由來
    這其中黃顏色的「黃」指的是「黃帝」,為什麼我們會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呢?這就要從《史記》的開卷第一篇《五帝本紀》說起。所謂「五帝」是指三代,也就是夏、商周以前,五個在司馬遷看來歷史時期最早的人間帝王,按照先後次序,他們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根據《五帝本紀》的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氏,少典之子。
  • 《史記-五帝本紀》:人性美德始終是人類前進的燈塔
    早晨起來閱讀《史記-五帝本紀》,不知不覺中自己已經陷入進去近四個小時,於是在三個月之後產生了再次於此頭條號寫下自己的一點感想的衝動。五帝都在用自己的行動帶來著當時的族群走在追求的正確之路上。圖片取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黃帝主徵伐、建基礎《史記-五帝本紀》開篇中就告訴我們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身少典氏。
  • 五帝本紀贊 古文觀止
    這篇贊語的宗旨,在於說明《五帝本紀》一文的史料來源以及作者的取捨,文章雖不足二百字,卻極盡曲折迴環之妙,在《史記》諸多贊語中可稱超絕。   作者探求的是有關五帝的史實。然文章落筆即云:學者多稱五帝,可五帝之事已經非常久遠。只此一語,便把五帝置於若有若無、可望而不及之境。
  • 五帝本紀
    第一章    五帝本紀《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所謂紀傳體的「紀」就是指本紀。
  •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和五帝你知道是誰嗎?
    在道教認為是天生地地生人,所以三皇就是天皇、地皇、人皇,是天上的三位神仙,後來道教把三皇統稱為三祖:天皇是青帝伏羲,地皇是炎帝神農氏,人皇是黃帝軒轅氏。後來在《春秋運鬥樞》中把三皇演繹成伏羲、女媧、神農,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說法。
  • 秦始皇功績超三皇五帝,所以稱皇帝,那三皇五帝到底是指哪些人呢
    「三皇」《呂氏春秋》是最早出現「三皇」這個詞的,但並沒有具體說明指的是哪三個人。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李斯的奏議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根據李斯的說法,似乎三皇指的並不是人,而是三界的最高統治者。
  • 堯舜禹禪讓只是意外的插曲——再讀《五帝本紀》
    在傳統儒家的講述裡,堯舜禹三代的傳承是「禪讓制」,許多文人在講述這一歷史時,使用的「原始文獻」是《史記》中的《五帝本紀》一篇,但如果細細考究,《五帝本紀》中的堯舜禹禪讓絕對是一場意外。傳統儒家講述下的堯舜禹禪讓史《五帝本紀》中記載,堯在位70年時自覺年齡偏大、精力不濟,於是問「四嶽」自己該選誰為繼承人。「四嶽」就是四個當時很有權勢的人,大概類似於清代早期的「議政王大臣」,四嶽推舉了舜,舜和堯沒太多親族關係,也沒什麼功勞。
  • 五帝本紀:部落時代的傳說
    五帝在今天看來更像是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其年代久遠,即便在秦漢古書中的記載也近乎虛無縹緲,加之後代對他們的神化,如今早已經失去原樣。即便是司馬遷也只是按照先人的記載加以總結寫就了這篇五帝本紀。
  • 中國上古三皇五帝姓名故事—華夏姓氏起源演義
    《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司馬遷作《史記》時,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入今」。三皇五帝,是歷史神話人物「三皇」與「五帝」的合稱。三皇,原指遠古三皇,後增補伏羲等人;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後增補五位上古部落首領。中華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說,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李斯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
  •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答案有很多說法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眾說紛紜,答案撲朔迷離。不過五帝倒是說法一致,包括我們熟知的炎帝和黃帝,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五帝都是誰。五帝中除了炎帝神農和黃帝軒轅,還有太昊伏羲,少昊金天,顓頊高陽。
  • 五帝本紀第一 譯文
    【說明】《五帝本紀》是《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