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工智慧公司雲從科技在上交所披露上市文件,成為科創板又一家公開招股的AI公司。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AI行業逐步進入下半場競爭。之後,曠視科技向香港證券交易所提交了招股書,正式打響第一槍。今年,依圖科技、雲從科技先後跟進,開啟上市進程。同時,商湯科技的上市傳聞也從未斷過。「AI 第一股」之爭變得異常火熱。
曠視、商湯、依圖、雲從曾被稱為「AI四小龍」,起始於四家創業團隊均已以計算機視覺技術起家。但五六年過去了,技術變遷、行業逐漸成熟,他們已經由以技術驅動業務的模式,進化為技術和產業雙輪驅動模式,在技術探索之外,也注重商業化發展。
難解虧損「魔咒」
隨著模式和戰略的轉變,曾經的「AI四小龍」正在從狹義的人臉識別公司變成更綜合的公司,各自的業務也在逐漸拉開距離,向不同的方向演變。
啃下了不少硬骨頭,接了不少大單,但同所有做人工智慧的公司一樣,雲從科技依舊是靠資本輸血,虧損嚴重。
自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間,雲從獲得的收入分別為0.64億元、4.84億元、8.07億元以及2.2億元,過去三年半累計營收超過15.7億元,但歸屬於母公司淨虧損22.72億元,其中2019年一年就虧損了17億(招股書解釋稱,一部分原因是公司實施股權激勵),並且還會繼續虧損下去。招股書中寫道:「由於公司業務仍處於快速擴張期,研發費用將會持續增加,公司未來一定期間內存在無法盈利的風險。」
不過和其他兩家披露財務數據的AI友商相比,雲從虧損還算少的。
依圖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0.68億元、3.04億元、7.17億元、3.8億元。但三年半合計虧了72.62億元。
曠視在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營收分別為6780萬元、3.13億元、14.27億元以及9.49億元,三年半的時間裡虧了96.53億元。
必須承認的是,人工智慧行業技術研發難度大、研發投入高,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資金,這點從財務數據上也能看出:2017年至2019年三年間,雲從的研發費用累計超過6.6億元,其中2017年的研發費用佔營收的比例高達92.06%,而今年上半年研發投入為2.47億元,佔營收的比例為112%。
同時,人工智慧作為新興領域,產品非標,每服務一個新客戶,就得提供一套新的方案,成本不定,這點一定程度上體現在了毛利率上:雲從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別為36.12%、21.46%、38.89%和52.87%。據其招股書顯示,主營業務毛利率受收入結構、項目規模、外購材料和服務成本佔比變化的影響而波動。
不過雲從在成本控制方面確實稍顯遜色,綜合毛利率不及對手。依圖2020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為70.99%,曠視2019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為64.6%,而雲從近幾年中表現最好的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僅為52.87%。
差異化發展分割市場
商湯是AI平臺型公司、AI算法提供商;曠視則是人工智慧產品和解決方案公司,通過專注物聯網等領域挖掘算法價值;依圖將晶片技術與算法技術結合,向AI算力技術及產品領域發力;雲從則聚焦人機協同戰略,主推作業系統,面向行業提供人機協同作業系統與解決方案。
以雲從為例,2020年上半年,其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業務佔比提高到46.61%,解決方案業務佔比53.39%;而2019年佔比分別為23.48%、76.52%;2018年這一比例更是達到了6.41%、93.59%。
可見,在行業大方向的解決方案之外,雲從的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業務佔比在大幅提升,同時,基於作業系統的軟硬體組合銷售佔比也從2017年的57.55%上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96.22%。其創始人周曦在前不久也曾指出,由於目前人工智慧存在不可解釋、不可復盤的缺陷,雲從科技將公司戰略聚焦在人機協同上。
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已然成為AI公司最基礎的底層技術,基於此各自探索出了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進化後的AI企業們在商業化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AI企業的主要的成本還在於技術研發投入,但技術本身的商業化空間和市場的打通,還需要持續很長時間。AI作為研發投入高、技術周期長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商業化仍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此外,上市只是第一步,前期的高估值可能只是暫時的,後期的發展還是要靠自身實力。上市之後,市場更關注企業本身的盈利能力。AI企業更為緊迫的是,如何更好完成商業化轉變、如何在技術和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依然是日後面臨的重大挑戰。
(文章來源:青島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