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鞏俐+名導陳可辛+第一女子天團中國女排,會發生什麼?
這樣的「頂級陣容」,來自於最近上映的電影《奪冠》。
沒錯,經歷了延期、改名、刪減、提檔等一系列風波後,《奪冠》終於來了!
鞏俐飾演郎平,簡直神還原
電影上映至今,口碑褒貶不一。但毫不誇張地說,自從疫情過後,已經很久沒有感受過如此熱血澎湃的氣氛。
毋庸置疑,整部電影的主角,是鞏俐所扮演的郎平。
很多觀眾看完電影後就發出了感慨:
「不愧是鞏俐。」
早在影片上映之前,鞏俐的背影就贏得了一片稱讚,很多網友看到下圖時以為成龍和郎平來到了現場,大家都沒認出來那就是鞏俐。
飾演青年郎平的郎平女兒白浪在現場看到鞏俐,她說「怎麼我媽來了?」。
連郎平本平也看的恍惚,稱讚「真像」!。
鞏俐在《奪冠》中幾乎復刻了郎平,習慣性脖子前傾、勾背、身體後傾、說話時嘴角左邊嘴角微微上翹、推眼鏡、拿筆的姿勢......以及她在戲中時而篤定、時而溫柔、時而霸氣的感覺,都令人難以置信。
但很少有人知道,對角色拿捏如此到位的鞏俐在當初接到陳可辛邀請的時候,曾三次拒絕。
她深知扮演郎平的難度,因為郎平在中國人心中,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某個人,而是時代的印記。
她說:郎平是一個非常專業的教練,而自己連排球都不會打。
但,當她接下這個角色的時候,她就進入了另一種狀態。
拿著小本本在比賽現場記錄郎平的一言一行、學打排球、與女排隊員們同吃同住、在訓練場陪練,因為演的是教練,她苛刻的要求自己必須掌握每個位置的打法。
「我不太懂排球,等我拿到劇本後,排球就不離手了,我要成天跟它在一起,和排球過日子。」
在一條片場新聞中,沉浸在拍攝中的鞏俐,被攝像機撞倒,手指卷進了機器中,兩指甲蓋被掀開了一半,十指連心,但她卻說「沒事,沒事」,當即又投入拍攝。
在鏡頭前的鞏俐,就像是排球場上的郎平。
她們,對自己本業的尊重、執著、精益求精,讓我們看到了女性在不同領域裡各放異彩的光芒!
電影選取了三場經典賽事:
1981年世界盃,以郎平為代表的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
2008年舉國關注的中美對戰,郎平任美方教練;
以及2016年中巴大戰,朱婷成為新晉大魔王,中國女排重回世界之巔。
這三場比賽,看一次,燃一次,燃到連眼淚都滾燙。接下來,我們從這三場比賽的時間順序來品味一下究竟什麼是「女排精神」!
01
八十年代是激勵民族的女排精神
回看女排從崛起到復興輝煌的歷史,似乎總繞不開一個人的名字。
沒錯,就是眾所周知的「鐵榔頭」——郎平。
據統計,中國女排的十個世界冠軍,郎平全程參與了其中八個。
她是中國女排史上最傳奇的人物,換句話說,再沒有比她更能體現女排精神的人了。
史無前例的「五連冠」偉業,也是郎平和她的隊友們共同締造。
雖然在那段光榮歲月,報紙上幾乎天天都是她的報導,號召學習郎平精神,可也因為這份沉甸甸的期望,郎平訓練得比誰都刻苦,也因此落下一身傷病,
郎平的姐姐形容她,「身上沒有一處關節是好的。」
上世紀80年代——很多人會想起,都覺得關鍵詞是「中國女排」、「激情燃燒的歲月」。
狹窄的院子裡,一群人圍坐在一臺黑白電視機前。人群不斷發出歡呼和嘆息,孩子們後來乾脆不看球,轉過身看那些叔叔大爺,平常挺嚴肅的長輩這時候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歡呼都岔了音。
坐在最後一排的人根本什麼也看不見,但人卻越聚越多,不少人站在門外伸著耳朵聽。勝利的瞬間,女排姑娘們抱頭痛哭,失敗的日本隊也在號啕,看球的大人們都跳起來,有的忙著擦眼淚,有的像孩子一樣歡呼,直到深夜大家還久久不願散去。那個初冬的夜晚,定格在許多人的記憶中。
■ 1981年在日本大阪市府立體育館,觀眾為中國女排的勝利歡呼。
只有當時的人們知道這場勝利對中國人民意味著什麼,那次奪冠成為長久以來中國人集體的美好記憶。
宋世雄激情的解說至今都在迴蕩:「祖國感謝你們!人民感謝你們!」
那是1981年11月,中國女排以亞洲冠軍的身份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盃排球賽。
在經過了7輪28場激烈的爭奪後中國隊PK東道主日本隊,在主場球迷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中,中國女排姑娘們以3:2贏得比賽,並以7戰全勝的成績首次奪得世界盃賽冠軍。
賽場上的姑娘們喜極而泣,而守在收音機和電視機前的中國人更是激動萬分,很多北京市民、學生們興奮地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徹夜高呼「中國萬歲,女排萬歲!」
■ 1981年11月,中國女排首奪世界盃後,人們在天安門廣場歡呼。
第二天,國內幾乎所有報紙的頭版都報導了女排姑娘們的拼搏精神。《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學習女排,振興中華——中國贏了》:「用中國女排的這種精神去搞現代化建設,何愁現代化不能實現?」
由此,這個意義非凡的冠軍上升到激勵民族精神、推動全面建設的高度——不是中國女排贏了,而是中國贏了。
當女排姑娘們從日本回國時,國家領導人親自到機場迎接,並授予「全國新長徵突擊隊標兵」和「全國『三八』紅旗集體標兵」的光榮稱號,教練袁偉民獲「最佳教練獎」,隊員孫晉芳獲「最佳運動員獎」、「最佳二傳手獎」、「優秀運動員獎」,隊員郎平獲「優秀運動員獎」。
一支運動隊在當時獲得如此至高榮譽和待遇,是今天的人們無法想像的。
■ 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榮獲第3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冠軍,這是中國三大球中的第一個世界冠軍。兩天後,「鐵榔頭」與女排隊員們在首都機場接受球迷的迎接。
而當時,單拿中國女排的訓練環境來說,在美國已經用電子計算機來參與訓練時,我們呢?
沒有專業器械,女排的訓練場地也只能用簡陋來形容。
電影《奪冠》有個細節,訓練過程中,隊員們無不摔得傷痕累累,稍有不慎,木刺就會深深扎進肉裡。
這並非虛構的情節。為了還原訓練基地,劇組特意把女排漳州訓練基地的地板買下,鋪設在拍攝現場。
就是這樣凹凸不平的地板,女排姑娘們每天都要在上面摸爬滾打,破皮都算輕的,隊長曹桂英曾練到半月板斷裂。
但也正因過程如此艱辛,取得勝利的那一刻,現場響起歡呼聲久久不息,國人無不熱血沸騰。這一夜,註定難眠。
此後,中國女排一路高歌猛進,連戰連勝:
82年擊敗秘魯,衛冕冠軍;
84年重創美國,實現三連冠;
85年世界盃,3:0再敗日本;
86年世錦賽,攻克古巴,改寫歷史。
五連冠的戰績,熠熠生輝的女排精神,即使現在看來,依舊激動人心。
後來有西方記者問郎平,為什麼中國人把一場排球比賽看的如此之重,郎平的回答耐人尋味:因為當時,我們還不夠自信。
20世紀80年的中國,剛剛打開國門,我們需「贏」向全世界證明自己的存在,需要在艱苦條件下戰勝世界強敵的精神,需要「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訓練、自強不息」的女排精神激發起全民參與社會建設的熱情。
02
21世紀的新一代女排精神
進入21世紀,陳可辛通過對郎指導的刻畫,詮釋了新一代的女排精神。
1986年,郎平因傷退役,隨著老隊員們紛紛退出,中國女排步入低谷。但另一邊,郎平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她自費去美國學習體育管理,一邊勤工儉學,一邊照顧家庭,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課程。
憑著這股狠勁兒,她僅僅用了兩年,就轉型成歐洲炙手可熱的排球教練。
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因為郎平以主教練的身份,帶領美國隊以3:2戰勝中國女排,讓她成了很多人口中的「叛徒」。
一時間,曾經的中國驕傲,形象瞬間跌落谷底。
但當中國女排迎來史上最大低谷,連戰連敗,寒冬之下,無人願意接受這個「燙手山芋」時,大家想到的,卻只有郎平。
是的,執教外國隊的經歷曾讓她備受詆毀,可也正是這段經歷,讓她成為國內少有的,擁有國際視野的女排教練。
看到國人漸漸對女排失去希望,「一代不如一代」的言論甚囂塵上時,郎平毅然決然地兩次接手中國女排。
她一力主導國家隊的改革,升級訓練方法和運動理念,並親自挑選了朱婷、張常寧、袁心玥等一批年輕人進入國家隊。
哪怕成功並非一蹴而就,改革期間不理想的戰績,讓她背負著巨大的壓力。但她卻一個人生生扛著,把所有的責任和壓力全抗在自己肩上。
最終,所有對她的質疑,都止於16年奧運會的中巴大戰。
當時中國女排12人陣容出徵裡約奧運會,被B組對手打成小組倒數第一,輸給了荷蘭、塞爾維亞、美國(五戰三負),勉強晉級八強,所以隨後面對東道主——08、12年的奧運冠軍巴西,所有人自然會很難看好中國隊。
巴西隊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整場比賽全場觀眾噓了中國隊2個多小時,巴西隊永遠都是夜場壓陣,而中國隊之前沒有打過一次夜場!
在各種不利情況下,中國女排拋下包袱,充分發揮實力,最後以3:2的膠著比分逆轉險勝巴西隊!每一分,都拼盡了全力!
郎平當上女排主教練後說:我希望你們不光要成為優秀的運動員,還要成為優秀的人。
三十年之後不一樣了。女排國家隊有了專業的訓練場地、科學訓練方法,她們的選擇也更多了。
電影裡,郎平給隊員發放問卷,問:「你們愛排球嗎?」有人當場回答:「我不愛,我想去考大學」,轉身離開。
電影中,有人因為不愛離開,也有人因為熱愛堅持。
惠若琪在裡約奧運會之前動過心臟手術,差點錯過了這一次奧運會,但她還是回到了賽場。退役後,她也選擇了一條和排球沒有直接關係的路。
郎指導是經歷過浴血奮戰的,她最明白唯冠軍論的優劣,為國爭光與享受運動的快樂之間,並非不可調和。
電影裡有個片段,訓練結束,郎指導說今天就到這兒,你們去談戀愛吧。上了場,你們代表國家徵戰,一絲一毫都不能懈怠,否則就是瀆職。下了場,你們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生活。
從這一點上來說,新一代「女排精神」其實更接近奧運」更快更高更強」的理念,郎平對球員不講什麼大的道理,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拼盡全力,不要為自己留下遺憾。
贏了,你與祖國同榮耀;輸了,總結經驗教訓,下次做到更好。
從「為國拼命」到「成為更好的自己讓祖國驕傲」,體現了「女排精神」的與時俱進。
對女排精神的詮釋,是我覺得《奪冠》裡最好的部分,這才是擁有全方位自信的新一代中國運動員。
03
女排精神不是「永遠勝利」,而是「永遠拼搏」
女排魅力40年不衰,粉絲遍中華,縱跨幾代人。競技場上沒有常勝將軍,女排也經歷過漫長低谷。但是女排始終有那麼一股勁。用主教練郎平的話說: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上即使走的搖搖晃晃,還依然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土,眼中充滿堅定。」
那除了拼搏、堅持的女排精神,對女排精神的繼承,究竟是什麼?
《奪冠》裡,兩代教練對體育運動觀念的鮮明態度:
從曾經,老一輩咬牙用拼命努力試圖彌補的科技差距。
到如今,新一代已經用海納百川兼容並包的開放心態自由應對。
這不僅是女排的歷史。
也是四十年來,中國人民從自卑到自信,一步步走來的光輝歷程。
時代終究不同,幾代人也終究不同。但不變的一點是,在中國女排身上,我們總能夠看到不滅的希望火焰。
免責申明:部分圖文資料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平臺
歡迎關注我們獲取更多新加坡和東南亞的福利以及資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