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博鰲11月20日訊(記者 成琪) 「說到文旅人才,我們經常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實在是太缺人才了,目前現有的校內課程培養,並不是針對文旅一線需求來培育的。」11月14日,在文旅職業經理人峰會上,清華文創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王旭做出上述感慨。
人才是行業發展的核心。文旅行業的融合發展,迫切需要高端人才,特別是文旅行業的職業經理人。
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之間不平衡不充分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1171億元,佔GDP的比重為4.48%。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需要大量的人才。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產業發展部主任胡娜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戲曲學院的老師,她現在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不斷有學生問她就業的選擇。作為學習傳統文化的學生,他需要面對這個數位化轉型的新時代,需要理解產業原來的邏輯和新的時代需求。
根據剛剛發布的《數字文化產業就業研究報告(2020)》顯示,數字文化產業中遊戲、電競、直播和網絡文學這四個典型領域總就業人數約3000萬人,其中,全職就業約為1145萬人。
「數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新業態,新浪潮的不斷湧現。這樣的業態如何適應人才培養,我覺得其實有很多機會。」騰訊文旅產業研究院院長舒展說。「對企業來說,無論是做文化產業還是做旅遊,全是圍繞著人的行為消費。關鍵是企業一把手,也就是職業經理人,如果他們有非常強的數位化轉型意識和能力,可以帶動整個企業的人才培養。」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人才標準,在職業經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婧看來,當前對文旅人才的能力素質的要求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過去的標準已經行不通,我們需要對整個人才勝任能力的素質標準進行重新界定,有了人才培養的目標,才能夠有好的方向發展。」
職業標準化推動文旅人才高質量發展
跨界是文旅行業的常態。王旭在做項目的時候切身感受到,兩百萬可以做的很好的文旅單品,但是有的企業投資兩億卻什麼都沒有看到,「這就是人才投入和不投入之間巨大的反差。它完全不取決於投資額或者是特別有利的位置,而是職業經理人或者決策者是否擁有全局視野,是否擁有對文旅行業生態的認知,此外,他們的知識需要不斷的迭代,不斷地擴展對文旅行業生態邊界的認知,這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和旅遊兩個行業原來門檻客觀來說比較低,主要是關係依賴型或者資源依賴型。現在特別需要職業化培養,通過標準讓行業走得更遠。」胡娜說。
如何定義文旅行業的職業經理人?胡娜認為,「結合政策和發展環境來看,他不是藝術家,也不是傳統的內容創造者,而是一個資源整合者,一個創新者,一個破局者。」
對此,王婧表達了相同的看法,在當前新業態下,文旅行業需要複合型人才,什麼是複合型人才?「就是既要懂文旅行業的一些基本特徵,在細分領域要有一定的專業性,同時要能夠懂融合經營管理之道,不管是資源整合的能力,經營決策的能力,對未來趨勢的把握能力,這其實都是全新的要求。」
這幾年,職業經理研究中心一直推動中國職業經理人的發展,做了大量標準化的工作。11月14日,職業經理研究中心發布了文旅運營人才示範基地遴選標準,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下一步中心還將推出一系列文旅人才職業經理人標準。
文旅人才職業經理人的培訓是一個系統的學習,需要頂層設計,需要產學研的融合,也需要各信息要素的融合,更需要標準的引領,「文旅人才職業經理人的學習和提升,不只是在課堂上,在培訓班中,更多的應該是在企業場景裡面,包括一些論壇中,相互吸收其他行業的營養。文旅人才的培養一定要放在更廣闊場景當中。」王婧說。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