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檀小柒
早兩天小柒刷抖音,看到一個挺心塞的事。
一位阿姨的愛人張先生在早上買好菜後,正準備回家,突然躺在地上,搶救無效後死亡。
根據公立醫院開具的死亡證明,死亡原因寫明是冠心病急性心梗。
張先生在1年前就加入了相互寶,阿姨去申請的補助的時候,卻被拒絕了!
理由是,急性心梗必須至少滿足以下至少3個條件,才能獲得相應的補助:
可張先生是猝死,既沒法滿足發病90天後的各項指標,人也都不在了,咋做心電圖啊。
沒法提供必要的醫療材料,相互寶方面就默認不符合申請條件,補助申請沒通過。
本來加入相互寶是想要有個人身保障,結果一出事,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視頻的最後,是阿姨絕望地說著相互寶就是「在這套老百姓錢,相互騙人」。
參「寶」人數高達1億多人的相互寶,再次被拉出來開刀。
規則擺在那,白紙黑字寫著,你只能遵守。
但哪怕撇開這件事,相互寶也不再是我們認識的「好寶寶」,反而成了心頭的一座大山。
先是在今年9月初,銀保監會發布《非法商業保險活動分析及對策建議研究》,直接點名相互寶、水滴互助等網絡互助平臺,屬於非持牌經營,部分前置收費模式平臺形成沉澱資金,存在跑路風險。
這話可不輕,把很多小夥伴嚇得腿間一軟,WC,要不要趕緊退出來?
有句港句,這波相互寶是挺冤的。
很多人只看到了「跑路」這倆大字,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前提——部分前置收費模式平臺。
而相互寶根本就不是前置收費,它並不是提前收錢,而是在疾病發生後,根據需要互助的人數和金額,大家一起分攤。
監管要讓大家注意的是那些先收費、再入會的互助組織,這些平臺是可能從預收分攤費用裡撈油水跑路的。
所以,就安全性來說,相互寶倒是沒啥問題。
小柒膈應的是,相互寶的分攤金額不斷飆漲,性價比越來越低了。
大病互助計劃一開始,每人每個月只要分攤幾分錢。
比如2019年5月第1期,人均分攤金額只有0.05元。但到現在,每期分攤金額已經飆到近5塊錢。
每個月要分攤兩期,一年就接近120元,比之前貴了不少。
老年防癌計劃更慘,今年1月份第1期還只要9.78元,到現在,每期人均分攤金額已經超過20元。一年下來,差不多就要500塊錢了!
同樣的錢,拿去買一份正兒八經的保險它就不香嘛。
以同等的期限、保障對標,一個20來歲的年輕人,買一份1年期的、保額30萬的重疾險,兩三百塊錢也能搞定。(此處並非提倡買1年期的重疾險哈~)
不可否認的是,從成立到現在,相互寶累計救助的成員超過78000個,募集互助金高達113.3億,確實幫助了很多陷在大病泥淖裡的小夥伴。
有數據顯示,近7成相互寶受訪成員年收入低於10萬,3成受訪成員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相互寶的存在,也確實能避免部分中低收入人群因病返貧。
但我們也要清楚,相互寶並不是保險!
在它的條款中,白紙黑字寫著的,它只是一個互助計劃。
自它出生以來,就不是一個小美妞,後期似乎還長殘了。
比如說,每期人均分攤金額的不確定性太強,尤其是老年防癌計劃壓根就不設置分攤上限,未來的分攤金額可能還會更高。
另外,重疾險保險條款一經籤訂就無法改變,你的權益是有保障的。而相互寶的保障規則可以不斷改變,今天是秋香,明兒可能就成如花了。
在保額上,對40歲以上的惡性腫瘤高發人群,最高互助金額只有10萬塊,都不夠治療費,保障太低了。
小柒也要再次提醒,相互寶只能作為商業險的補充,不能代替重疾險、意外險、壽險。
如果張先生買的是壽險,阿姨拿到賠償就不是問題。
只要你的健康狀況還允許,保險一定得配置上,並且,越早買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