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78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不同程度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改變。在幾十年前,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文的人會被大家當作知識分子高級人士看待,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隨著我國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全面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具有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對外國文化不再盲目崇拜。儘管如此,在我國的學生的知識體系中,英語還是佔據著很高的地位。近些年來,不斷有「降低英語分值」、「將英語踢出高考考場」等言論的出現,社會各界對待此事眾說紛紜。
前段時間,「浙江大學教授鄭強主張把英語踢出高考」的話題登上熱搜榜。鄭強教授認為,我國的學生從小學三年級到大學乃至工作以後這麼長的時間裡,在學習英語上花費的時間超過6000小時,大大耗費掉了孩子學習其他科目的時間和精力,如果用這些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別的知識,能夠取得更高成就。
此言一出,引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有教育學專家稱,鄭強教授的觀點太過片面,作為世界的通用語言,英語的使用範圍會隨著人的處境而逐漸變廣,想要成為更高層次的人才,就必須熟練掌握英語。
在這些爭論中,贊成和反對的觀點相持不下,誰也不能完全說服誰。
有人認為不應該將英語的地位削弱,原因是:
1、英語世界通用語言,學習英語是走向國際的必經之路
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隨著世界全球化大潮的襲來,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越來越多,要想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與國際接軌,學好英語就是必不可少的。
2、突然降低英語分值會引起教學秩序的混亂
英語在我們國家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突然降低英語分值,會嚴重影響全國各個階段的教學秩序。現在的家長都非常重視教育,突然的教育改革,如果不符合民意,更有甚者會引起社會的動蕩不安,所以在目前我國的教育形式下進行英語的改革是不利於社會穩定的。
3、技多不壓身,中國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
英語不僅是一種國際通用語言,也是一項個人技能。中國有句俗話說,技多不壓身,多掌握一項技能,在社會上求職就多一個方向,多一條道路,對於自身以後的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那些反對英語過分專注於英語學習的理由是:
1、專注於外國語言的學習會降低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公民有了更強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當母語和外語在應試教育中佔同樣比重時,不免會有人提出質疑的聲音。同時,學生花費很多的時間學習英語也不利於民族自信心的培養。
2、出國留學誘惑力正在降低。
前些年,因為西方國家比我們強大得多,我們學好英語的目的是要出國深造。如今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一些高端技術也遙遙領先,因此出國對普通學生的誘惑力已經沒有那麼大了,所以不必過分學習英語。
3、英語學習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壓力很大
對於一些語言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英語就是他們成功路上的「絆腳石」。這些學生其他學科可能都非常優秀,只因英語不好就喪失了考上一流的大學的機會,這是不利於我的國人才培養的。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馬克思認為,對待一個事情應該採用辯證的眼光,既能看到它的優點,又能看到它的缺點,關鍵在於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