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埃及亞斯文大壩到埃塞復興大壩:半個世紀的尼羅河水之爭

2021-01-19 澎湃新聞

1971年1月15日,即將年滿16歲的埃及中學生納達爾·努爾丁與身邊所有人一同慶祝了亞斯文大壩落成典禮。這座位於尼羅河上、修建了十年的大壩由埃及前總統納賽爾推動建設,蘇聯資助建成。儘管落成的三個月前納賽爾已去世,但大壩兩側懸掛的巨幅納賽爾畫像,依然展示著這位偉人為阿拉伯民族獨立事業所立的功績。

「無論有沒有納賽爾參加,大壩都為埃及帶來了無限的發展機會。」半個世紀後,已經是埃及著名水資源專家的努爾丁回憶起那段歷史,對埃及《金字塔報》說道。

然而,近十年來,位於尼羅河上遊的衣索比亞也開始效仿下遊國家埃及60年前為發展所做的努力。2011年,衣索比亞宣布在境內開建有「非洲第一大壩」之稱的復興大壩。2020年7月,復興大壩開始蓄水,計劃在5至10年內蓄水完畢。

尼羅河為世界上最長的河流,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流經東非至北非的數十個國家,是貫穿沿岸各國水力和電力的生命線。埃塞復興大壩從開建以來,飽受沿岸國家爭議。灌溉與用水及其依賴尼羅河的埃及與蘇丹擔心這座新建的大壩會截斷下遊水源。

尼羅河流域 來源:標準地圖服務系統網站今年1月10日,埃及、衣索比亞與蘇丹就復興大壩問題的新一輪談判再次破裂。在古老的尼羅河沿岸,關於水源、生存與發展的謎題,仍然待解。

尼羅河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璇 圖納賽爾的夢想亞斯文舊壩由英國在殖民埃及時期修建,但由於設計漏洞和年久失修,上世紀40年代洪水幾乎漫壩。在領導自由軍官革命成功後,納賽爾夢想著在尼羅河上重新建起一個巨型項目——這個夢想卻間接引起了一場戰爭。

美國本約定向埃及提供大壩建設的貸款,但由於西方國家拒絕向埃及出售武器助其實現軍事現代化,納賽爾向蘇聯求助,美國取消了這筆貸款。納賽爾因此提出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依靠運河收入繼續亞斯文大壩的建設,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因此爆發。

「埃及必須經歷這麼多,包括大壩,包括蘇伊士運河戰爭。」家鄉就在亞斯文的退休外交官艾哈邁德·瓦希什告訴《金字塔報》,亞斯文大壩不僅僅是一個大型項目,「這也與民族解放有關,與控制我們自己的財富與命運有關,這不僅事關埃及在地區的領導地位,也事關埃及在亞非國家民族解放運動中的領導地位。」

1958年,蘇聯加入了運河修建,為埃及提供了資金和專家援助。1960年1月,十噸重的炸藥一聲爆破,亞斯文水壩開建。四年後,納賽爾和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共同主持了大壩蓄水。「大壩是埃蘇友誼的象徵。」納賽爾當時說道。

納賽爾未能親眼看到大壩最終落成。1971年1月15日,在納賽爾去世三個月後,他的繼任者薩達特主持了大壩的揭幕儀式,水壩攔水形成的水庫被命名為「納賽爾湖」,蓄水量超過1600億立方米。

納賽爾湖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璇 圖在政治意義之外,亞斯文大壩的建設也大大提升尼羅河流域的農業灌溉效率,水壩還配套一個大型水力發電廠,至今仍供應著埃及全國一半以上的電力。除此之外,水資源專家努爾丁還指出,大壩的修建增加了農作物數量和多樣性,讓埃及能夠更加接近全面糧食安全的目標。然而,歷史有光輝也有塵埃,亞斯文大壩的建設也伴隨著批評聲,反對者認為,因為大壩的修建,原本生活在亞斯文的土著努比亞人被迫從肥沃的尼羅河沿岸逃離至乾旱的南部或是城市。

據《埃及獨立報》報導,上漲的水位淹沒了44個努比亞村莊,造成千餘個努比亞家庭流離失所。但近年來,一些努比亞受益人開始獲得埃及政府提供的農田和現金補償。埃及議會今年1月10日宣布,對努比亞人的補償將進入第二階段。

水壩的修建還導致埃及南部阿布辛貝神廟一次「史詩式」的搬遷。為了避免這座宏偉的古埃及神廟被淹沒,1960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牽頭實施「努比亞計劃」,國際工程專家將神廟切割成一塊塊,再分批組裝運至埃及南部與蘇丹北部交界的邊境沙漠。

阿布辛貝神廟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璇 圖「對於那些活著是為了銘記和講述的人來說,這座大壩是由赤手空拳的埃及人靠辛勤工作建成的,它建在被淹沒村莊的廢墟上和死去勞工的屍體上,但最重要的是,它建在為整個國家帶來更美好明天的信念之上。」《金字塔報》如此評論道。如今人們對於水壩還有環境方面的隱憂。努爾丁承認,大壩建設造成尼羅河下遊缺少河水帶來的上遊淤泥,三角洲的土地已經不再肥沃,農業轉而更多依靠化肥。

尼羅河水之爭

「埃及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從亞斯文大壩及水庫中獲益匪淺。」努爾丁說道,「但(尼羅河上遊支流)青尼羅河上建起的衣索比亞復興大壩,讓亞斯文大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衣索比亞為青尼羅河的發源地,有「東非水塔」之稱,但由於獨立和發展較晚,起初對尼羅河水資源並沒有開發能力。2011年,衣索比亞復興大壩破土動工,與半個世紀前埃及所做的如出一轍,這一雄心勃勃的大壩計劃同樣旨在開發更多水資源,用於這個擁有1.1億人口國家的農業。此外,埃塞政府還希望大壩能夠為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的地鐵提供電力支持,從而帶動其他前景行業發展。

努爾丁指出,復興大壩及埃塞在青尼羅河上計劃修建的另外三座大壩將進一步減少埃及農田每年獲得的淤泥量,還可能導致80%供水都依靠尼羅河的埃及在乾旱期間無法得到充足水源灌溉農田,「即使埃及試圖調整農業政策,減少高需水量作物的種植,情況也會如此。」

除了現實利益考量,埃及還認為復興大壩的修建違反了歷史條約。1922年埃及從英國殖民下獲得名義上的獨立後,英埃就尼羅河水源的分配問題爭論不休。一番妥協後雙方在1929年籤下了《尼羅河水資源分配協議》,承認埃及對尼羅河水擁有「天然和歷史的權利」。

「除埃及外,1929年協議所涉及到的國家當時都是英國殖民地,這些國家獨立後,該協議的有效性處於有爭議和不確定的狀態,為有關國家之間的矛盾埋下伏筆。」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張曾發表文章寫道,「該協議也沒有包括尼羅河源頭所在國之一——衣索比亞,這是其重大缺陷之一,在沒有衣索比亞參與的情況下,對整個尼羅河流域的管理是不可能實現的。」

此後,埃及與蘇丹在1959年又達成了《全面利用尼羅河水協議》,允許蘇丹利用840億立方米尼羅河年徑流量的185億立方米,也允許蘇丹在青尼羅河上建設大壩等必要基礎設施,但上遊國家仍被排除在協議之外。

建設中的復興大壩 視覺中國 圖埃及、埃塞與蘇丹三方曾於2015年通過談判達成原則宣言,保證相互尊重他國在水資源上的利益,特別是任何國家所擁有的尼羅河水份額都不應受到影響。但2019年,埃及宣布談判陷入僵局,並要求國際社會介入調停。2020年6月,埃塞復興水壩在一片爭議聲中開始蓄水。2020年7月,埃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單方面宣布「在沒有傷害其他人的情況下」完成了大壩第一階段蓄水,但引發蘇丹與埃及的批評。今年年初,復興大壩爭端新一輪談判重新啟動。1月10日,談判告一段落,但埃及、衣索比亞與蘇丹均表示仍未達成共識。《金字塔報》主編阿斯瑪·侯賽尼表示,談判中的爭議不僅限於是否需要非洲專家的幫助,還涉及諸如衣索比亞內部局勢和蘇丹邊界等政治問題。

近年來復興水壩爭議不斷,甚至引發了外界對尼羅河流域各國為取水大動幹戈的猜測。有部分分析人士認為,埃及一直在鼓勵埃塞的分離主義運動,削弱埃塞政府的實力,從而阻止復興水壩的成功運作。

但另一種聲音認為,埃及的擔憂大可不必,共同發展不失為一種選項。為非洲開發銀行提供水資源管理諮詢的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客座教授邁克·穆勒在非營利媒體「The Conversation」上發表文章認為,埃塞復興大壩實際上可以幫助埃及節約用水,讓亞斯文大壩維持較低水位,從而減少蒸發——在此之前,大壩因蒸發會損失約10%的水量。與此同時,位於埃塞和埃及之間的蘇丹也將受益於灌溉區的擴大和大壩產生的廉價電力。

「亞斯文大壩的成功為納賽爾和埃及在歷史動蕩時期的中東確立了領導作用……衣索比亞正在效仿埃及60年前為促進國家發展所做的事。」穆勒寫道,「水源和復興大壩不會引發戰爭,而是像亞斯文大壩所證明的那樣,是和平與發展的源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尼羅河與亞斯文大壩
    再後來看到了一部著名的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影片裡尼羅河兩岸如畫的風光更是加強了我對尼羅河的嚮往。高中畢業我考上了河海大學,學的是水利專業,知道了世界第一大河上還有世界第一大壩——亞斯文大壩。當時中國的水利界正在討論要不要建三峽大壩,後來擴展到全民大討論,正反兩方都會舉亞斯文大壩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那時候的我更想去看一看尼羅河,去看一看亞斯文大壩,來證明到底哪一方更有道理。
  • 為何說養活埃及一億人的亞斯文大壩,是把雙刃劍?
    有人形象地比喻:埃及如果抽走尼羅河的水,就像地球沒了水,完全沒法生存了。埃及的1億人口,絕大多數都生活在尼羅河兩岸,以及匯入地中海時形成的巨大的河口三角洲。可以說,埃及人的生產、生活,一天也離不開尼羅河水。尼羅河在埃及人的心目中,已不是「母親河」那麼簡單的定義了,更是生命之河。誰要打埃及尼羅河的主意,基本上就等於向埃及宣戰。
  • 亞斯文大壩給埃及帶來了什麼?
    (^_^)NO. 4 亞斯文大壩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亞斯文大壩又稱亞斯文高壩,其位於非洲國家埃及境內。在首都開羅以南約800km的亞斯文城附近的一座大型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就是我們說的亞斯文大壩。大壩靠近納賽爾湖,又稱為納賽爾水庫。大壩的具體壩址位於亞斯文老壩上遊7千米處的水庫回水區內,水深約30-35米。
  • 閱天下丨亞斯文大壩:「偉大」造就的絕望
    到了當代,為一勞永逸地解決尼羅河年年發洪水的困擾,埃及政府在前蘇聯幫助下,於1960年在距開羅以南600英裡處的亞斯文興建大壩,尼羅河被攔腰截斷。只是,尼羅河生態由此遭受塗炭。如何使所建大壩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又能適應可持續性發展,是大壩專家們所追求的目標,但人類卻常常在某些追求中陷入尷尬。  「一箭數雕」的高明之舉?
  • 亞斯文大壩的命運究竟是什麼呢?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尼羅河饋贈給埃及生命但也給它帶來數不清的洪澇災害於是亞斯文大壩
  • 史上今日:1960年1月9日 埃及亞斯文水壩開工
    應該說,亞斯文水壩——這個建在奔騰咆哮的尼羅河上的偉大工程,以其巨大的軀體橫截尼羅河水,氣勢雄偉壯觀。登上聳立於河岸上的水壩紀念塔,環形的拱橋式大壩像跨越尼羅河的長虹,粲然入目。亞斯文水壩位於亞斯文城南6公裡處的山口地帶,由主壩、溢洪道和發電站三部分組成。主壩全長3600米,壩基寬980米,壩頂寬40米,壩高111米,所使用的建築材料約4300萬立方米,堪稱世界七大水壩之一。
  • 尼羅河上遊的衣索比亞修大壩,下遊埃及為何緊張?
    衣索比亞面積110萬平方公裡,而高原部分就到了三分之二。衣索比亞的高原有多高呢?平均海拔都約3000米(一說為約2500米)。這樣的平均海拔,比咱們國家的青藏高原要低一些,但在非洲,那幾乎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所以,衣索比亞還有一個非常響亮的稱號——非洲屋脊。  如果只把衣索比亞當成一個高原國家,那就失之簡略,事實上,衣索比亞的地勢非常複雜。
  • 亞歷山大和亞斯文,不同於開羅的兩座​城市
    離開亞歷山大,第二天凌晨四點我們就到機場,乘坐早六點過的飛機到亞斯文。亞斯文,埃及南部城市,一走出機場,我們幾個都對亞斯文印象很好,乾淨,寬闊的大道兩旁綠樹成行。也許你不知道亞斯文,但一定聽說過亞斯文大壩,埃及國土面積95%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區,不適宜居住,剩下的5%國土就是尼羅河流域,所以埃及人基本是沿尼羅河而居,尼羅河有時候洪水泛濫,有時候又會因乾旱而少水,於是,埃及在1898—1902年建造了亞斯文大壩,用於灌溉、發電和平定洪水。
  • 多國爭端不斷,尼羅河上瀰漫的硝煙味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世界的另一端非洲,有三個國家正因水供應不足的問題而官司不斷。埃及、蘇丹和衣索比亞,這三個尼羅河畔的鄰國又因為水資源分配問題大動幹戈了。1922年埃及名義上宣布獨立,但是仍是英國的衛星國,受英國管控。圖片來源:GeaCron這項決議保證了幾十年的時間裡,1898年英國在埃及亞斯文地區建造的亞斯文高壩是尼羅河上唯一的大型水利工程。埃及取得了獨一無二的用水霸權。
  • 埃及法老的土味情話,全都刻在尼羅河畔的神廟上
    一河縱貫埃及南北,尼羅河母親承載著無數旅人對這座傳奇國度的嚮往。及至此地,最好的方式還是遊船。在河上從容地度過四天三夜,一路遊覽各式神廟,是讀懂埃及最經典的方式之一。
  • (文末福利)玩轉地理 | 雙刃劍:亞斯文大壩
    撒哈拉以北的大漠宏偉而神奇的金字塔亞斯文埃及南大門,非洲的門戶一座埃及著名文化古城古代驛站、兵營的貿易要地著名古城、旅遊景點、貿易中心看似繁華的亞斯文卻也要承受熱帶沙漠氣候那稀罕的降水量為了滿足人民生活和生產用水的需要
  • 埃及、埃塞爾比亞、蘇丹未來2到3周或就復興大壩爭端達成一致
    據阿拉比亞電視臺27日援引路透社報導,埃塞爾比亞水務大臣塞爾希·貝克爾(Seleshi Bekele)當天表示,未來兩到三周,埃及、埃塞爾比亞和蘇丹將就衣索比亞復興大壩爭端達成一致。此前一天,三國領導人剛與非盟輪值主席、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召開了線上峰會。
  • 亞斯文大唄的命運究竟是什麼呢?
    」 孕育出燦爛的古埃及文明 正像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說的 「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亞斯文大壩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 尼羅河饋贈給埃及生命 但也給它帶來數不清的洪澇災害 於是亞斯文大壩 便在1970年誕生了
  • 非洲的大動脈:古老神秘的尼羅河
    與附近的阿特巴拉一樣,它的水來自衣索比亞的高地,那裡的季風模式導致兩條河流在夏季的洪流和冬季的涓涓細流之間轉換。白尼羅河可能更長、更穩定,但青尼羅河每年為埃及提供近60%的水量,而且,大部分是在夏季。稍後,阿特巴拉河也加入了尼羅河,佔總流量的10%,幾乎所有的流量都在7月到10月之間到達。
  • 埃及、蘇丹和衣索比亞將恢復復興大壩談判
    據阿拉伯衛星電視臺報導,埃及、蘇丹和衣索比亞將恢復對尼羅河上的納赫達水壩的啟用和運營的談判,由於三個國家之間的外交緊張局勢,談判停滯了一個月。 AP Photo / Elias Asmare埃及和蘇丹指責衣索比亞違背水電站建設協議歐洲聯盟周六呼籲各方恢復談判,並就水壩的啟用達成共同協議。阿拉伯衛星電視臺說:「埃及的外交部長和水資源與灌溉部長將參加談判,談判被中斷了一個月。」
  • 埃及是如何養活一億人口的?
    雖然埃及的人口不少,但按照埃及的國土面積來看,養活一億人口應該沒啥問題,可問題是埃及95%的國土都是沙漠或者半沙漠地區,其適宜發展農業的地區只集中在尼羅河兩岸和尼羅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區。尼羅河被譽為埃及的母親河,正是尼羅河孕育了埃及文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尼羅河泛濫的規律,然後在尼羅河兩岸肥沃的淤泥上耕作,而尼羅河在入海口衝積出來的巨大三角洲更是成為埃及環境最好的地區,此地也是埃及的主要糧食產區,埃及首都開羅以及埃及的主要城市也都坐落於此。
  • 埃及的盧克索才是法老恐怖詛咒的故鄉?薩沙埃及之旅第2天
    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在去世前,花費了7個月時間,從亞斯文地區搞到了最好的史料,製造了2座方尖碑。隨後,方尖碑通過尼羅河運輸了150公裡到達盧克索,又花費千辛萬苦的立了起來。搞笑的是,女王死後,一直被她強迫在神廟做僧侶的圖特摩斯三世,終於奪回了大權。
  • 世界歷史上最傑出的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埃及阿布辛貝神廟
    13小時飛抵亞斯文,埃及和國內時差六小時,正好埃及時間早上八點,接機的導遊一個比一個胖,第一站去亞斯文大壩,在首都開羅以南約800km的亞斯文城附近,歷時十年建造的世界第四大壩,景點到處都是荷槍實彈的士兵,每輛旅遊大巴都配保安,旅遊是埃及的支柱產業,國內政治混亂,但景區的治安工作做得比較好
  • 中國在西藏修大壩,印度為什麼急眼了?
    這次印度硬生生從「中國威脅論」,摳出了個「中國大壩威脅論」。這條河流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橫貫中國、印度和孟加拉國三國。在我國境內被稱為雅魯藏布江,印度人叫布拉馬普特拉河,到了孟加拉國後,又改稱賈木納河。
  • 這輩子最值得去的地方——埃及
    提到埃及繞不開尼羅河,就如黃河之於中華大地,兩河流域之於美索不達米亞,恆河之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沒有尼羅河水的滋養,埃及是無所謂存在的,可以說「埃及緣因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時期,亞斯文被認為是埃及民族的發源地。它位於尼羅河第一瀑布以北,是埃及和努比亞之間的貿易重鎮。因為地處沙漠戈壁,靠近蘇丹,所以亞斯文是埃及最熱、最乾燥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乾燥的人類居住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