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玉溪8月6日電 (黃瑞)「磨皮」是美顏軟體常見的功能,磨皮後的畫面會變得柔美,顏值提升。
在雲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平甸鄉,也有一個叫「磨皮」的村莊。該村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全村轄1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89戶1557人,99%以上為彝族。多年前,磨皮村主要經濟來源為種植甘蔗、烤菸,產業單一、效益低下,基礎設施落後,群眾生活貧窮,2013年被列為省級貧困村。
按照中共中央和雲南省委、玉溪市委關於脫貧攻堅的指示要求,民盟玉溪市委和市工商聯先後結對幫扶磨皮村,充分發揮優勢,共同探索出一條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與生態資源相融合的路子,形成了「產業建設帶動脫貧攻堅」「村企結對共奔小康路」的磨皮經驗,5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3人於2018年10月全部如期脫貧。
如今,脫貧後的磨皮村也好似被「磨皮」一般,一幅生活美好、環境優美的美麗鄉村畫面,呈現在人們眼前。
土地流轉轉出「致富寶典」
2014年初,玉溪市工商聯牽頭協調,通過招商引資引進「褚橙」落戶磨皮村。「不種莊稼,吃什麼呀?」面對這一機遇,祖輩植根於土地的村民卻猶豫起來。市工商聯駐村新農村指導員蔣易明聯合平甸鄉為民服務隊,一戶戶講解產業政策,一點點給大家算帳,對比土地流轉前後的收益。慢慢的,村民的疑慮消除了,6個小組208戶農戶自願籤訂土地流轉合同,將4700餘畝山地出租。2014年4月,第一筆5年租金1600餘萬元全部送到208戶農戶手中。
為確保土地流轉群眾的利益最大化,玉溪市工商聯聯合村「兩委」多次與公司協調,促成公司與租地農戶籤訂了「土地流轉」合同,建立了有利於租地農戶的土地流轉租金增長機制、用工保障機制和「大園區小業主」的經營模式。這樣一來,村民收入來源從單一的甘蔗收入轉變為「土地流轉收入+管護收入+務工收入」的多元收入模式,3筆帳算下來,每戶年收入能達到4萬元以上,比之前栽種甘蔗翻了至少一番。
「沒有土地流轉,沒有柑桔種植,就實現不了我的購房夢。」2016年3月,拿到第一筆5年租金的農戶楊文學在縣城購買了一套116平方米的單元房。
精準幫扶扶出「產業大戶」
因村民對種養殖技術掌握不夠,對市場行情把握不及時,產業發展存在「短板」制約。民盟玉溪市委和市工商聯領導班子經過多次調研,與村「兩委」反覆研究,在持續開展土地流轉增收致富的基礎上,確立了「整合社會資源、開展產業培訓、培育經營主體、拓寬增收渠道」的精準幫扶思路。
同時,探索出「核桃+林下種養殖」「核桃+林下土雞養殖」的新型路子,拓寬產出綜合效益。2017年,引進雲南睦群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到沙迷達村建立「魔芋種苗繁育基地」;2019年,引進新平黎鳴雞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對農戶實施「種苗、飼料、技術培訓、產品收購」等系列化服務,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建立產業支撐長效機制的同時,民盟玉溪市委和市工商聯還積極幫助土地未流轉地區農戶持續提高自身種植養殖技術和營銷本領,推動烤菸、蔬菜、甘蔗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增收。2019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2678.15萬元,比2013年增加970萬元,增長176.1%;農民人均純收入10896元,比2013年增加5867元,增長85.7%。
科學規劃劃出「幸福新村」
為使扶貧提升持續有後勁,民盟玉溪市委協調盟員黎愛紅、愛心企業玉溪玉力測繪地理信息諮詢服務有限公司編制了《新平縣平甸鄉磨皮村建設規劃》,成為新平縣第一個集脫貧鞏固、產業布局、美麗家園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於一體的鄉村規劃。
截至2019年底,以保護、傳承雲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磨皮花鼓舞」為切入點,建成「磨皮彝族花鼓舞文化傳習館」,發展鄉村休閒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遊「磨皮第一站」的條件基本具備;全村11個自然村(小組)老年活動室、健身場、公益房等公共設施全面配套,通組道路硬化、村組公益房實現全覆蓋,建築面積617.16平方米的「磨皮光彩小學」硬軟體設施達到「一流完小」標準,村衛生室標準化達標率100%,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產業硬了,規劃好了,村莊美了,腰包鼓了,日子也好過了。據相關部門統計,2014年前,全村能建蓋新房的農戶每年僅兩三戶,土地流轉後,部分農戶當年就蓋起「洋房」,截至目前,全村新蓋、翻蓋「洋房」191幢。
「在我的記憶中,曾經的磨皮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不僅嶄新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大部分鄉親也都蓋起了新房、開起了小轎車,全部舊貌換新顏。」玉溪師院附中老師楊永福說。
目前,磨皮村正在全力打造全鄉高原特色農業示範區、民族文化與鄉村旅遊示範區和生態文明示範區。磨皮村的幸福,寫在村民的笑臉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