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文體選擇的自由,給考生創設了自由創作的空間。可是部分考生對「文體不限」理解不夠準確,無法完全領悟「明確文體」的要求。考生必須清楚文體,是文本的體制,是從寫作實踐和文章現象中總結歸納出來的一定的形式規範,反映了文本從形式到內容的整體特點。內容和形式密切相關,並且相互影響,某種內容必然要依靠某種特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高考作文題常常會出現「文體不限」,實則不是不注重文體特點,而是考生有選擇文體的自由。每年高考作文評分標準都會把是否「符合文體要求」作為評判作文優劣的重要標尺。「符合文體要求」,首先是指符合題目規定文體的要求,其次是指符合學生自己選定文體的要求。
高考作文常見文體記敘、議論的表達方式不同,表現出來的文體特徵是迥然不同的。總體說來,記敘文以記敘的表達方式為主,議論文以議論的表達方式為主,都可以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但總得以某種表達方式為主,切莫非驢非馬,非牛非鹿,不倫不類。競賽有競賽的規則,作文也有作文的規範。我們在寫作前就應該做好寫作前的定位,樹立明確清晰的文體規範意識,即對文章體裁的一種敏銳的感覺,一種具體的印象。然後在動筆寫作時,不斷強化文體特徵,時常問問自己:我選的是什麼文體?
釗一對這種情況,只有規範文體意識,明確文體特徵,讓學生理解文體概念,夯實寫作功底,才能推動新時代高考作文的蓬勃發展。今天我們利用冠華作文搜狐自媒體平臺用範文談談近年來高考作文出現的且明確規定的幾種文體樣式,先談倡議書文體。
一、什麼是倡議書
倡議書是個人或集體提出建議並公開發起,希望共同完成某項任務或開展某項公益活動所運用的一種專用書信。作為日常應用寫作中的一種常用文體,它在現實社會中有著較廣泛的使用。
二、倡議書的分類
從作者角度分,倡議書分為個人倡議書和集體倡議書兩種。從傳播角度分,倡議書有傳單式倡議書、張貼式倡議書、廣播式倡議書和登載式倡議書。
三、倡議書的特點
1.讀者的廣泛性
倡議書不是對某個人或某一小集體而發的,它的受眾往往是廣大群眾,或是部門的所有人,或是一個地區的所有人,甚至是全國人民。所以,其閱讀對象十分廣泛,寫作時應有對象意識。
2.響應者的不確定性
倡議書的對象範圍往往是不確定的,即便是在文中明確了倡議的具體對象,但實際上,有關人員可以表示響應,也可以不表示響應,它本身不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即便是與此無關的別的群眾團體,也可以有所響應。
3.倡議書的公開性
倡議書就是一種廣而告之的書信。它是要讓廣大的人民群眾知道了解,從而激起更多的人人響應,以期在最大的範圍內引起共鳴。
四、倡議書的結構
倡議書一般由標題、稱呼、正文、結尾、落款五部分組成。
倡議書的標題通常只寫「倡議書」三字,即在第一行正中用較大的字體寫「倡議書」三個字。另外,標題還可以加上倡議內容,如「關於淨化網絡環境的倡議書」、「抗擊新型肺炎,拒絕捕食野生動物倡議書」;或者寫成主標題、副標題並存的形式。
稱呼:一般頂格寫在第二行開頭。
倡議書的稱呼可依據倡議的對象而選用適當的稱呼。如「廣大的青少年朋友們:」、「廣大市民朋友們:」等。有的倡議書也可不用稱呼,而在正文中指出。
正文:正文一般在第三行空兩格寫正文。倡議書的內容需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寫倡議書的背景原因和目的
倡議書的發出貴在引起廣泛的響應,只有交待清楚倡議活動的原因,以及當時的各種背景事實,並申明發布倡議的目的,人們才會理解和信服,才會自覺的行動。這些因素交待不清就會使人覺得莫名其妙,難以響應。
2.寫明倡議的具體內容和要求
這是正文的重點部分。
倡議的內容一定要具體化。開展怎樣的活動,都做哪些事情,具體要求是什麼,它的價值和意義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寫明。倡議的具體內容一般是分條開列的,這樣寫往往清晰明確,一目了然。
結尾:結尾要表示倡議者的決心和希望或者寫出某種建議。倡議書一般不在結尾寫表示敬意或祝願的話。
落款:落款即在右下方寫明倡議者單位、集體或個人的名稱或姓名,署上發倡議的日期。
五、牛刀小試
以「與書籍相遇在春天裡——『抗疫』期間閱讀倡議書」為題寫一篇倡議書。
作品選登
與書籍相遇在春天裡
——「抗疫」期間閱讀倡議書
親愛的同學們:
庚子年,一場令人聞風喪膽的疫情席捲中原大地。家家戶戶房門緊閉,原本的車水馬龍如今已街道冷清。本應在學校備戰高考學考的我們也因此困於家中,每日「面壁思過」。有人也調侃道:「終於可以過上『躺在家也能做貢獻』的生活啦!」但是,如果真的只是在家吃了睡,睡了吃,無聊時玩下手機,那又和四肢發達、供人食用的動物有什麼區別呢?的確,目前已經進入病情高峰期,老老實實待在家極為重要。但是,給生活加點料會更加精彩。
「詩仙」李白,小時候也不好好讀書,聽說是遇到了一個老太太磨杵成針,受她啟發才發奮讀書。以至於他後來才華橫溢,經常醉酒後一揮筆便是傳世佳作。他的才華令後人如痴如醉。杜甫曾讚美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毛澤東的才華也是舉世聞名聞的,他曾說過:「飯可一日不吃,覺可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我曾看過毛澤東自傳:求學時期曾每日步行三華裡去圖書館讀書。進了圖書館,就如同牛進了菜園子一般。正是因為他嗜書如命,才成就了一代偉人。董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主持人。我們對她印象深,不是因為她的美貌,而是因為她的氣質。許多人對「氣質」這個東西非常看重。董卿從小就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直到現在還堅持。蘇軾曾寫過:「腹有詩書氣自華」。氣質其實就是讀書多了,才華橫溢的一種表現。因此,一本好書就相當於一位良師益友,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我認為在疫情期間,大家要養成閱讀的好習慣。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需要閱讀,依靠書籍來充實時間,滋潤心靈。因此,我倡議同學們在「抗疫」宅家的日子裡拿起書來用心閱讀:
1.寧精勿雜,寧專勿多。也就是讀書寧可精悍點,不要雜亂繁多,寧可專門點,不要搞太多。
2.不動筆墨不讀書。單單把書看一遍是沒有靈魂的,只有在旁邊留下你的筆記,你下次讀才會有新的感受。畢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3.適當休息,不要沉迷於書本或手機。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
4. 多維研讀。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讀一本書。數學家華羅庚發明了「猜讀法」----從猜謎的角度去讀書,看了書名後先閉目靜思,想像書中的結構與內容,然後再讀。如果作者寫的和自己猜的一樣,就可以速讀。這不僅大大節約了時間,還可以鍛鍊思維能力和想像力。
5.提煉精華。對於一些作品,不僅要精讀,還要總結歸納,提煉出其中的精華。歷史學家吳晗就特別擅長做讀書卡片。他讀書時,見到有用的句子就抄在一張卡片上。他讀了幾十年書,做了幾十萬張卡片。讀完一本書,如果真能夠提煉出幾句有用的話來,就算沒有白讀。
疫情過後,你會發現:原來我不止在家作了貢獻,還收穫了許多原來未曾體驗過的快樂。
——考生
2020年3月6日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願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