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發送高空探空氣球 可探測3000米氣象數據

2020-12-23 騰訊網

黑龍江網11月19日訊 (記者 王鐵男)為探測氣象數據,哈爾濱市氣象臺今晚發送探空氣球,獲得高空氣象數據。探空氣球從地面上升到高空3000米或以上,上升過程中將不斷把監測到的氣象要素傳回地面。

據哈市氣象臺方臺長介紹,探空氣球主要用於把無線電探空儀攜帶到高空,以便進行溫度、壓力、溼度和風等氣象要素的探測。探空氣球有圓形、梨形等不同形狀。球重300~1500克(較小的升至一定高度會自爆),充入適量的氫氣或氦氣,可升達離地30~40千米。高空氣象站使用的常規探測氣球升速一般為6~8米/秒,約上升到30千米高空後自行爆裂。

今晚8時,哈爾濱市氣象臺發布主城區未來3小時天氣預報:20時到23時,主城區陰有中雪,能見度低,氣溫-6~-8℃,偏北風5-6級,陣風7-9級,相對溼度85-95%。

相關焦點

  • 暴雪中氣象人頂狂風「高空把脈」,施放探空氣球……
    " 不胖點兒真整不住它 ",電話那頭,視頻主角、哈爾濱國家高空氣象觀測站觀測員蘭朝生傳來憨厚的笑聲。在惡劣天氣下採集氣象信息全靠這個 " 大氣球 "。每隔 1~2 秒,升上天的探空氣球將氣象要素數據傳回地面,解讀後成為天氣預報的重要依據。
  • 氣象局為啥每天放氣球?
    寶山氣象臺副臺長李用宇心中默數著節奏,手一松,一個碩大的白色氣球緩緩飛向天空。38.6℃!這是上海一天中最熱的時候。下午1時15分,在寶山氣象臺的草坪之上,李用宇正在執行一次加密探空氣球放飛任務。氣球越飛越高,數據不斷出現在後臺的電腦之上。
  • 氣球升空3萬米 為老天爺「把脈」
    氣球升空3萬米 為老天爺「把脈」 世界氣象日前夕記者探訪溫江國家基準氣候站   成都市溫江區永寧街道八角社區,溫江國家基準氣候站,站長沙躍龍抬頭望向天空觀察,隨即在本子上記下:「總雲量:三成;雲高:3000米」,另一邊,電腦上,氣溫、風速、溼度等數字,每分鐘都在更新著。  對於沙躍龍來說,季節冷暖不只是感覺,而是一個個具體的數字。這些數據,通過無線傳輸匯總到四川省氣象局數據平臺以及國家氣象中心,為每天的天氣預報提供有力支撐。
  • TAC報文宣告退役 高空氣象數據標準格式業務完成切換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明祿 通訊員郭啟雲報導 6月1日,TAC報文正式宣告退役,全國所有探空站完成高空氣象數據標準格式業務切換。上午10時,國家氣象觀測實時業務平臺顯示,120個探空站數據獲取率100%,這標誌著高空氣象數據標準格式業務切換圓滿完成。  在此次業務切換中,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以下簡稱「氣象探測中心」)主要負責L波段數據處理軟體和發報軟體升級及相關技術支持。為圓滿完成這項任務,氣象探測中心分階段紮實做好各項工作。
  • 在颱風中搖擺、烈日下飆汗,這群氣象人「就算下刀子,也要把氣球...
    上海有這樣一群氣象人每天至少放飛3次探空氣球收集來自萬米高空的數據作為天氣預報和氣候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365天氣球也要飛上天」我們跟隨寶山區氣象局高空探測組負責人寶山氣象臺副臺長 李用宇一同體驗了釋放高空氣球的全過程!
  • 有了衛星和雷達,為何還要用高空無人機探測颱風
    張雪芬表示,搭載下投探空系統、雲雷達等機載設備的高空無人機,可獲取颱風內部精細結構特徵和垂直結構信息,幫助預報員更準確分析颱風位置、強度及結構等信息。在錢傳海看來,預報員利用颱風直接探測資料開展颱風位置、結構和強度分析,只是資料應用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這些珍貴的觀測資料應用於數值預報模式,從而提高颱風路徑、強度和風雨預報精準度。
  • 氣象人的守望 | 成信大校友參與珠峰高程測量登山氣象保障工作!
    氣象預報服務專報從7日起正式發布,每日定時通過手機簡訊和微信群向登山隊發送服務專報。氣象保障服務隊在衝頂測量當天20小時內,每隔兩小時施放高空氣象探測氣球一次,共10次採集距地9000米內各高度層的溫度、溼度、氣壓、風等氣象要素,並與珠峰大本營周圍布設的4個自動氣象站和L波段探空雷達採集的數據進行綜合對比修正後,為測量登山隊衝頂測量提供連續、立體、準確、可靠的氣象數據服務。
  • 收回飛上「太空」的氣球
    9月底,一則「中科院找氣球」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當時懸賞了4000元。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者9月25日在濟南做觀測,系留氣球降到300米時出現較大風速,纜繩拉斷,氣球和儀器飛走,儀器涉及氣體氣溶膠採樣、氣象探空。  系留氣球會用纜繩拴在地上並可控制高度,這次是纜繩斷了。氣球飛走了怎樣才能找到?
  • 國際多種數值模式結果證明,飛機下投探空能明顯改進颱風預報
    8月2日,一架高空氣象探測無人機從海南博鰲機場騰空而起。伴隨著一組組颱風外圍雲系的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等數據實時傳回,這意味著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海洋、颱風綜合觀測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錢傳海告訴記者,這一試驗填補了我國基於高空大型無人機海洋綜合觀測的空白,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對颱風探測及預報預警具有重大意義。
  • 仙臺上空現白色UFO,日本人表示不解,專家認為可能是探空氣球!
    但是據國內專家認為,這種白色的球狀物體很可能是探空氣球。說到探空氣球,其實是一種氣象觀測的常用儀器,所以日本很多網友沒有見到過也屬於正常現象。在我國,就經常使用探空氣球進行探測,所以這種白色的物體並不是十分罕見和稀奇的東西。
  • 氣象科普:你了解風嗎?
    地面的測風方法如上文所述,那高空的風是如何測量的呢?這時就需要用到一種大家熟知的東西——氣球。側風氣球是一個充滿氫氣的乳膠氣球,用地面的測風經緯儀追蹤氣球在空中的移動,從而計算求出氣球經過的空中各層的平均風向和風速。
  • 揭秘颱風監測與預報「黑科技」:給颱風「拍CT」讓風雲可測
    2020年6月,省氣象探測中心的蒲大波在西沙東島維修自動站。2020年8月,省氣象探測中心的匡昌武為我國高空氣象無人機首飛提供保障。2020年8月,三沙市氣象局工作人員在投放探空氣球。每一天,溫度、溼度、氣壓等多項氣象數據都會通過GPRS或北鬥衛星通信24小時實時不間斷傳輸到氣象部門,而這些數據都與觀察、監測颱風息息相關。「同為『空軍』,衛星和雷達都是通過遙感技術來實現監測。」陳卿才介紹,但衛星是從高空監測,呈現的是宏觀數據;相比之下,雷達是近距離地基遙感探測,可以監測到更多的細節,「在颱風定位定強上,二者形成互補」。
  • 權威專家:氣象數據減少一大半
    答案還真是這樣,最近如果天氣預報感覺有點不準,還真是和新冠病毒有點關係——近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的最新報告中指出:隨著全球飛機探測數據的持續減少,將可能影響到超級計算機運算結果的準確性,簡單點說,就是導致天氣預報變得不準。
  • 28年前的1988年,探空火箭就在海南儋州發射成功
    1988年和1991年,該探空基地先後成功發射了「織女一號」和「織女三號」探空火箭。有文章稱,這兩次發射試驗,把「中國氣象盲區」的帽子丟給了歷史。由於當時並沒有大張旗鼓的報導,這兩次發射並沒有多少人知道。  海南日報記者走進這個隸屬於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的機構,揭開歲月面紗,揭秘中國低緯度地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的歷史瞬間。
  • 美女3000米高空倒吊玩熱氣球 破世界紀錄
    米的高度之間完成了這項壯舉,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了5分鐘。之前的世界紀錄約為662米。美女3000米高空玩熱氣球倒吊破世界紀錄  熱氣球上共有包括安娜在內的11人見證了紀錄誕生,一位攝影師,一個飛行員,兩個紀錄作證者,一位負責安全的索具裝配工,還有另外三位跳傘運動員。
  • 4534米、世界海拔最高……研究全球氣候變化?這個探空氣象站不一般!
    4534米,全球海拔最高的探空氣象站——沱沱河氣象站就坐落於此。沱沱河氣象站前身為開心嶺氣象站,始建於1956年5月,1958年5月遷移至現址。身處無人區,較很多氣象站,沱沱河氣象站顯得寬闊很多。由於正在實施庭院綜合整治工程,院子裡顯得有點凌亂。走進氣象站值班室,明顯比外面暖和、乾淨,職工們帶來的小花小草,也竟然在裡面頑強生長,帶來難得的綠意。
  • 《南極料理人》失落氣球
    1997年2月23日,這一天將要把林隊員負責的大氣球送上天,具體的科學理論我是不清楚的,大概是用探空氣球分兩次將無線電臭氧探測儀和氣溶膠探空儀升到空中,進行大氣觀測,順利的話氣球可以升到30~40公裡的高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