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普:你了解風嗎?

2021-02-07 未來星空科學俱樂部

氣象學上,風速是是指空氣相對於地球某一固定地點的運動速率。但速度放在風上並不直觀,所以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風力。風力指風的強度,具體使用方法就是給風力劃分等級。     古代人們依據經驗和風對自然事物的影響來給風力劃分等級,唐代的李淳風在《乙巳佔》中給風力劃分了八個等級:「一級動葉,二級鳴條,三級搖枝,四級墜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沙石,八級拔大樹及根。」這是我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體系的風力分級。      隨著大航海和文藝復興的推進,西方對風的研究逐漸超過東方。1805年,英國海軍軍官弗朗西斯·蒲福發明了蒲福風力等級,而這套等級經過英國皇家海軍的推廣,逐步被世界公認。      現今各國的風力等級大都是在蒲福風力等級的基礎上修訂建立的。比如2012年6月,中國發布的《風力等級》國家標準。

上文介紹了風的屬性,那大家知道風向風速是怎麼測出來的麼?

其實早在殷商年間,人們就開始使用布帛做成的旗子來測風,根據被吹起的旗子的方向和旗子擺動強度來判斷風向和風速。無論是旗子還是其他的東西,其實都是上文提到的根據風對事物的影響來判斷風向和風速。那現代社會是怎麼測風的呢?上文的風力等級表中詳細的風速是怎麼測出來的呢?

現代氣象中,測量風向主要用的是風向標。風向標是一個不對稱形狀的物體,重心點固定於垂直軸上。當風吹過時,因形狀不對稱,兩頭受到風壓不同,風向標會隨風旋轉,直到頭部轉到風的來向時,由於受力平衡,從而穩定指向某一方位不再轉動。

現代氣象中,測量風速主要用的是風速傳感器。風速傳感器分為機械式和超聲波式,機械式是計算風杯轉動的速度從而推算風速;超聲波式是計算空氣流動對超聲波傳輸速度的影響從而推算風速。由於超聲波風速傳感器結構複雜、笨重、昂貴,所以一直沒有被廣泛使用。

當然現今的側風儀器大多已結合了上述兩種儀器,就如下圖所示,上面是風速傳感器,下面是風向標。


地面的測風方法如上文所述,那高空的風是如何測量的呢?這時就需要用到一種大家熟知的東西——氣球。

側風氣球是一個充滿氫氣的乳膠氣球,用地面的測風經緯儀追蹤氣球在空中的移動,從而計算求出氣球經過的空中各層的平均風向和風速。當然隨著科學的進步,使用肉眼的測風經緯儀逐漸被淘汰,更新為雷達追蹤;同時各種探空設備也逐漸被系在氣球上,所以現在的氣球都是更強大的探空氣球,能直接探測高空包括風在內的各種氣象數據。

有人可能有疑問,這氣球升到空中炸了以後那儀器怎麼辦?這裡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氣象臺每天固定時次放的氣球,那個儀器不值錢,就隨它去了;

第二種是氣象研究用的特殊儀器,這種儀器就值錢了,會裝上降落傘和GPS,然後貼上條子,上面寫著:精密儀器,請勿拆解,撿到有獎勵,聯繫人XXX。

首先是風的標識,現今使用的風力符號又稱風失,由風向杆、風羽和風三角組成,其中以風向杆的方向表示風向,以風羽和風三角表示風速。不過航空氣象和地面氣象對於風羽和風三角的定義就有所不同了。地面氣象中完整風羽表示4m/s,半條表示2m/s;風三角為空心三角表示20m/s。航空氣象中完整風羽表示10kt,半條表示5kt;風三角為實心三角表示50kt。

其次是風的測量,由於氣球飛行的不可控性,機場是不適合釋放氣球的,但機場上空又是飛機密集的區域,對高空風測量需求較大,這怎麼辦呢?解決方法就是都卜勒測風雷達。  

都卜勒測風雷達是指利用都卜勒效應測量大氣中微粒的運動從而推算出高空風的情況,它不僅不需要探空氣球,還能不間斷的探測空中風的變化,對風切變之類的突變都能及時監控到。

這個是風向袋,一種指示風向和風力的圓錐形布袋,常由紅白相間的條紋布製成,掛在高杆上。相比於精緻的風向標和風速傳感器,風向袋就比較粗糙了,但它也有其獨有的優勢:

首先是風向袋對於風向和風速展示的更加直觀,當風吹起時,袋子會沿相反的風向抬起,更直觀的顯示風向。同時,袋子的角度將顯示風的強度,風越強,袋子約平坦,直觀的顯示風力大小。

其次是風向袋比風向標要大很多,而且顏色更為醒目,因此在很遠的距離都能看的清楚,同時由於反射帶的緣故,夜間也能目視可見。

最後是風向袋材料為疏水性材料,這意味著即使是雨天,風向袋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並且不會生鏽。另外,也不是風向袋精度就一定差於風向標,由於風向標自身具有一定重量,當風很微弱的時候,很多風向標無法被吹動,而袋子很輕,因此它比其他材料能更精確地測量弱風。基於上述優點,風向袋一般被用於機場、公路或有氣體洩漏危險的化工廠等。


除了上文提到的航空氣象中的風,其實風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重要影響,篇幅受限就不一一贅述了。希望這篇文章能讓航空業的小夥伴們對風有更多的了解。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只為知識的交流和傳播,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如此精彩的青少年氣象科普直播你看了嗎?
    主持人帶同學們參觀建成不久的氣象科技展館,了解氣象事業發展的歷程一起許願吹蠟燭「氣象主播進校園 青少年氣象科普智慧行」主題公益活動一直是中國氣象局華風集團的品牌活動,從2014年開始,華風集團就致力於讓氣象主播走進校園,開展青少年公益氣象科普宣傳活動。
  • 科普福利社 | 尋找福利錦鯉!你知道「風」的形成原理嗎?
    科普福利社 | 尋找福利錦鯉!你知道「風」的形成原理嗎? 白露剛剛過去,天氣逐漸轉涼颳風下雨,也隨之而來科科這兩天已經開始加衣服啦你感受到風的威力了嗎
  • ...濟南氣象科普館開展《泉城科普》氣象科普研學行公益活動
    8月22日,由濟南市科協、濟南廣播電視臺主辦,山東濟南氣象科普館與濟南電視臺電視少兒頻道承辦的《泉城科普》氣象科普研學行公益活動,在濟南氣象科普館舉辦。《泉城科普》氣象科普研學行招募的隊員,懷著好奇而又興奮的心情,在家長的帶領下來到濟南氣象科普館,開啟他們的探究「氣象萬千的寒暑秋冬」之旅。
  • 甲秀廣場 氣象科普宣傳活動讓人「大開眼界」
    等不到雲開霧散、等不到3月23日世界氣象日,昨天,貴州省氣象局在貴陽市著名的景點甲秀廣場,為廣大公眾準備了一場盛大的氣象科普「大餐
  • 科普時間:天氣預報裡的風你真的了解嗎?
    說到預警,朋友們,天氣預報裡關於「風」的分類,你們都了解嗎?今天小編就趁著這個風(bei)和(feng)日(hu)麗(xiao)的日子,給大家做個簡單的科普吧。
  • 開平市氣象科普園獲「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稱號
    近年,在江門、開平科協、國省市氣象局及氣象學會、中國氣象科技產業園北京雷特防雷檢測中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開平市氣象局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防災減災和推進全域旅遊的工作部署,依託開平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與氣象現代化建設的豐碩成果,以防災減災科普和氣象業務、科技文化體驗為導向,建成了氣象科普園(一期)。 科普園佔地29.73畝,綠化面積1.8萬平方米。
  • 【氣象科普】觀雲識雨!讓我們讀懂天氣「表情包」
    【氣象科普】觀雲識雨!原來故鄉的天空也是絕美的再看一遍會揚起一份深深的眷念小夥伴們你有認真看過的天空嗎?什麼樣的雲會下雨,你知道嗎?今天小編教你觀雲識雨。
  • 孩子需要啥樣的氣象科普? 我省首套《氣象科技校本課程》出爐
    「氣象災害如何防禦?」……兒童、少年人群對於氣象科學知識而言,需要在實際生活中實現怎樣的理解和應用?12月16日,我省首套《氣象科技校本課程》在鄭州普惠路小學啟用。  在普惠路小學的校園裡,操場上的氣象站,教學樓裡的智慧氣象教室,德育大廳裡的氣象知識宣傳欄,二樓走廊裡的氣象科幻畫、科普小報,班級的氣象閱讀角和氣象宣傳欄,都處處透露出濃鬱的氣象科普的學習氛圍。
  •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
    1.受中國氣象局委託負責全國氣象宣傳與科普工作發展規劃和計劃的編制。   2.負責全國氣象宣傳與科普工作的業務指導。   3.負責中國氣象報(網)的業務和發展管理與規劃。
  • 氣象科普:洪水一般什麼季節發生?最多發生在幾月
    氣象科普:洪水一般什麼季節發生?最多發生在幾月 鎮遠氣象 | 2020-07-06 08:46:09 導語:我國一些地區,每年都會有那麼一段時間降水特別豐富,導致發生洪澇災害。那麼,我國洪水主要發生在每年的什麼季節呢?
  • 山東省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中班組參觀濟南市氣象科普館
    為滿足孩子們的探索欲望,培養孩子們的防災減災意識,2020年12月1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中班級部的孩子們,帶著「十萬個為什麼」走進了山東省濟南市氣象科普館。Part.01走進序廳,宇宙藍映入眼帘,廳內懸掛的地球模型讓我們大吃一驚......
  • 上海:氣象服務和防疫科普宣傳及時有效
    中國氣象報記者謝麗萍報導 2月18日,在上海市政府舉行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肯定氣象部門工作,及時提醒全市各應急聯動部門做好大風降溫防禦工作,並在天氣預報節目中進行防疫科普宣傳。
  • 恩施:中學生參觀氣象局探秘氣象知識
    12月6日,恩施市芳華中學組織七年級學生及家長走進恩施州氣象局,參觀了恩施州國家基準氣候站,恩施州氣象臺及氣象科普館。參觀活動包括實地參觀、工作人員講解和現場提問等環節。基準站的測報員為大家生動地講解了觀測儀器的使用技術、雷電和各種天氣現象的形成原因等;氣象臺的預報員講解了天氣預報如何製作出爐;氣象科普講解員演示了地球儀、防雹增雨火箭彈、手持測風儀的操作使用。學生和家長們認真聽講,仔細觀察和記錄,表現出高昂的學習熱情。大家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氣象預報中的雲、氣溫、降雨、風向風速等現象有新的認識。
  • 【健康科普】手足口病,你了解嗎?看完一目了然
    【健康科普】手足口病,你了解嗎?來源:中國健康教育微信公眾號、健康山東原標題:《【健康科普】手足口病,你了解嗎?
  • 李淳風: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氣象先賢
    從後臺的數據來看,很多用戶對古代的氣象工作者並不感興趣,文章的閱讀量甚至連100都達不到。這可以理解,當代人更希望和當代人接觸,更希望了解他們,閱讀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感同身受,心心相惜,心心相印。「氣象人生」公眾號主要講當代的氣象人,但也會兼顧到近代和古代的氣象人。
  • 「氣象科普講堂」第一期完美落幕!看看院士都講了什麼?
    8月27日下午,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第一期「氣象科普講堂」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做專題講座,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時進行。許健民院士與觀眾互動該活動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主辦,中國氣象報社、中國氣象學會秘書處、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科普委員會協辦。活動將邀請院士、專家和科普達人同時開展線上線下系列科普講座,旨在向公眾普及氣象科學知識,弘揚氣象科學家精神,提升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 科普│泰山觀日出的氣象攻略
    泰山日出屬氣象奇觀,自然更多的受制於氣象條件。聰明的氣象人長期研究其氣象條件,尋覓最佳觀賞時機,製作出泰山日出「氣象攻略」,循此而來,讓更多的遊人有更大的機會得了觀賞這一舉世聞名的壯觀景象。
  • 小學生走進氣象局探索氣象奧秘
    12月20日,銅梁區氣象局迎來了一批「小客人」,他們是龍都小學三年級(6)班的氣象小愛好者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孩子們先後來到了銅梁氣象公園、氣象觀測場、氣象局預報室、天氣預報演播室等參觀和學習氣象科普知識。在氣象觀測場,科普工作人員通過實地教學的方式,向孩子們系統地介紹了目前正在使用的氣象儀器名稱以及它們的採集原理和採集流程,同學們認真地觀看聆聽,積極提出各種問題,與科普人員進行互動。
  • 中央「出手」的這件事兒,氣象部門一直都在做!
    以前,他們總是會用手語向平凌君求證——明天杭州是晴天,對嗎?明天杭州會下雨,對嗎?對於還在上小學的翁晨鑫來說,他也很關心每天的天氣預報。由於父母也都是聾啞人,他只能通過手機查閱天氣信息。但當他想用手語與同學們交流天氣情況時卻犯了難——有些天氣現象用手語無法準確表達。
  • 面對風王「美莎克」,看東北各地氣象部門如何出招!
    氣象專家及時開展科普,為公眾防範颱風「支招」;省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第一時間將「美莎克」的發展動態和預報服務情況告知公眾。9月3日,在吉林長春街頭,行人在強風雨中艱難前行。(來源:中國吉林網) 2日午後,受「美莎克」外圍雲系影響,吉林東南部出現降雨,部分地區出現暴雨。吉林省氣象局啟動颱風二級應急響應,通過「綠色通道」發布颱風黃色預警,覆蓋全省手機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