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花說起,人類如何用科技對抗疾病

2021-02-15 阿里雲

關於疫苗的誕生,我們想先從一個故事說起

1762年,6歲的莫扎特與11歲的姐姐開始隨著父母輾轉於歐洲各地,莫扎特父母堅信子女的卓越音樂才華會贏得皇家賞識。1767年9月,莫扎特一家抵達奧地利維也納,為一場10月14日宏大的皇家婚禮做準備,新娘奧地利女大公瑪莉婭,是聞名的弗朗茨一世和特蕾西亞女皇的女兒。可是,天花來襲,打破了原有的歡樂樂章,16歲嬌美新娘染病並在預定婚禮日期的第二天10月15日不幸逝世;同時,莫扎特一家的房東金匠施馬勒克的三個孩子們也感染了天花。

17日,莫扎特爸爸帶著11歲的小莫扎特迅速離開房東家;23日,莫扎特全家逃離了這座病毒正在吞噬的城市。全家北上捷克,但是26日,小莫扎特還是出現了天花早期症狀,在發病最嚴重的九天裡小莫扎特什麼都看不見,姐姐南妮兒也隨後發病。天花潛伏期為12天左右,所以幾乎可以認定兩位音樂神童是在維也納被染病,所幸的是兩個孩子最終都躲過死神。在整整四個月之後,莫扎特一家才敢重返維也納,再次接待他們還是特蕾西亞女皇,女皇本人雖然也感染天花後痊癒,但是她卻在此次天花劫難中痛失三個孩子。

天花曾經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輕型天花可免於死亡,但重型天花卻有30% - 95%的死亡率。史料記載,順治、同治死於天花,康熙與鹹豐幸運地從天花魔爪存活下來,僅僅留下了麻子;而俄羅斯皇帝彼得二世及三世,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安德魯·傑克遜及亞伯拉罕·林肯,匈牙利詩人克爾切伊·費倫茨也曾感染過天花。數據顯示,二十世紀天花造成了300至500萬人的死亡,而近在1967年也還有一年共計150萬例天花感染。

天花有據可考的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印度醫學文獻中和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上都出現過天花的痕跡,因此古印度或古埃及或為天花起源地。人們從很早就開始思考如何對抗這種古老而致命的病毒。資料顯示,最早的接種方法也是起源古印度,接種者吸入已被磨成粉末的天花病人的皮痂,或使用沾有這些皮痂的利器刮破皮膚。公元一世紀,天花病毒進入中國。

中國最早在公元前10世紀(北宋時期)開始採用,到16世紀(明朝)已經深得人心。隨後,此法經俄羅斯人由君士坦丁堡傳至歐洲,並推廣開來。1766年數學家丹尼爾·伯努利基於天花發病率及死亡率的數據,對此方法的免疫有效期進行了分析論證。

但是,傳統方法並不是萬全之策,接種人痘之後還有可能接種失敗並死於天花。此時英國民間也有新發現,鄉下許多擠牛奶的女工曾經感染過牛痘,但是幾乎沒有患上天花,因此很多人傳言牛痘可以預防天花。1976年,英國醫師愛德華·詹納嘗試在一名八歲男兒詹姆士·菲利浦的雙臂上接種牛痘天花,在男孩兒感染牛痘並康復後再接種天花,並未發生感染。詹納將此種物質稱為「疫苗」(Vaccine),Vacca是拉丁文中「牛」的意思。

也就是在這一年,1796年,人類創造了歷史上第一劑疫苗對抗天花。疫苗比人痘接種術要安全,因為使用者不存在可能患上天花的風險。要知道,牛痘方法雖在道光初年就被引入北京,但是皇家子女依然沿用人痘方法,道光幾個子女及同治帝不幸感染而亡。

此後,路易·巴斯德羅和伯特·科赫等人紛紛投入其他疾病的免疫研究,抗霍亂、炭疽、狂犬、小兒麻痺、B肝、水痘等約三十種的重要預防性疫苗相繼誕生。

經過一百八十多年的世代接種,世界衛生組織WHO終在1977年宣布人類消滅了天花。儘管天花是目前人類唯一消滅的傳染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疫苗確實為公共衛生做出了巨大貢獻。一份2007年的美國疫苗研究報告顯示,相關疾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分別降低了90%和100%。

人類醫學的突破,打贏了與病魔抗戰的第一仗。

從單點試驗到全民普及,疫苗經歷過質疑,贏得大眾認可也並非一帆風順。一個很著名的疫苗爭議是2003年左右,有超過1000名孩子在接種MMR疫苗後出現自閉症相關症狀,這些家長們希望得到英國疫苗損害賠付方案(VDPS)的法務認定,卻失望而歸。也有評價稱這種疫苗引發自閉症的說法是「近100年來破壞性最大的醫學騙局」。

早期由於微生物及消毒類知識積累不足,疫苗造成過一些副作用,導致了人員傷亡。1955年4月,20萬兒童在美國接受Cutter實驗室生產的脊髓灰質疫苗,由於病毒滅活處理不充分,引發4萬兒童染病,最終200名兒童不同程度癱瘓、10名兒童不幸去世。這一慘痛事故至今仍被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記錄在案。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強制推出GMP標準,良好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1975年,世界衛生組織出臺了GMP標準。1999年,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發布了活性藥物成分GMP標準。

GMP標準涵蓋了大大小小各種環節,機構要建立管理責任、質量管控、員工認證及培訓等機制,場地設施規劃合規,廠房需具備暖通空調(HVAC)過濾(HEPA)及無菌化等分類,通風管道、照明、排汙排廢系統完善,生產設備工具及生物安全櫃等的設計、規模、位置、驗證校準,原材料及其器皿與瓶蓋的把控;並且,對於生產製作流程也做了嚴格規定,如操作步驟標準化、流程校驗、批量生產記錄、各階段鑑定、過程質量控制、無菌加工等等;同時,規範化包裝和貼標籤環節,對倉儲、分發、配藥、各種類型報告記錄都有詳細規定,也需要做好做好病毒、細菌與細胞等的來源、等級、質量參數、冷藏處置等信息記錄。

如此複雜繁多的環節,工業4.0能否發揮一些作用呢?工業4.0概念是在 2011 年的德國漢諾瓦工業博覽會提出,隨後奧迪、博世、西門子、阿迪達斯等企業紛紛開展實踐。西門子相繼為製造巨頭BASF、拜耳、戴姆勒、寶馬提供數位化工廠方案,2015年數據顯示相關工廠已經實現了75%自動化運轉。

瑞士C-Mill公司和Medimix生命健康科技公司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製造醫療用品,從設計環境的3D模型到生產環境的成品零件提高醫療器械的性能與精度,使用編程程序分析數據,檢測是否符合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確保產品符合標準、法規和質量規範,在緊迫的期限內產生足量的需求材料。

傳感器及監測儀、無線網絡、機器間通信、專職檢查無人機、3D列印、可穿戴設備、機器人及外骨骼技術的IoT硬體技術,配合PaaS化平臺、霧與邊緣計算、傳感器網絡應用、數據分析、網絡安全、人工智慧等雲計算軟體生態,可以將各種物理實體及實際工作流程都一一映射到數位化世界,如此可以減少人力投入,既避免了人為操作的隱患,也起到了監督記錄的作用。

GE在一份2017年的報告曾經指出,工業4.0將在五個方面革新製造業:通過計算機輔助及視覺提高產品設計質量;3D列印製作零件並減少返工浪費;編程友好化且具備語音和圖像識別能力的自動製造;連同雲端快速準確分析,打造智能工廠;由人類管理機器人提升效率節省資源。

在上市之前,任何疫苗都需要經過三種試驗,首先醫學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配方需要經過實驗觀察,其次在老鼠、兔子等動物試驗檢測後,最後進行三至四期人體臨床試驗。

上個世紀,醫學課題都是只能將觀察信息快速而潦草地寫在實驗記錄本上,1950年左右,醫學界開始思考如何將醫學科研與計算機的結合應用,比如如何存儲、處理和呈現數據,以及結合儀器採集並分析心率。隨後歐美陸續出現專業研究機構,在大學開設相關專業和培訓課程,範圍涉及護理、臨床護理、牙科、藥學、公共衛生、職業治療和生物醫學等領域。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醫學實驗都具有複雜且龐大的數據量,比如基因組學、微生物學和康復學等細分領域。以基因組學為例,一個人類個體的全基因組有30億鹼基對構成,需要使用90G-200G的存儲空間和成百上千的CoreHour的分拆和分析計算能力,比如2015年美國發起的精準醫療百萬基因組計劃以及2017年中國發起的10萬人基因組計劃,單純依靠普通的計算機或者數據中心的計算能力,是無法應對大規模樣本的存儲和分析。新時代的計算能力因為大數據、人工智慧與雲計算而大大增強,需要超強可伸縮性,幾乎無限的分布式存儲能力,以及雲上雲下一體化的資源調度能力。

基因分析的雲化和規模化,大大降低了單個基因分析的成本,集成了容器,異構計算,以及創新的SNP/CNV分析方法,也大大提高變異檢出的準確度;在藥品研製過程中,可以進行更深層次與更細粒度的疾病與基因變異的關聯分析,聚類分析,可以更準確的為靶向藥物研究提供精確的依據,和可以極大提高藥物研究的成功率。大量免費公開的基因數據存儲空間,也便於科學家們協作共享數據。據悉,目前各大雲廠商都已提供基因數據運算相關服務。

疫苗接種證記錄了如疫苗名稱、劑量、接種日期、接種醫生等信息,是個體接種疫苗的憑證。個體如果希望了解到更多相關信息,如廠商、批次等,則需要電子查詢平臺。目前,各位家長可以在阿里健康「碼上放心」上查詢到涉事疫苗的信息。

電子病歷(EMR)被認為在臨床領域具有很大的前景,將包括實驗室和藥房在內的綜合信息記錄下來,並在預防、診斷、治療和觀察等階段提供服務信息,比如提示臨床醫生某個糖尿病患者需要進行眼科檢查或血紅蛋白A1C水平測試。

除了電子化查詢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業界認為還應該嘗試更多應用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具備一套獨特的信息錄入驗證機制,並應用密碼學以保證信息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因此被認為數據可信。疫苗作為特殊藥品,對溫度敏感,需要滿足要求的傳輸冷鏈,在製作、發貨、存放、運輸、收貨等各環節遵守規定,如冰箱溫度不能過高或者過低、在運輸過程中不能直接接觸冰袋等。相關企業方具備各類冰箱、低溫試驗箱、疫苗容器、水包、泡沫墊等工具,以及符合規定的溫度監測機制,在全程做好詳細準確的記錄,以留檔及查詢。

去年,羅氏集團基因泰克、輝瑞、麥克森、艾伯維、美源健康等藥企聯手創立了MediLedger區塊鏈項目,希望建立一個分布式的藥品供應鏈網絡,嘗試一種新的可信化運營模式。據悉,該項目致力於法規遵守行為的跟蹤記錄、確保患者安全和藥物供應安全,構建一個開放化的基於區塊鏈藥品供應鏈生態平臺。

IT技術的突破,能否打贏這健康保衛戰的第二仗?


作者:阿里雲區塊鏈團隊 木環


9.19-9.22 杭州雲棲大會邀您一同致敬未來

點擊「閱讀原文」  

搶購早鳥票 5位小夥伴一起更優惠喔!

相關焦點

  • ​格鬥數千年,人類才「消滅」了一種傳染病:天花覆滅啟示錄|草地...
    人類與瘟疫的鬥爭,將是長期而艱巨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下一個病魔將在何時何地以何種面目出現,都是未知數。不確定,永遠是人類的宿命,如何面對?唯有不斷求索的智慧、眾志成城的組織動員,以及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有不甘於宿命的勇氣。
  • 天花等病毒最早從什麼時候開始侵襲人類?
    2018年,Sikora的團隊證明B肝從5000年前的青銅時代就開始感染人類了;2015年,該團隊曾報告鼠疫的起源也較早——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Yersinia pestis)導致的疾病。並非所有的遺傳學研究都會將疾病起源往前推:2014年,德國領導的一支團隊報導稱,肺結核感染人類的時間還不到6000年,遠非公認的12000年,更不要說之前提出過的70000年了。
  • 1979年天花被人類消除,這個讓數億人死亡的傳染病是如何被消滅的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了一種烈性傳染病,這種傳染病感染性很強,而且還有7-17天的潛伏期,在感染初期,只是會出現高燒、頭疼、心跳加速,一般出現這種症狀,人類也很難判斷是否感染了天花。
  • 歐洲人把天花患者用過的毛毯送給美洲土著,來使他們感染病毒
    天花病毒外觀呈磚形,約200納米×300納米,抵抗力較強,能對抗乾燥和低溫,在痂皮、塵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數月至一年半之久。《銳智號》老薑 據弗雷德裡克.F.卡特賴特和麥可.比迪斯所著的《疾病改變歷史》一書的記載,複述如下:天花最早在17世紀中期由英國殖民者傳入馬裡蘭。這種病緩慢地傳到維吉尼亞、卡羅萊納和新英格蘭。
  • 41年前,天花被人類消滅,它是如何消失的?這個國家貢獻很大
    天花這種病毒是人類歷史上很可怕的一種病毒之一。在古代的時候天花基本是不治之症,一個人如果得了天花,那麼基本就只能聽天由命了,活不活得了只能看自己的免疫功能強不強。但是天花有一個特點是以前得過天花的人,以後就不會被傳染了。因此古代的大戶人家即使得了天花,也可以找一個曾經有天花的人來照顧起居,不至於被活活餓死。
  • 人類能徵服疾病嗎
    比如這一次人類面對的新冠疾病,大家最期盼的是疫苗的出現。疫苗是什麼?實際上就是醫生研製出來的一種幫助病人恢復「自然治癒力」的物質。將疫苗注射到人體裡,就是幫助人體產生更多的對抗這種病毒的抗體。如果注射疫苗以後,免疫力(自然治癒力)依然很弱,那還是不會起作用。在中國古代,類似的醫學觀念也非常受到重視。
  • 從人痘到牛痘 人類打開疫苗的「盒子」
    封面新聞記者 李媛莉 整個近代史,天花坐穩了殺死人類的頭把交椅。 天花,亦是被人類消滅的第一個傳染病。 當後人在探究,是什麼消滅了天花時,關於人類如何一步步戰勝疾病的跋涉,已經匯入人類醫學史的長河。
  • 大航海時期天花如何肆虐全球?如何被消滅?如何滅族印第安人?
    過後印第安人在清理屍體的時候發現一具屍體全身通黑怎麼也洗不掉十分奇特,於是口口相傳,全城的人都來參觀這具屍體,可偏偏就這具屍體上有天花病毒,而且是來自非洲的一株古典天花病毒,人類大多病毒都是來自非洲大陸的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傳染力。歐洲人在發現美洲大陸的同時也徵服了非洲大陸,這個黑人是從非洲直接出口到美洲的。
  • 病毒如何漂洋過海:新舊大陸交換了梅毒與天花
    舊大陸畜牧業傳統悠久,人類在長期和豬、牛、羊、馬等家養動物接觸的過程中,促使不少細菌病毒發生了跨物種傳播,這些能跨越物種的病原體往往尤其兇殘,人類至今仍然深受禽流感、豬流感、愛滋的侵擾即是明證。相比而言,美洲的印第安人當時只是偶爾養養羊駝。因此相對「骯髒」的舊大陸,新大陸可謂是一片疾病稀少的「淨土」。
  • 對抗天花,20世紀初西藏疫苗接種史
    很早時候,西藏人對天花(ལྷ་སྦྲུམ།)就有認識、記錄和一定的治療方法。這裡,我們不從西藏醫學角度去梳理這方面的知識,僅從1881年前往拉薩的孟加拉人薩拉特·錢德拉·達斯(Sarat Chandra Das)報告中,就知道西藏人對付這種疾病的方法:「從一名受感染的兒童身上取下的淋巴液,與樟腦混合,通過鼻孔吸入。」
  • 史丹福大學教授:在大數據背景下,人類應對病毒的前景是樂觀的
    疫情當前,如何用知識武裝自己?近日,由湛廬文化推出的圖書《病毒來襲》,從人類對抗瘟疫的歷史到病毒傳染原理和預防措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它。
  • 奪走上億人生命的古代病毒,禍害人類3000年,現被封在實驗室中
    自從人類有記載的文明以來,人類與大自然的鬥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疾病是人類社會幾千年來面臨的最大生存問題之一。很多疾病無論人類科技如何進步至今依然困擾著人類的生活。今年新年伊始,一場關於新冠病毒肺炎的疫情悄悄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從2019年12月發現第一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開始,至今這場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依然沒有停歇。
  • 對談|悉達多·穆克吉和尹燁:基因科技與疾病治療
    ,產生新的癌症,你的癌症腫瘤又重新開始,可能你殺掉了99%,但是其中有1個留下來了,這1個會產生無窮後患,產生更多99個細胞等等,所以科學家包括我在內,一直在看如何能夠將所有的幾百個細胞剷除,在腫瘤細胞到達之前我們改正或者復原,這完全是最前沿的科技預防和治療癌症腫瘤。
  • 8歲男孩"消滅"天花 源自中醫種痘法——從"人痘"到"牛痘" 人類是...
    愛德華·詹納醫生「死神忠實的幫兇」終於敗在了人類的手下。天花,一度是人類殺手,被稱為「死神忠實的幫兇」,它出現的時間很早,早在距今約一萬年前,就在非洲東北部出現。然而,這種治療方法存在著風險,仍有3%的人在接種後死去,而且受種者在完全產生抵抗力之前,會把天花傳染給身旁未有抵抗力的家人,所以必須隔離。難題仍然存在,如何安全、準確地預防天花呢?>>>疫苗天花「栽」在小男孩手裡英國醫師愛德華·詹納的有趣發現,基本上掐斷了天花的蔓延之路。
  • 基因科技與疾病治療|悉達多·穆克吉×尹燁
    剛剛大家已經了解了基因是什麼,我也用了很多次同樣的比方幫助大家理解。人類的基因組是一本百科全書,裡面有30億個不同的字母——ACTG等等。當這些字母在細胞內發生變化時,就發生了突變,引發癌症。而我們中國在防止新冠的方式是讓更多的人方便地檢測,我們做到了「應檢盡檢」,通過大規模的組織來對抗一種公共衛生的疫情。我相信腫瘤也應該用類似的方式做。
  • 天花-歷史上最可怕的病毒是怎麼被消滅的
    史學家甚至稱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事件不是靠槍炮實現的,而是天花。在人類歷史上[2],天花和黑死病、霍亂等瘟疫都留下了驚人的死亡數字。最早有紀錄的天花發作是在古埃及。公元前1156年去世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上就有被疑為是天花皮疹的跡象。
  • 這種殺死數億患者、折磨人類數千年的傳染病,是如何被連根拔起的?
    在紀念世界消除天花40周年時,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說:「當前,在世界面臨新冠病毒大流行時,人類戰勝天花這一事實提醒人們——當各國團結一致抗擊共同的健康威脅時,什麼都可以變為可能。」那麼,人類是如何取得這次「歷史上最偉大的公共衛生勝利」的?
  • 動物身上的疾病頻頻傳給人類,這事兒有得救嗎?
    動物疾病對人類危害嚴重 隨著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剩餘農作物出現了。怎樣處理多餘的糧食?養殖業隨之出現,在野生動物的馴養過程中,野生動物身上的病原體也相應地傳播給了人類。比如,天花是由牛傳染的,流感是從養豬開始的。
  • 格鬥數千年,人類才「消滅」一種傳染病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與疾病抗爭的歷史。天花,曾經肆虐數千年,殺人無數,但成了迄今全球範圍內被人類消滅的唯一一個傳染病。天花,是如何覆滅的?對今天的我們,又有哪些啟示?康熙「避痘」記1656年,在今天北京北長街北口路東的福佑寺,兩歲的愛新覺羅·玄燁輾轉病榻,命懸一線。
  • 天花剋星牛痘發明者的鄉間小屋——貞納博物館和他的多彩人生
    據史料記載,18世紀,歐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數曾高達 1億5千萬人以上,全球因感染天花死亡的人數達5億人!天花病毒外觀呈磚形,約200微米×300微米,抵抗力較強,能對抗乾燥和低溫,在痂皮、塵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數月至一年半之久。1979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天花徹底消滅。天花是在世界範圍被人類消滅的第一個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