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疫苗的誕生,我們想先從一個故事說起
1762年,6歲的莫扎特與11歲的姐姐開始隨著父母輾轉於歐洲各地,莫扎特父母堅信子女的卓越音樂才華會贏得皇家賞識。1767年9月,莫扎特一家抵達奧地利維也納,為一場10月14日宏大的皇家婚禮做準備,新娘奧地利女大公瑪莉婭,是聞名的弗朗茨一世和特蕾西亞女皇的女兒。可是,天花來襲,打破了原有的歡樂樂章,16歲嬌美新娘染病並在預定婚禮日期的第二天10月15日不幸逝世;同時,莫扎特一家的房東金匠施馬勒克的三個孩子們也感染了天花。
17日,莫扎特爸爸帶著11歲的小莫扎特迅速離開房東家;23日,莫扎特全家逃離了這座病毒正在吞噬的城市。全家北上捷克,但是26日,小莫扎特還是出現了天花早期症狀,在發病最嚴重的九天裡小莫扎特什麼都看不見,姐姐南妮兒也隨後發病。天花潛伏期為12天左右,所以幾乎可以認定兩位音樂神童是在維也納被染病,所幸的是兩個孩子最終都躲過死神。在整整四個月之後,莫扎特一家才敢重返維也納,再次接待他們還是特蕾西亞女皇,女皇本人雖然也感染天花後痊癒,但是她卻在此次天花劫難中痛失三個孩子。
天花曾經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輕型天花可免於死亡,但重型天花卻有30% - 95%的死亡率。史料記載,順治、同治死於天花,康熙與鹹豐幸運地從天花魔爪存活下來,僅僅留下了麻子;而俄羅斯皇帝彼得二世及三世,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安德魯·傑克遜及亞伯拉罕·林肯,匈牙利詩人克爾切伊·費倫茨也曾感染過天花。數據顯示,二十世紀天花造成了300至500萬人的死亡,而近在1967年也還有一年共計150萬例天花感染。
天花有據可考的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印度醫學文獻中和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上都出現過天花的痕跡,因此古印度或古埃及或為天花起源地。人們從很早就開始思考如何對抗這種古老而致命的病毒。資料顯示,最早的接種方法也是起源古印度,接種者吸入已被磨成粉末的天花病人的皮痂,或使用沾有這些皮痂的利器刮破皮膚。公元一世紀,天花病毒進入中國。
中國最早在公元前10世紀(北宋時期)開始採用,到16世紀(明朝)已經深得人心。隨後,此法經俄羅斯人由君士坦丁堡傳至歐洲,並推廣開來。1766年數學家丹尼爾·伯努利基於天花發病率及死亡率的數據,對此方法的免疫有效期進行了分析論證。
但是,傳統方法並不是萬全之策,接種人痘之後還有可能接種失敗並死於天花。此時英國民間也有新發現,鄉下許多擠牛奶的女工曾經感染過牛痘,但是幾乎沒有患上天花,因此很多人傳言牛痘可以預防天花。1976年,英國醫師愛德華·詹納嘗試在一名八歲男兒詹姆士·菲利浦的雙臂上接種牛痘天花,在男孩兒感染牛痘並康復後再接種天花,並未發生感染。詹納將此種物質稱為「疫苗」(Vaccine),Vacca是拉丁文中「牛」的意思。
也就是在這一年,1796年,人類創造了歷史上第一劑疫苗對抗天花。疫苗比人痘接種術要安全,因為使用者不存在可能患上天花的風險。要知道,牛痘方法雖在道光初年就被引入北京,但是皇家子女依然沿用人痘方法,道光幾個子女及同治帝不幸感染而亡。
此後,路易·巴斯德羅和伯特·科赫等人紛紛投入其他疾病的免疫研究,抗霍亂、炭疽、狂犬、小兒麻痺、B肝、水痘等約三十種的重要預防性疫苗相繼誕生。
經過一百八十多年的世代接種,世界衛生組織WHO終在1977年宣布人類消滅了天花。儘管天花是目前人類唯一消滅的傳染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疫苗確實為公共衛生做出了巨大貢獻。一份2007年的美國疫苗研究報告顯示,相關疾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分別降低了90%和100%。
人類醫學的突破,打贏了與病魔抗戰的第一仗。
從單點試驗到全民普及,疫苗經歷過質疑,贏得大眾認可也並非一帆風順。一個很著名的疫苗爭議是2003年左右,有超過1000名孩子在接種MMR疫苗後出現自閉症相關症狀,這些家長們希望得到英國疫苗損害賠付方案(VDPS)的法務認定,卻失望而歸。也有評價稱這種疫苗引發自閉症的說法是「近100年來破壞性最大的醫學騙局」。
早期由於微生物及消毒類知識積累不足,疫苗造成過一些副作用,導致了人員傷亡。1955年4月,20萬兒童在美國接受Cutter實驗室生產的脊髓灰質疫苗,由於病毒滅活處理不充分,引發4萬兒童染病,最終200名兒童不同程度癱瘓、10名兒童不幸去世。這一慘痛事故至今仍被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記錄在案。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強制推出GMP標準,良好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1975年,世界衛生組織出臺了GMP標準。1999年,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發布了活性藥物成分GMP標準。
GMP標準涵蓋了大大小小各種環節,機構要建立管理責任、質量管控、員工認證及培訓等機制,場地設施規劃合規,廠房需具備暖通空調(HVAC)過濾(HEPA)及無菌化等分類,通風管道、照明、排汙排廢系統完善,生產設備工具及生物安全櫃等的設計、規模、位置、驗證校準,原材料及其器皿與瓶蓋的把控;並且,對於生產製作流程也做了嚴格規定,如操作步驟標準化、流程校驗、批量生產記錄、各階段鑑定、過程質量控制、無菌加工等等;同時,規範化包裝和貼標籤環節,對倉儲、分發、配藥、各種類型報告記錄都有詳細規定,也需要做好做好病毒、細菌與細胞等的來源、等級、質量參數、冷藏處置等信息記錄。
如此複雜繁多的環節,工業4.0能否發揮一些作用呢?工業4.0概念是在 2011 年的德國漢諾瓦工業博覽會提出,隨後奧迪、博世、西門子、阿迪達斯等企業紛紛開展實踐。西門子相繼為製造巨頭BASF、拜耳、戴姆勒、寶馬提供數位化工廠方案,2015年數據顯示相關工廠已經實現了75%自動化運轉。
瑞士C-Mill公司和Medimix生命健康科技公司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製造醫療用品,從設計環境的3D模型到生產環境的成品零件提高醫療器械的性能與精度,使用編程程序分析數據,檢測是否符合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確保產品符合標準、法規和質量規範,在緊迫的期限內產生足量的需求材料。
傳感器及監測儀、無線網絡、機器間通信、專職檢查無人機、3D列印、可穿戴設備、機器人及外骨骼技術的IoT硬體技術,配合PaaS化平臺、霧與邊緣計算、傳感器網絡應用、數據分析、網絡安全、人工智慧等雲計算軟體生態,可以將各種物理實體及實際工作流程都一一映射到數位化世界,如此可以減少人力投入,既避免了人為操作的隱患,也起到了監督記錄的作用。
GE在一份2017年的報告曾經指出,工業4.0將在五個方面革新製造業:通過計算機輔助及視覺提高產品設計質量;3D列印製作零件並減少返工浪費;編程友好化且具備語音和圖像識別能力的自動製造;連同雲端快速準確分析,打造智能工廠;由人類管理機器人提升效率節省資源。
在上市之前,任何疫苗都需要經過三種試驗,首先醫學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配方需要經過實驗觀察,其次在老鼠、兔子等動物試驗檢測後,最後進行三至四期人體臨床試驗。
上個世紀,醫學課題都是只能將觀察信息快速而潦草地寫在實驗記錄本上,1950年左右,醫學界開始思考如何將醫學科研與計算機的結合應用,比如如何存儲、處理和呈現數據,以及結合儀器採集並分析心率。隨後歐美陸續出現專業研究機構,在大學開設相關專業和培訓課程,範圍涉及護理、臨床護理、牙科、藥學、公共衛生、職業治療和生物醫學等領域。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醫學實驗都具有複雜且龐大的數據量,比如基因組學、微生物學和康復學等細分領域。以基因組學為例,一個人類個體的全基因組有30億鹼基對構成,需要使用90G-200G的存儲空間和成百上千的CoreHour的分拆和分析計算能力,比如2015年美國發起的精準醫療百萬基因組計劃以及2017年中國發起的10萬人基因組計劃,單純依靠普通的計算機或者數據中心的計算能力,是無法應對大規模樣本的存儲和分析。新時代的計算能力因為大數據、人工智慧與雲計算而大大增強,需要超強可伸縮性,幾乎無限的分布式存儲能力,以及雲上雲下一體化的資源調度能力。
基因分析的雲化和規模化,大大降低了單個基因分析的成本,集成了容器,異構計算,以及創新的SNP/CNV分析方法,也大大提高變異檢出的準確度;在藥品研製過程中,可以進行更深層次與更細粒度的疾病與基因變異的關聯分析,聚類分析,可以更準確的為靶向藥物研究提供精確的依據,和可以極大提高藥物研究的成功率。大量免費公開的基因數據存儲空間,也便於科學家們協作共享數據。據悉,目前各大雲廠商都已提供基因數據運算相關服務。
疫苗接種證記錄了如疫苗名稱、劑量、接種日期、接種醫生等信息,是個體接種疫苗的憑證。個體如果希望了解到更多相關信息,如廠商、批次等,則需要電子查詢平臺。目前,各位家長可以在阿里健康「碼上放心」上查詢到涉事疫苗的信息。
電子病歷(EMR)被認為在臨床領域具有很大的前景,將包括實驗室和藥房在內的綜合信息記錄下來,並在預防、診斷、治療和觀察等階段提供服務信息,比如提示臨床醫生某個糖尿病患者需要進行眼科檢查或血紅蛋白A1C水平測試。
除了電子化查詢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業界認為還應該嘗試更多應用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具備一套獨特的信息錄入驗證機制,並應用密碼學以保證信息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因此被認為數據可信。疫苗作為特殊藥品,對溫度敏感,需要滿足要求的傳輸冷鏈,在製作、發貨、存放、運輸、收貨等各環節遵守規定,如冰箱溫度不能過高或者過低、在運輸過程中不能直接接觸冰袋等。相關企業方具備各類冰箱、低溫試驗箱、疫苗容器、水包、泡沫墊等工具,以及符合規定的溫度監測機制,在全程做好詳細準確的記錄,以留檔及查詢。
去年,羅氏集團基因泰克、輝瑞、麥克森、艾伯維、美源健康等藥企聯手創立了MediLedger區塊鏈項目,希望建立一個分布式的藥品供應鏈網絡,嘗試一種新的可信化運營模式。據悉,該項目致力於法規遵守行為的跟蹤記錄、確保患者安全和藥物供應安全,構建一個開放化的基於區塊鏈藥品供應鏈生態平臺。
IT技術的突破,能否打贏這健康保衛戰的第二仗?
作者:阿里雲區塊鏈團隊 木環
9.19-9.22 杭州雲棲大會邀您一同致敬未來
點擊「閱讀原文」
搶購早鳥票 5位小夥伴一起更優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