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下午2點,已經和漢字、漢語使用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鬥爭」了十餘年的文化刊物《咬文嚼字》,又一次發布了頭一年的「十大語文差錯」,瞬間引發熱議。「共渡難關」不應該寫成「共度難關」,「戴口罩」而不是「帶口罩」……十個去年最火的熱詞錯寫、誤讀背後,其實我們還能讀出去年最重要、曝光度最高的年度話題非「疫情」「抗疫」莫屬。隨後,《咬文嚼字》的主編黃安靖受訪時也證實了這一點。
2020年的「十大語文差錯」中大部分都和「疫情」「抗疫」有關
在總結時,黃安靖是用「疫情」「抗疫」絕對「佔優」來形容2020年「十大語文差錯」的。整個「十大語文差錯」中有8條都和「疫情」「抗疫」相關。黃安靖說,「新冠疫情」是2020 年人類所遭遇的最大挑戰,「抗疫」是2020年的年度主題,幾乎所有工作都與「抗疫」這根主軸或直接或間接相關。這折射到語言層面就是,「疫情」「抗疫」「復工復產」「社會經濟全面恢復」等等主宰了這一年度「話語體系」的構建。「不管是新聞媒體語言,還是大眾日常用語,都向『疫情』『抗疫』等話題上傾斜,社會關注焦點也向『疫情』『抗疫』等話題上集中。」黃安靖說,語文差錯存在於語文運用之中,反過來看,「2020年十大語文差錯」也能反照出「疫情」「抗疫」等等是2020年最重要、最突出的話語主題和關注焦點。
《咬文嚼字》已經和大家日常生活中的語文差錯「鬥爭」多年
黃安靖表示,《咬文嚼字》發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有兩個目的。「第一,想以這種方式開一個「語文大課堂」,以年為單位,集中糾正一些『習以為常』的差錯。我們想以『愚公』的精神,『叩石墾壤』,一鋤頭一鋤頭地挖,挖平擋在語文規範跟前的『太行、王屋二山』。第二,想以這種方式吸引社會的廣泛關注,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規範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最大程度地喚醒人們對母語的敬畏意識。」
可能不少讀者都比較好奇,《咬文嚼字》的年度「十大語文差錯」都是怎麼選出來的。黃安靖也對此進行了科普,評選通常分為四個步驟:材料收集、條目整理、專家審核和徵求意見。
黃安靖說「十大語文差錯」備選材料主要有三個來源:首先就是以「糾錯」為特色的《咬文嚼字》本身的讀者來稿;其次《咬文嚼字》雜誌社有一個出版物編校質量檢測中心,每年都會組織專家審讀大量出版物,也會積累一大批差錯素材;第三,《咬文嚼字》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數十個「咬文嚼字觀測站」,聘請語文觀測員,有目的地搜集語文生活中出現的差錯。
據介紹,每次差錯評選的初選條目會達到50個,其後《咬文嚼字》編輯部就會組織語文專家,對50個初選條目進行逐一審核、投票,形成15個備選條目。這15個備選條目會寄發給遍布全國的專業人士,徵求他們的意見。此後,《咬文嚼字》編輯部會根據反饋意見,組織專家做「15進10」的最後審定,完成「十大語文差錯」定稿。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