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線」上的哀思

2020-12-17 青少年愛國主義網

  康致中(左一)臨出徵前與康明(中)及妻子高亞梅的合影。

  康明手捧父親遺像參加紀念活動。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西安深秋,草木蕭疏。

  幾乎每天上午,69歲的康明都會戴著花鏡,坐在陽臺,打開智慧型手機,點開衛星地圖,按著牢記在心的大致經緯度在屏幕上不斷放大,直到手機上顯現出當地的衛星圖片影像。

  那是朝鮮半島聞名世界的「三八線」附近的一處墓地,康明的父親、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軍第7師第19團團長康致中長眠於此。

  那也是康明大半生魂牽夢縈的地方。儘管到現在,他仍無法完成夙願:到父親的墳前祭拜,為父親獻上一束花。他只能以這種方式,遙望著父親的墳塋,撫慰著刻在心裡的印記。「找了這麼多年,父親的墳墓找到了,但是不能回來。我就對著手機,和他說說話。」

  上戰場前的全家福,是父親留給家人的最後身影

  康明常憶起自己做的一個夢。他夢見自己在一個很狹小、細長的山洞裡,退不出來,只能努力地向前爬。爬了一段路,前面豁然開朗,山洞中,一群穿著軍裝的人在開會。他拼命想看清楚這些人的臉,卻總是看不清楚……

  「那裡面大概有父親吧,從小我就只在照片上看見他,所以看不清他的臉。」康明苦笑。

  1952年12月31日下午,母親高亞梅剛把康明哄睡,丈夫康致中突然回家。不等妻子問話,他進屋就問:「明明(康明的小名)呢?」

  高亞梅告訴丈夫,孩子剛睡著,示意他小點聲。康致中平時對兒子關懷備至,那一天卻一反常態,斬釘截鐵地說了句:「把明明抱起來,咱們一起照張相!」康明迷迷糊糊地被母親從被窩裡拉出來,套上棉襖棉褲,很不情願地被抱到院子裡。

  兒子睡眼惺忪,妻子一頭霧水,康致中簡單解釋了幾句,就忙著和妻子、兒子合影。雖然著急,卻一定要多拍幾張。等拍完照了,他用力地抱了抱兒子,對高亞梅說:「部隊要走了,如果我回不來,你就帶著明明回西安去。」

  一語成讖,康致中這一走,便是永訣。

  1953年1月22日,康致中率第1軍第7師19團官兵入朝作戰,駐守三八線西側一帶前沿陣地。6月26日,康致中與全團一百多名指戰員在團部召開作戰會議。敵人出動40餘架轟炸機對19團坑道指揮所進行輪番轟炸致山體垮塌,團指揮所兩個坑道口被厚土掩埋,參加會議的人員被埋,壯烈犧牲。

  在此後的許多年裡,高亞梅和康明常常對著康致中留下的這張全家福默默流淚。照片中,一家三口都穿棉衣、戴棉帽,父親康致中面帶微笑、英武有力,緊緊摟著兒子,康明的小臉上充滿好奇,高亞梅面對鏡頭,臉上並沒有太多笑容,若有所思、滿懷眷戀。

  康明手中,還保存著另一張特殊的「全家福」。這張照片上,除了一家三口外,還有一個比康明更小的孩子。「當時我母親懷有身孕,父親怕自己上戰場回不來,看不到沒出生的孩子,就找他的戰友又『借』了個孩子來一起照相,他覺得這個全家福更完整些。」康明說,這是長大後母親告訴自己的。然而,父親上戰場後,母親從部隊駐地輾轉回西安的路上,因為勞累和顛簸,腹中的一對雙胞胎流產了。

  據19團原1營通訊員孫泉友回憶,1953年7月27日,韓戰結束後,他們開始挖掘炸塌的坑道,一個工兵營挖了一個多月才把坑道挖開。戰士們找到了康致中的遺體,他穿著軍裝,躺在坑道裡,像睡著了一樣;政委趴在桌上,電話聽筒壓在臉上,臉部都變了形……在離康致中遺體不遠的坑道壁上,有一張作戰地圖,右側斜插著康明兩歲時的照片。由於坑道潮溼,照片發黴,爛了一角。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這個特殊的家庭,就是靠這僅有的幾張照片,尋找到堅持下來的力量。當時我還小,很多事都是從母親那裡知道的。但父親戰友的回憶讓我知道,父親雖然很早就離開了我,但他的心裡,一直記掛著我。」說到這裡,康明的聲音有些哽咽。

  「別人都有爸爸,我爸呢?」

  康明最近很忙碌:學過工業設計的他,正設計製作一種瓷質烈士紀念章,正面是志願軍烈士的照片,背面刻有烈士的生平事跡小傳。

  「我發現這種瓷質的紀念章,可以把照片長時間保存下來。我們有一個志願軍烈士後代群,大家有需要的,把照片發給我,我設計好後統一製作,再郵寄給他們。」這件工作,康明做得很認真,在他看來,不同的人對這段歷史,有著不同的紀念方式。

  記憶中,母親高亞梅珍藏著一個鐵盒,那裡面有許多相片和書信,那是母親對父親最寶貴的思念和紀念。小時候,他常看到母親偷偷打開盒子,對著相片和信件默默流淚。

  有一次,母親帶他去鄰居家串門時,康明見別人家的孩子跟爸爸有說有笑,他仰臉問母親:「別人都有爸爸,我爸爸呢?」在場的人聽了,不由得都愣住了,母親轉過臉去,哭了。

  「看到我媽哭了,我也哭了,我說媽你別哭,我再也不問了。」多年後,康明回憶起當時的情形,眼眶紅了。從那時起,康明才知道:爸爸犧牲了。

  通過盒子裡的相片和母親的講述,康明在腦海中一點點拼湊起父親的形象:

  康致中1919年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學時曾參加了轟動全國的「雙十二」運動,1937年棄學從軍,此後歷經大小戰役數百場,屢立戰功。西安解放後,母親高亞梅入伍,在部隊裡認識了比她大14歲的康致中,兩人結為夫妻。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康致中曾兩次帶職入朝實習,回國後,他在第1軍講解朝鮮現代化戰爭特點和打法。從1951年12月起,他擔任第1軍7師19團的團長。

  隨著父親的形象在自己心目中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高大,康明對父親的思念與日俱增。從小學起,他的心裡就有一個疑問:父親犧牲了,究竟安葬在哪裡?「小時候每到清明節,學校都會組織去給烈士掃墓,當時我就想,我父親的墓地在哪呢?」康明回憶說。

  在母親收藏的信件裡,他尋找著線索。1953年8月,部隊曾給母親來信:致中同志就地臨時安葬,準備遷回瀋陽。

  1956年,部隊再次來信:致中同志仍在朝鮮安葬,地點為江原道鐵原郡朔字152號墳墓1號墓。

  根據第7師政委戴金川的回憶,起初康致中等人被安葬在老禿山戰場附近,那裡依山傍水,有條小河叫艾川,裝殮康致中的是一隻大的炮彈箱。1954年,康致中等人被集中遷葬在152號墓地,康致中為1號墓。

  年齡太小,康明無法去尋訪父親安葬地,他在心裡暗暗發誓,要用一生追尋父親的足跡。長大後,康明參軍入伍,當了6年坦克兵。他的曾用名是康毅軍,這是父親以「第1軍」諧音為他取的名。年輕時,他用的手錶、地圖筒、哨子等,都是父親的遺物。從部隊轉業後,康明進入西安微電機研究所工作,直到退休。

  康明收集了大量抗美援朝歷史書籍和資料,利用節假日時間,他到全國各地尋訪父親當年的戰友、抗美援朝烈士親屬,一點一滴還原著、感受著當年的歷史,走進父親曾經歷過的烽火歲月。

  「我看到這些老戰士,還有烈士的親屬,我感到很親切,共同的經歷、相似的生活際遇,讓我們很快就熟識起來。大家都對那段歷史有著特殊的感情。」康明說。

  「爸,咱回家吧!」

  「如果不是疫情,我現在可能已經在韓國了。」康明告訴記者,年初他就訂了飛韓國的機票,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沒能成行。

  這位滿頭華發的老人只去過兩個國家:朝鮮和韓國。翻開康明的護照,上面密密麻麻全都是他到朝鮮、韓國的信息。退休後,他已經數十次去這兩個國家。

  找到父親的墳墓、把父親的骨灰帶回家,成為康明一生最大的願望。「前幾年,家裡遷墳,大家族的先人裡唯獨缺少我父親,這是整個家族的遺憾。」

  「最開始時,我報名參加到朝鮮的旅行團,想去尋找父親的安葬地,但旅行團不能到處走,只好作罷。」康明說。

  後來,康明輾轉聯繫到一些在朝鮮投資的企業,在他們的幫助下,他曾到過離父親安葬地很近的區域。但父親的墓地位於軍事管制區內,他最終無法到父親墳前祭拜。

  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康明開始通過網際網路查找更多當年的歷史資料,新科技也讓他通過手機衛星地圖定位到了152號墓地1號墓。「我查找了很長時間,也對比了很多資料,位置應該是準確的。」康明說。

  從那時起,通過手機衛星地圖,康明幾乎每天都要看看那裡的情況,有時對著手機屏幕喃喃自語,和父親聊聊天。

  在網上查資料時,康明意外發現,位於三八線韓國一方,有一處瞭望臺,那裡地勢較高,離父親墓地又近,能不能在這座瞭望臺上看到父親的墓地?帶著這個疑問,老人踏上了去往韓國的旅途,同行的還有幾名志願軍後代。他們先後去了巨濟島戰俘營、瞭望臺、坡州「敵軍墓地」等地。

  瞭望臺上有一架望遠鏡,可以清晰望見三八線北的山巒。康明急切地通過望遠鏡搜索152號墓地,但沒有看到墓地的蹤影。「雖然沒有看到父親的墳墓,但這裡是離父親最近的地方了。」康明話語中有些失落,也有些興奮。

  從那以後,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去韓國,一方面,去離父親最近的瞭望臺遙望一下父親的安葬地;另一方面,也尋訪、憑弔一下歷史資料裡的戰場,幫很多沒有能力到韓國的烈士親屬尋訪親人的下落。

  每次去韓國之前,康明都會精心設計好行程,用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實現自己的計劃。「我要經常出去,所以一定要精打細算。我會在網上訂特價機票,去韓國後住便宜的小旅店,去實地探訪墓地時,就背上帳篷,帶上罐頭等方便食品,有時候買一根大蘿蔔,切成小丁,用白糖醃上,路上帶著下飯。」

  有時在山裡走得晚,他就到韓國老百姓家中借宿,有的人知道他的來意後,善意給予幫助;也有人對一個中國人跑到韓國山林裡到處打聽戰爭遺蹟感到懷疑,甚至有人報警。

  「出現過很多小插曲,當大家明白我的初衷,很多人還是能理解的。」康明說,去的次數多了,他和當地歷史學家、農民等成了朋友,他們也為康明提供一些幫助或資料。

  2019年,康明受江蘇連雲港一位抗美援朝烈士的親屬委託,到韓國帶一抔烈士犧牲戰場上的黃土回來,家人想為烈士建一座衣冠冢。康明很認真地把烈士犧牲地點記下,到韓國後,他爬上山坡,蹲下身子,挖了兩抔土,用塑膠袋裝好,再用一塊布包上,放進一隻新飯盒裡。回國後,康明特意趕到連雲港,把這一盒黃土送到烈士的遺孀、一位100歲的老人手中。「我自己無法到父親墳前祭拜,就盡我所能幫別人圓一個夢吧。」

  2014年3月,第一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並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得知消息後,康明和多位志願軍烈士後代一起趕往瀋陽,雖然知道回國的烈士遺骸中並沒有自己的父親,但康明仍然十分激動。「原本,父親是應該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我到陵園去,一起送送父親的戰友。」

  從瀋陽回來後,康明把珍藏多年的父親遺物全部捐贈給了陵園。「那裡,應該是它們的歸宿。烈士們不應該被遺忘,希望人們看到這些遺物,能想起那一代人為國家做出的犧牲。銘記,是對烈士最好的紀念。」

  年屆七十的康明有著自己新的計劃:「將來我想在韓國買一臺房車,到我父親墓地一帶,辦一個流動紀念館,向韓國人、向世界各國人民,講述志願軍烈士的偉大犧牲,也幫助到韓國尋找自己親人埋葬地點的中國人尋找親人的下落。」

  採訪快結束時,記者問康明:「如果有一天,你到了父親的墳前,你會對他說些什麼?」康明沉思了一陣,聲音有些哽咽,說:「爸,咱回家吧!」(記者孫仁斌、姚劍鋒)

相關焦點

  • 韓戰始於三八線,為何又止於三八線?是巧合還是必然?
    隨後又示敵以弱,在東西兩線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將敵誘致預定地區後,實施戰役迂迴、分割包圍,一舉殲敵3.6萬人,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志願軍僅用兩個月時間,便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之後,志願軍克服困難,乘勝追擊,一度將戰線推進到三七線附近。
  • 韓戰在三八線開始,又在三八線結束,這是巧合嗎?
    但是韓戰在三八線開始,又在三八線結束,這是巧合嗎?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年,剛從解放戰爭走出,美軍又開始威脅到中國的領土,曾將戰爭一度打到鴨綠江,如果中國不援助,下一個攻陷的國家就是中國。畢竟中國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受到嚴重的重創,美國對中國的了解還是比較充分的,在武器等實力並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攻打正是大好時機,想要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的美國不會錯過這次絕好機會。
  • 抗美援朝三八線開始,三八線結束,是平局?彭老總:繼續打試試
    起於三八線,終於三八線,是一場平局1953年,歷時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在三八線拉下帷幕,美軍頭領籤下了和平條約,退出了朝鮮戰場,這樣的行動也給了那些所謂的質疑者信心,他們認為"抗美援朝從三八線開始,又結束於三八線,這不是平局是什麼?"而且他們還給出了雙方傷亡數據的對比。
  • 抗美援朝前因後果:起於三八線,終於三八線,到底誰贏了?
    抗美援朝前因後果:起於三八線,終於三八線,到底誰贏了?如今,回顧歷史我們能夠發現:這是一場「起於三八線,終於三八線」的故事。那麼,到底是誰贏了?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個問題:「韓戰」和「抗美援朝」不是同一件事。整體來講,「抗美援朝」只是韓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主體和目標也不一樣。韓戰是內戰,抗美援朝是整體戰爭,二者不能相提並論。
  • 韓戰的結局,為什麼停在了三八線?
    一、三八線究竟是什麼? 到了1950年的十月,美軍大量部隊穿過三八線,向中朝邊境進軍。這時候的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時間,國內還面臨著許多困難,但為了保家衛國,中央被迫決定出兵朝鮮,反抗美帝國主義挑起的這場侵略戰爭,最終以志願軍的形式入朝作戰。這就是完整意義上的「韓戰"。
  • 起於三八線,終於三八線:抗美援朝打成平手?來聽聽李奇微怎麼說
    到1953年雙方籤字停戰時,對峙地點在北緯38度線。如果從純粹軍事地理角度而言,南北雙方基本維持了戰場均勢,而且戰前的分界線也是三八線,很難說哪一方獲得了戰爭勝利,似乎是個平手。然而幾十年來,比較公認的看法是志願軍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而不是什麼平手。為何這樣講呢?第一點,是中國軍隊在朝鮮的實際戰果。
  • 揭秘朝韓「三八線」由來,那些你不知道到的內幕
    沿著7號公路繼續北行,在襄陽的仁丘裡和下光丁裡之間,我們終於越過了一條歷史性的界線一一三八線(北緯38度線)!三八線,曾經是一條生死線,一條陰陽線,一條苦難線,一條戰爭線,一條牽動過全世界人神經的線,這條線此刻就橫躺在我們腳下,橫躺在公路邊休憩所的場地上。其實若不是那塊上書「三八線」三個血紅大字的界石,我們根本就無從知道我們腳下踩著三八線。
  • 士兵上大號發現「三八線」神秘地道,看後直冒冷汗:首爾差點不保
    1974年的一個清晨,美韓聯軍小分隊照例在「三八線」附近進行巡邏,在巡邏過程中,一名韓國士兵突然肚子不舒服,於是便單獨離隊到某處解決問題,在「三八線」敏感地帶,每個人都保持著緊張的神經,當然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士兵更是時刻保持著警惕,正當他解決完準備離開的時候卻突然聽到了附近有種奇怪的聲音
  • 史達林為何聽從美國建議,以「三八線」為界,而不是「三七線」?
    翻開朝鮮半島的地圖,你會發現它恰好被「三八線」分為兩半,一半是朝鮮,一半是韓國。可你有沒有想過,為啥非要以「三八線」為界,而不是「三七線」或者「三六線」呢?其實,這跟史達林的一個決定有關,不過,這個決定卻讓他後悔得直拍大腿!
  • 跨越三八線,衝鋒號聲中攻克漢城!
    備忘錄中,13國建議,朝鮮戰場交戰雙方首先在三八線停火,然後通過談判和平解決朝鮮問題。 對於停火談判的建議,毛澤東有著自己的判斷:志願軍入朝參戰後,連續取得兩次戰役的勝利,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已有潰敗之勢。
  • G13全國三八文明線 溫暖冬日乘車的你
    G13全國三八文明線 溫暖冬日乘車的你 編輯:吉林廣播網    來源:吉林廣播網
  • 朝鮮那些事:禍起的北緯38度——三八線何來
    「三八線」,原本是朝鮮半島上的一條自然緯度線——北緯38°。雖然這條長約300公裡的無形的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面積大體相同的兩個部分,但其本身並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不過,這條緯線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人為地定為一條軍事分界線。這條軍事分界線,硬是將統一的朝鮮分成了朝鮮(北朝鮮)和韓國(南朝鮮)兩個國家。
  • 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節目單新鮮出爐,貴州省婦聯邀您一起線上過節
    面對病毒肆虐的疫情,全省廣大女性醫務工作者響應黨中央號召,援助湖北,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精神,感動無數人,在今年這個特殊的「三八」婦女節裡,貴州省婦聯製作「花開之時,盼你凱旋」H5,向廣大「疫」線巾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 韓劇《愛的迫降》,世界上最遙遠的愛情,跨過三八線我卻愛上你
    原來這世界上最難的愛情,不是《來自星星的你》,是跨過三八線我卻愛上你。像久石讓的那首著名的《從天而降的少女》,李政赫和尹愛莉的緣分就像天註定,一陣狂風,躲過雷達,讓她飄過了三八線降落到了北邊,南韓的時尚女皇入住到了北邊的小村莊,」上邊村「和」下邊村「是劇中人經常暗示稱呼的兩個國家。打起架抓頭髮的習慣也讓尹愛莉感慨:「我們真是同一個民族啊!」
  • 三八線,看似尋常的緯度線,只因一個年輕人而成為兩國的分界線
    1950年6月25日,一道道火光連續升空,只見這些火光越過三八線急速向南飛馳,隨後劇烈的爆炸聲在遠處炸裂開來,或許駐紮在三八線附近的南方士兵們瞬間便意識到北方的部隊正在進攻,但他們絕對不會想到在那個陰雨連綿的夜晚,那些來自北方的急促的炮彈裹挾著的已經不是北方士兵們短暫的進攻欲望,而是長達三年之久的韓戰。
  • 【銘記】第七十四集丨邵燕雲:綻放在三八線的南國之花
    【銘記】第七十四集丨邵燕云:綻放在三八線的南國之花 2020-12-27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抗美援朝:國際輿論主張打過三八線,毛澤東致電彭總提出新看法!
    12月4日,中國駐蘇聯大使王稼祥在回國前,向蘇聯外長安·葛羅米柯詢問:"是否應該越過三八線?"葛羅米柯馬上表示:"鑑於目前的朝鮮形勢,提出'趁熱打鐵'這句古老的諺語是十分恰當的。"12月7日,蘇聯政府在中國徵詢對停火條件的意見時作出答覆,認為應在解放漢城以後再考慮停火問題。
  • 世界上最高的島嶼,島上一條直線堪稱「三八線」,居民難跨界交往
    關於島,我們不太清楚,例如,在地理教室裡,世界最大的島嶼是赤道附近的馬來群島,最大的島嶼是大西洋和北冰洋之間的格陵蘭島,面積達216.6萬平方公裡,是我國海南島的61倍以上,世界最大面積的半島是石油資源非常豐富的阿拉伯半島,世界上最高的島是誰?
  • 他們將進犯之敵阻於三八線附近
    朝鮮戰場上最嚴峻的第四次戰役就這樣打響了! 在此後幾十年裡,他克服肉體上的傷痛,用親身經歷告訴人們那場戰爭的真相。> 04 運動防禦撤出漢城 爭取時間輪番作戰 3月7日,李奇微發動「撕裂者行動」,目標是奪取漢城和向三八線推進
  • ...信郵哀思」 郵政綠色通道推出專用信封及明信片,專人統一運遞
    原標題:廣州開通「信郵哀思」 郵政綠色通道推出專用信封及明信片,專人統一運遞寫下一封書信,寄託對逝者的哀思。近日,筆者從廣州市民政局獲悉,廣州創新推出「信郵哀思」祭掃服務後,廣州郵政部門積極響應,迅速整合郵政線上線下平臺及配送服務等資源優勢,開通「信郵哀思」郵政綠色通道,為市民的書信製作及配送提供專屬服務支撐。活動期間,將開放信件收集及個性化設計和製作等服務,統一設計「信郵哀思」專用信封、信紙及明信片模板,並採用線上、線下兩種服務模式,滿足市民的追思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