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晨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021-02-08 論語彙

【晨讀內容】8.0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導讀學者】

曾凡朝:齊魯師範學院教授

王心竹: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教授

 

【吟誦】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

【晨讀筆記】

崔聖:

【論語晨讀】第834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八年 夏曆丁酉年五月初一 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王心竹:

本章以前五章皆記曾子語,首記曾子臨終所示畢生戰兢危懼之心,次及病革所舉注意日常容貌顏色辭氣之微,再記稱述吾友之希賢而希聖,以能問於不能,是弘,大節不可奪是毅。合此五章,心彌小而德彌弘,行彌謹而守彌固。以臨深履薄為基,以仁為己任為量。曾子之學,大體如是。 

李光地《論語剳記》、錢穆《論語新解》將此章與前四章結合起來做如是解。 

漢魏時期很多引述此章者,也直接曰「子曰」,以曾子為孔子。 

大概古人引述,全憑記憶,也沒有咱們現在嚴格的學術規範[偷笑]引書出《論語》,就以為是孔子所言 

弘,大也;毅,強而能決斷也。士弘毅,然後能負重任致遠路也。 

"'弘毅'二字,'弘'雖是寬廣,卻被人只把做度量寬容看了,便不得。且如'執德不弘'之'弘',便見此'弘'字,謂為人有許多道理。及至學來,下梢卻做得狹窄了,便是不弘。蓋緣只以己為是,凡他人之言,便做說得天花亂墜,我亦不信,依舊只執己是,可見其狹小,何緣得弘?須是不可先以別人為不是,凡他人之善,皆有以受之。集眾善之謂弘。"伯豐問:"是'寬以居之'否?"曰:"然。如'人能弘道',卻是以弘為開廓,'弘'字卻是作用。" 

何謂弘毅,如何做弘毅的工夫,朱子此解可謂詳矣。首先,弘是知行一體,要知弘而能在應事接物處真弘。其次,真正的弘是破除意必固我,集眾善。 

此句也是對弘的很好的註解 

弘,有耐意。如有一行之善,便道我善了,更不要進;能些小好事,便以為只如此足矣,更不向前去,皆是不弘之故。如此其小,安能擔當得重任! 

後兩句,通過反問的方式再次強調以仁為己任,弘毅的重遠。 

而這個重遠一定要落實的行上,這也是曾子之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朱子也非常強調這一點:「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須是認得個仁,又將身體驗之,方真箇知得這擔子重,真箇是難。世間有兩種:有一種全不知者,固全無摸索處;又有一種知得仁之道如此大,而不肯以身任之者。今自家全不曾擔著,如何知得他重與不重。所以學不貴徒說,須要實去驗而行之,方知。」 

就本章與前一章所體現的氣象而言,與孟子很是相似,似可見二人之學脈。 

曾凡朝:

我今天有點急事,沒來得及和大家說,很是抱歉。王老師講得太精彩了 

給大家補充兩條材料,宋•鄭汝諧《論語意原》:弘則所存者大,故能任重。毅則所守者固,故能致遠。弘而不毅則易變,毅而不弘則狹隘。 

宋•張栻《南軒論語解》:弘有寬廓之大意,毅有特立之意。弘與毅相須者也。 

明•蔡清《論語蒙引》:弘是有擔當,毅是能耐久。弘、毅之實一也。 

清•牛運震《論語隨筆》:宏是寬廣,事事兒都著得,任多少道理都容受的住也。毅是立腳處堅忍強厲、擔負得去的意思。宏而不毅,雖勝得任,卻恐前面去倒了。宏,言其量之容,猶大車之足以載重。毅,言其力之勁,猶健馬之足以致遠。宏是橫說,毅是豎說。 

楊伯峻《論語譯註》和孫欽善《論語本解》都引用了章太炎《廣論語駢枝》來解釋「弘」即「強」:《說文》「弘,弓聲也」。後人借「強」為之,用為「彊」義。此「弘」即今之「強」字也。《說文》「毅,有決也」。任重須彊,不強則力絀;致遠須決,不決則志渝。苞訓「弘」為大,失之。子張之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弘」亦今「強」字。《論語》全書無「強」字,知「弘」即「強」也。唯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乃訓大。 

崔聖:

《論語》全書無強字,弘及強也。[強][強] 

曾凡朝:

喜歡周易的朋友可以結合周易的卦來理解這一章,李光地《論語剳記》結合了周易的大過卦和大壯卦:易之大過,任天下之重者也,而以藉用白茅為基。大壯,極君子之剛者也,而以非禮弗履自勝。

丁躍偉:

惟有以仁為根本、以道為根本(即志於道),可弘可毅。倘不以仁道為本,誠如無源之水,或利益攸關無利則去,勢必倏忽變矣。 

劉國慶:

謝謝各位老師導讀,我說幾句個人看法,敬請各位師友指正[抱拳][抱拳] 

本章是曾子談士的品格。孔子主要是以培養官吏為主的,孔子的「道」也是士之道--政治之道,恢復的周禮,也是政治性的。但曾子沒有做到能夠得位行道的「大夫」位置,他所關注的,更多是作為普通人能夠對社會秩序的影響,而不是得位行道。對於普通人來說,首先是處理好家庭關係。

《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中說:單居離問於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愛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辯。爭辯者,作亂之所由興也。由己為無咎則寧,由己為賢人則亂。孝子無私憂、無私樂,父母所憂憂之,父母所樂樂之。孝子唯巧變,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屍,立如齊,弗訊不言,言必齊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為子之道也。」單居離問曰:「事兄有道乎?」曾子曰:「有。尊事之,以為己望也;兄事之,不遺其言。兄之行若中道,則兄事之;兄之行若不中道,則養之。養之內,不養於外,則是越之也;養之外,不養於內,則是疏之也;是故君子內外養之也。」單居離問曰:「使弟有道乎?」曾子曰:「有。嘉事不失時也。弟之行若中道,則正以使之;弟之行若不中道,則兄事之。詘事兄之道,若不可,然後舍之矣。」曾子曰:「夫禮,大之由也,不與小之自也。飲食以齒,力事不讓;辱事不齒,執觴觚杯豆而不醉,和歌而不哀。夫弟者,不衡坐,不苟越,不幹逆色,趨翔周旋,俯仰從命,不見於顏色,未成於弟也。」《曾子制言上》中說:君子之為弟也,行則為人負,無席則寢其趾,使之為夫人則否。 

但曾子並沒有局限於家庭關係的事父母、事兄、使弟,而是直接擴展到了事君、蒞官、朋友、戰陣等社會領域的莊、忠、敬、信、勇,這就是曾子的仁道。《曾子大孝》中說: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以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乎身,敢不敬乎!故烹熟鮮香,嘗而進之,非孝也,養也。君子之所謂孝者,國人皆稱願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歿,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對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曾子對「仁」有更概括和普遍的分析,即定義為「人相濟達」。這是和孔子的「立己立人、達己達人」是完全一致的。《曾子制言上》中說:是故人之相與也,譬如舟車然,相濟達也,己先則援之,彼先則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 

與孔子一樣,曾子也一樣遇到追求仁義和追求富貴的關係問題。孔子的解決思路是說君子可以追求富貴,但不能違背道,違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曾子也承認人人都追求富貴,但曾子把求仁和求富貴統一起來,認為追求仁義是追求富貴的手段,並用舜的例子來說明追求仁義可以得到富貴。從這一點說,曾子的「仁」是在孔子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的。《曾子制言上》說:天下之為富,何為富?則仁為富也;天下之為貴,何為貴?則仁為貴也。昔者,舜匹夫也,土地之厚,則得而有之;人徒之眾,則得而使之:舜唯以得之也。是故君子將說富貴,必勉於仁也。 

但曾子怎麼解釋象顏回那樣一心向道,卻家徒四壁的情況呢?曾子認為那不是「士」自己的問題,而是「有士者」的羞恥:天下無道,循道而行,衡塗而僨,手足不掩,四支不被。《詩》云:「行有死人,尚或之。」則此非士之罪也,有士者之羞也。是故君子以仁為尊。

因而,君子第一需要選擇合作者。選擇的合作者,是要仁義之人:凡行不義,則吾不事;不仁,則吾不長。奉相仁義,則吾與之聚群;向爾寇盜,則吾與慮。(曾子制言中)但不論是否能得到富貴,君子都必須要堅持原則。夫有恥之士,富而不以道,則恥之;貧而不以道,則恥之。(《曾子制言上》)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曾子制言中)

人人都追求富貴,但對於官吏來說,得位與否,很大程度上不在自己。就算僥倖而得位,俸祿厚薄也不在在自己。因而,追求仁義並不一定能夠帶來富貴。在這種困境中,如果強調兩者的統一性,一定回帶來對仕宦生活的失望甚至絕望。不把仁義與富貴對立起來,就難以對抗對富貴的自然的追求。只有在道德上鄙視富貴,才能堅定對仁義的追求.。《曾子制言中》說:昔者,伯夷、叔齊,仁者也,死於溝澮之間,其仁成名於天下。夫二子者,居河濟之間,非有土地之厚,貨粟之富也;言為文章,行為表綴於天下。是故君子思仁義,晝則忘食,夜則忘寐,日旦就業,夕而自省,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矣。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強其所不能,去私慾,從事於義,可謂學矣。(《曾子立事》)日旦就業,夕而自省思,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矣。(《曾子立事》)富以苟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曾子制言上》)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則君子之義也。(曾子制言中)曾子訴諸"名"來強化對道德的追求。為了堅定追求仁義的心志,甚至要有意識地過清苦的生活。

近市無賈,在田無野,行無據旅,苟若此,則夫杖可因篤焉。(曾子制言上)君子患難除之,財色遠之,流言滅之,禍之所由生自孅孅也,是故君子夙絕之。(曾子立事)理解了曾子對仁義和富貴的思考,我們就理解了本章。「弘,大也」是指從家庭擴大到社會。「毅,強忍也」,「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都是因為仁義與富貴的衝突,需要「強忍」,需要「任」。「死而後已」,就是「以歿其身」。本章和《曾子制言中》的「是故君子思仁義,晝則忘食,夜則忘寐,日旦就業,夕而自省,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矣。」是完全一致的,兩者聯繫起來,能夠互相說明。 

曾子對於仁義與富貴的關係,和孔子認為的,並不相同。在孔子那裡,義是超越了「利」,是更高層次的利,而不是與利對立的。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曾子從人和人「相濟達」、「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的合作共贏,卻走入了「去私慾」、「凍餓而守仁」、「死於溝澮之間」的結果,問題出在哪裡了呢?當個人的道德不再是人們獲得幸福生活的手段,而變成純粹的自我犧牲時,還會有多少人去追求「仁義」呢?原因在於曾子的職業選擇是「為士」,其收入來源於「有士者」。而不是作為一個自由人與他人自由地交易,討價還價,從而獲得自己應得的收入。可見,曾子雖然自己從未能得位行道,但其經濟觀念,卻仍然是孔子的「學道食祿」、「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的觀念,並沒有適應於民間生活的經營與所得觀念,因而,曾子的"業",也只是學業而非事業,其"修業"的結果,不是社會財富的增加,他人生活的持續改善,僅僅是個人參與政治的準備,或人格的自我完善。既然人是為了「相濟達」而結成社會,參與社會的人分工,那麼,每一個人在社會中就會貢獻自己的心智,同時獲得自己的收入。每個人貢獻的越大,社會的整體福利越大,整體的財富越多。一個社會人具備的道德,就應該是為他人貢獻,也為自己獲利的道德,即利己利人之德。 

對於利己利人的道德來說,自己的求仁行義,完全是自己的利益所在,因此,有什麼「重」、「任」呢?需要的僅僅是明了這其中的道理,明白為他人服務也是在為自己服務,明白求仁即求利。一個良序的社會,需要的是確保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的一致性,而不是依賴於"弘毅"的士君子。在個人的努力無法得到恰當的回報的時候,應該尋求的是如何在可能的範圍建立付出與回報匹配的制度,而不是走向相反的方向-訴諸某種人的人格。託克維爾在《美國的民主》下卷中說:在美國,人們幾乎絕口不談德行是美的。他們只相信德行是有用的,而且每天都按此信念行事。美國的道德家們決不勸他們的同胞為了表現自己偉大而去犧牲自己。但他們卻敢於宣稱,這種犧牲精神對於犧牲者本人和受益者都是同樣必要的。他們知道,在他們的國家和在他們的時代,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驅使人們自己注意自己;而在他們無望制止人們如此以後,就只有設法去因勢利導了。因此,他們決不反對每個人可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又極力證明個人的利益應當來自誠實。 

發言完畢,敬請各位師友指正

——<參考資料>——

【論語譯註】

【譯文】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注釋】[表情]弘毅——就是「強毅」。章太炎(炳麟)先生《廣論語駢枝》說:「說文:『弘,弓聲也。』後人借『強』為之,用為『強』義。此『弘』字卽今之『強』字也。說文:『毅,有決也。』任重須強,不強則力絀;致遠須決,不決則志渝。」

【論語正義】

o正義曰:《白虎通爵篇》:「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言士雖先未仕,後或有爵位,當任事也。《祭義》鄭註:「任,所擔持也。」《表記》云:「仁之為器重,其為道遠,舉者莫能勝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數多者仁也,夫勉於仁者,不亦難乎?」《表記》之文,與此章互證。惟勉於仁,故士貴弘毅也。《三國志邴原傳》注引孔融曰:「仁為己任,授手援溺,振民於難。」《後漢書荀爽傳論》:「誠仁為己任,期紓民於倉卒也。」是德被群生為仁。仁者,性之德,己所自有,故當為己任。《中庸》云:「誠者,非自誠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孟子述伊尹之言曰:「天之生斯民也,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又述其意云:「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故孟子稱為聖之任,又謂伊尹與伯夷、柳下惠皆為仁。仁者,天德。故仁為乾元。《易傳》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德即仁也。《中庸》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不貳者,誠也。天地之道,皆是至誠,故有不己之德。人受天地之中以生,當則天而行,故於仁亦當無一息之間,故曰「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表記》:「《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俛焉日有所孳孳,斃而後已。』」孳孳者,不倦之意。是仁以為己任者也。年數有盡,不能不斃。斃者,身之終也。惟斃而後已,則未斃而先已,非聖賢之所許矣。孟子謂志士仁義,「大人之事備。」此言「士弘毅」,亦是謂士之志,任重故貴能弘,道遠故貴能毅也。  

o註:「弘,大也。毅,強而能斷也。」  

o正義曰:《爾雅釋詁》:「弘,大也。毅,勝也。」《說文》:「毅,有決也。」  

【論語集注】

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體而力行之,可謂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程子曰:「弘而不毅,則無規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之。」又曰「弘大剛毅,然後能勝重任而遠到。

——【當值義工】——

輪值理事:任大援

晨讀主持:樓一家、崔聖 

文本吟誦:柳慧、黃雄、徐俐、張輝玲

內容分享:丁躍偉、耿雅鵬、柳慧、歐陽慧一、杜英、朱麗君、崔聖、竇廣娟、張楠 、郭利琴、樓一家、 江宏澤、楊蓓、鄧曉颺、王莉、湯兆寧

相關焦點

  • 「李保佳講論語8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李保佳講論語8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翻譯: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有很重的責任和很長的路要走。把「仁」作為自己的任務,這個任務不是很重大嗎?死之後才停止,這個任務不是很漫長嗎?
  • 凌通國學院《論語》: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凌通國學院20-038《論語》:【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寬宏大量、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路途遙遠。把實踐仁德為己任,難道使命不是很重大嗎?
  • 平天下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平天下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020-08-25 09:0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不具備中等以上才能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要因材施教。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我們要具備「智」與「仁」的品質。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只闡述而不創作,相信並喜愛古代的東西,我私下裡把自己比做老彭。
  •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翻譯:孔子說:堅定的相信儒家之道,勤奮學習,堅持依道行事,直到死去。危險、動亂的國家,不要去。
  • 《論語》晨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吟誦老師】柳慧 張志強 趙紅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說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包曰:「同門曰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疏】「子曰學而」至「君子乎」。[表情]正義曰:此章勸人學為君子也。「子」者,古人稱師曰子。子,男子之通稱。此言「子」者,謂孔子也。「曰」者,《說文》云:「詞也。從口,乙聲。
  • 《論語》中的曾參
    曾參,《論語》敘述語稱其為「子」,與孔門其他弟子稱以字不同,有人據此以為《論語》乃其弟子所編撰。其父曾點(字皙。《史記》作「蒧」),也師事孔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自其外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公行之大道曰「仁道」。凡能具仁心而行仁道者曰「仁人」。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譯文:先生說:「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幫助人能立。自己想達,便也幫助人能達。能在切近處把來相譬,這就可說是仁的方向了。」
  • 《論語》晨讀,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第一組是:子曰:「賜也,如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組材料中的「識」,有可能包括文字材料。第二組是: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 出自《論語》的小孩美名,儒雅大氣有內涵!
    於藝——出自《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方慍——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敏學——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論語》晨讀,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9.26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強調主觀意志的重要性,在論語中多處可見。不論是為學、為道、求仁,都是個人的「志」。主體自我的「志」,是決定最終是否能達到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是室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 《論語》中的「仁」出現在哪些句子裡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至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 C羅:我的單車不加油!
    歐國聯比賽中,葡萄牙0-1不敵法國。此役C羅比賽最後有一次和對手撞牆+踩單車連過3人突破禁區的騷操作。 哦,對不起,輸的時候歐國聯不算比賽;贏的時候,算我羅國家隊榮譽。 年輕時我總想著過遍對方全隊在射門得分,後來我想明白了:一腳就能搞定的事那麼麻煩幹嘛?有點拖泥帶水了,畢竟歲月不饒人。曾經的老特拉福德可是一看到他拿球就開始期待的。C羅不管在那個年代都將是最佳之一。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論語·陽貨》:「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 《論語》晨讀,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見君子不僅僅追求富貴,而且要追求與他人的共同富貴,至少,不能因自己追求富貴而損害他人的富貴。
  • 《論語》晨讀,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把與人共同實現目標,即「達己達人」作為「仁」的定義: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
  • 【賦詩言志】第三十九期 • 方銘 | 《論語》關於仁的思想 (一)
    》關於仁的思想(一)         孔子的思想無限豐富,涉及社會及人生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心內容,主要體現在《論語》之中。雖然聖人孔子不能歸諸諸子之列,但《論語》作為孔門弟子記錄孔子言行之書,實無異於諸子著作。其思想,也正是戰國時孔門弟子所尊崇的法寶。         孔子思想以「仁」為核心,「仁」是孔子及其弟子願意用生命捍衛的東西,所以,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又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其得意門生曾子則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