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FutureLab, 簡稱教博會)昨日在西岸藝術中心A館和B1館拉開序幕。在9天的展期內,海內外一百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的校院長、專家、教師、學生將共同組成展覽、論壇、工作坊、培訓、頒獎等五大板塊。他們不僅展示了全球最前沿的科研思想與作品創作,更分享了疫情影響特殊時期下的教學實踐與思維轉變,共同探討面向未來的多元藝術與設計教育。
西岸藝術中心現場
交大設計 x FutureLab|開幕論壇
開幕論壇現場合影
開幕論壇中,來自參展院校與畢業生作品展的策展人及學院代表們,對各自展位上的作品、教學改革與教研探索的成果進行了介紹,分享了他們的策展理念與亮點作品。多位國外高校的院長也以線上視頻的形式加入。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 聞曉菁 開幕論壇現場
其中,設計學院設計系助理教授聞曉菁作為上海交通大學參展院校策展人分享主題為「直面「衝突」的未來設計探索」的相關介紹。本次設計學院展區可分三大區域:[1] 風景園林系展區:景觀與自然——對自然與秩序的回應, [2] 建築學系展區:前瞻與韌性——應對未知的建築設計與教學,[3] 設計系展區:舊念與新觀——從衝突、和解到共生。聞曉菁表示,希望能夠通過本次展覽激發人們以未來生存的角度思考,以人類社會為人之根本去思考,在人們面臨未來「衝突」時,能試圖找出相應的解決路徑。
交大設計 x FutureLab|展覽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展區現場
景觀與自然-對自然和秩序的回應
策展團隊:範文兵 孫昊德 熊庠楠 饒富傑
展區呈現了一件綜合裝置藝術作品——《冥想花園》,旨在從微觀到宏觀的不同視角,表達風景園林設計對自然與秩序的思考。作品糅合各種景觀要素,包括宏觀景象、微觀元素和各類尺度的景觀設計作品,並融合空間、聲音和氣味體驗等。旨在通過綜合的感官體驗,使觀者感受到合理設計的景觀對人的身心療愈作用,體味自然與人的和諧,思考如何通過設計實現人和自然的再平衡。本綜合作品是風景園林專業各個研究方向的綜合體現,是師生通力合作的結果,充分表現出風景園林學科的綜合性和豐富性。
外部打造低調樸素的視覺效果。
內部打造絢麗豐富的沉浸式體驗,景觀設計作品圖紙經去色處理,並和裝置燈光配合後產生特殊視覺,抽象性的樹枝形態帶有森林景觀意象,暗合風景園林主題。(註:景觀設計作品由風景園林系師生提供)
綜合呈現風景園林的微觀和宏觀世界。應用視覺呈現,感官體驗的方法展示生命與自然、微觀與宏觀、科學與藝術的和諧統一。從「先鋒建築師設計工作室(Studio)」與「實踐導師設計工作室(Teaching Fellow Studio)」的教學,通過「研究型」的設計教育,以及一種立足當下探討具有前瞻性與韌性的設計思考,與社會公眾一同探討:建築與城市設計如何在密度、混合發展與交通三大主題中實現「控制」與「自由」的平衡。建築與城市,始終是人類文明社會「自由與管控」的集中呈現,是「自律與欲望」的不斷博弈。建築設計與城市管理,生動地呈現著一種文化現象:「克制的自由」。在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中,這種遊弋於兩者之間的「衝突」始終存在,而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又將面臨怎樣的、未知的「衝突」?面對未知,我們需要怎樣的設計,怎樣的教學?
然而,由於全球範圍的新冠疫情,城市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高密度、混合利用與人本尺度的建成環境,高效地應和了持續增長的當代生活消耗與社會交流。另一方面,低密度、功能分區與車行尺度更有利於快速而靈活地隔離,從而防控疫情。「自由與管控」,成為當前城市中最為顯著的衝突。
藉由此次展覽,建築學系回顧並展示了近年來「先鋒建築師設計工作室(Studio)」與「實踐導師設計工作室(Teaching Fellow)」的成果,挑選圍繞上海城市空間所展開的五項設計課程作業,從密度、混合發展與交通三大主題出發,通過介入現實議題。期冀與公眾一共探討:在急劇變化的新時期、設計和教學的新場景下,通過「研究型」設計教學,秉持前瞻思考,平衡「自律與欲望」;通過韌性多元的設計方法,調和「自由與管控」,應對未知挑戰,當然,還有未知機遇。
本次策展通過五項課程展開——空間倍增:浦東北蔡中心區域城市更新;走向新城市——之於建築師的城市設計的通識及探索;陸家嘴城市中心區再棲;上海單車站;超高密度的西藏南路。
從「先鋒建築師設計工作室(Studio)」到「實踐導師工作室(Teaching FellowStudio)」——一種「研究型」設計教育的建立與新章
2011年春,建築學系邀請了五位優秀實踐建築師參與本科三、四年級設計課教學,首創「先鋒建築師工作室(Studio)」教學模式。經過前後8期的發展,該課程共邀請國內外明星建築師、新銳建築師近90人次深度參與,取得了豐厚的教學成果。
該課程試圖避免(過分)學術化與(過分)工程化,尋找一種實踐(反思)性與學術(實驗)性之間的互動平衡。「實踐(反思)性」,不僅僅是「城市與建築規範、建造的可實施性、技術支撐……」,更是從「真實」的從業環境、「真實」的建造環境出發,尋找「有價值、有深度」的現實問題,在學生暢想探索與建築師反思控制之中,尋找「真實有效、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的對應策略。
2020年春,設計學院參照國際設計教學範式,以建築學係為起點,在「先鋒建築師工作室」基礎上,推出「實踐導師設計工作室(Teaching Fellow Studio)」制度,並正式納入上海交大教務系統管理體系。在疫情期間開啟的設計課程,經歷了線上教學的重重考驗,完成了2020年春季學期的教學,也開啟了建築學系「研究型」設計教育的新篇章。
舊念與新觀-從衝突、和解到共生
策展團隊:張立群 宋東瑾
從研究-教育-實踐三個方面,圍繞「設計與國家戰略」、「設計與智能科技」、「設計與詩意生活」三個主題,呈現設計在面對複雜情境時,從發現定義問題、探索解決方案到應用實踐反思過程中的思考、見解和行動。
JAKA機器人 節卡-上海交通大學創新設計聯合研究中心
機器人行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革新。最初機器人只是簡單模仿人類的運動行為從而進行作業任務,在未來,為保證機器人應用的普遍性、機器人交互的協調性及機器人對複雜環境的適應性,共融機器人是未來機器人的發展趨勢。同時,機器人只有同時滿足共存、協作與認知三大要素,才能實現機器人與人、作業環境及其它機器人共融交互。2018年7月30日,節卡機器人與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合作建設「創新設計聯合研究中心」,共同探索更為前沿的協作機器人交互科技,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與人才優勢,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合創新、互利共贏」為準則,圍繞節卡機器人發展戰略,立足於下一代協作機器人的人機互動創新研發,最終實現以人為主,讓人與機器交互更友好,讓溝通更高效。
無界-情境體驗式博物館
參觀博物館本質上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由於傳統博物館展覽方式單一,過程被動,鮮有返回,體驗落後,使得它們對觀者缺乏吸引力。然而,Halo團隊將逛博物館變成了一件上癮的樂事:他們引入遊戲思維,賦予觀者角色,在完成使命的過程中,自然地學習知識,由此,踏上自己的「英雄之旅」;他們藉助AR/VR,將觀者沉浸於故事場景,將高峰體驗帶到現場,通過「幻境觸達」激發觀眾五感全開;他們不斷更新故事,實現「每刷每新」,持續刺激觀者的好奇心。他們相信:未來的智慧博物館,應該是超越空間,超越時間,超越自我的無界之英雄心旅!Halo團隊,依託上海交大和魚缸社群,由設計師、工程師、匠人等多元背景專家組成,充滿熱情地探索超越想像力的未來體驗。(註:本項目得到上海天文館和oppo研究院的支持。)
汽車個性化儀錶盤-智能移動生活空間的創新改造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汽車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它不再只是一種傳統的交通工具,而是逐漸演變成了智能移動生活空間。用戶日益擴大的需求在汽車中逐步得以實現,但在數位化儀錶盤的硬體條件下,用戶對於儀表的個性化需求尚未被發掘,這個問題成為了我們的研究重點。
上海交大設計學院設計系劉博副教授帶領師生團隊與威馬汽車合作開展了WeShow儀表主題的項目設計,藉助威馬提供的開發者工具,為汽車用戶群體量身設計符合他們興趣愛好的個性化儀表主題。用戶可根據他們的心情和環境氛圍更換儀表主題,享受駕駛樂趣。目前團隊已開發出30餘款主題,其中一部分已在威馬汽車皮膚商店上架,並廣受好評。本項目打造了中國智能汽車第一款商業化消費級的儀表主題應用,將一套完整的個性化服務植入智能汽車交互系統,開創了業界先河。我們相信設計能夠讓汽車更好地服務於人,為未來的智能出行創造更舒適愉悅的體驗。
Balance Challenge 平衡挑戰
《平衡挑戰》是一款基於Kinect開發,針對10-13歲兒童的體感交互遊戲。它把專業的平衡能力訓練動作融入體感遊戲中,依據該年齡層兒童的運動能力特點、認知心理特點與興趣方向,打造了輕鬆歡快、色彩明亮、由低多邊形為主要設計風格的遊戲環境。進入遊戲後,有男孩/女孩角色供選擇,小朋友可輸入自己的對應編號,方便老師/監護人日後對其歷史遊戲成績進行分析。開始遊戲後,會分別經過夏、秋、冬、春四個自然場景,場景中有對應的冰塊、金幣、火焰、水滴等道具組成的目標動作,小朋友需要用身體擺出相應姿勢獲得道具,難度依次變化。整個遊戲持續約5分鐘,共包含154個訓練動作。
《平衡挑戰》旨在通過把體育訓練與體感遊戲相結合的方式,提升該年齡段兒童對於平衡能力訓練的興趣與積極性,擴大訓練的時空可能性,減少傳統平衡能力訓練對身體造成的安全隱患,從而在娛樂的同時達到訓練目的,增強小朋友的平衡能力以應對更高難度的體育運動。
更多設計現場作品(部分):
展覽期間,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阮昕、建築學系主任範文兵、設計系主任張立群、風景園林系主任王雲,以及孫昊德、陳霆、戴力農、劉博等相關策展參展人接受來自央視新聞、教博會等媒體採訪,進一步向公眾闡述相關參展作品以及此次展覽理念。
教博會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展區現場受訪
上海交大設計學院展區更多現場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