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還是韜光養晦?「扶不起」的劉禪,其實暗藏著大智慧!

2020-12-22 騰訊網

《三國演義》中長坂坡趙子龍單騎救少主,一直是趙雲廣大迷男迷妹們的激動時刻,而我們在讚嘆子龍將軍世無雙的時候,也會順勢調侃一下劉皇叔,收買人心摔孩子把劉禪摔傻了,斷送了蜀漢的基業。不過歷史上劉備有沒有摔孩子我們不清楚,但劉禪即位卻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那麼他真的如小說和野史中記載的那樣,是扶不起的劉阿鬥嗎?

我們先來簡略看一下劉禪的一生。總的來說,後主的一輩子主要分為這四個階段。幼年時期、孔明輔助時期、後諸葛亮時期和晚年的安樂公時期。

公元207年,劉禪出生,因是其母甘夫人夢中夜吞北鬥星而誕下,故取乳名阿鬥,古代但凡出生時伴有異象的人大多不凡,但劉禪卻是個例外,年幼時既沒有隔壁曹植的才華,也沒有曹彰的英武,更沒有「稱象」曹衝的少年早慧,倒是在「遇險」這一塊頗有心得。這裡說明一下,趙子龍長坂坡救阿鬥和截江救阿鬥都是歷史上的真實故事,並非虛構。

蜀漢立國後屢遭變故,父親劉備撒手人寰,留下了諸葛亮和李嚴共同輔政,劉禪就這樣稀裡糊塗地即位了。在前期依靠事必躬親的孔明,當然輕鬆,而後期有姜維、費禕、蔣琬這後蜀三巨頭總理軍政,也樂得逍遙,直到鄧艾擊破綿竹,兵臨成都城下,劉禪才舉國投降,蜀漢自此滅亡。之後阿鬥被封為安樂縣公,安享晚年,還留下了樂不思蜀的笑柄。

但如果我們仔細品讀《三國志》的後主傳,卻會發現這位表面上憨態可掬的阿鬥可能並不是演義中描述的那麼簡單。

諸葛亮在劉備託孤時就曾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臥龍閱人無數,並沒有說劉禪是什麼天縱之資,蓋世雄主,反而說他仁愛、聰慧有品德,說明這個評判還是很中肯的。

我們看劉禪當政時期,前期有事必躬親的諸葛亮,後期有「三巨頭」蔣琬、費禕和姜維,可以說蜀漢建國42年,劉禪41年的皇帝生涯都樂得清閒,但這正說明了他的知人善任,要知道在三國亂世,找一個既有能力又忠心的輔政大臣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君不見曹魏司馬懿一家的例子嗎?

在諸葛丞相駕鶴西去後,蜀國統治集團內部立刻陷入分裂,前線魏延和楊儀也為了軍權而劍拔弩張,此時的曹魏又在對面虎視眈眈,面對外憂內患的局面,一向被我們看作「扶不起」的劉阿鬥居然能鎮定自若把控全局,最終僅僅犧牲魏延一人,就平穩過渡了權力,使嚴峻的時局轉危為安。

或許是諸葛亮的親力親為讓劉禪感覺到自己被架空,亦或許是為了緬懷相父,在後孔明時代,劉後主名義上廢除了「丞相」這一職務,而讓費禕擔任尚書令,蔣琬任大司馬,姜維則主管國內外軍事,這三人在軍政大事上相互幫助,又在權力上互相制衡。而這三位在位期間也配合默契,兢兢業業,同時又忠於漢室,堪稱季漢後期的「三巨頭」。

值得一提的是,劉禪治國理政不僅僅是玩弄權術,在派遣張嶷平定南中的過程中,他還順便翻修了南下道路,較之頻繁徵戰,懂得城市建設和長遠發展的統治者顯然更符合後期積貧積弱的蜀漢。

後主雖然沒有劉備的文韜武略,但卻繼承了劉備最核心的優勢——仁心,短短三千餘字的《三國志後主傳》就有多達十三次「大赦」,可以說,中期的劉禪或許是「庸」,但遠遠到不了「昏」的地步,對得起諸葛亮評語中的「仁敏」和「愛德下士」,只是後期任用黃皓,才導致其風評不佳。

在蜀漢滅亡後,劉禪在宴會席間的表現廣受詬病,被人調侃為「樂不思蜀」,但我們還能讓此時的後主做什麼呢?此時大漢天數已盡,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即將結束,縱使有姜維為首的一幹忠良想要復國卻也是回天乏術,這樣的局面就是諸葛亮在世也難以扭轉乾坤,更何況是阿鬥?而且如果不表現出憨態可掬的姿態,使統治者放鬆警惕,反而處處流露對故國的思念,後世的南唐李煜就是最好的例子。

縱觀劉禪一生,可稱得上是平凡之主,而且受周圍的人影響頗深,諸葛亮董允在時,可以親賢遠佞,後期無拘無束後,便開始放飛自我,這遠遠不是「扶不起」的程度。只能說,若是在太平時節,他或許會成為一個平庸之主,在史書上寥寥數筆便可以載其一生,只可惜他生於弱肉強食的亂世,這就註定他要淹沒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長河中。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全部內容啦,如果大家想了解三國歷史,或者還想知道三國殺名將傳的最新資訊,歡迎點個關注哦!謝謝大家,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安樂公」劉禪樂不思蜀典故的背後,是真的扶不起還是大智若愚?
    蜀漢先祖劉備、後主劉禪,皆是大智若愚,明智之君。阿鬥劉禪,16歲便挑起了蜀國重擔,臨危受命,與賢相諸葛亮相補相成,和諧共事,名垂史冊。如此人物,卻因「樂不思蜀」一事被後人詬病,認為他乃昏庸之君、毫無氣節之人,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 《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刻意對劉禪進行了醜化?
    在位的前十四年,主要是孔明操持國政,劉禪除了拖後腿以外,沒有任何建樹;後二十七年,蔣琬、費禕、姜維接著理政,劉禪只知道寵信宦官黃皓,導致蜀漢破亡,投降司馬昭後又"樂不思蜀",一派公子哥的模樣,似乎應對了他原本"紈絝子弟"的樣子。 於是,劉禪就成了"扶不起的阿鬥"。其實,這不過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有意虛構,出於尊崇劉皇叔,神話諸葛亮的需要,醜化劉禪罷了。
  • 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鬥」?別再被小說騙了,他投降其實是對的
    受到劉禪,我們對他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扶不起的阿鬥」,再有就是他的成名之言「樂不思蜀」,在演義原著和各大電視劇的形象當中,劉禪作為蜀國的第二任國君,一個昏庸無能,不理政事,貪圖享受的模樣已經被鮮明地樹立了起來,他也成為了後來敗家子的代表人物,然而真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我們不要被小說所騙了。
  • 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諸葛亮第一個就不承認,其實我們錯了
    看來劉禪還是位文武兼備的三好少年呀。良好的學識為劉禪日後君臨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元223年,劉禪登基。對此諸葛亮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為了防止了權利過大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將軍政分離,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鹹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這些謀略豈是一位「扶不起的阿鬥」所能理解的?其實蜀漢的滅亡其實是必然的,原因就在於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基本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尷尬境地。
  • 諸葛亮死後,劉禪維持蜀漢三十年,這樣的君主真的是扶不起嗎?
    《三國演義》把這段直接簡化成「扶不起的阿鬥」。另一個關於劉禪的經典名句,就是劉禪對司馬昭說的那句樂不思蜀,兩個加起來,幾乎就是坐實劉禪是廢物的評價,可是劉禪真的廢嗎?如此來看,劉禪不見的就是蠢,他對於蜀漢的國力有著清楚的認知。三、樂不思蜀樂不思蜀這故事源自劉禪投降後,他被帶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童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
  • 扶不起的阿鬥?看完劉禪最後一道聖旨,你還忍心說他是昏君嗎?
    ,首先跳入大家腦海的,一定是類似「樂不思蜀」以及「扶不起的阿鬥」這樣的詞彙或者典故。  之後諸葛亮身死,劉禪徹底接過了蜀漢的「爛攤子」。儘管劉禪沒有父親劉備那樣打仗治國的實力,他還是很努力的統治了蜀漢近30年的光景,單就這一點來說,「扶不起的阿鬥」這幾個字就有些片面了。
  • 劉禪在亂世之中,讓蜀國屹立近30年不倒,他真是扶不起的阿鬥?
    當一個人擁有很好的資源,卻最終還是失敗了,往往會有旁觀者憑藉他為「扶不起的阿鬥」,這樣的情況,這句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而如今在人們的心中,說起劉禪往往都會嗤之以鼻,覺得他昏庸無能,可歷史上的劉禪真的是如此嗎?
  • 劉備之子劉禪有眾能人相助,卻為何被稱為「扶不起的阿鬥」?
    劉禪作為蜀漢政權的第二位統治者,在位時間長達四十一年,但是為何卻被後人稱為「扶不起的阿鬥」?從小就知道如果不努力的話就會被大人說是扶不起的阿鬥,但身為劉備之子,諸葛亮的徒弟,劉禪卻被後人評價為扶不起的阿鬥,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 劉禪如此「扶不起」,為何還要傳位給他?劉備臨終前說出事情起因
    不論是小說《三國演義》還是歷史記載,劉備去世以後,把帝位傳給了他的兒子阿鬥,也就是劉禪。  要說劉禪身為劉備兒子也有些悲喜交加。悲的是老爹為了籠絡趙雲,把劉禪直接扔在了地上,當場讓趙雲感動到淚流滿面,當然這是小說情節,不過就算是現實歷史,劉禪從小也是經歷了不少災難,能夠活下來算是運氣極好了。
  • 劉禪裝傻說了一句話,司馬昭聽後狂笑不止,結果樂極生悲當場暴斃
    民間有句俗語叫做「扶不起的阿鬥」,這是一句極具諷刺的話語,那麼劉禪是不是真的扶不起來呢?實際上,劉禪可能並沒有就想像的那麼沒用,他隨口說的一句話,就能讓司馬昭當場死亡,這是怎麼回事呢?趙雲七進七出救出劉禪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趙雲辛辛苦苦把劉禪救了出來,結果劉備卻將劉禪狠摔在沙地上,差點丟掉了性命。好在劉禪沒被摔死,不然趙雲估計都要氣到吐血了。劉備此舉自然是為了收穫趙雲的忠心,但是劉備也是很愛劉禪的,若是真心要將他置之死地的話,也不會特地選在沙地上,不過可憐的小劉禪這麼小就成了被利用的工具。大家都知道劉備善於用人,眼光獨到。
  • 劉禪寫下三個字,司馬昭大笑放了他,這是為何
    中國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當我們形容一個人不聰明的時候,不是直接說這個人「蠢」,而是會婉轉含蓄地把這個人描述為「扶不起的劉阿鬥」。聽著這句話,心裡已經明白對方的意思了。那誰是劉阿鬥呢?為什麼他不能支撐起來?事實上,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劉阿鬥」就是劉禪,也就是劉備之子。
  • 王者榮耀劉禪:蓉城小霸王迷戀安琪拉,不坑的阿鬥威力無窮
    01蓉城小霸王其實叫劉禪{shan}其實很多讀者都會跟小編一樣犯這個錯誤,會叫他為劉禪{chan}。其實人家一直都叫劉禪{shan}。小名阿鬥的他,就是被趙雲七進七出而救出的蜀後主,那個差點被親爹劉備摔死的,樂不思蜀的「敗家子」。
  • 劉備有這麼多兒子,為何讓一個扶不起的阿鬥繼承自己的皇位
    在人們印象中,後主劉禪就是個扶不起的阿鬥,他在任何影視作品中都表現得非常無能,的確到劉禪接管蜀漢的時候,蜀漢就破產了。末代皇帝嘛!肯定要很多鍋。因此不少讀者都有個疑問,實際上劉備只有四個兒子的,為什麼讓一個扶不起的劉禪成為了下一任皇帝。
  • 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嗎?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劉禪
    說起三國那段歷史,就讓人很容易想起一句話:扶不起的阿鬥! 因此,在文學形象和影視劇形象中,包括現代人對他的評價,就是個窩囊又沒心沒肺的亡國之君,甚至有些人還認為劉禪就是一個智力低下的傻皇帝,很可能就是小時候被他親爹給摔壞了腦子。但綜合歷史的記載,可以明確的得出觀點:劉禪智力是正常的。 其實,蜀漢滅亡,是因為蜀漢和曹魏的實力懸殊太大;投降,是因為劉禪不想看到成都被屠城。
  • 只因《三國志》一個成語,劉禪被黑了1800多年
    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劉禪是蜀國的亡國君,被塑造成了一個沒有政治遠見,沒心沒肺,貪圖享樂的人。於是,後人也常常用《三國志》中的''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劉禪。
  • 劉禪寫下三個字,司馬昭饒其一命,手下不明白,司馬昭:反著讀
    都知道劉備的兒子劉禪繼承了其父的衣缽,劉禪又被稱作「扶不起的阿鬥」,寓意自然一目了然,指他昏庸無能,但其實劉禪是有他過人之處的,要知道在諸葛亮去世三十年後蜀國才滅亡,如果劉禪真的一無是處,恐怕蜀國早就滅亡了,也撐不了三十年那麼久。
  • 扶不起的劉阿鬥真是窩囊廢嗎?看看他是如何統領蜀地30年
    比如近日有學者稱水滸的一百單八將都是土匪強盜,結果瞬間引來了板磚無數,其實如果是站在宋朝皇帝的立場來看,他們不是強盜又是什麼呢?孔子是喪家犬、李白是古惑仔,換個角度來看歷史,更新一下一成不變的固定思維,犯不著大驚小怪,時代的變化是誰也擋不住的。這裡我們要來說一說三國時期的劉禪。
  • 都知道劉禪「扶不起」,劉備為何還要傳位給他?
    劉禪是三國時期劉備的長子,比起劉禪這個本名,劉阿鬥這個小名大家則更要熟悉一點。常言道「扶不起的劉阿鬥」就是形容的劉禪。當年劉備當年登基後,親自立劉禪為接班人,其中的無奈也不足為外人道。而且在劉備在世期間,他就已經曉得了劉禪的資質平庸,做人也是普普通通難堪大任,但他為何還要立劉禪為接班人呢?這是很多人都想搞清楚的事情。劉禪是劉備的長子不錯,但並非劉備的嫡長子,史書記載劉禪的生母是甘夫人,甘夫人只是劉備的一個妾室,所以立儲立嫡長子的規矩在劉禪身上並不適用,比較古代嫡出和庶出之間還是有天壤之別的。
  • 被俘後為何說出樂不思蜀這個傳世名句
    那麼歷史上的劉禪,就真的如我們《三國演義》當中所看到的那樣,昏庸暗弱無能的一位君主嗎? 答案是否定的,劉禪在三國中,雖然沒有多少歷史成就,但是對於劉備和諸葛亮二人所打造的蜀漢帝國,在劉禪的手中足足守了將近四十二年。如果說他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估計沒人信。
  • 孫臏、劉禪、司馬懿,史上演技最好的三大天才!
    很多人都覺得劉禪(阿鬥)是傻子,其實那都是被騙了。 諸葛亮對朋友,對劉備多次稱讚過劉禪的才華,說劉禪天資聰慧,禮賢下士。諸葛亮或許還有些抹不開情面。但是,進入晉朝為官的李密也認為,劉禪乃是可以和春秋時期齊桓公相比的一代英主。齊桓公得到管仲而稱霸天下,劉禪重用諸葛亮而對抗強魏。晉人王隱更認為,劉禪之所以主動投降,背負罵名,乃是保全蜀國百姓免受刀兵之苦,實乃一代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