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美醬菜,每一缸都有故事

2021-01-08 背上相機去旅行

濟美是臨清城裡一家醬園的名號,醬園的歷史悠久,名氣也大。濟美醬園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當年,安徽舉子汪永春在臨清青碗市口創辦南味醬園,匯集臨清名流賢仕齊聚一堂,取《左傳》「世濟其美,不損其名」詞句之意,以「濟美」二字作為品牌店號。

濟美醬園為「前店後廠」格局,鋪面十分宏闊,醬、醋、紅青腐乳、醬鹹製品格具齊全,產品味正精細,生意紅火,一時轟動臨清。運河正興,濟美醬園產品也順運河而名遐南北,來往客商無不以其腐乳、小菜為返鄉旅途之備饋贈親朋好友所需,引來八方客商爭相購買。

1822年,即道光二年,濟美小菜、豆腐乳被清廷列為御用貢品入宮,由此被譽為「貢品小菜」,並以「進京腐乳」之名暢銷京城。

至清末,濟美已有1000多口大缸,年產醬菜35萬公斤。其產品有幹漬、鹹漬、醬漬、醬油、味醋、腐乳製品6大類47個品種,尤以甜醬瓜、小菜、豆腐乳享有盛名。甜醬瓜色澤金黃,透明如碧,質地嫩脆,增人食慾。豆腐乳色鮮味香,質地細膩,鹹淡可口,營養豐富。清道光二年(1822年),濟美小菜、豆腐乳被清廷列為御用貢品入宮,譽為「貢品小菜」「進京腐乳」,名噪京城。當時,臨清的「濟美」與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濟寧的「玉堂」,並稱「江北四大醬園」。

從中華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裡,覆蓋在濟美醬園身上的光環愈加耀眼,它走出國門,上了外國人的餐桌,它在中國部分重大歷史節點的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

1915年,濟美小菜、豆腐乳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獎。1920年,濟美甜醬瓜首次出口日本。

新中國解放初期,濟美號老店曾經與八路軍聯合辦企業以供軍需,1949年提供4000公斤甜醬瓜進京,供全國第一次政協會議使用。1951年,濟美號老店牽頭聯合14家小醬園捐助醬菜80000斤,支援抗美援朝。1953年,濟美醬園在臨清率先實現公私合營。1956年,臨清八家較有規模的醬菜副食店「東茂盛」「西茂盛」「遠香齋」「溢香齋」「瑞香齋」「周興齋」「利民」「茂盛」併入濟美,使濟美的規模更加浩大。1958年,濟美在臨清舊城廣積門內圈地二百餘畝建立新廠區,擴大生產規模。在臨清政府的號召下,1959年,濟美提供醬菜10000斤赴京以供國慶十周年慶典之用,濟美醬園職工代表沈德旭還受到了毛主席親自接見。

濟美醬園是迄今臨清僅有的一家被國家商務部命名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對「中華老字號」這個榮譽,濟美醬園是受之無愧的。

濟美醬園至今還延續著最傳統的紅腐乳、臭豆腐的製作工藝。老師傅特選東北非轉基因優質大豆,採用濟美醬園傳統的豆腐坯製作工藝,低溫培菌,露曬發酵。在培菌室,長好毛的豆腐坯狀如剛出殼的小雞雛,非常可愛。這裡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培菌室裡的豆腐盒子,堪稱濟美醬園的傳家寶,最早的有鹹豐年間的,現在保存在臨清博物館。現在還在濟美醬園使用的豆腐盒子,一部分還是光緒年間和宣統年間的。

相關焦點

  • 臨清濟美醬菜走進文旅博覽會
    公元1792年安徽舉子汪永春在臨清青碗市口處創辦南味醬園,取《左傳》「世濟其美,不損其名」之意,以「濟美」作為店號開張營業,1822年紅(青)腐乳、濟美小菜被清廷列為御用貢品入宮,稱為「進京腐乳」、「貢品小菜」名噪京城,被譽為江北四大著名醬園之一。
  • 中華老字號| 飄香200餘年,進過紫禁城,臨清濟美醬菜依然很「講究」
    在清朝,江北有四大醬園十分出名,分別是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大慈閣、濟寧的玉堂,還有臨清的濟美。濟美醬園創建於清朝乾隆57年,也就是公元1792年。依託大運河,那時的臨清商業繁盛,名流賢仕南來北往。「進京腐乳」是濟美醬園的傳統名產。大豆經過浸泡、磨漿、壓榨、醃製、拌料等十幾道工序,發酵長達12個月才能製成,每年中秋開缸,香飄四溢,客商們爭相購買。除了腐乳,甜醬瓜、醬包瓜、醬磨茄等也是濟美醬園的獨特醬菜。不同品種製作工藝不同,像甜醬瓜,是採用醬曲與菜坯同時發酵,青瓜選材經過處理之後,要經歷60天的日曬發酵,讓瓜體在日光中充分吸收醬汁、糖分,才能達到甜鮮脆嫩的口感。
  • 兩百年濟美醬園沿襲老手藝
    背景>>    臨清運河帶來各地商賈    至今,30歲的臨清人馮先生還記得,小時候,每天都能聽見胡同巷口響起的具有濃鬱臨清味的吆喝聲,「臨清濟美醬菜,醬瓜、豆腐乳、臭豆腐。」馮先生說,小時候的早餐常常是小米粥或豆漿、饅頭和濟美醬菜。「現在回家偶爾聽到濟美醬菜的吆喝,還能想起小時候和姐弟們吃早餐時的情景。」
  • 「風從運河來」美食篇之臨清濟美醬園
    臨清濟美醬園  齊魯網綜合訊 臨清的醬菜業生產歷史久遠,明清時期,有文字可考的店鋪就有20餘家,其中較負盛名的有「茂盛醬園」、「溢香齋」、「濟美醬園」等,近百年來以濟美醬園影響最大  說起山東美食,大多數人的印象都是鹹香口味,細數魯菜中的各道名菜,幾乎都少不了同一種食材——醬。兩千多年前,孔子曾用一句「不得其醬不吃」來說明醬的重要性。在聊城的運河沿岸,一家有著200多年歷史的醬廠——臨清濟美醬園,至今仍然生意紅火,是臨清家喻戶曉的傳統老字號企業。
  • 江北著名醬園濟美釀造:「貢品小菜」走上百姓餐桌
    在聊城臨清市有一家二百年歷史文化的老字號企業,其主要經營甜麵醬、醬油、食醋、醬鹹菜、腐乳等豆製品五大系列150多個花色品種的醬菜。「品味山東—全國名博齊魯行」來到聊城了解蓬勃發展的江北著名醬園濟美釀造。
  • 老北京六必居——有故事的醬菜
    雖然上邊兩種說法都認為六必居的創始人是趙氏兄弟三人,但是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六必居是六個人合開的買賣。而這個名字是由明嘉靖年間的內閣首輔嚴嵩所起,為了表示生意夥伴同舟共濟,祝願他們事業順利,他題寫了「六心居」的牌匾。
  • 攸縣醬菜
    由於這種泡菜偏甜酸,很開胃,她家老倆口幾乎每餐都離不開它。       陳氏泡菜店主陳慧,是位30多歲的女老闆。她的祖藉在株洲市,祖宗三代靠生產經營泡菜營生。父親陳友餘,年近七旬,帶有學徒近200人。陳氏泡菜以色、香、味而名揚省內外。陳氏泡菜可以預防高血壓、肥胖症等病。她本人是因陳氏泡菜「牽緣」而與攸縣某局幹部結婚的。陳氏泡菜店已經在攸縣經營十幾年了。
  • 老媽的醬菜
    要是有油潑蘿蔔絲鹹菜,那就是美味佳餚了!:)鹹菜的種類很多(這裡鹹菜一詞不特指醃製的醬菜)。最簡單的就是油潑辣子。對,您沒看錯:油潑辣子在關中是一道菜!還有生蔥、綠線辣子(線即長條形的意思)切成段、洋蔥切成絲,放上醋、鹽涼調(涼拌)。不同季節有涼拌黃瓜、茄子(切成條上屜蒸)和洋柿子(西紅柿)。香油?那時不光沒見過,聽都沒聽過。
  • 醬菜
    非常時期哪都去不了,家宅著,看到微信裡電視中有不少做菜的節目,這讓我想起了咱老北京的醬菜,俗稱鹹菜 這可是咱老北京人最愛
  • 【古城老味道】槐茂醬菜:家家必備的「太平菜」
    保定有三寶,鐵球、面醬、春不老。而其中兩寶,面醬、春不老,都在槐茂。對於外地人來說,槐茂醬菜更多的或許是「名氣」,但對於保定人來說,槐茂醬菜卻是家家必備的下飯小菜。盛上一碗粥,就上點槐茂醬菜,地露、花生、蘿蔔、黃瓜、豆角……看似簡單,吃起來卻是「盛宴」。因為這醬菜裡呀,物料多,味道多,故事也多……槐茂醬菜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風味而聞名。
  • 攸縣醬菜,你吃過嗎?
    清代時,揚州醬菜被列為宮廷御膳小菜,曾獲國際博覽會獎章,西湖博覽會金獎。解放前,揚州有醬坊70餘家,多為前店後作,每家都有高招,尤以四美、三和、五福為大。揚州醬菜既保持瓜果蔬菜清香味,又有濃鬱的醬香味,其特點是醬香濃鬱,甜鹹適中,色澤明亮,塊型美觀,鮮甜脆嫩。
  • 城市非遺.揚州——三和四美醬菜
    清代時,揚州醬菜被列為宮廷御膳小菜,曾獲國際博覽會獎章、西湖博覽會金獎。解放前,揚州醬坊就有100多家,多為前店後作,家家有高招,其中尤以三和、四美為最,「四美」是清初一秀才借用《滕王閣序》中「四美具,二難並」之句起名,含義為鮮甜脆嫩,「三和」是醬園主人自起,含義為色香味皆佳。
  • 東北蘸醬菜到底有多狂野?
    東北蘸醬菜到底有多野?據說,高寒地區的東北人唯一認證的飲食圖騰只有蘸醬菜。甭管啥菜,蘸醬必須賊拉好吃。蘸醬菜其實就是東北涼菜。黃瓜、青椒、生菜、大蔥、香菜、水蘿蔔,洗乾淨切吧切吧上桌醬起來。蘸醬菜總體包羅萬象,一口醬一口蔥,啥美味都靠邊站。
  • 一年四季都排隊的全土醬菜推新品,好吃更好看!
    一年四季都排隊的全土醬菜推新品,好吃更好看!,一年四季都在排隊。櫃檯裡有六十多種醬菜、醬料,統統都是零拷,想吃多少買多少。「全土商場」副經理陳志豪告訴記者,「全土零拷的醬料、醬菜幾乎每天都在排隊,銷售想再突破比較難,加上很多客戶提出能否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吃到全土的產品,於是我們試水推出瓶裝產品。
  • 醃上一缸秋天的泡菜,看完必試,試完必成功
    醃上一缸,待開啟時,就著泡菜喝一碗熱白粥,一身的舒暢。漫長的等待,會使這一季的瓜熟蒂落有不一樣的驚喜。汪曾祺曾說:「中國不出鹹菜的地方大概不多。各地的鹹菜各有特點,互不雷同。」四川的泡菜、鹽菜、魚酸菜、榨菜;廣西的蘿蔔乾、酸豇豆;廣東的梅菜;雲南的黑大頭菜、彌渡酸醃菜;嘉興鹽齏菜、七星的蘿蔔乾;北京的鹹疙瘩、醬瓜、糖蒜;寧波的醃雪裡蕻;東北的白酸菜……醃菜、泡菜、鹹菜、醬菜,名稱不一而足,做法亦有差別,隨地域食俗而異。但說到底,都是鹽與空氣在一缸之中的遇合。舊日青黃不接的時節,牆角那一缸一甕中醃製的菜蔬便是一個家庭佐餐度日的盼頭。
  • 螺絲菜醬菜大賽開壇,就饞這一口!
    還記得10月23日 陳袁灘鎮第三屆「巧媳婦」螺絲菜醬菜大賽嗎? 你就說 饞不饞 就在昨天(11月19日) 螺絲菜醬菜大賽開壇啦 經過25天的醃製 32壇醬菜揭開神秘面紗
  • 歷代帝王封祀「濟水」,濟源山水盡故事
    宋代和元代,濟水都有加封。宋徽宗封濟水為「清源忠護王」,元仁宗封濟水為「清源善濟王」。每次加封,都提高了濟瀆廟祭祀的規格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初,對濟水封號進行了一次「改革」。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頒布《太祖改正嶽讀神號詔》。
  • 爺爺一缸好酒泡10年,孫子用它給奧特曼洗澡,爺爺知道後都快哭了
    聽人說,帶孩子時,就怕他突如其來的安靜……以前我還不信,有了孩子後,我真的都害怕了。記得他1歲半那年,一個沒看住,家裡種了5年的綠植就慘遭他的「毒手」。故事一:爺爺一缸好酒泡10年,孫子用它給奧特曼洗澡事情是這樣的:很多人有泡藥酒的習慣,適當喝點可以強身健體。這位爺爺也不例外。有一天家中有喜事,爺爺就讓爸爸將他泡了10年的好酒拿出來,招待客人。
  • 框住潦河風景畫,雕榮琢耀古牌坊 濟美流芳,千載有餘香
    安徽省較有名的有兩座,一是徽州豐口"臺憲"坊,建於嘉靖年間(1522-1566年)。另一座是著名的歙縣許國石坊,建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建造年代均較濟美石坊略早。前者在形制、規模和精美程度上,遠不及濟美石坊;後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濟美石坊在石雕藝術上,一點也不亞於它。濟美牌坊是江西省唯一的一座四柱四面的四方石牌坊,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
  • 濟美坊布錦文化產業基地
    一、項目名稱  濟美坊布錦文化產業基地。  二、項目所在地  安徽當塗城區。  三、項目背景  安徽山川經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多年來將布文化內涵的拓展與延伸開發,作為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鍛造的「濟美坊」品牌成為「2010上海世博會特許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