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非遺.揚州——三和四美醬菜

2021-02-07 盛世金元文化中心



三和四美是江蘇揚州漢族傳統名菜。清代時,揚州醬菜被列為宮廷御膳小菜,曾獲國際博覽會獎章、西湖博覽會金獎。解放前,揚州醬坊就有100多家,多為前店後作,家家有高招,其中尤以三和、四美為最,「四美」是清初一秀才借用《滕王閣序》中「四美具,二難並」之句起名,含義為鮮甜脆嫩,「三和」是醬園主人自起,含義為色香味皆佳。



產品種類

揚州醬菜是一道產於江蘇省揚州地區的漢族傳統醬菜類美食。是宴席上的調味佳品,也是日常生活中佐餐的美味,具有鮮、甜、脆、嫩的四大特點,名揚四海,暢銷國內外。揚州醬菜歷史悠久,問世於漢朝,發展於隋唐,興盛於明清。揚州醬菜有乳黃瓜、寶塔菜、蘿蔔頭、嫩生薑、甜醬瓜、香心菜、什錦菜、宮廷龍鬚等數十個規格品種。


產品榮譽

江蘇揚州醬菜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揚州醬菜歷史悠久,清代乾隆年間,即被列入宮廷早晚御膳的小菜。清宣統三年(1911年),曾榮獲國際博覽會獎章。1903年,獲西湖博覽會金質獎。1931年,獲北平全國鐵路沿線物品展覽會一等獎。1979年,被評為江蘇省優質產品。


主要品牌

揚州三和、四美醬菜歷史悠久,工藝獨特,菜有光澤,滷汁澄清,口味鹹甜適中,食後餘鮮繞舌。歷史上三和四美醬菜曾獲巴拿馬博覽會銀獎、西湖博覽會金獎、南洋物產交流會金獎。建國後又多次獲得省優、省名牌產品、部優、國優稱號,並獲國家銀質獎。公司註冊的「三和牌」、「四美牌」商標為江蘇省著名商標,現為「中華老字號」。



歷史悠久

揚州醬菜距今已有千年以上歷史,三和、四美、五福是老牌醬坊,歷史早逾百年。揚州醬菜相傳源於漢代,唐代時即聞名遐邇。鑑真曾將製作方法傳入東國,日本人依法製作,果覺齒頰生香,至今能循舊法製作,並奉鑑真為始祖,詩曰:「豆腐醬菜數奈良,來自貴國盲人鄉。民俗風習千年久,此地無人不稱唐。」清代時,揚州醬菜被列為宮廷御膳小菜,曾獲國際博覽會獎章,西湖博覽會金獎。解放前,揚州有醬坊70餘家,多為前店後作,每家都有高招,尤以四美、三和、五福為大,「四美」是清初一秀才借用《滕王閣序》中「四美具,二難並」之句起名,含義為鮮甜脆嫩,「三和」是醬園主人自起,含義為色香味皆佳。


醬菜素有南北風味之分。北味以北京醬菜為代表,南味以揚州醬菜「三和四美」為代表。據《揚州商業志》記載,創立於1976年的「三和」,取義於松、竹、梅歲寒三友,亦有一種傳說,「三和」是指揚州醬菜色、香、味融合的特點。解放初期,揚州一共有72家生產醬菜的手工作坊。「三和四美」是商務部認定的首批中華老字號企業。



特點

揚州醬菜 在長期的製作過程中,形成鮮、甜、脆、嫩四大特點,早大清宣統三年,就曾獲國際博覽會獎章。揚州醬菜選料嚴格,加工精細,不加防腐劑,滷汁澄清,無沉澱物和雜質。


揚州醬菜特點是醬香濃鬱,甜鹹適中,色澤明亮,塊型美觀,鮮甜脆嫩是其鮮明特點。主要以每斤30條以上的鮮乳黃瓜為材,皮薄,肉嫩,青脆無仔,無渣如乳;醬牙姜,選取浙江或安徽嫩薑為材,最肥、最嫩、纖維少、入口脆;螺絲菜,取甘露子為材,形如螺絲又像寶塔,脆而清,細而嫩;蘿蔔頭,挑選每年26個以上的蘿蔔,小、圓、白,醃好後,必須脆、嫩、甜;什景菜,選用紅、黃、翠、綠、黛等多種色彩的醬菜,切成丁、條、塊、絲、片等形狀,組配成什景菜,外形既美,色彩多。



企業發展

與揚州一江之隔的「鎮江恆順」,在上世紀80年代,還與「三和四美」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恆順」已遠遠走到了前面,目前總資產達21.5億元,發展成生產香醋、醬油、醬菜和色酒等近200個品種系列調味品的上市公司,其生產的恆順牌、金山牌、北固山牌釀造食醋系列產品暢銷43個國家及地區,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釀造食醋製造商。


據了解,眼下三和四美已經形成年產1萬噸醬菜、1.5萬噸醬油、5000噸腐乳、500噸花色醬的規模生產能力,產銷達6000多萬元。然而,與一江之隔的同行業企業、年產值數以億計的鎮江恆順比較,揚州醬菜在生產規模、效益以及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等方面,還有相當一段路程要走。與韓國泡菜發展成幾十億美元的大產業比較,揚州醬菜要走的路就更長了。




相關焦點

  • 攸縣醬菜,你吃過嗎?
    中國的醬菜大致可分為北味與南味兩類。北味醬菜偏鹹以北京為代表。南味醬菜偏甜,以揚州為代表。 攸縣醬菜源自揚州。清光緒年間揚州張姓一家三代來攸邑,並將揚州制醬工藝傳給本地李姓。 揚州醬菜相傳源於漢代,唐代時即遐邇聞名。鑑真曾將製作方法傳入日本,日本人依法製作,果覺齒頰生香,至今能循舊法製作,並奉鑑真為始祖,詩曰:「豆腐醬菜數奈良,來自貴國盲人鄉。
  • 「揚州篇」農洽會參會報名進行時,盤點這些企業……
    >一大批揚州的企業也參與進來今天我們轉換城市一起來盤點一下這些已經報名的揚州企高郵萌寵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企業簡介:公司專注於多肉植物生產,擁有智能溫室18萬平米,年產多肉植物超5000萬株。揚州三和四美醬菜有限公司企業簡介:揚州三和四美醬菜有限公司是國家首批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三和四美醬菜製作技藝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企業主要生產醬菜、腐乳、醬油、花色醬、包子等系列產品。產品類型:調味品,包點。
  • 攸縣醬菜
    100多年來,攸縣醬菜以其獨特的風味:醬香味濃、香甜嫩脆而揚名於湘東地區乃至於江南數省。      攸縣醬菜的主要品種有:醬紅蘿蔔、醬乳黃瓜、醬瓜、醬花生米、醬粉、醬八寶菜、醬甘露、紅薯泥、醬荊芥、醬韭花、醬萵筍、醬辣椒、西瓜豆醬、甜麵醬等幾十種醬菜。        攸縣醬菜發展到今天又延伸出泡菜、滷菜。
  • 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揚州舉行
    2020年11月24日,市民正在揚州486非遺文化集聚區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上,觀看泉州花燈。2020年11月24日,在揚州486非遺文化集聚區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上,現場展示揚州刺繡技藝。
  • 揚州包子「熱氣騰騰」,年蒸包子市場悄然啟動
    > 記者 屠明娟距離春節不足2個月,記者日前走訪揚城多家包子生產企業和茶社了解到,提前生產、推出新品、排隊購買……揚州年蒸包子市場悄然啟動
  • 建議清早去彩衣巷,那裡是最可以感受揚州慢生活的地方
    去了揚州的皮市街,因為太愛皮市街了,所以第二天逛完個園,又去了一次,在那家貓咖坐了一個小時不到吧,然後去了朱自清故居,就在附近,走路五分鐘即可。喜歡擼貓的可以去貓咖,但是飲料真的很難喝。朱自清故居可以去感受一下。
  • 揚州榮獲「世界美食之都」這一年 虜獲千萬遊客的「胃」
    「來揚州吃早茶,哪樣子吃才對……」今年,來自南京的超級網紅「菲哥一張嘴」為揚州拍攝的抖音美食視頻「這下吃對了吧」,播放量超過3000萬次;美食大咖「沫沫」在趣園茶社的美食直播單次受關注量超900萬……在過去一年裡,「世界美食之都」揚州以其獨特的魅力虜獲千萬遊客的「胃」,揚州美食抓住機遇,搭上快車,走向世界。
  • 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在揚州開幕
    11月24日,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在揚州開幕。 崔佳明 攝中新網揚州11月24日電 (記者 崔佳明)24日,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在揚州486非遺文化集聚區開幕,泉州、寧波、哈爾濱、青島、長沙、西安、揚州、紹興、敦煌9個城市的30餘項非遺項目,齊聚揚州古運河畔。
  • 江蘇揚州:城市非遺展上的「視覺藝術」盛宴
    2020年11月24日,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展在江蘇省揚州市開幕。此次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作品展有來自揚州、泉州、寧波、哈爾濱、青島、西安、紹興等城市的30多項非遺項目參展,全方位展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燦爛絢麗的地域文化,上演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覺藝術盛宴。
  • 國內「東亞文化之都」城市將齊聚揚州
    評選活動自2013年啟動至今已開展了七屆,共有21座城市當選。 2019年8月30日,在韓國舉行的第十一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上,中國揚州與韓國順天、日本北九州共同當選為2020年「東亞文化之都」。我市成為「東亞文化之都」首次引入終審公開答辯和現場打分環節後第一個評選產生的城市,成為江蘇省首個、我國第七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 揚州「非遺級別搓澡」登熱搜
    揚州「三把刀」聲名在外。剛剛過去的周末,一位「90後」網友在新浪微博發表的揚州遊記,讓揚州「非遺級別搓澡」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熱搜。記者昨天了解到,這位網友不僅記錄了揚州的搓背、修腳技藝,還介紹了揚州早茶、揚州新派餐廳、紅樓宴等。揚州「非遺級別搓澡」登熱搜「我們周一一般是不忙的,但昨天接待了40多個來自上海、蘇州等地的客人,都是年輕人。
  • 非遺文化|揚州磚雕:磚上飛花 逆勢飛揚
    在揚派建築當中,一磚一瓦都很精緻,其中,揚州青磚的精雕細琢更是點睛之筆。吉志剛,揚州磚雕工藝師,從事磚雕行業近20年。揚州磚雕屬於揚州八刻的一個分支,2019年被評為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吉志剛介紹,磚雕是康乾年代興盛的,在康乾年代前,揚州磚雕也很著名,揚州四望亭的磚雕就是明代的。揚州磚雕不似北京磚雕華麗繁複,也不像廣州磚雕鏤雕細密,但它有蘇州磚雕的柔婉細膩,也有徽州磚雕的精巧秀美,兼具了恢宏樸質與柔婉雋秀的美感。
  • 六必居醬菜——你不知道的老北京特產 | 非遺小吃​​​
    六必居醬菜是北京市傳統名菜。由北京六必居生產。
  • 揚州非遺丨共和春小吃:代代相傳,經久不衰~
    走近非遺,傳承文化,今天,新聞女生袁徵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共和春的小吃。視頻詳情↓早上八點,老城區甘泉路上,自行車、電動車穿梭如織、一片繁忙。路邊的老字號——「共和春」裡已經坐滿了八方食客。當時以經營蝦籽餃面、蝦籽餛飩、蝦籽單面、鮮肉鍋貼為主,這些品種當時也非常受揚州老百姓的歡迎。1956年,共和春公私合營。上世紀80年代,18歲的陳慶文來到共和春學習小吃製作技藝。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圖為揚州建搓背館,活態傳承揚州搓背技藝。(資料圖) 崔佳明 攝中新網揚州1月15日電 (記者 崔佳明)「揚州傳統搓背術」作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下如何傳承揚州搓背技藝,15日,揚州市休閒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劉廣明告訴記者,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搓背培訓班已開班,第一批30名學員在揚州搓背館參加現代護理保健知識和揚州搓背技藝的雙師培訓。
  • 四美具!揚州餐飲之美
    ■ 潘寶明揚州餐飲之美從來離不開揚州餐飲人的不斷創新。在追求特色、綠色、文化的同時,揚州還把「標準化」作為新的研究方向,運用烹飪物理學、烹飪化學、烹飪營養學、烹飪美學等知識,對質量要求進行量化,初步實現了大規模宴席設計的規範化、標準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