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四美是江蘇揚州漢族傳統名菜。清代時,揚州醬菜被列為宮廷御膳小菜,曾獲國際博覽會獎章、西湖博覽會金獎。解放前,揚州醬坊就有100多家,多為前店後作,家家有高招,其中尤以三和、四美為最,「四美」是清初一秀才借用《滕王閣序》中「四美具,二難並」之句起名,含義為鮮甜脆嫩,「三和」是醬園主人自起,含義為色香味皆佳。
產品種類
揚州醬菜是一道產於江蘇省揚州地區的漢族傳統醬菜類美食。是宴席上的調味佳品,也是日常生活中佐餐的美味,具有鮮、甜、脆、嫩的四大特點,名揚四海,暢銷國內外。揚州醬菜歷史悠久,問世於漢朝,發展於隋唐,興盛於明清。揚州醬菜有乳黃瓜、寶塔菜、蘿蔔頭、嫩生薑、甜醬瓜、香心菜、什錦菜、宮廷龍鬚等數十個規格品種。
產品榮譽
江蘇揚州醬菜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揚州醬菜歷史悠久,清代乾隆年間,即被列入宮廷早晚御膳的小菜。清宣統三年(1911年),曾榮獲國際博覽會獎章。1903年,獲西湖博覽會金質獎。1931年,獲北平全國鐵路沿線物品展覽會一等獎。1979年,被評為江蘇省優質產品。
主要品牌
揚州三和、四美醬菜歷史悠久,工藝獨特,菜有光澤,滷汁澄清,口味鹹甜適中,食後餘鮮繞舌。歷史上三和四美醬菜曾獲巴拿馬博覽會銀獎、西湖博覽會金獎、南洋物產交流會金獎。建國後又多次獲得省優、省名牌產品、部優、國優稱號,並獲國家銀質獎。公司註冊的「三和牌」、「四美牌」商標為江蘇省著名商標,現為「中華老字號」。
歷史悠久
揚州醬菜距今已有千年以上歷史,三和、四美、五福是老牌醬坊,歷史早逾百年。揚州醬菜相傳源於漢代,唐代時即聞名遐邇。鑑真曾將製作方法傳入東國,日本人依法製作,果覺齒頰生香,至今能循舊法製作,並奉鑑真為始祖,詩曰:「豆腐醬菜數奈良,來自貴國盲人鄉。民俗風習千年久,此地無人不稱唐。」清代時,揚州醬菜被列為宮廷御膳小菜,曾獲國際博覽會獎章,西湖博覽會金獎。解放前,揚州有醬坊70餘家,多為前店後作,每家都有高招,尤以四美、三和、五福為大,「四美」是清初一秀才借用《滕王閣序》中「四美具,二難並」之句起名,含義為鮮甜脆嫩,「三和」是醬園主人自起,含義為色香味皆佳。
醬菜素有南北風味之分。北味以北京醬菜為代表,南味以揚州醬菜「三和四美」為代表。據《揚州商業志》記載,創立於1976年的「三和」,取義於松、竹、梅歲寒三友,亦有一種傳說,「三和」是指揚州醬菜色、香、味融合的特點。解放初期,揚州一共有72家生產醬菜的手工作坊。「三和四美」是商務部認定的首批中華老字號企業。
特點
揚州醬菜 在長期的製作過程中,形成鮮、甜、脆、嫩四大特點,早大清宣統三年,就曾獲國際博覽會獎章。揚州醬菜選料嚴格,加工精細,不加防腐劑,滷汁澄清,無沉澱物和雜質。
揚州醬菜特點是醬香濃鬱,甜鹹適中,色澤明亮,塊型美觀,鮮甜脆嫩是其鮮明特點。主要以每斤30條以上的鮮乳黃瓜為材,皮薄,肉嫩,青脆無仔,無渣如乳;醬牙姜,選取浙江或安徽嫩薑為材,最肥、最嫩、纖維少、入口脆;螺絲菜,取甘露子為材,形如螺絲又像寶塔,脆而清,細而嫩;蘿蔔頭,挑選每年26個以上的蘿蔔,小、圓、白,醃好後,必須脆、嫩、甜;什景菜,選用紅、黃、翠、綠、黛等多種色彩的醬菜,切成丁、條、塊、絲、片等形狀,組配成什景菜,外形既美,色彩多。
企業發展
與揚州一江之隔的「鎮江恆順」,在上世紀80年代,還與「三和四美」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恆順」已遠遠走到了前面,目前總資產達21.5億元,發展成生產香醋、醬油、醬菜和色酒等近200個品種系列調味品的上市公司,其生產的恆順牌、金山牌、北固山牌釀造食醋系列產品暢銷43個國家及地區,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釀造食醋製造商。
據了解,眼下三和四美已經形成年產1萬噸醬菜、1.5萬噸醬油、5000噸腐乳、500噸花色醬的規模生產能力,產銷達6000多萬元。然而,與一江之隔的同行業企業、年產值數以億計的鎮江恆順比較,揚州醬菜在生產規模、效益以及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等方面,還有相當一段路程要走。與韓國泡菜發展成幾十億美元的大產業比較,揚州醬菜要走的路就更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