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閱者: 鄭一博(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
大多數寶寶在 8 ~ 18 個月之間就能站起來,開始邁出第一步。
一歲之後,通常可以獨自走幾步,但在這之前,他們會開始「閒逛」——沿著沙發或桌子的邊緣行走,用家具或伸出手來支撐身體。
但是如果寶寶有行走遲緩的跡象怎麼辦?如果發現寶寶有 O 型腿,或者踮起腳尖走路,您會擔心嗎?
在學習走路方面,不同的寶寶有很大的差異。不同種族的寶寶學會走路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
一個寶寶可能比另一個寶寶要晚三四個月才會走路。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寶寶有什麼問題,或者是行走遲緩。
隨著年齡的增長,兩個寶寶可能同樣健康,能夠跑步和玩耍。
一、O 型腿對寶寶有影響嗎?
O 型腿是新手父母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幾乎每個寶寶出生時都有 O 型腿。
這種腿骨向外彎曲情況通常在兩歲時自行消失。剛學走路的寶寶通常會左右搖擺,而不是向前走,最初會導致 O 型腿看起來更加嚴重。
O 型腿不會造成行走遲緩,也不會影響寶寶學習走路的能力。
少數情況下,O 型腿在 2 歲時不能自行消失時,寶寶的膝蓋可以通過腿骨的曲線向外彎曲。
可能會導致膝蓋問題。如果寶寶突然出現 O 型腿或寶寶超過 2 歲後 O 型腿還沒有消失,帶寶寶去看醫生。
極少數情況下,O 型腿是佝僂病的徵兆。
由於寶寶飲食中缺乏維生素 D 和鈣等因素導致,會抑制骨骼生長。
O 型腿也可能是由罕見的疾病布朗特病引起,它會導致脛骨或小腿骨異常生長。這種情況常見於非裔美國兒童,與超重有關。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二、內八字腳對寶寶有影響嗎?
許多寶寶出生時都有輕微的足內翻,也稱為內八字腳。通常在學步期消失。
內八字腳可能是由腿部和足部上三個部位的任何一個問題引起的。可能由足部蹠骨內旋引起。可能由髖部股骨頭問題引起。
最後,也可能是脛骨或小腿骨的問題——脛骨內扭轉引起。
蹠骨內旋往往在開始走路時消失。這是足部本身的曲線,儘管還有其他可能的因素,通常由於胎兒出生前在子宮裡的位置造成的。
觀察寶寶腳底時,可以看到蹠骨內旋。它們會像兩個半月一樣相互彎曲。
醫生們對是否給一個內八字嚴重的寶寶戴腳撐意見不一。
一些醫生建議,如果寶寶在 4 ~ 6 個月大的時候,足部仍然嚴重彎曲,應使用腳撐或石膏。
當寶寶開始走路時,通常會取下腳撐或石膏。其他醫生不認為腳撐可以幫助寶寶矯正內八字腳,或加快足部和腿部的發展,使其更接近正常水平。
如果寶寶的膝蓋正對著前方,並伴有內八字,可能患有小腿內旋,常見於 1 ~3 歲的寶寶。
這種情況是由脛骨(小腿骨)內翻引起。通常在寶寶學習走路時自行消失。如果沒有消失,諮詢醫生可能的治療方法。
如果內八字寶寶的膝蓋朝向內側,寶寶可能股骨前傾。由股骨(大腿骨)向內翻轉引起,多見於坐著的時候,經常把小腿放在身後,呈 W 型的兒童。通常也會自行消失——一般在8歲左右。
所有這些情況通常會自行消失,幾乎不需要幹預。但是,情況如果持續或惡化,應該諮詢寶寶的醫生。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三、當寶寶踮起腳尖走路
大多數寶寶在邁出第一步時,用腳趾走路很常見。踮起腳尖走路應該在寶寶 2 ~ 3 歲時消失。
許多寶寶剛開始學走路時踮起腳尖走路。只有經過 6 ~ 12 個月左右的練習,他們才能學會用腳跟和腳趾走路。
通常踮起腳尖走走路不是問題。但如果2歲以上的寶寶還用腳趾走路,或者經常用腳趾走路,請諮詢寶寶的醫生。
用腳趾走路,或者只用一隻腳走路,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問題的徵兆,應該檢查評估。
四、平足會導致行走遲緩嗎?
幾乎每個寶寶出生時都是平足。足弓自然形成需要時間。平足幾乎不會對行走造成任何問題,通常在 2 歲或 3 歲時消失。
當寶寶走路的時候,極平足會讓寶寶的腳踝看起來向內彎曲。如果足弓沒有發育完全去重新調整足部和踝關節的位置,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除非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否則幾乎不需要治療,而且通常在過了嬰兒期寶寶發育到一定年齡後才考慮治療。平足有遺傳傾向。
五、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有多嚴重?
寶寶出生的第一年,可能會出現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由於韌帶和關節過度放鬆,這種疾病會導致寶寶的髖部發育錯位。
髖關節發育不良可導致行走遲緩或其他行走問題。因為髖關節脫臼會導致負重時疼痛加劇。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寶寶髖關節任何問題的總稱。每一千名新生兒中大約有五個新生兒會出現這種情況。
然而,只有千分之一的患兒會出現髖關節錯位。剛出生時,髖關節和韌帶在檢查時可能不穩定,但在最初幾周內會迅速恢復。
由於未知原因,髖關節發育不良在新生女嬰中更常見,左側比右側更常見。
寶寶的醫生會在寶寶出生時和以後的定期檢查中檢查其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況。
如果檢查中有任何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跡象,會密切跟進。
症狀包括一條腿看起來比另一條腿短,寶寶大腿或臀部的摺痕與另一側相比不均勻,過於僵硬。
醫生將檢查寶寶的髖部,看是髖關節脫臼了或是彈回關節了。別擔心——檢查很輕,最壞的情況是可能有點不舒服。
髖關節發育不良需要治療,通常由兒童骨科專家治療,他們通常首先用X線和/或超聲波檢查髖部。
根據發現,治療範圍可以從持續觀察到使用特殊的髖部支撐/夾板矯正,以及麻醉後進行髖部操作或手術。治療方法也因寶寶的年齡而異。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六、行走的發展裡程碑
6 ~ 10 個月時:
大多數寶寶能站起來了。
7 ~ 13 個月時:
大多數寶寶會很高興地在家具周圍「閒逛」。
在父母的支持下,寶寶可以稍微走幾步(注意:不要強迫寶寶過早走路)。
11 ~ 14 個月時:
寶寶將開始獨自行走——14 個月大時,大多數寶寶會在某種程度上獨自行走。
七、行走遲緩,何時應就醫?
作為正常體檢的一部分,醫生會檢查寶寶的腿、腳和運動技能。但如果您擔心寶寶行走遲緩,帶寶寶去看醫生。
使用以上的裡程碑和以下指導方針來幫助您認識寶寶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嚴重遲緩。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帶寶寶去看醫生:
寶寶一歲半還不會走路;
寶寶只用腳趾走路;
關於寶寶的足部和腿有任何其他的顧慮。
如果身體一側的運動與另一側的運動之間存在任何差異,或者傾向於使用一條腿,特別是當情況變得更糟時,應該儘快去看醫生。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