彧元堂傳拓:古老的「複印」技術

2020-12-15 中國經濟網

  當眼前出現喜愛或難得一見的場景,今天的人們大多會第一時間拿出手機拍照記錄。但在久遠的古代,既無照相機,又無複印機,如何將有價值的圖像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呢?

  靠的就是傳拓。

  滄州的彧元堂傳拓技藝河北省級非遺傳承人劉世濤專門從事傳拓工作已近30年。他告訴記者,歷史上很多著名的碑刻都是請當時的書法名家題寫,稱為書丹;再請勒石高手刻成,這種碑刻「下真跡一等」,也極具價值。傳拓技藝使其能夠廣泛傳播,也使人們對在臨摹經典書法作品時更加便捷。傳拓作品為拓本,一般被稱為拓片。

  「不光碑刻,金屬器物上的銘文,器物本身的器型,漢代畫像石,漢磚、瓦當圖案,還有錢幣等等,都可以成為傳拓的對象。」劉世濤說。

  「拓片多是對實物進行操作的,本身也很珍貴。歷代收藏家都很重視舊拓本,現有的舊拓本大都是各大博物館裡的珍貴文物。」劉世濤介紹,在經歷了元、明兩代的衰頹後,金石學在清代迅猛發展,成為顯學。

  劉世濤出身於滄州滄縣的一個書香門第,祖傳的傳拓技藝傳到他已是第四代。從小被家庭濃厚的文化氛圍所薰陶,除了傳拓技藝,劉世濤對書畫、篆刻、詩詞、楹聯、陶刻等傳統技藝都有造詣,如今的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也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集諸多頭銜於一身,朋友說他的作品是「六藝合一」。

  憑藉多年的努力鑽研和開拓,劉世濤的彧元堂傳拓技藝在2016年底躋身河北省級非遺。在做好技藝傳承的同時,劉世濤不忘以藝術回饋社會、服務家鄉。2006年,劉世濤在老師張之的帶領下,協助完成了滄州大運河碑廊的碑刻拓制工作。2011年至2013年,劉世濤共為滄州市政府製作了包含漢磚文、瓦當文及紫砂壺陶刻在內的拓片禮品7000餘件。

  他說:「傳統的傳拓技法並不複雜,但要拓出一張好的作品,對拓者的書畫功底、歷史文化積澱、考古素養都有很高的要求。通過多年的實踐,我發現傳拓不僅是一項技藝,不僅是一個『複製』的過程,也是一門再創造的藝術。拓者在操作中會做藝術加工,融入自己的想法,進行再創作。像全形拓、全形拓、器物拓,都很複雜,需要考慮很多細節的拓法。我的老師馬國慶先生創立了『立體拓』體系,把傳拓技藝推向一個新高度。」

  搞了半輩子傳統文化技藝,對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面對的傳承困境,劉世濤感觸尤深:「現代社會的節奏和來自古人的文化元素『合不上拍』,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太多的幹擾了。」

  但他也強調,在困境面前,重要的是信念和擔當。「文化都講究是復興和回歸的,人類歷史上有數不清的這樣的先例。相信憑藉我們的努力,會有更多人喜歡上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中華文明之所以光輝燦爛,傳承是根脈。」

相關焦點

  • 張猛——紙墨間的黑白世界,細觀猛子的傳拓技藝
    而獨屬中國的「傳拓」技藝,卻以一紙一墨,讓金石不朽。掌握這門手藝的人並不多,猛子便是這小眾中的一員。猛子,原名張猛,山西臨晉人,號臨晉閒雲,山西傳拓技藝的代表性人物,擅長全形拓,一直致力於拓片藝術的學習和研究。
  • 蘭州傳拓藝人:「手心溫度」定格「金石」真面貌
    高展攝   上紙、刷紙、上墨……完成一件字口清晰的拓印作品的步驟看似簡單,但實則要有多年的藝術功底,這「一拓一印」之間更是考究傳拓藝人手臂用力點,時強時弱,今年48歲的甘肅藝術家麻曉雷醉心於中國傳統藝術傳拓,「傳拓就是古代『照相機』,傳拓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 【文化視野】莒地記憶:傳拓
    一張生宣,幾經浸染;一抹淡色,數度拍打,便如同神筆馬良般將石碑、器物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的在紙上展現出來,這種神秘且古老的技藝
  • 《中國書法》:金石傳拓
    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智慧的中國人發明了以墨傳拓青銅器全形的方法,稱為「全形拓」,它是在紙質平面上通過傳拓技術呈現器物的立體形態,是古代金石傳拓技藝中表現力最豐富、技法最複雜的一種傳拓形式。由於所拓金石器物大多帶有文字,這種傳拓技藝也為金石學家、書法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範本。
  • 談玉雕的傳拓—張越
    談玉雕的傳拓張越一、前言傳拓指的是將具有吸水性與伸縮性的紙張,緊覆於表面具有一定凹凸的承拓物上,並用顏料(主要使用墨)在紙張上撲、擦,從而產生與器物凹凸相應痕跡的一門技藝。傳拓的產物又稱之為拓片或拓本。早期傳拓的承拓物主要是由「金石」(吉金、刻石)組成,是人們製作文獻資料的方法之一。
  • 慧心妙藝拓春秋——記80後鄭州金石傳拓非遺傳承人劉皓天及其團隊
    數年來,他的金石傳拓作品曾多次受邀參加全國金石傳拓展,先後在上海、山西、山東等省市舉辦傳拓個人作品展,作品被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西冷印社美術館等收藏。如今他的金石傳拓技藝日趨完善並形成獨特體系,尤以高浮雕傳拓技藝響譽全國。
  • ​■春日拓水|古老而迷幻的溼拓畫
    Marbling工作坊|古老迷幻的溼拓畫這種神奇的技法叫做Marbling,中文譯作溼拓畫。溼拓工藝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大理石紋飾工藝,從前常用在傳統書籍裝幀、包裝上。睦野收藏了許多歐洲的古籍珍本,書側和扉頁基幾乎都有這樣的大理石紋理,古老而神奇。溼拓工藝也作為一種創作手法被用在藝術創作中。
  • 鄭州80後非遺人劉皓天和他的傳拓團隊:慧心妙藝拓春秋
    他師從當代傳拓名家裴建平,中原金石學家王順喜,是河南省鄭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石傳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鄭州金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鄭州漢石雕博物館傳拓中心主任、鄭州古韻拓印藝術工作室,山西少林資壽寺.古韻浩天金石傳拓藝術中心創始人。  這位80後,已在業界有著不同凡響的佳績。
  • 全形和金石傳拓學社
    我以為默甫認識是有高度的,這個已經不是一般掌握全形拓技藝的人能有的責任感。所以我很認真地記錄下來。     後一年,我和他講,以你手拓的我所藏秦陶,和我學社小學生手拓的毛公鼎,哪個拓本為貴?他完全明白我的意思。我於是說「手拓技術總不是決定拓本價格的主要因素。關鍵是你拓的是什麼。
  • 傳拓30餘載的非遺老匠人:留存千年歷史的寶貴印記
    主張「萬物皆可拓」的他,能用一張張薄薄的宣紙,留存下一段段中國歷史文化的寶貴印記。  劉秀峰1989年開始從事傳拓工作。2019年,他的傳拓技藝入選了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30餘年來,他創作的拓片達上百種,上至秦漢時期的瓦當,下至歷代的碑誌、造像等。  「這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中國獨特的保存金石文獻的方式。」
  • 得一傳拓 ▏硯拓全形 翰墨之韻
    古之聖王,欲傳其道於後世,常將重要的典章制度、法律、文獻鏤之金石,宜子孫永保。傳拓即是以溼紙緊覆於金石器物之上,用墨打拓,使器物銘文、紋飾、圖形等特徵真實複製到紙上的技法。據《隋書▪經籍志》載:「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可見「傳拓」一詞早已有之。
  • 慧心妙藝拓春秋,80後非遺傳人劉皓天和他的傳拓團隊讓文物活起來
    高質量完成這些傳拓難度的大文物,因而他被專家及業內賦予"傳拓聖手"盛譽。數千萬遍次的傳拓,讓一個個文物以紙復生;數萬張精作細制的拓片,咫尺之間留住文物難得的神貌。數年來,他的金石傳拓作品,曾多次受邀參加全國金石傳拓展,先後在上海、山西、山東等省市舉辦個人傳拓作品展覽,作品被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西冷印社美術館等收藏。
  • ■Marbling工作坊|古老而迷幻的溼拓畫
    © Garip Ay這種神奇的技法叫做Marbling,中文譯作溼拓畫。溼拓工藝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大理石紋飾工藝,從前常用在傳統書籍裝幀、包裝上。睦野收藏了許多歐洲的古籍珍本,書側和扉頁基幾乎都有這樣的大理石紋理,古老而神奇。溼拓工藝也作為一種創作手法被用在藝術創作中。▼
  • 傳拓集團與圖森未來攜手 共研智慧卡車
    2、斯堪尼亞(Scania)測試卡車即將搭載圖森未來(TuSimple)技術上路行駛3、傳拓(TRATON)執行長MatthiasGründler:「為客戶提供更多價值的創新未來,技術是我們發展戰略的核心。」
  • 各民族圖騰藝術展,看南陽漢畫傳拓技術拓制民族圖騰
    展覽由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承辦,「民族圖騰拓片」運用南陽漢畫傳拓技術拓制。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等中書協一批著名書法家以及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相關人士參加開幕式。活動當天,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與南陽市文廣旅局籤訂文化旅遊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以進一步加強京宛兩地文化交流與合作,為南陽在首都的文化旅遊宣傳提供了一塊新的陣地。
  • 傳拓作品如何講述黃河故事?
    展覽開幕式現場演示傳拓技藝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蔡君彥文圖    本報訊您對傳拓[tà]作品感興趣嗎?大飽眼福的好機會來了!「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邀請展首展」將在河南博物院東配樓第二展廳舉行至11月22日,156件精挑細選、涵蓋多種傳拓藝術形式的作品參加展覽,講好「黃河故事」,詮釋悠久厚重的黃河文化。
  • 鄭州慈善「殘疾人傳拓培訓班」傳技能改命運
    4月24日,鄭州慈善總會與河南金石藝術館合作——「殘疾人傳拓培訓班」慈善項目在鄭州市殘疾人康復教育中心啟動,鄭州慈善總會會長姚待獻等出席了本次活動。儀式上,鄭州慈善總會副會長王合生代表鄭州慈善總會捐贈11萬元善款,用於支持該項目的具體實施,愛心企業家盧超向捐贈8萬元,用於支持殘疾人事業。
  • 且看「大國工匠」李仁清,用紙張復活歷史,傳承高浮雕傳拓30年!
    傳拓技藝是我國重要的發明之一。它是將紙覆在碑刻、甲骨、青銅器、畫像石、造像等金石器物的文字、圖案、紋飾之上,採用墨拓手段擴大拓印的文獻複製技術。早在幾千年前,就出現了記載人類生活、生產的各類石刻,帝王墓穴神道上的石人、石獸;高山崖壁上的石窟造像等,其精湛的技術都讓人稱絕!
  • 河南漢畫傳拓非遺產傳承人姜玉梅:以學術和專業的精神做漢畫傳拓
    姜玉梅,1968年生,河南省方城縣拐河鎮人,民間漢畫像、漢磚以及與之有關的文物收藏愛好者,同時,也是南陽地區非遺項目「漢畫傳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姜玉梅女士的金石傳拓技藝,師承方城縣博物館原館長劉玉生前輩(已故)的得意門生劉應然老師、薄兆營師兄等。在潛心學習金石傳拓技藝的基礎上,她還堅持閱讀《史記》、《資治通鑑》、《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漢紀》,以及《通典》等史書、野史,認真閱讀,堅持做筆記,在歲月的長河中鉤陳歷史片段,潛心對照揣摩,力求將一塊塊漢畫石、漢畫磚上的歷史故事還原,並以拓片的形式再現世人眼前。
  • 天助地助不如自助,鄭州「殘疾人傳拓培訓班慈善項目」啟動傳技能
    4月24日,鄭州慈善總會與河南金石藝術館合作的「殘疾人傳拓培訓班」慈善項目,在鄭州市殘疾人康復教育中心舉行啟動儀式。傳拓是以紙緊覆金石器物的文字、圖畫上面,然後用墨列印,因在傳拓過程中有一套技術方法,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