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林克
持股國融證券超70%的北京長安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長安投資),或已萌生退意。
時代周報記者從多名接近長安投資和國融證券的知情人士處獲悉,長安投資正計劃以轉讓股權或增資擴股等方式讓渡國融證券的控制權。
目前,正在接洽有望被引入的「新主人」正是青島國資旗下的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青島國信),據悉該筆交易已經進行至入場盡調階段。
據了解,長安投資之所以出讓國融證券控制權,一方面源於其自身承受著較大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也受制於《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的限制,長安投資難以滿足其財務要求。
11月13日,時代周報記者致電長安投資實控人侯守法,侯守法對「出售國融證券」一事予以否認,但其坦言確有引進投資人的計劃,「目前已經談了很多家」,至於目前談判對象是否為青島國信,侯守法則表示不方便透露。
當記者提出「是否考慮讓渡控制權、轉讓國融證券部分股份等問題」時,侯守法和長安投資方面並未再進行正面回應。
同日,青島國信有關人士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求證時,援引了旗下青島國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方面的回覆,稱「不清楚此事」。
另據時代周報記者獲悉,由於長安投資在市場中的「喊價」偏高,加之國融證券此前業務受罰等因素,因此此番交易能否最終達成,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長安欲讓國融
種種跡象表明,長安投資或正籌劃「脫手」對國融證券的控制權。
「長安投資正在考慮賣國融證券的控制權,之前談了幾個賣家,但是因為報價較高沒有撮合成。」一位接近國融證券的知情人士透露。「這可能與長安投資的資金壓力較大有關,交易所的幾隻私募債要到期了,加上房地產等其他業務的補血效果也不明顯,出讓國融證券的控制權是其為數不多的選擇。」
長安投資的財報印證了這一窘境。
據長安投資半年報現實,截至2020年6月底,長安投資的總資產達237.42億元,淨資產則為69.13億元,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為8.74億元、0.63億元。
一名接近長安投資的審計人士稱,長安投資母公司層面的業務規模有限,其合併報表的資產主要來自於國融證券。
「長安投資本身並沒有太多業務,體量都反映在國融證券身上,還有少部分的地產項目。」該審計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國融證券是持牌證券機構,資金難以輕易被股東用於周轉,如果只看母公司,長安投資確實存在資金壓力。」
截至2020年6月底,長安投資母公司口徑下流動資產只有17.64億元,同比縮水36.36%。具體來看,其貨幣資金僅有0.26億元。其上半年營收僅為0.94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淨額只有2.10億元,同比上年縮水超60%。
長安投資面對的另一關鍵資金壓力,是格力電器通過持有其10億元私募債來提供的流動性支持可能也將提前終結。
據本報此前報導(詳見本報10月31日文章《起底長安投資私募債接力迷局 格力「暗度陳倉」輸血銀隆》),格力電器通過持有多隻長安投資私募債來為珠海銀隆提供間接輸血。
其路徑是格力電器持有長安投資10億元私募債,再由長安投資向珠海銀隆提供5億元的資金拆借,以此規避格力電器的關聯方融資認定。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上述情況遭遇曝光後,格力方面曾主動聯繫長安投資要求退出其所持有的長安私募債,但由於私募債幾乎沒有流動性,因此接盤方需要由長安投資自行解決。
「當時10個億買了長安私募債,5個億給銀隆,其餘5個億相當於給長安做資金周轉用。」一位接近長安投資人士透露,「但輸血銀隆的事曝出來後,格力方面感到了壓力,很快就聯繫了長安,要求在2020年底前退出這幾隻私募債,至於資金來源,需要長安投資自己想辦法。」
「這種情況下,長安投資的資金鍊只會更緊張。」上述接近長安投資人士表示,「而且就算不找新的資金來接,這些私募債肯定也會陸續到期。」
Wind數據顯示,長安投資目前存續的私募債共6隻,其中有4隻的剩餘期限已不滿一年,合計餘額達10.93億元。
如何搭線青島國信
長安投資出讓國融證券控制權的另一原因,是在5年過渡期內或難以滿足證監會對證券公司控股股東提出的財務要求。
根據規定,券商控股股東的總資產、淨資產分別不低於500億元和200億元;而截至今年6月底,長安投資母公司口徑的總資產還不到100億,淨資產則僅有36.35億元。
「控股的要求提高了,中長期看國融本來就得完成整改,要麼賣掉,要麼引入投資方。」上述接近長安投資人士稱,「短期看賣掉國融控制權正好可以化解短期的資金需要。」
於是,資金並不寬裕、且券商控股股東資格恐將丟失的長安投資,找到了一個可能的入局者青島國信。
作為青島國資旗下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的主體,金融類資產是青島國信重點布局的業務條線。目前青島國信重點投資的金融機構包括青島銀行、青島農商行、陸家嘴信託、泰信基金、中路財險以及青島場外市場清算中心。
此外控股經營的子公司則涵蓋小貸公司、融資擔保、股權投資、金融信息、產業投資基金等多個類金融領域。
然而,證券公司目前仍然是青島國信金融資產布局中的「缺失一環」。
事實上,青島國資本來就有意謀求證券牌照。2020年9月,青島國信曾向證監會提交申報材料,申請設立一家證券公司。
但據一名接近青島國資人士稱,先前的設立申報方案中,籌建的新券商控股股東是作為外資機構的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青島國信僅是參股,因此與意向收購國融證券控制權並不衝突,相反正好完成了青島國資的「一參一控」布局。
上述接近長安投資人士透露,此次長安投資與青島國信的談判過程頗為保密,其具體方式為由國融證券現任總經理張智河帶領青島國信方面前往長安投資進行初步商談。
不僅如此,在長安投資單方面籌劃這起控制權變更及引入新投資者的過程中,並未對董事會其他董事、獨立董事予以告知。
直到11月10日下午,青島方面才與國融證券相關高管見面進行了首次會談。
青島國信對此次收購也足夠重視,據了解此次收購由青島國信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鄧友成親自帶隊盡調。簡歷顯示,鄧友成至今仍擔任陸家嘴信託、中路財險等機構的董事。
據上述接近青島國資人士透露,長安投資之所以能聯繫上青島國資,或與國融證券總經理張智河的「搭線」有關。
「張智河早年曾在青島本地券商萬通證券做總經理,後來中信收購萬通之後就離開了,但是仍然與當地一些資源相熟。」該人士透露。
11月13日,時代周報記者致電長安投資實控人侯守法,侯守法對「出售國融證券」一事表示了否認,稱「不可能」。
但侯守法同時坦言,確有引進投資人的計劃,「目前已經談了很多家」,至於目前談判對象是否為青島國信,侯守法則表示不方便透露。
但上述接近長安投資人士表示,侯守法並不一定會「清空」國融證券股權,但這與通過轉讓股份、增資擴股等方式讓渡國融證券控制權一事並不衝突。
「如果這次長安投資不轉讓對國融的持股,僅僅是國融的增資擴股,對於緩解長安投資的資金鍊沒有任何意義。」上述接近長安投資人士稱。
當記者向侯守法問及 「不可能出售國融證券,是否意味著『不會轉讓任何國融證券股份』?」以及「此次引入投資者是否只是增資擴股,不涉及老股轉讓?」兩個問題時,侯守法未再對記者予以回復,且電話已無人接聽。
交易隱憂仍存
長安投資、青島國信雖已坐上談判桌,但距離這起交易真正達成,仍有諸多難題需要化解。
首先是長安投資期對國融證券所抱有的轉讓預期價格可能過高。時代周報記者從多名知情人士處了解到,侯守法此前對於國融證券控制權轉讓的報價過高,市淨率(PB)估值一度高達2.8倍,導致遲遲沒有股東考慮接盤。
截至2020年6月底,國融證券每股淨資產為2.17元/股,若按照上述2.8倍PB估算,則每股轉讓價格將超過6元/股。
這一市淨率已遠超當下上市券商的平均水平——截至11月12日收盤,中證證券公司指數的市淨率只有1.95倍。
「侯(守法)的開價一直是比較高的,之前轉讓控制權的要價是2.8倍的PB。」上述接近長安投資人士坦言,「涉及到控制權轉讓的券商股,可能是會有一定的溢價,但2.8倍還是太貴了。
「之前談了一些南方省份的國資,但是都因為報價過高而沒有談成,國資對價格本身也比較敏感,萬一高價成交構成國資流失的認定,相關領導是要擔責的。」該接近長安投資人士稱。
據該人士猜測,長安投資「叫價」較高的原因,可能與此前在國融證券增資、股權轉讓過程中籤下的對賭條款後遺症有關。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長安投資曾分別在2015年轉讓國融證券股權,2016年國融證券增資擴股階段,先後兩次與多名新晉股東籤訂了含有對賭條件的抽屜協議,該事實目前已由監管部門查實。
其中,2015年轉讓價為4元/股,轉讓0.9億股,涉及交易金額3.6億元;2016年的增資價為4.98元/股,合計發行3.26億股,涉及募資金額達16.23億元。
根據協議,國融證券若不能在約定期限內通過掛牌新三板或上市滿足新晉股東的退出要求,則長安投資需要對國融證券相關股權進行回購,並按年化8%(非複利計算)的成本償還資金利息。
由於國融證券IPO計劃最終擱淺,觸發回購條件,如此加大了長安投資的資金壓力。
「如果不能把國融賣出一個高價,長安的回購就會有壓力,因為總共有20多億的回購債務要負擔。」上述接近長安投資人士稱,「實際上談判會以這麼高的價格成交的概率很小,因為報價太貴了,但賣便宜了長安投資方面可能又不願意。」
與此同時,國融證券此前遭遇的監管處罰及資產質量爭議,也可能影響此次交易談判的進展。
一方面,國融證券去年曾被證監會分別暫停自營債券買入和資管產品備案兩項業務6個月和1年時間,致其相關業務元氣大傷;另一方面,國融證券19年年報中對於「18永泰能源CP003(下稱永泰債)」的計提一度存在爭議。
此前,國融證券通過天風證券代持該債券,但發行人永泰能源違約後,國融證券在天風證券的要求下以1.58億元的價格回購了該筆債券,但由於永泰債長期停牌無法過戶,目前該筆債券仍然停留在天風證券帳戶上。
然而,該筆支付款在國融證券2019年年報中仍然體現為「其他應收款」,而壞帳計提比例僅為5.99%。
此外,這起交易可能還會面對地緣因素的阻力,因為國融證券的註冊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
目前內蒙僅有兩家券商,其中恆泰證大部分股權已由天風證券受讓。
據接近天風證券人士透露,將持續推動天風、恆泰兩家券商的後續整合,不排除恆泰未來會成為天風旗下一家專業子公司的可能性。
一旦天風完成對恆泰的整合,國融證券勢必將成為內蒙唯一的綜合類證券公司。
「當年華泰併購聯合,申萬和宏源合併,都是充分的考慮了地方利益的,而青島國資也是地方國資,如果要收購國融證券,難免不會考慮能否遷址的因素。」一位接近內蒙金融系統人士稱, 「但內蒙當地恐怕不會輕易放棄這麼一張券商牌照的,如果青島國資真的買國融控制權,不遷址對地方上的意義又會大打折扣。」
(時代周報記者韓一奇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