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ace Taipei 14群組「美學、藝術與建築」成立發表會

2021-02-19 WorkfaceTaipei

「WorkFace Taipei」是兩岸的創業者社群。中心思想是三所有:「所有人服務所有人,所有人向所有人學習,所有人支持所有人」。以「共享豐盛」及「共創連結」的基礎,期待為創業者建立共享豐盛的商業生態系統。

「臺北發生」,一個全新模式的文創空間。「臺北發生」不只是一家餐廳,是一個「吃、喝、玩、創」的新所在,一個文化雜食者的娛樂道場。已經發生的,正在發生的,將要發生的…都在「臺北發生」。

政治家在這裡,化身藝術的鑒賞家

企業家在這裡,化身美學的牧羊人

媒體人在這裡,化身文化的拾荒者

藝術家在這裡,化身時尚的佔卜師

設計師在這裡,化身潮流的傳道士

大明星在這裡,化身味蕾的小精靈

「臺北發生」創辦人張戌誼Katrina邀您一起體驗這個不斷反映臺北這座城市「現在進行式(ING)」的空間,如何結合「傳媒」與「策展」的獨特營運模式,讓每一季的「臺北發生」,以「臺北風格」為主題,跨界藝術、設計、時尚、音樂、舞蹈、飲食文化等生活面向,演繹美學「季」動。





主題:【 WorkFace Taipei X 臺北發生】 WorkFace Taipei 14群組「美學、藝術與建築」成立發表會

講題:臺北在發生在臺北發生!

主講人:「臺北發生」創辦人 張戌誼Katrina Chang

主持人:WorkFace Taipei 召集人、「無醛屋」創辦人 郭美璘May

時間:2016/6/18(六) 14:00-17:00

地點:「臺北發生」文創空間--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一段66號1樓(長虹旗艦科技大樓,近捷運西湖站及美麗華商圈)



活動流程:

14:00~14:30 報到與交流

14:30~15:30 主講人演講

15:30~16:00 主講人與觀眾對談

16:00~17:00 賓客自由交流



***因本次活動現場位置有限,故採預約審核制,請按下方閱讀原文報名,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當創業遇上文創,當商業遇上美學,不同的思惟,相同的熱情。

WorkFace Taipei 十四個群組,兩岸連結,致力共創,期待原創:

1. 網際網路與行動通訊

2. 資產管理

3. 運動,健身與健康維護

4. 新科技以及新應用

5. 媒體,公關,影視與行銷

6. 美食,餐飲、F&B

7. 新農業、環境與永續

8. 設計與文化創意

9. 品牌,經營管理,渠道與其它

10.長照養護產業

11. 旅行、小吃與文化

12. 教育訓練,心靈成長,自我提升

13. 社會創新

14. 美學、藝術與建築


相關焦點

  • 預告 | RAYSONIC新品發表會:「漫遊自然、理性現代」暨臺中展廳開幕慶典, 探索工藝美學與現代都市家居生態
    璞玉應工匠技藝化身為藝術,生活應工匠技藝昇華為美學。美學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繫的,是工藝的形態,而唯有工匠技藝才有嚴謹工藝。在2015年新色發表會上,RAYSONIC邀請著名義大利設計師分享實際材料運用的案例,以及獨特的空間設計思想,探索家居空間更多的可能性。▽ 2016 -RAYSONIC新色發表會「色彩」顛覆平面與立面色系,空間不止於多彩
  • 【IUMR】 數位美學與新媒體藝術的交織
    然而,數位科技形式這個專有名詞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流動的概念,單是數位科技藝術這個名詞便經歷了多次的轉換。從七○年代開始,應用新興電腦媒體創作的藝術形式被稱為是「電腦藝術」,之後取而代之的是「多媒體藝術」的多重感官刺激設計,至今「新媒體藝術」的概念已成為一把巨傘,囊括了所有新興藝術創作的形式。
  • 如何審視藝術?以阿多諾(Theodor Adorno)與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文化工業」之美學分析
    藝術家是創作藝術品表達自身的理念,還是在創造消費者對「藝術」 的需求?本文乃分析及彙整 Adorno 和 Benjamin 的論述,個別分析 Adorno 及 Benjamin 對文化工業的批判, 再比較兩者觀點的異同,進而由「藝術」的自律性與他律性重新審視「藝術」的美學定位。
  • 【IUMR】 批判性與數位藝術(上)
    所以我們必須體認到一件作品的展現不可能 完全獨立於藝術家創作行動本身的純粹,而更像是一種社會文化的構造物,在藝術生產的特 殊知識網絡中,藝術作品甚至只是一個複雜建構過程的部份呈現。不然,此人只是 在增加資訊,而不是在重新思考結構問題。」(Rogoff, 2008 : 98)羅國芙意識到在造形藝術範型化過程中,或是專業化的學科運作體制裡,藝術工作者 如果為了取得創作發表的正統性,而落入被藝術歷史化2 的自我管束狀態,這樣的行為將使 自己喪失「說真話」、「說自己的話」的能力。
  • 極致體驗 | 一塊走進臺灣, 品味藝術教育的精緻與美好!
    國家歌劇院世界最難蓋的建築x伊東豐雄大作會說話有感情的歌劇院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以人類最原始的「洞窟」、「地穴」的概念設計成世界獨一無二的美聲涵洞曲牆建築,主建築由五十八面曲牆組成開啟身體與心靈的對話探索舞動的潛能劇場整體以「夢的綠劇場」和「看樹、看海、看表演」的淡水地理特質結合藝術為設計理念,雲門舞集劇場園區是臺灣第一個由民間捐款建造的劇院,更是華人世界第一個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文化創意園區。
  • 「漫遊自然、理性現代」2018新品公開發表會暨臺中展廳開幕回顧
    RAYSONIC系統板材在建築與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技巧。RAYSONIC總公司伸保集團總經理洪克忠先生親臨展廳現場,與嘉賓們交流分享RAYSONIC臺中展廳細節表現與工藝技巧。「漫遊自然、理性現代」RAYSONIC在系統板材業界一直擁有非常優異亮眼的市場表現力。
  • 高端遊學 | 2019臺灣藝術教育交流考察訪問之旅10月啟程
    美學與STEAM,可以為藝術教育帶來什麼亮點?小盒子以觀看思考為出發的邏輯美學教學系統,在綠化明亮的輕鬆美感空間中,透過精心編製的教材、故事與遊戲,帶孩子發現生活美好的事物。小盒子一直深信「提供一個思考的起點,比教什麼更重要」,透過小盒子獨創的六面哲學,呼應一個盒子展開的六個面,以此六面哲學來蘊育生活美學樂園,激發孩子的美學創意。
  • 【IUMR】 洪席耶的《感性分享:美學與政治》
    logiques)[8]或布列松(Robert Bresson)那作為「存有而非表現」的「角色模型」(modèles)[9]一般,理性與感性、知與非知、意識與無意識、藝術與非藝術、哲學與反哲學乃進行了統一。
  • 【IUMR】 跨域:後現代之後與藝術的未來
    1997 成大化工系2001 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現為德國 Witten/Herdecke 大學文化系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研究方向:媒介理論、當代藝術史、藝術與文化社會學、ATS(藝術 / 科技 / 科學)2008 年數位藝術評論獎佳作、2009 年數位藝術評論獎首獎、2009 年 國藝會藝評臺佳作《藝術家》雜誌編外撰稿人
  • 金耀基教授:簡談中國的兩個「新文化」之審美文化
    中國倡導美學和美育最著名的是蔡元培先生,蔡先生在〈美育〉一文中說:「自文藝復興以後,文藝、美術盛行,及十八世紀,經包姆加敦(Baumgarten)與康德(Kant)之研究,而美學成立,經希勒爾(Schiller)詳論美育之作用,而美育之標識,始彰明較著矣。」(《蔡元培先生教育文集》,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編,香港中華書局,2018,頁202-209)。
  • ​【IUMR】 數位藝術中的身體 ──數位時代的一條美學理論路徑(下)
    此外,數位藝術互動性的完成必須仰賴其他條件的配合,例如影像技術的成 熟或軟體技術的發展,這帶領我們不得不去注意「互動的雙方(或多方)是什 麼?」、「是觀者單方面的主動,還是身體與媒介的互動?」、「它們為什麼互動?」 32以及「互動性作品如果沒有更深刻的問題意識,恐難引起廣泛的情感共鳴,而 停留在遊戲層面」等問題。
  • TALK 山隱建築設計 何武賢X麻粒國際文化 江洋輝
    山隱建築設計(signArchi),以「愛與關懷」為出發點,找到了最真切的答案。江老師將人在生命裡會遇到的不同面向,轉換成不同語言,讓人單看之下覺得眼前的藝術品像是不同藝術家的創作,但其實整體都是同一個作品。在他如此創新的想法下,改變了公共藝術表現形式的遊戲規則。同樣是藝術者,身為山隱建築室內設計創辦人的何老師,他則將此稱為「模式語言」。
  • 設計美學發現之旅 ——2014臺灣設計深度遊學團
    在全球文化不斷趨向交流融合的今天,東方美學與藝術如何以其深刻的思想智慧、特殊的理論形態和廣泛的藝術實踐,為當代設計和藝術的發展提供思想資源和實踐力量?CJ STUDIO 主持人,1965年出生於臺北,1989年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1993年取得英國AA建築聯盟碩士學位,在英國期間曾於Raoul Bunschoten 事務所擔任設計師,而後回國成立CJ STUDIO,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
  • 乃銘會客室|2023臺灣將出現第一個擁有美術館群都市 專訪桃美館長劉俊蘭
    桃園市立美術館位於高鐵特定區公12、公13基地,基地總面積有9.8公頃,置處於青塘園區的桃園市立美術館,建築的概念就是以「山丘」造型來作為主調,它包含了三個層次空間,也就是「箱空間」、「夾層空間」,以及「山丘」外部坡面錯落的涼亭綠蔭、展望臺,還有敞開的平臺空間。桃美館的發展定位,會落在現當代藝術的範疇。美術館一樓會規劃成國際展廳,三樓則是常設展區。
  • 溝通的建築:香港霓虹招牌的視覺語言
    當時建築界由現代主義思想主導,而Venturi等人的研究開創先河,探討的本土建築,其定義並不是建築物的實體,而是空間裡的文字與視覺溝通元素,換言之,建築就是符號。Venturi等人寫道:「[拉斯維加斯]的建築風格與符號是反空間的,是以溝通凌駕空間的建築;空間建築與景觀上的元素由溝通主導。」
  • 轉發·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年會暨新秀論文發表會
    會中除近一年來的會務報告外,更邀請5位年輕學者發表研究成果。同時將與聯經出版公司合辦會員張藝曦教授主編之《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新書發表會,並請邱澎生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王鴻泰教授(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擔任與談人。精彩可期,祈請 臺端共襄盛舉,切磋指教。
  • 傳播與藝術名家系列講座之「Urban Ergonomics」
    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主辦的「傳播與藝術名家系列講座」之「Urban Ergonomics」於2020年11月30日下午在澳科大N座214
  • 王鎮華的建築
    因為近年的後現代與解構思潮幾乎在整個建築世界裡,我們看到有一股批判現代主義(modernism)的思潮已形成。這股思潮從他們「保守主義」立場出發,對現代性與生命哲學的誤解,由於藝術和哲學思維的錯誤揚棄,以及文化現代性中出現的困惑,滋長著形式主義建築氾濫與專業主義的衰敗。
  • 用 MONO X7 動態藝術畫框妝點空間 滿足設計職人不妥協的美學堅持 專訪工一設計 One Work Design
    室內設計是一種量身訂製 強調將工學與美學合為一將時間回溯到六年前,張豐祥、王正行、袁丕宇對室內設計懷抱相同理念,集結三人之力或許能創造更多可能,於是決定在 2014 年共創工作室,「『工』字的筆劃有三筆,每一筆剛好呼應我們 3 人,除了獨立作業,我們也很享受共同創作的感覺,大家會彼此給予意見,我們始終相信,1+1+1 會發揮大於 3 的力量。」
  • 「媚俗」的流變-從格林伯格到「後歷史」
    本書為美國藝術批評家格林伯格出版於1961年的藝術評論集,結合了作者於1940與1950年左右發表在《黨派評論》(Partisan Review)、《國家》(Nation)與《評論》(Commentary)等期刊的藝評文章,〈前衛與媚俗〉為評論集中最早發表的作品(1939年所作),也放在論文集中的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