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研究危機脫困之道:新冠肺炎將如何影響消費行為
如此長時間被困在家,將永久地(若輕微的話)改變未來中國 ,並影響亞太區消費者的行為方式。
十九世紀外交家克萊門斯·馮·梅特涅 (Klemens von Metternich) 曾風趣地說過:「法國打噴嚏,歐洲會感冒」。在二十世紀,這變成「美國打噴嚏,全球會感冒」。隨著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一些經濟記者開始將其解釋成「中國打噴嚏,全球會感冒」。
因此我們密切關注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傳播。拋開流行病學不談,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的影響將具有更廣泛的意義,不僅影響中國、亞太區和全球經濟運作方式,而且影響消費者行為方式。中國經濟崛起的另一個影響是,影響人們採納並順應那些擴散到更廣消費領域的新技術和行為模式。中國已經並且將繼續對區域消費行為產生巨大影響。
新冠肺炎引起的行為變化很可能證明是新潮流 ——影響力方向變化。疫情導致數百萬人需要居家自我隔離,迫使許多人在一個多月改變行為方式。如此長時間被困在家,將永久地(若輕微的話)改變未來中國 ,並影響亞太區消費者的行為方式。
消費者居家一個月(或更長時間)將會有什麼後果?
生活節奏放慢,出現新的日常需求。在家工作是必需的。規劃限時購物出行,改變購物清單。夫妻日復一日地被迫呆在相同的空間,學會顧及彼此的空間需求(或者可能沒有)。老人以前對網上購物很謹慎,但現在發現,更易於使用的應用和社交媒體讓購物很輕鬆。
如何打發在家時間?中國中產階層將發現自己動手項目(DIY)的樂趣,並有足夠時間大掃除、清理可能忽略的角落,或移動家具、嘗試新布局,這為更多清潔用品、清潔新方式和家務新技巧帶來大量機會。消費者或許還將在日常健康或美容上花更多時間。
厭煩閱讀相同的舊新聞或反覆觀看短視頻,查找書架上長期閱讀的書籍、發現長期未讀的書籍,尋找素描、彩繪、拼圖、遊戲或手工等閒時工作?儘管在線購物蓬勃發展並且食品外賣持續進行(儘管有快遞限制),但放慢節奏的時代思潮將導致消費者轉向尋求更有意義的體驗而非僅僅積攢東西?根據《英敏特2030年全球消費趨勢》,我們認為是這樣。
在購物受限的情況下,中國居家家庭重拾家庭烹飪樂趣。在線烹飪視頻正幫助發現新食譜、做菜新方式。做飯、洗碗、拖地和孩子安睡後,被困在家還有什麼其他事情可做?更多孩子?或許無聊乏味、被迫接近和讓老齡人口煥發活力的愛國情愫將給彈簧床帶來更多壓力…
從有趣的角度減少浪費怎麼樣?更多家庭烹飪和更多地考慮購物策略,可能導致消費者更欣賞利用他們現有的東西,從而減少浪費。或許更少外賣到家餐食,更少一次性包裝。更少前往商場,可能最終導致更少快時尚衝動購買,扭轉一直佔主導地位的一次性文化。
為什麼這些行為將一直存在?
在戰爭中,勝利之師保持戰略目標不變,但會實地調整戰術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要求。因此品牌也需要繼續推廣產品和服務,但必須通過創新方式應對消費市場變化,比如流行病疫情引起的變化。
贏得消費者的時間、技術和注意,對消費者和品牌都有好處。在中國,我們看到:
廚師在餐廳廚房直播烹飪教程;
健身教練直播健身課;
俱樂部 DJ 直播各種「雲泡吧」活動;
房地產經紀人直播帶看待售房;
電影院仍然關閉,電影通過直播首映;
藝人在家中直播表演;
農民直播要賣給買家的田間生鮮農產品;
汽車經銷商直播豪華車內飾;
零售商暫時多餘的店員通過直播進行在線銷售。
在線購物遭受的批評之一是缺少服務和人際互動。大型多人在線遊戲 (MMOG) 的一大關鍵吸引力在於,能夠在遊戲環境中與其他人競爭對抗和溝通交流。藉助創新應對危機的上述例子向我們表明,企業仍能夠通過大型多人在線展銷連接消費者。
更重要的是,如果創新在滿足基本人類需求方面奏效,那麼它有可能長久存在。人們仍然必須吃飯、睡覺、工作和做他們在正常情況下要做的全部事情,這是亞太區經濟將從新冠肺炎危機中回暖的原因。如果創新能夠長久地解決人類需求,那麼你能夠在有人的任何地方潛在地應用創新,尤其是如果未來幾個月他們可能長時間被困在家。現在中國經濟開始復甦並且供應鏈重新發力,我們將見證產業重構以納入新的消費行為。或許關鍵在於變革,但基調保持不變。
為什麼這些行為將在整個亞太區蔓延?
首先,英敏特研究顯示,亞太區大多數消費者在網上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表現很活躍。英敏特在 13 個亞太區國家/地區調查超過 12500 位擁有任何數字設備的消費者,發現絕大多數受訪者在多個數字互動領域很活躍,表明他們樂於參與品牌互動,尤其當他們手頭有空閒時間時。
在截至 2019 年12 月的三個月內你在任何終端上做過任何以下事情嗎?
品牌沒有理由不利用此類直播、在線和互動方式接洽客戶,無論他們是否居家隔離。
英敏特研究還顯示,亞太區 77% 的消費者同意,他們想要更好地了解所用的東西(例如品牌、社交事項等)。這表明需要可靠的新聞和信息來源,打擊假新聞。這是品牌可介入成為專家並且不僅提供人際互動、而且提供權威專業知識的環節。消費者尋求通過更多社區合作渡過任何危機,他們也期望更多品牌與社區(和在社區內)合作解決社會問題 ——從病毒疫情到氣候變化和食品安全。
相同的消費行為驅動力適用於更廣泛的亞太區,正如在中國一樣,無論是否有危機。關鍵在於把握任何機會——危機或其他因素帶來的機會——並通過創新思維發現利用技術解決生活問題的新方式。當然,關鍵在於了解消費者需求和背後原因。
作者郭馬修(Matthew Crabbe) 系英敏特亞太區趨勢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