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閣體寫到極致,能有多美?啟功:200年來,我只服它

2020-12-16 三餘書社

作為書法最高水平代表機構,中書協,曾經提出16字方針:

根植傳統、藝文兼備、鼓勵創新、多樣包容

也是指導書法健康發展的宗旨,在"鼓勵創新、多樣包容"的口號下,鼓勵和發展了一大批以醜為美的「流行書風」、「無字書法」等,並在國展中斬獲很多大獎!

書壇名家沃興華的流行書風

雖然廣大書法愛好者,對「流行書風」並不太能接受,畢竟也是創新形式一種,而中書協唯獨對唐楷、館閣體大加討伐,別說國展,就是各個省展,包括唐楷、館閣體的作品,很少有見到有能獲獎的。

館閣體,也叫「臺閣體」,在明成祖朱棣的鼓勵下,由沈度兄弟二人帶領下,以趙孟書風為主,婉麗飄逸,雍容矩度,迅速成為主流的書體之一。

沈度的行書

到了清代,因康熙喜歡董其昌,乾隆喜歡趙孟,所以館閣體發展的鼎盛時期,整個書壇都以趙孟、董其昌二人為主,包括乾隆本人也深受其影響!

當時出現一個「館閣體」書法大家:梁詩正,也是乾隆的「貼身秘書」,「御用代筆」,尤其善於楷書、行書!

他巧妙地把漢字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把館閣體寫到極致,被譽為被譽為「清代最美行書」!

梁詩正行書

其行書頗有「趙孟第二」的感覺,其行書遒媚秀逸、風骨內含、筆法圓熟,與王羲之、王獻之的雄健高古相比,梁詩正的更像一位謙謙君子,不激不歷、溫潤嫻雅,這就是文人書法自有氣息!

書法想有文人氣息,關鍵還是讀書,讀書少,自然有荒野之氣!而梁詩正天賦異稟,出口成章,據清代的《詩話》所記載:

「梁詩正詩文,莊雅雍容,自然合節,情文相生之妙。專家苦吟不過如是。」

流行書風多為狂野,讀書少,是當代書法家硬傷!

乾隆對梁詩正有點「小崇拜」,其收藏的名家碑拓,都有梁詩正的跋文,這些跋文書文並茂,才氣十足!

啟功先生曾因「字醜」被別人奚落,他選擇以梁詩正為師,經過苦練,成為一代宗師,其書法被譽為「不僅是書家之書,更是學者之書、詩人之書。」

梁詩正的書風並不為當代書壇所喜,某位書法名家直言:館閣體,藝術性不高,不可學!

啟功先生則對梁詩正情有獨鍾,曾經說過:

書法,200多年,我只服他!

關於書法,小編才疏學淺,不敢妄言,雖然藝術上有「審美」、「審醜」之說,但是美更符合廣大書法愛好者的需要,不要把傅山的「寧醜毋媚」成為掩蓋書法功底淺的遮羞布。

今天特別向大家推薦一本《梁詩正書法集》行書字帖,期待您的喜歡!

相關焦點

  • 啟功:200年來的最美行書,得王羲之真傳!專家:格調太低
    漁網書法這些教授、專家,一方面搞創新,一方面對傳統書法作品進行抨擊,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書法,動不動就說是「館閣體」!甚至連啟功老先生也沒有放過,說他的作品是形同「火柴棍」,是「館閣體」。啟功的書法有如此高的評價,是跟他學習清代大書法家梁詩正的書法有關!
  • 啟功:我哪會寫什麼館閣體,都是後人抬舉出來的說詞罷了
    從現代書法界的聲音來判斷,很多的現代書法家對啟功書法的書寫方式並不認同,甚至形容他的書法更不是什麼館閣體,是屬於啟功自己本人自創的一種書法。先不說啟功書法到底好不好,他的書法寫得好是公認的,其實專業質疑的地方就是說啟功的書法太出名,大家都自認為自己的書法寫得好,於是就有了文人相輕的看法。
  • 書法史上小人物,寂寂無名200多年!沒有啟功推薦,少有人知道
    最近網絡上突然出現一個「名人」,這個人就是梁詩正,他的行書被譽為「清代最美行書」,啟功老先生在世,極為推崇,曾經就稱讚他:書法,200多年來,我只服他!可是你翻遍整個書法史,梁詩正竟然寂寂無名,甚至連邱振中老師的《書法》、《中國書法家全集》都沒有提到他,可見200年來,被「雪藏」之深!
  • 把行書寫得如此精美,當今書壇有幾人能做到?連啟功都非常佩服他
    梁詩正書法集而在清代,有位名不經傳的的宮廷書法家,在館閣體的實用性的基礎上,把行書發揮到極致,被譽為「清代最美的行書」!他就是梁詩正,「清四大家」之一梁同書的父親,也是乾隆最信任、最欣賞的大學士!啟功不是跟他學的書法嗎!之所以說梁詩正名不經傳,在於他沒有像王羲之、顏真卿、趙子昂、文徵明開宗立派,也沒有他們的名氣大,知道他的人多半是喜歡傳統書法的人!
  • 書法主流圈:館閣體,沒有創新
    歷代書協主席的作品,都備受爭議,連德藝雙馨的啟功老先生也不例外,他獨創的「啟功體」,在主流書法圈一直備受爭議:有書法家說他的書法是「火柴棍」,還有人說,他的書法屬於「館閣體,,沒有創新,根本沒有藝術性可言」!
  • 他是乾隆皇帝的老師,行書被譽「清朝最美」,啟功都受他影響
    啟功老先生的書法在上世紀是很少遭受議論的,當時人們都是畢恭畢敬地學習啟功的書法,但是到了今天,啟功老師的書法卻遭受到很多非議,專家們褒貶不一,現代書法界很多專家、學者都在質疑啟功老師的書法是不是館閣體。
  • 這10年國展,製造」館閣體「!
    客問劉正成怎麼看書法這30年的發展?劉正成認為:第一個10年,從書法的臨摹狀態走向書法的個性化狀態。第二個10年,書法獲得百花齊放的發展。第三個10年,所謂的」回歸二王「是倒退的十年,是製造「館閣體」的十年。書壇百花齊放必先有百家爭鳴的氛圍,不知列位書法道友對此怎看?
  • 啟功最欣賞的書法作品,瀟灑飄逸、出神入化,可惜難以入國展
    以《蘭亭序》為例,布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所以才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至今無人能超越!更不要當真,古人也是如此,越是搞偽藝術的,一定要靠「嘴巴」來吃飯,否則怎麼能出名?中書協主席中,最佩服就是啟功先生,他為人和藹,從不以「書法家」自居,也不讓別人叫他「書法家」,他說自己就是「字匠」!
  • 他的書法功力深厚,乾隆大加推崇,啟功也非常佩服,實在太養眼了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的字體,它兼有楷書的點畫和草書的使轉。相對楷書而言,行書書寫便利且活潑多姿。梁詩正書法集從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米芾、趙子昂、文徵明、董其昌等等,都是行書中大咖,而在清代,由於館閣體的興起,行書大家非常少,少有能出類拔萃的,而梁詩正就是其中之一。
  • 啟功書法被吹過了頭?
    近二三十年來,國人莫不羨稱啟功先生書法,對其道德文章也是推崇備至,公推書壇一代宗師。微妙的是,他自己從未自詡「書法家」,更不屑以此為職業。
  • 「館閣體」中的極品之作丨融匯顏、柳、歐,當學!
    今天我們來討論一種特別的書法風格,曾經風靡全國,後來卻遭受到批判,很多專家批評它沒有藝術性,說到這裡,大家應該猜到了,那便是便「館閣體」。
  • 明代科舉專用字體——館閣體
    館閣體,是指因科舉制度而形成考場通用字體,以烏黑、方正、光沼、等大為特點。 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 沈度(1357-1434),字民則,號自樂,明松江府華亭(上海金山)人,明代書法家,與弟沈粲皆擅長書法。 永樂時以善書入翰林,由典籍歷遷侍講學士。
  • 曹鴻勳楷書《玉清宮碑》,狀元出手,非同凡響,這可不是館閣體
    說起曹鴻勳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會有些陌生,咱們先來個簡單的介紹。曹鴻勳,字仲銘,號蘭生,清代光緒二年的狀元。曹鴻勳在當官期間,還做過一件了不起的事,開辦了延長油廠,打出了第一口油井,世稱「老一井」。曹鴻勳為官清廉,在書法上也有不俗的造詣。
  • 林散之與啟功:近代書法中的一動一靜
    他有這樣詩句:「透過刀鋒看筆鋒……半生師筆不師刀」。  在我看來,啟功一反唐宋明清人之筆,「師筆不師刀」,師筆而忘鋒,力追「靜筆」,如水流之順,動閒情美態之心,至簡處更抹去鋒芒。正是這種如水流一般的靜氣,風格數十年不變,他的書法人氣爆棚,儼然「大眾情人」。  這讓人想起「館閣體」,這當年工藝字,相當如今的「書法字庫」,不被視為藝術。啟功之作也有這樣的意味。
  • 林則徐書法:「館閣體」中的精品,楷法嚴謹,端莊大氣
    在當今書壇,一直有這樣一個怪相,就是再好的作品,只要被打上「館閣體」的烙印,那麼就一定會被噴,會跳出很多專家,說其是印刷體,沒有任何藝術性。既然這樣,那麼我們來欣賞一下這幅作品:是不是覺得大氣磅礴,端莊典雅,字字都是精品?其實在當今浮躁的社會,能夠寫得一手驚豔的「館閣體」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看那些狂噴館閣體的人,他們就能寫出如此精湛的小楷嗎?
  • 王家琰:字寫到最後就是寫人
    我對書法的愛好好像是天生的,我家弟兄姐妹很多,我父親字寫得極好,在當地很有影響,但只有我一人喜歡這個,他們都不愛寫字。我三四歲的時候就喜歡看父親寫字,我覺得愛好就是天生的。一方面我喜歡墨香,另一方面我看到很多書畫愛好者來求我父親墨寶,這一點當時也很吸引我。覺得一個人能把字寫好、有人求是件很體面的事情。父親看我有慧根,便開始手把手教我寫字。
  • 清代大書法家梁同書,館閣體書法拓本欣賞,造詣深厚,無人可超越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館閣體的出現是順應時代的需要,是明清兩代的官方字體。明朝其中國封建王朝宰相制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內閣。內閣是國家的中樞機構,扮演著處理國家政務和皇帝秘書的主要角色。
  • 館閣體中的極品小楷,這功力不輸《靈飛經》,清秀妍美,難得一見
    到了明清時期,唐楷的模式基本上固定化了,這時候的楷書主要以實用為主,明朝時期將之稱為「臺閣體」,清朝時期將之稱為「館閣體」。這二人的書法成為了清朝書法的典範和主流,而此二人書法又有端整、規範、圓融的特點,使得館閣體加上了圓融秀美的特點。
  • 連啟功都深受其影響
    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曾說過:「古代人學習寫字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在牆壁上,專心致志的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書法創作中最講求性情創作,很多經典的作品都是性情達到極致的時候創作的,《蘭亭序》是在王羲之的性質頗高醉酒的情況下寫出的,後世很多書法家顏、柳、歐、趙、蘇、黃等人都無法掌握其精華,包括王羲之本人寫完《蘭亭序》第二天,在寫一遍也定然不能達到之前的狀態。何況是作為普通的書法學者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