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偉教授課題組揭示新冠肺炎重症和輕症患者的適應性免疫反應特徵

2020-12-23 哈爾濱工業大學新聞網

哈工大報訊(生命 文/圖)8月14日,黃志偉教授課題組關於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新冠肺炎重症和輕症患者對新冠病毒感染的適應性免疫反應》(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to SARS-CoV-2 infection in severe versus mild individuals)為題在線發表於《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雜誌。

截至2020年6月,SARS-CoV-2引起的全球範圍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影響到800多萬人,為了研究COVID-19患者針對SARS-CoV-2感染的適應性免疫反應機制及康復患者的免疫記憶建立情況,該團隊首先應用單細胞轉錄組和免疫組(TCR/BCR)高通量測序數據,並結合功能實驗對疾病嚴重程度不同的COVID-19患者(重症和輕症)外周血中適應性免疫細胞的響應機制進行了研究,揭示了T/B細胞針對SARS-CoV-2感染而進行的免疫組庫重建特徵,以及COVID-19誘導的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組成變化特徵,發現了T細胞免疫記憶和B細胞體液免疫反應程度與疾病嚴重程度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以及重症和輕症患者不同的免疫學變化特徵(圖一)。

該研究首先發現,相比於健康人,COVID-19患者表達細胞毒性分子(如GZMA、GZMB、PRF1、NKG7)的殺傷性T細胞亞群(CD8+效應記憶細胞(CD8+ TEM)、表達CD45RA的CD8+ TEM細胞亞群(CD8+ TTE)和CD4+TTE)的佔比提高,表明這些殺傷性T細胞的增殖與COVID-19有關;同時發現COVID-19患者中的黏膜相關恆定T淋巴細胞(MAIT)顯著減少;而SARS-CoV-2誘導的Gamma/delta T細胞消耗在恢復期患者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但仍未完全恢復到正常水平,這些結果表明COVID-19患者的適應性免疫系統在康復早期並未得到完全恢復。

為了識別恢復期COVID-19患者中SARS-CoV-2特異性T細胞亞群,團隊首先通過scRNA-seq和scTCR-seq研究不同T細胞亞群的克隆擴增情況,發現對SARS-CoV-2響應的主要T細胞亞群包括CD8+ TEM、CD8+ TTE和CD4+TTE。為了研究這些克隆擴增的T細胞亞群是否靶向新冠病毒,用來自新冠病毒的276條潛在的T細胞抗原表位多肽刺激輕、重症患者的T細胞,並檢測其反應活性,發現康復期的COVID-19患者體內存在靶向S蛋白等新冠病毒蛋白的特異性記憶T細胞,且發現來自重症患者的樣本表現出更強烈的特異性T細胞反應,表明相較於輕症患者,重症患者對於SARS-CoV-2具有更強的記憶T細胞反應性。

在B細胞免疫反應方面,通過整合B細胞轉錄組和BCR免疫組測序數據,發現在重症患者中具有更明顯的BCR克隆擴增,相比於正常人和輕症患者漿細胞佔比更高,並且由B細胞介導的免疫通路和補體激活通路發生上調,這些結果說明更強烈的體液免疫反應是重症患者的典型特點。

進一步評估早期康復患者適應性免疫系統的恢復情況,發現在所有康復患者的大部分T/B細胞中未檢測到促炎細胞因子的明顯表達,表明在COVID-19患者的康復早期促炎細胞因子可能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有絲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FOS、JUN、JUNB和DUSP1)的表達在所有COVID-19康復患者中均受到抑制,這也與之前的報導發現一致。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了不同COVID-19患者的抗病毒反應存在很大的異質性,同時也提示了不同個體存在不同的抗病毒反應機制的可能性,給後續更大規模的隊列研究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有很多研究已表明I型和Ⅲ型幹擾素(IFN)信號通路在SARS-CoV-2或SARS-CoV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而在本研究中,僅在1例危重症感染病例和1例輕度感染病例中檢測到T細胞IFN應答,這種IFN應答的異質性表明在SARS-CoV-2感染過程中T細胞IFN通路的激活及其與臨床表型和抗病毒免疫反應之間的關係仍有待進一步闡明。在一例年輕的重症病人(44歲)中還發現了IGHV4-34 BCR克隆的高度擴增,而這種克隆型很少出現在健康個體的IgG記憶性B細胞中,且有研究表明其與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提示由病毒感染誘發的自身免疫反應也可能是產生重症表型的一個可能原因。

這項研究對於理解重症和輕症患者的發病和康復機制,以及設計防治SARS-CoV-2感染的疫苗和治療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黃志偉教授為該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生命學院副教授張帆、碩士研究生甘銳、博士研究生甄梓期、黑龍江省醫院感染科主任胡曉麗為該研究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李想和周鳳俠對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本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哈工大青年科學家工作室、哈工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科研攻關項目等基金的資助。

圖一 COVID-19患者針對SARS-CoV-2感染的適應性免疫反應及免疫記憶建立情況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0-00263-y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新冠肺炎輕症者可產生強烈T細胞反應
    內容提要:即使沒有檢測到病毒特異性抗體反應,新冠肺炎輕症患者也會觸發強烈的記憶T細胞反應。作者表示,自然接觸或感染新冠病毒而產生的記憶T細胞反應,或是預防引發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免疫成分。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7日報導,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細胞》雜誌上報導稱,即使沒有檢測到病毒特異性抗體反應,新冠肺炎輕症患者也會觸發強烈的記憶T細胞反應。作者表示,自然接觸或感染新冠病毒而產生的記憶T細胞反應,或是預防引發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免疫成分。
  • Nat Comm|基於PASEF-DIA技術的新冠肺炎免疫應答機制研究
    近日,來自北京大學多組學研究中心的黃超蘭課題組及其合作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基於DIA-PASEF技術(timsTOF pro質譜儀)的4D定量蛋白質組學對新冠肺炎病人尿樣進行研究的論文,揭示了在分子水平上,可以將新冠肺炎的病理過程分為
  • 研究發現: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免疫力或低於重症患者
    新華社北京6月23日新媒體專電 據法新社巴黎6月18日報導,當天公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那些感染了新冠肺炎但沒有表現出症狀的人對這種病毒的免疫力可能大大低於那些重症患者。中國的研究人員對重慶萬州區兩組新冠肺炎病人進行了比較:37人表現出症狀,37人沒有。研究人員對兩組患者在康複數周后採集的血樣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只有62.2%的無症狀人群有短期抗體,而有症狀患者有短期抗體的比例為78.4%。
  • 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如何快速恢復?專家給出四點建議
    輕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如何治療?新冠肺炎患者康復期需要注意什麼?……近日,新華網推出專題《戰「疫」專家說》,第六期專訪了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江榮林,就新冠肺炎患者治療的相關情況進行解答。
  • 瑞士不再檢測輕症 新冠肺炎輕症患者能自愈嗎
    瑞士不再檢測輕症,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緩解有關醫療機構以及實驗室的壓力,可以把有限的醫療資源放在重症患者身上。而如果有出現發燒或者咳嗽的情況,不應該再去醫院就醫待在家裡面。目前在醫院裡面的輕症患者都已經全部被安排回家進行隔離觀察。同時瑞士的聯邦委員兼內政部長表示:希望全社會能夠保持團結,儘快戰勝這一場疫情。
  • ...共同戰「疫」|吳大瑋:為何炎症風暴發生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身上...
    半夜救治已是家常便飯 大年初一晚上,被派往青島市胸科醫院指導疫情工作的山東省省級專家組組長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重症醫學科主任吳大瑋教授就為救治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經歷了驚心動魄的一夜。 半夜1點多,青島市胸科醫院的急診科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發生多臟器衰竭的危急情況,需要搶救。
  • ...丨專家解答:新冠肺炎輕症、重症患者治癒出院後應如何鍛鍊身體
    中國網2月29日訊(記者董小迪)新冠肺炎輕症、重症患者治癒出院後該如何鍛鍊身體?中日友好醫院康復科主任謝欲曉今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了這一問題。謝欲曉表示,對新冠肺炎治癒出院後的患者,在繼續做好安全防護和遵守兩周醫學觀察的前提下,針對不同類型的患者,根據患者的心肺功能、心理狀態、體能等,可因人而宜、分類指導,給予適當、可行的康復幹預。輕症患者出院後,康復主要以恢復體適能和心理調整為主,可根據患者過去的運動習慣和愛好選擇循序漸進的有氧訓練,逐步恢復到發病前的活動能力。
  • ...世衛聯合專家考察組:輕症、重症和危重患者比例分別是80%、13%...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會上介紹了考察組的主要發現。一、關於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通過對不同地點分離的104株新冠病毒毒株進行全基因測序,結果證實同源性達到99.9%,考察組根據這個結果認為,該結果提示病毒尚未發現明顯的變異。二、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學特徵。
  • 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在家休息就能好嗎
    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在家休息就能好嗎不能,應積極到醫院進行救治自限性疾病不等於不需要治療,尤其是新冠肺炎,傳染性很強,所有確診病例都需要在醫療機構或者像武漢地區方艙這樣的機構進行觀察照護
  • 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在家休息可以好嗎?
    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在家休息可以好嗎?  新冠肺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自限性疾病不等於不需要治療,尤其是新冠肺炎,傳染性很強,所有確診病例都需要在醫療機構或者像武漢地區方艙這樣的機構進行觀察照護,一方面隔離阻斷傳播的風險,另一方面觀察病情避免病情的惡化。
  • 生命學院/生命科學中心黃志偉教授團隊揭示 Anti-CRISPR 對I-F型...
    近日,我校生命科學中心黃志偉課題組與美國史丹福大學趙華(Wah Chiu)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了題為《冷凍電鏡技術揭示AcrF9,AcrF8和AcrF6對I-F CRISPR–Cas複合物的抑制機制》(Inhibition mechanisms ofAcrF9, AcrF8, and AcrF6 against type I-F CRISPR–Cascomplex
  • 上海九院範先群團隊揭示ACE2高表達惡性腫瘤患者易患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病毒來勢洶洶,成為一場席捲全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通過臨床數據可知在新型冠狀肺炎尤其是重症病例中,很多都是老年人或合併其他基礎疾病的患者,腫瘤患者由於自身處於免疫異常狀態,加之手術、放化療等治療造成免疫力進一步低下,更易被這個「恃強凌弱」的病毒趁虛而入。
  • 陳根:免疫系統從自愈到自殺,只需要一場新冠肺炎
    出人意料的是,原本能夠幫助我們戰勝新冠肺炎的免疫系統在一些情況下竟會成為新冠肺炎的奪命幫兇,免疫細胞的用力過猛,從而引發所謂的 「細胞因子風暴」 時,於是患者的肺部就進入到無需病毒的自毀程序。 最近,《醫學病毒學雜誌》發表了一項由美國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教授 Weiming Yuan 和Sean Quan Du 領導的研究。該研究表明,人體的兩個防禦系統(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之間的不利相互作用可能會觸發細胞因子風暴。
  • 對抗新冠肺炎,守住重症治療最後一道防線!
    對於重症、危重症患者的診療,臨床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80%都是輕症患者。與輕症患者相比,其他10%~20%的重症患者治療更加棘手,這部分患者在疾病後期可能啟動嚴重的炎症風暴。這種情況下,不僅肺部受到明顯損害,還可能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以及低血壓、休克等複雜狀態。
  • FoxNews:老人和重症患者易產生新冠病毒抗體
    據福克斯新聞網(FoxNews)網站6月17日報導,Medrxiv預印本平臺發布的一項新研究稱,並非所有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都有抗體反應,老人和重症患者產生抗體的比例更高。在產生抗體反應的人群中,抗體在病毒確診後兩個月內在血液中保持穩定存在。
  • 專家提醒:對大量的新冠肺炎輕症患者 心理問題不能忽視
    4月2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再次強調了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不能歧視、心理疏導、心理救治,妥善解決心理問題。王主任分析,對重症的軀體障礙,包括臟器功能康復,很重要,但是對大量的輕症患者,心理問題不能忽視,有幾個方面要注意。
  • 抗擊疫情:新冠病毒與宿主免疫系統的「相愛相殺」
    新冠病毒感染後和宿主免疫系統有哪些相互作用家可能知道新冠病毒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徵是肺部炎症、出血、壞死和透明栓的形成,外周血淋巴細胞減少,部分患者出現細胞因子風暴,甚至導致死亡。新冠病毒感染可以激活先天和適應性免疫反應。
  • 成都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當日從普通型調整成重症,是否意味著病毒...
    (健康時報記者 趙萌萌 王楠)12月7日,成都市郫都區新增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這名病人當時被診斷為普通型。當日下午,四川省、成都市專家組成員在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醫院對確診患者盧某某進行了專家會診,經專家確診將其從「普通型」修正為「重症型」。
  • 研究揭示癌症患者感染SARS-CoV-2後的急性免疫特徵與長期影響
    研究揭示癌症患者感染SARS-CoV-2後的急性免疫特徵與長期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6:38:45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Sultan Abdul-Jawa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癌症患者感染SARS-CoV
  • 福建省立醫院出徵武漢醫療隊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重症轉好率超70%
    記者從福建省立醫院獲悉,該院2月13日出徵武漢整建制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重症病區的醫療隊今日再出院4名患者。該病區明日起關閉。2月13日,福建省立醫院派出138人醫療隊趕赴武漢,整建制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重症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