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儀徵古蹟之市河

2021-03-02 儀徵事

作者:巫晨

 

市河是古代儀徵城內的河。今天,貫穿儀徵城只有一條東西向的儀城河,就是鼓樓南面、連接城西胥浦河和城東石橋溝的河,這條河是1968年開挖的,借用了部分古代的市河。古代儀徵城裡的水系,可不是這樣的,其橫貫東西的市河主幹道,從南門直達東門;還有兩條向北延伸、蜿蜒滲透到儀徵城內各處的支流和若干分叉,就像遍布全身的毛細血管一樣,滋潤、養育著儀徵人民。

筆者在儀徵工作生活三十多年,未曾從西到東沿市河完整地走過一遍,由於城南衛東新村、城中小學、第二人民醫院、馬驛街一帶拆遷,擔心再也看不到有關河道,才於2019年5月11日,騎著電瓶車從大慶路西城河處進入,沿河道艱難地走到東門。之所以說艱難,是因為上述拆遷已經開始,筆者在廢墟中努力尋找著舊河道的線索,確認著南門、唐公橋、清江閘、仁壽橋的方位,在倉橋花苑和海德花園,探尋已經消失了的市河走向。探訪結果:市河南門水關外西延部分(城壕)已用城垛方式覆蓋;南門內從唐公橋到海德花園東側的主河道已經填埋,約佔市河全長的三分之一;清真寺向東的河道尚在,只是很窄了,名稱是「清真寺排水溝」;那兩條向北延伸的支流,除畔池北市人民醫院停車場附近還有一點點舊河道外,其餘基本上看不到了。

【清真寺排水溝】

縣誌上有市河的介紹:

市河,在城內。江水由南水關入,淮水由東水關入。二水會合,流灌溝港,舟船絡繹。自清江諸閘廢,內河淤澱。明萬曆元年,知縣唐邦佐循河故址,重加開浚,環繞縣學。後漸坍卸,僅容小舠。今為民所侵,漸迫狹矣。久淤。康熙五十九年,知縣李昭治開,至雍正元年工竣。

解讀一下,古代儀徵市河,是有兩個源頭的,一處是南門水關,江水從這裡進城;另一處是東門水關,淮水(運河)從這裡進城。

清江諸閘淤廢之前,城裡河道是通暢的,「舟船絡繹」,淤廢后,明萬曆元年(1573)知縣唐邦佐「循河故址」重新開浚,清初河道又淤塞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縣李昭治再次組織開浚。

清江諸閘是哪些閘?什麼時間淤廢的?

查縣誌可知,明初洪武十六年(1383),晚年在儀真養老的原兵部尚書單安仁,重建了南宋三閘,其中南門潮閘、廣惠橋腰閘是南宋嘉泰二年(1202)張頠所建的石閘,另一座清江閘,是南宋嘉定年間所建,在運河入江口的延伸線上。所以諸閘指的是潮閘、腰閘、清江閘。

張榘說:「今臨江四閘(明成化年間開鑿於儀真外河)既通行,故清江、廣惠二閘,漫不復用。南門裡閘,餘少猶及見,板橋其上。今實以土,民居其旁,並水關塞之。」

張榘,字範中,一字同埜(yě),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科舉人,南京兵部侍郎黃瓚外孫,未仕,《嘉靖兩淮鹽法志》兩位主撰人之一。縣誌上沒有交代張榘說這話的時間,但從張榘生平推論,諸閘淤廢的時間約在嘉靖年間。

唐邦佐在萬曆初年開浚的市河,即為明初單安仁重修諸閘的河道,而單安仁是在疏浚南宋河道的基礎上完成的,就是說,這段河道即為宋代的運河河道。

市河並不是簡單地從南門到東門一條線,起碼有兩條南北向的分支。一條分支(西支河)從倉橋(廣惠橋)、天寧橋(澄江橋)到單家橋,然後折向西經過鼓樓橋,在通縣橋西側折向北,經過西門內到達城隍廟;另一條分支(東支河)是從東門內折向北,分兩叉,一叉向西經過畔池匯入西支河,另一叉繼續向北,向西、向北、再向西,直到義倉。

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浚市河之後,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慶三年(1798)還有疏浚市河的記載,因古代無機械,人力挑浚對河道的改變不大,從《道光重修儀徵縣誌》城隍坊巷圖、1994年版《儀徵縣誌》民國城廂圖和 「江蘇天地圖」1966年儀徵遙感影像地圖,可以看出古代市河的分布、走向和位置。

【道光志城隍坊巷圖】

【民國城廂圖】

【1966年儀徵遙感影像地圖】

唐宋關於市河的記載不多,嘉定十一年(1218),真州知州袁申儒,在向上級申請建設東西翼城的報告中,列舉了十二條好處,「陳便宜十二事」,其中第十二條說道:「鹽商大賈,昔皆入泊市河。今慮有警,遙艤江汊,市無貿易。今翼城得成,更浚潮河,客舟盡輳,商旅安於市廛,則固守愈堅,十二也。」意思是從前鹽商大賈們的船,都停泊在市河裡,現在有了戰事,他們都停到江邊去了,那裡沒有人煙,生意做不起來。如果建起翼城,那麼就可以停泊在城裡了,他們安心做生意,我們守城也更加堅固。

南宋真州司法參軍劉宰,有詩《送邵監酒兼柬儀真趙法曹呈潘使君》:

儀真來往幾經秋,風物淮南第一州。

山勢北來開壯觀,大江東下峙危樓。

沙頭飄緲千家市,艫尾連翩萬斛舟。

此去煩君問耆舊,幾人猶得守林丘。

可見儀徵在宋代,市井繁華,河網密布,漕船萬斛,市民枕河。

明清市河的前身,即為宋運河。北宋在運河上建有真州復閘,宋仁宗時期年漕運量達800萬石,為中國漕運史上的頂峰。南宋則在真州復閘的基礎上改建成石閘,並且為了保證閘室水源,還連接了月河。張榘考證,「月河在東翼城內,左抵東園,右接運司,或今紙坊橋以東河也。」可見,東支河就是月河。

西支河倉橋兩側,建有宋代州常平倉和廣惠倉,縣誌特別提示,這兩座倉「即故船場,中有大池,塔影浸其中。」為什麼是「故」船場?蘇軾《論綱稍利害奏狀》:「唐廣德二年(763),劉晏為江淮轉運使,乃於揚子縣置十船場」,可知倉橋附近,為唐代船場,結合「景龍三年(710)泗州僧為鎮白沙而修建佛塔」,「唐興元(784)中,淮南節度使杜亞,自江都西,循蜀江之左,引渠入漕,以通大舟。至今傳云:北山寺旁,舊有運河纖路。」等信息,可推測西支河是唐中後期運河受江通道,也是北宋州城東門外的城壕。

明代中後期,運河入江口已經南移到城外天池、大碼頭,市河不再承擔漕運、鹽運任務,但是,作為一座城市的「通身血脈」,維護和疏浚工作還是得以進行,縣誌有陳邦楨《蓄洩水道說》、李昭治《開市河詳文》、鄭相如《重開儀徵市河碑記》等文,講述挑浚市河的經過和積極意義。

陳邦楨的《蓄洩水道說》說:「城內市河,乃一縣一城通身血脈。氣融血活,身乃康泰。若氣凝血滯,能保身之不病乎?」將市河比喻成人體的氣血之脈,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李昭治《開市河詳文》,則分析浚河的好處:老百姓生活所需物資,都有賴於船運,修好了市河,就不用了肩挑人扛費大勁走遠路了。遇有火災,可以就近取水救焚;城內井少水鹹,不太適合飲用,有了河水,就不用跑老遠去江邊運了。城裡東北一隅,是瓜園菜圃,有了水源灌溉,老百姓有得食用了。

李昭治還說,形家水法云:「通則利,而阻則害。」如今儀徵確有「昔盛今衰」的異象,看來不挑河是不行的。但是挑河的資金,是要大家抬槓子的,怕大家看法不一致,我先捐二百兩,在城內西北角先挑浚一段試試看。

李昭治是個有想法有措施的縣令,他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先試點一段,然後造輿論:今年豐收了啊!今年科舉成績好啊!這都是挑浚市河的結果啊!在資金籌措到位的基礎上,李昭治將試點覆蓋到面上,全面挑浚市河,並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疏浚東支河的學宮分叉,「鑿泮池,如半月形。池外築堤,名曰『瀛洲』。堤上植桃、柳數百株,堤外挑玉帶河,南北與市河通。」

疏浚市河果然大見成效,這一年鄉試報捷,全縣創紀錄地有十一人同時中舉(縣誌卷十《河渠志》「水利」條目援引涇川鄭相如《重開儀徵市河碑記》表述為十一人,但《縣誌》卷二十八《選舉志》則記載鄉舉九人、貢舉五人、恩賜一人,本書取碑記數十一人),官民都相信「通則利而阻則害」的風水說,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水利事業的熱情高漲,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儀徵城內南北各條市河全部浚通。大家還為知縣李昭治立了一塊碑,碑文較長,有興趣的同志請參看縣誌卷十之《河渠志》。

十一名中舉者中有一位名叫陳倓(1695-1739,字定先,號愛川,曾賜一品服,充冊封安南使)。他於雍正十一年(1733)再接再厲考中進士。更重要的是,他是這一年(癸丑甲科)會試第一名、殿試第一名,三十九歲的狀元!

儀徵文人厲惕齋有詩讚曰:

紙坊橋過順流東,

迤邐行來到泮宮。

四面柳蔭遮不斷,

一船人在綠天中。

在市河沿岸,有宋代管理六路(省)漕運的發運司衙門,有為糴米和榷貨(專賣)而建的常平倉、廣惠倉、南樓酒庫,有明清文人的花園,比較有名的花園有七星泉、半灣園、東城圖畫。

七星泉。在市河半灣西南,是程崟(yín)的舊館。

程崟,字夔州,歙縣籍,康熙五十二年(1713)進士,官至福建清吏司郎中,致仕後居儀徵城南倉巷,乾隆二十五年(1760),倡浚市河。年八十一卒。

程崟的舊館後歸太學生林棲鳳,林棲鳳在市河邊枕堤築屋,名曰「水木清華舫」。林棲鳳的侄子林坤,在園子裡浚泉時發現一塊石碑,碑文是從前的主人程崟寫的《七星泉記》。於是在塘西建了個亭子將石碑置於亭內,孝廉黃盛修為亭子起了名字,叫「七星草亭」,並撰楹聯:「潮通半灣路;花覆七星泉。」後來亭子年久失修,又將石碑嵌於引夢軒之壁。

程崟在《七星泉記》中說道:

「真州城南舊館,是我少年時讀書的地方。館臨城河,跨過木橋就到堤外方塘,東西約廿丈,南北一半。附近還有兩個相連的小塘,雖小但水清甘甜,裡面還有魚。乾旱或冬春時,市河及其他池塘都涸竭,但這個塘一泓瀅然。水塘附近的居民,都來此挑水,其他人聽說了,接踵而來,居然幾不下千戶。這個只有一畝左右的水塘,能供應半城人用水,從未乾涸,很奇怪啊。康熙三十一年(1692)冬,天寒地凍。我站在橋上望塘水,結冰了,但冰下似乎有微流,喊人來看,大如盆盎,小如盤盂,共有七處。一個在塘北,一個在塘東,一個在西北角,這三個稍大。北面與之相連的小塘裡,也有三個,而西南角還有一個,都很小。用竹筒取水嘗之,輕清甘洌,三個大的尤其絕勝。大家譁然:這個不就是泉眼嗎?怪不得塘水不乾涸,原來是有泉眼啊!這地方風水真好!

我覺得這個泉有五個美德:味道甘甜適用;時出不竭有本;井養不窮施普;隱而不彰讓善;萃為一淵鍾美。有其中一點就可以做文章了,更何況有五點!

我還覺得,泉眼是七個,正合北鬥七星之數,這是個好兆頭,應該用『七星泉』來命名。人生也是如此,顯晦有時。這裡是我少年學習的地方,到老了才悟到這個道理。有好多事情,其實一直存在,只不過剛剛發現而已,有感而發,寫下這點文字。乾隆癸酉(十八年,1753)春初,程崟書。」

半灣園,在南關內,市河水曲處。是王錫山的家圃。

阮元在《廣陵詩事》中記載:「真州半灣,為王氏別墅,周櫟園先生亮工舊遊處。『半灣』二字,即櫟園所書。」周亮工是清初著名文人,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曾任山東濰縣知縣,遷浙江道監察御史。入清後官至戶部右侍郎,曾任兩淮鹽運使。

縣誌上還載有宋犖(1634-1714,字牧仲,號漫堂,商丘人,官至吏部尚書,曾任江蘇巡撫)的詩《雨中遊半灣園留飲》,共三首,取其一:

微雨乘輕屐,名園取次看。

花深開徑好,苔滑振衣難。

小院幽禽下,空亭積靄寒。

池荷青且翠,新水正瀰漫。

在半灣園的隔壁,居住著儀徵著名畫家尤蔭,尤蔭因自己的家與著名的「半灣園」毗鄰,自稱半灣詩老。後來得了痼疾(估計是輕度中風),所以又自稱半人。

尤蔭(1727-1807),字貢父,一作貢夫,號水村,居住在儀徵城裡的倉巷。縣誌卷八《輿地誌》「名跡」條目載,「尤處士宅」在倉巷,處士尤蔭所居。宅後臨半灣,題曰「半灣草堂」,太守伊秉綬題曰「青石庵」,又贈楹帖云:「露從今夜白,人與此堂高。」

尤蔭擅長詩畫,曾經跟隨果親王出塞,著有《出塞集》。李鬥評價他「虹橋遊詠,詩多絕唱,當代文士重之。畫以蘭竹擅名,偶一潑墨,皆成傳作」(《揚州畫舫錄》卷十「虹橋錄上」)。禮親王愛慕其才,延請為幕賓。後來隱居在儀徵的半灣,以賣畫為生。(果親王和禮親王不是同一個人)

尤蔭是儀徵著名的詩人、畫家,山水、花鳥、蘭竹皆入逸品,尤其擅長寫竹,得文、蘇法。「其蒼古沈厚,如挾風雨之勢。書法從畫竹中來,有金錯刀遺意。」

尤蔭又因家藏蘇軾石銚(diào)(煮開水熬東西用的器具,儀徵人叫水銚子)一個,稱自己的房子為「石銚山房」。

尤蔭在禮親王家切磋畫畫,估計他喜歡顯擺,沒事兒把家傳蘇軾的石銚子拿出來把玩,又時不時地吹噓,一不小心傳到了乾隆帝耳朵裡。這下樂極生悲,石銚子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被皇帝「指索」了去,尤蔭無可奈何,家傳寶物沒了,思念至極,無以寄託,只好把石銚子畫下來,「追憶作《石銚圖》」。此恨綿綿無絕期,嘉慶八年(1803),尤蔭又輯《坡仙石銚題詠》,記所失東坡煎茶器,自跋卷末云:

舊藏坡仙石銚,乾隆庚子(1780),得歸天府,成希世之珍矣。自抱足攣,不出七載。偶檢諸公後先題詠,薈萃成帙(zhì)。外孫吳少鏞為寫一通,存於巾笥,以志仰止前賢之意。嘉慶八年癸亥(1803)閏月,春雪快晴,蓬門未掃。竹軒司馬攜茗過,詢及往事,出以商訂,遂付刻梓,貽諸海內博雅君子,少資談助云爾。

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陽節前,江蘇巡撫奇豐額監臨鄉試,著名文人袁枚託儀徵友人江皋(吟香主人)採購三千件「蕭美人糕」,用船運到南京給奇豐額送節禮,奇豐額賦詩答謝,袁枚回詩,文人謝啟昆、趙翼、吳煊、白守清唱和,唱和詩編成了《蕭糕唱和集》,吳錫麒作序,尤蔭作《隨園饋節圖》畫。該唱和集冊頁現藏南京博物院。詳見筆者《蕭美人糕》一文。

嘉慶十三年(1808),四十五歲的阮元從河南再任浙江巡撫,赴任途中特意到儀徵倉巷尤蔭家中拜訪,流連半日。這對忘年交,相見恨晚。尤蔭對身為封疆大吏的阮元探望他一介抱膝閒嘯的老貧士十分感動,賦詩一首:

大梁移節赴東南,飛蓋經過竹裡庵。

久著待人三握髮,敢勞為我一停驂。

丹霄微風初相見,野水閒鷗快接談。

重向吳山開幕府,指揮如意淨煙嵐。

儀徵知縣屠倬特別喜歡竹子,對尤蔭的竹畫欣賞備至。他有《題尤水村丈畫竹》詩兩首,取其一:

八十一翁工畫竹,草堂個個集青鸞。

今年元日行春去,更上先生臥榻看。

屠倬還有《題尤水村畫梅冊十二首為賈騎尉作》,限於篇幅,此處不錄,詳見筆者《阮元儀徵事》一書。

東城圖畫,是《嘉慶揚州府志》中記載「儀徵八景」的其中一景,在東城內,周櫟園太史(周亮工)曾題「東城圖畫」,後由邑人汪堂(汪磽巖)改造成「水香村墅」,內有春風草堂、衝淡池館、春醒閣、冬青書屋,還收藏有名人詠遊倡和之作。阮元在《廣陵詩事》中記載:「汪磽巖堂水香村墅中,有藤花小徑、清影軒、東城圖畫之亭、鶴柴魚磯、聽雨廊、小濠梁、梅嶼、桂巖、蔭遠堂及春酲閣、衝淡池館、款冬書屋。磽巖仲子文珂,字芝田,有《水香村墅十三詠》。」

東城圖畫隔壁還有個吳園,在半灣園東岸,吳步李築,池臺水通內濠及東城圖畫,頗佔城南之勝,後有德樹堂。

相關焦點

  • 儀徵揚子公園
    盛成是儀徵名人,其《我的母親》用法文出版,法國文豪瓦乃裡作序,轟動文壇,盛成是中法文化交流使者,事跡參看筆者探訪記真州《盛氏故居》和青山《盛氏家族墓》。【盛成雕塑】【抬鹽雕塑(局部)】奎光樓在公園西部的小山北側,有異地復建的奎光樓。奎光樓本是縣學東南方向上的一個地標性建築,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
  • 巫晨說儀徵:真州八景之泮池新柳
    又改建啟聖祠於大成門東,移照壁於泮宮牌之南,摹蘇州吳縣學「宮牆萬仞」四字於壁。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縣李昭治鑿泮池,如半月形。池外築堤,名曰「瀛洲」。堤上植桃、柳數百株,堤外挑玉帶河,南北與市河通。狀元坊,在儒學前,一為雍正癸丑會狀陳倓立,一為康熙丙戌科武狀元楊謙立。乾隆庚子榜眼江德量附。這兩座牌坊立於何時,縣誌沒有交代。
  • 江蘇儀徵解放路:一座縣城走向繁華的路
    濱江小城江蘇儀徵也有一條代表性道路——解放路。解放路雖比不得北京長安街的壯闊、上海南京路的繁華、揚州文昌路的古老,可在小城儀徵人的心裡卻有著「見證發展」的分量。解放路橫貫儀徵東西,它一頭連著儀徵東郊的儀徵汽車工業園,一頭牽著西區的揚州化學工業園,一路穿越胥浦河、石橋河、梅家溝河,串起揚子公園、荷花塘公園、東園,綿延數十裡,是儀徵主城東西向重要城市幹道。
  • 那些洋人眼中的儀徵
    在他的專著《中華科學文明史》水利工程一節中詳細地描述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塘閘在儀徵誕生:「中國最早的有關塘閘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宋代之初,公元983年,喬維嶽時任轉運副使,當時他在集中考慮長江和淮陰之間大運河山陽運道段北端的船運問題,有意思的是,他的這項發明可能來自他對運糧船隻通過雙洩水滑道時容易損壞而使糧食丟失的問題的憤怒。
  • 儀徵,會是下一個「撤縣設區」之地嗎?
    儀徵,也算個老縣級市了,早在1986年便升格了。只是過去幾十年,到底是地處江北,發展不如蘇南的兄弟區縣。但如果說未來幾年,哪些縣市會被「撤縣設區」,儀徵絕對是一個候選對象。位置、人口、經濟總量、時機都挺好的。首先來看儀徵的位置。
  • 話說儀徵哭泣的「斷碑」
    ,城外開鑿護城河、深且寬,四之相連,通南河而達江。明朝洪武初天下方定一切循舊,至洪武二年撤屢廢立之揚子縣城(在今新城),改真州為儀真縣,因寧江門外自宋以來,交通水運便利,居民繁庶、商鋪林立,南河兩岸居者眾多,知州申請修建「建安軍城」同時增修東西兩翼城相連之南城城牆,開四門、四門上建城樓,疏挖護城河,此時寧江門居中(後稱鼓樓)也就是新儀真城。
  • 繼儀徵之後,又一縣有望「撤縣設市」,地區生產總值是732.91億元
    儀徵是一個縣級市,面積有857平方千米,在1986年「撤縣設市」,設立儀徵市。儀徵的戶籍人口有56.3萬人,儀徵境內有長江岸線27千米,還有寧通高速、寧啟鐵路和沿江公路共同構成了交通網,發展快速。在2018年儀徵地區生產總值就達到了673.94億元,還被評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揚州下轄三區兩市一縣。
  • 儀徵洗澡記
    去過許多次揚州,往返於南京,儀徵是必經之地。印象中儀徵除了是現代化的化纖企業外,實在是想像不出還會有什麼宜人風情。其實儀徵當然不僅止於此。一地有一地之風情,要不是最近朋友邀我去儀徵,專門到儀徵去住了一夜,恐怕還要與儀徵的鄉土之美、精妙絕侖的生活美學技藝擦肩而過。
  • 真州八景之倉橋塔影
    這一景涉及了倉巷、倉橋、市河和天寧塔,以及四者的相對位置。而畫作中的倉橋和寶塔,應是真景的寫照,因為寶塔木結構的存在,可知此畫描繪的是太平軍攻佔儀徵(鹹豐三年1853)之前的情景。關於倉橋,縣誌載:「廣惠橋,即今倉橋,在城內東南。洪武初,賈彥良修。」
  • 讀懂儀徵⑤|有始難終的中轉基地
    汪向榮/文儀徵,一座彈丸之城能攸關國家軍隊的保障和首都日常安全,既與其地處江河運口的地理優勢有關,也和糧、鹽、茶等戰略物資必須南北交流的互補貿易有關,更重要的是對這種物資管理制度的頂層設計,將運口的地利不斷轉化、放大。
  • 大師錢泳的儀徵《樸園十六詠》
    1814年至1832年,錢泳又入幕高郵知府馮馨、江蘇糧儲道斌良、南河河道張井⑤。錢泳又擅長水利,70歲時被南河河督張井聘去協助規划水利工程,提出了一套很有見地的建設性意見。後又向上遞呈了《速修三吳水利,以盈國賦,以益民田》的疏文,要求疏浚太湖支流,確保太湖周圍的民田。80歲時,給松江府送去《七省海道全圖》和《晏海水師》書籍,關心著國家的水利建設。
  • 在政協常委會上作《儀徵運河和園林文化》講座
    【會標和主席臺】我是本屆政協的特邀信息員,經常向政協提交建議,我的建議基本上都是文史方面的,如儀徵大運河申遺、儀徵運河文旅線路、《紅樓夢》研學、南門遺蹟、美食之都、搶救真州復閘、歷史地名、拉長茶業產業鏈、運河補充申遺、衛市口抗戰紅色基地、二度梅、文廟、三河公園等主題。
  • 《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古建篇
    《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前言《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古道篇《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古寨篇《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古村篇一,賀氏宗祠賀氏宗祠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洞市村,前有小湖為照,後以觀音峭石為靠,左立紅巖峻岭,右傍城巖夕照,按風水學的說法
  • 儀徵棗林灣最新消息傳來……
    自從儀徵棗林灣將要舉辦2021世園會,就很受大家的關注,現在,棗林灣又有新消息傳來!1、棗林灣對外招商項目曝光,涉及8大項目!2021揚州世園會選址儀徵市棗林灣生態核心區域棗林湖畔,園區規劃佔地面積約220公頃。
  • 海悅國際|儀徵內心的迷人深處,正迎來百年賦新
    總有一些標杆之作,影響一座城市的發展進程;總有一些經典建築,記錄一座城市的生長軌跡
  • 儀徵8、9、10公分饅頭柳價格表-有量
    儀徵8、9、10公分饅頭柳價格表-有量10-20公分嫁接饅頭柳,歡迎苗木各界人士參觀採購。饅頭柳,記者在春季進行苗市調查時發現,在柳樹相對集中的種植地河北保定,饅頭柳這個北方極為傳統的柳樹品種幾乎很少有人生產,多以速生柳代替。饅頭柳在三北地區是的好樹種,生性強健,樹冠極美,在甘肅、寧夏、東北等地很有市場。
  • 儀徵率先出臺多項舉措提振消費 買汽車最高可補貼5000元
    繪圖 江江核心提示記者從市商務局獲悉,為積極應對疫情對消費造成的衝擊,提振消費信心,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響,促進我市消費市場快速恢復增長,儀徵率先在全市出臺了三大舉措提振消費。市商務局的相關人士介紹,我市鼓勵縣市區出臺各項刺激消費政策,同時,市級促進消費的一系列舉措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當中,預計將在「五一」前出臺。
  • 廣州古蹟之梁母陳太恭人墓(蓮花臺)
    墓碑高0.8米,寬0.45米,刻「皇清誥封恭人顯繼妣梁母陳太恭人之墓」,上款「本山土名蓮花臺,坐乾向巽兼戊辰之原」,下款「鹹豐八年季冬穀旦,五大房子孫百拜立」。墓碑前設花崗巖石拜桌,長0.64米,寬0.53米。兩側山手前端設一對灰砂石鼓。    距兩山手外製約3.7米處共立有8對花崗巖石的旗杆央,左側4對和右側4對所刻內容相同。
  • 依河而興伴河而盛,探秘福州內河古蹟古榕
    散布河邊的古榕、古蹟,與內河相伴相生,千百年來,它們庇佑著沿河的福州人,見證了福州城的飛躍變遷,共同形成榕城獨特的內河文化。此次福州水系綜合整治,內河沿線的文化遺產得到梳理和保護,而沿河古榕更是不計其數。 (本系列報導中所摘錄梳理的文物信息,感謝福州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總院城市研究中心提供。)
  • 儀徵這位畫家竟然在黃金上作畫!
    在儀徵真州鎮, 有位名叫劉庭安的畫家, 他用10年時間練就了在黃金上作畫的絕技, 並成功入選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就是真州金畫。